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以为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就没有欺负,人人平等。其实那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为实现这个愿望,国家有两次大调整。
第一次调整,下放城里人到农村去,(如果去掉附加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是有益的),从华国锋同志宣布,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而结束。下放到农村的回城,原功清零。消灭城乡差别成了空话。
※
第二次调整,是以扩大工农收入差别,为牺牲农业的目的。使大部分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扩大内需毁地建楼,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胖,使得物价连年攀升,楼市畸形,贫富重新排版。使贫的城里人产生无端怨怒。毁地修路。只在长假期间显得拥挤,平常显得多余。
涌进城的乡下人,从零开始,城里人如果也从零开始,就公平,但城里富人最少有祖业房产为本,而且比例太大了。怎么能消灭城乡差别呢?
※
假设,不刺激工农差别越来越大,相反,扶植农业,缩小差别。农村人都不向城里去,原有的房屋够用了,就不需要毁田建楼。祖国遍地兴起,消灭了地方差别,太多的流动人口还有意义吗?
这样不需要毁地修路,仍然不会出现交通拥堵。三大差别消灭了两大差别,还可说有一点实效。
而实际上第二次调整,是扩大内需撬动的。没有考虑土地资源浪费可惜,无端的路费开支不为可惜。没有考虑不平等的三大差别。
※
这种迅速涌入城市,使城里供销不平衡,这种迅速从城里退出,使城里变成空城,的现象,在和平年代不算奇怪,波浪不惊。
但是,国家把押宝压到大城市,一旦遇到战争,敌国只要集中主要力量毁城市,我们的努力就等于白忙活。火烧阿房宫,不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算历史教训吧。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裕仁天皇,如果不是过高地估计日本军事力量,以为北京立马就是他的,才不舍得毁掉。要不然,当时谁能阻止日本人毁掉北京?今天的北京,不就像阿房宫那样不存在吗?不就像圆明园那样成为废墟纪念地吗?
※
所以我认为楼主的文章是有深意的。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