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4967|回复: 839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9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宣传安庆历史文化、走遍安庆自然风光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第二季)

作者:过河卒子(安庆卒子、卒子等)

         1997年开始,为一个梦而行;为这个梦付出努力,并坚持不懈……

      经过从2006年至今的十年整理和继续推出,长篇游记《卒子走遍安庆》已经出版了1060多篇的文章,相信E网和安庆各传媒并不陌生。带着充满对安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向往,踏在旅行的路上,已经二十年。二十年来,感谢E网的网友大力支持和长期关注。
  
    无论前路多么遥远、无论困难多么险阻,这一路风霜雪雨、艰难困惑、无怨无悔,因为卒子宣传的是身后的故乡——安庆。
  
    从安庆的最南方宿松的汇口镇、到安庆最北方桐城市的大关镇、再到安庆最东方枞阳的陈瑶湖镇、最后到最西面的太湖县的望天乡,这一走,竟然就是二十年。
  
    通过《卒子走遍安庆》游记的感悟、通过一张张真实的图片,让广大的网友持之以恒关注我们自己城市的变迁而发展。能够坚持做一件事,不容易;能够坚持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更不容易。
  
   淋过安庆南面的雨水、受过安庆北面的霜冻、躺过安庆西面草地、晒过安庆东面的阳光,《卒子走遍安庆》一路荆棘密布、一路坎坎坷坷,愿为安庆旅游宣传鞠躬尽瘁。
       
   二十年的风雨路程磨灭了很多的豪情壮志,如今文章尽写沧桑印迹。人生的无奈,世间的曲折,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刃,毫不留情的无数次劈来。《卒子走遍安庆》第二季,将度过黑暗迎来黎明,度过寒冬迎来春天。

       宣传安庆历史文化、走遍安庆自然风光——《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第二季,期待您的关注,愿意与各界保持联系、合作和交流。
                     
