我不知道先生属于哪个分支,有没有参与宿松杨谱合修,也不知先生辈分,我喜欢先生提倡的人丁兴旺,都做大官。我写不来祝词。因为与杨家亲善。对杨谱也只知道零星点点。写得不对请指正。清时户,文艺户,御史户都是四知堂,先生若不是御史户,下文就不看也罢。浪费先生宝贵时间。另外还有王杨户的三槐堂,还有道亨户,为宿松杨家五户。御史户,来自弘农郡(河南),王杨户来自太原郡,清时户,文艺户,来自关西郡(陕西),闲不赘述。杨道亨,嘉靖35年公元1556年丙辰三甲进士,祖先河南,所谓道亨户,也是最后来宿松,而祖先河南的一支,也绝非杨道亨的后人。
宿松杨家,来自不同,几经转折,逐渐合并。就有人认为关西郡与弘农郡是同一序列,别名而已,其实不然。有说,宿松杨来自江西瓦屑坝,很显然,那是中途停靠点,绝非上祖发祥之地。否则不会出现宿松杨家五户一说。
杨姓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安徽省宿松县城东杨姓在明朝嘉靖时候有人在朝为官。嘉靖5年公元1526年丙戌,监察御史杨春芳,其长兄虽然布衣,免不了也到府邸亲近,老弟穿朝服接见,产生长幼无序兄拜弟的尴尬场面,之后,形成两支,哥在从子岭发展,弟分一支在仓屋繁衍,均富甲一方,由于明清两朝最记恨纠聚,特别是清朝记恨明朝当官汉族后人,又同时在野聚会,所以这两支为避讳纠结羽党,表面很少来往。
奇怪的是,一方富贵子孙好赌,成片的田地,家业破败,人丁也不兴旺,而另一方开发新事业,越穷人丁越旺,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人丁发展相当缓慢。
解放后,特别是宿松县消灭血吸虫病以后的七十年之间,人口包括人口素质,文化档次一跃跻身世界中上层。实行市场经济后,在改革开放潮流的带动下,这里的杨姓后生,分布全国数多大中城市。
杨家老派序:兆萬年景福 立百世功名,文革后,仓屋杨与从子岭杨,不计御史那一代嫌隙,合修族谱,立新派序:作求桂兰衍 庆贤良方盛,两个派诗对照,就是把百字辈,划为新派桂字辈。世字辈则成为新派的兰字辈。残谱推算,相比之下,仓屋杨比实际小一辈呢!为求和合大事。没有必要计较小节。
为兴隆昌盛,还要整个民族昌盛,不说支派分歧,像宿松石兵同志的《宿松宗姓》就很好,不过,虽然上面错处很多,各家内部知道,还是小事。
如果我可以号召建立一个纪念意义的堂,我就要建一个大堂,内设20个香火堂,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开门,每方5个小堂。整个大堂中间立一个使彼此隔开的大碑,上书宿松清明四个显眼大字。以示和谐盛世。各姓香火堂,按姓氏笔画分开,多少笔画之间合并一个香火堂,摆上姓氏字号,供清明七天祭祖。按笔画岔开时间,便于公共管理,集中香纸焚烧,这样,既保证了不发生火灾,又有促进亲情,和睦乡民,祭奠祖先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