2016-09-27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源宫葛洪井——卒子走遍安庆

真源宫葛洪井
——安庆古井
第11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脚下,有一座古井,这是怎么的一段离奇往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道教渊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图二:白鹤岗山坡
    真源宫位于潜山县天柱山镇,为南朝梁武帝时的寺庙遗址,后期卒子将陆续介绍其它景点供全国人民参考。因道人白鹤所建,又称“白鹤观”、“白鹤宫”。唐朝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玄宗李隆基敕建“司命真君祠”;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赵匡义敕建“灵仙观”;时至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赵佶为求灵迹之地,赐匾御书:“真源万寿宫”,简称“真源宫”。自唐代至清道光时均有道士在此居观修炼。后因战乱等因素,逐渐衰废。图三:葛洪像
    卒子向大家介绍的这口井,据推测为晚唐至宋代古井,当地村民称为“葛洪井”,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葛洪井在天柱山白鹤岗一带,现有三眼古井,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其中一口。图四:真源宫道长指出葛洪井的位置
  民间口口相传的“葛洪井”。此井内的井圈由石块砌成,直径约一米,深不详,井圈内荆棘丛生。此井位于白鹤岗山坡上,常年有水,堪称神奇。虽然此井凿建年代已无法确考,井圈内壁有近石块斑驳,显示着该井古老的历史,此井被称“葛洪井”,现真源宫以战火中被毁,遗址中剩下这口古井诉说着曾经的历史。图五:葛洪井内由石块堆砌而成
    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今江苏句容)人、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图六:葛洪井局部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图七:葛洪井位于白鹤岗山坡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 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葛洪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炼丹和医学,既是一位儒道合一的宗教理论家,又是一位从事炼丹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家。他在行医实践中,总结治疗心得并搜集民间医疗经验,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百卷著作《玉函方》。由于卷帙浩繁,难于携带检索,便将其中有关临床常见疾病、急病及其治疗等摘要简编而成《肘后救卒方》3卷,使医者便于携带,以应临床急救检索之需,故此书堪称中医史上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图八:白鹤岗
(本篇完)
2017-0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薄原寨碉堡的门头额坊碑——卒子走遍安庆
主薄原寨碉堡的门头额坊碑
——安庆山寨
第11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主簿乡,有一座古山寨,这是怎么的一山寨,成为数百年军事要塞,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主薄原寨地处大别山腹地
    1934年月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后,丢下指示信给给时任鄂豫皖省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要他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1935年2月,高敬亭在凉亭坳(今岳西县河图镇境内)第三次重建了红二十八军。红二十八军的重建给国民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国民党立即派重兵“清剿”。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月22日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做出了“2个月清剿”的部署,“限6月完全肃清”,把主要矛头直接指向红二十八军。“2个月清剿”计划破产后,蒋介石又相继布置了“三个月清剿”、“五个月清剿”。并采取修碉筑寨,移民并村的手段,妄图将红军一网打尽。图二:主薄原寨石碑
    当时,敌十一路军司令部驻六安,二十五路军司令部驻湖北罗田。负责“清剿”舒霍潜太边区的主要是国民党三十二师、六十四师和六十五师,三八一团驻包家,三八四团驻五河,主薄是一九一旅三八五团“驻剿”地。1935年秋在舒霍潜边驻剿部队有三个营,分别驻在主薄原、沈家桥、头陀河,主薄是二营营长阮子敬,与党史记载完全吻合。据老年人回忆,此碑是主薄中心碉堡上的门头额坊,碉堡为砖砌四方四门多层结构,每层都有了望孔和射击孔,周边还构筑了四个卫星碉。此碉旧址在现主薄小学院内。图三:近主薄原寨石碑局部
    强迫当地百姓拆民房、拆庙宇,日夜赶修碉堡封锁线。1936年仅在头陀、主薄两地就筑有碉堡33座,形成封锁线强迫当地百姓移民并村,实行乡、保、甲制度和“五户连坐”法,妄图将共产党人和支持红军的人民斩尽杀绝。敌人疯狂屠杀人民群众,在沈家桥半年之中就杀害红军和革命群众57人,主薄原驻敌将捉来的革命群众,挖眼睛、用铁丝穿下巴,一次就杀害27人。当地老人只要说到阮子敬,个个都咬牙切齿,因为他心狠手毒,杀人不眨眼,所以都叫他“阮屠夫”。老人们今天说到此碉仍不寒而栗,但不管敌人的手段如何残暴,都割不断人民群众和红军的联系,群众仍然为红军递情报,送粮食,护伤员,一直坚持到第二次国共合作。 图四:主薄原寨石碑简介
    此碑是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妄图以“堡垒推进”手段来达到消灭我红军的罪证;是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使革命红旗在大别山不倒的佐证;是岳西人民以生命为代价支持红军,养育红军,使红军最终能走向胜利的不容磨灭的物证。此碑现已被当作珍贵文物陈列于红二十八军展陈馆,是馆内所有展品中的一件珍品。图五:近主薄原寨石碑局部
    关于“主薄原寨”的位置,当地的村民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主薄小学后面的那个高台子,就是人们所说的“古寨”,古寨东西两条路;还有的老人说,在主薄乡西面的一座山峰上,曾经就是历朝守军的寨子,寨墙原是碎石砌成,那堵碎石墙不知是否就是古寨。不知道岳西县相关的专业人士可能进行解答。图六:主薄原寨碑介绍
  主簿原寨,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军事碉堡,据猜测——主簿原寨可能是太平军山寨,此山寨与魏岭乡的太平寨、石关乡的铜安寨相互形成犄角之势,太平军在此驻寨,此寨近可御敌,远可统领附近数山寨,所辖几十平方公里。图七:近主薄原寨石碑整体
    主簿原寨,地处大别山腹地,此处四面环山,与外界隔离。自北向南逐渐倾斜,东北部与豫皖交界为大别山脉,主脊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海拔多在千米以上的山峰,中部为丘陵区,高低起伏,谷宽丘广,冲、垅、塝、畈交错。图八:主薄原寨碑
(本篇完)
2017-0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岭吴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罗岭吴家老屋
——安庆古宅
第11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罗岭镇某村山凹间,有一栋建于明清时期的老屋,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吴家老屋
     罗岭镇素有龙山凤水和“五里三进士”之说,“三进士”指的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姚孙棐,清朝乾隆年间的许鲤跃,和清朝嘉庆年间的龙鲤门。图二:吴家老屋一角
    姚孙棐(1598-1663),字纯甫,号戊生。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初授浙江兰溪知县,后调东阳。许都之乱中,因克复东阳有功,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著有《亦园全集》。许鲤跃,清朝乾隆六十年(1794)进士,初师事姚鼐,文宗方苞,著有十卷本《春池文钞》。龙鲤门(1795-1829),清朝嘉庆进士,因政绩卓异,曾受朝廷加十级赏赐。图三:吴家老屋正厅
    罗岭最出名的人物,而是一曲黄梅唱知天下的严凤英。严凤英一脸清纯、唱腔甜美,是小龙山柔柔的山风。时至今日,当地村民说,行于小龙山中,仍能隐隐听到严凤英圆润甜美的黄梅戏声腔。图四:吴家老屋走廊
    大龙山又有大龙山与小龙山之别,近年来小龙山被改名“巨石山”颇受安庆人民争议。图五:吴家老屋正厅
    大龙山之阳有多个村,多杏花,开盛时,红映十余里。“杏村春色”,当年也是怀宁县景之一。其东为黄杨冲,多杨。为芦塘,有窟如塘,多芦。图六:吴家老屋正厅
    吴家老屋,位于安庆市罗岭镇某村的山凹间。始建于何时不详,从外观上看泥坯土墙和细小石墩看,卒子猜测为清朝中晚期的老屋,后经过多次修缮。为前后三进建筑,外墙为土坯墙,内墙为杉木结构,装饰较典雅。图七:吴家老屋石柱墩
    吴家老屋坐北向南,瓦头重檐,带有一些花纹。朝门深二米,朝门与前厅之间有一条小走廊。大门两边是高半米的青石门墩。图八:吴家老屋天井
    吴家老屋还有堂屋。堂屋有雕花堂门。老屋屋檐处各有一组木雕刻,相对比较朴实无华,细看原各是一龙卷云龙的造型。 图九:吴家老屋木雕
    进门是前厅,前厅两边各有厢房。大房一侧有天井。跨过前厅的石门槛是前天井。天井长约三米,宽约一米多,四周和底板均用麻石砌成。图十:吴家老屋后屋
    天井四周有走廊。东西走廊过去是厢房,厢房有雕花木门。图十一:吴家老屋木窗
    吴家老屋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现在已经破坏不堪,其大厅为宽约六、七米,两边各有两根高四米的杉木廊柱,圆形廊柱均落在鼓状的石礅上,从外观上看,较小的石墩有清朝初期的味道。图十二:吴家老屋厅后为第三进
(本篇完)
2017-0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华白龙涧——卒子走遍安庆
百华白龙涧
——安庆风景
1164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微信号:QQ82009314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镇百华村山间,有一处名为白龙溪的小溪,常年流水不停、风景优美,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白龙涧侧照
    大龙山有一个乡镇叫大龙山镇,位于安庆市北郊。主要有日照峰、龙山第一刹、灵山石树、石塘湖、龙泉寺、洪桂山、龙湫七个景区。而白龙溪正是龙湫景区的一部分。过去卒子一直认为这是黄龙溪,后经过多方咨询与深入了解才更正了过去一直误解的地方。图二:白龙涧溪水
    白龙溪绕过山间,其实是二条小溪,一条从龙王寺流下,民间俗称“龙湫”;另一条从龙山寺流下,俗称“白龙溪”,但这两条溪水共称白龙溪。白龙溪在大龙山山腰位于有一处名为白龙涧的巨石豁口,小溪水清澈绵长,流到此成为一条小小的瀑布、溪水从巨石上飞泄,从怪石间跳绕,给大龙山注入无限的灵性和活力。图三:白龙涧溪边树木根系将石条包裹起来
    大龙山风景区内奇峰俊秀、怪石嶙峋、树木葱郁、洞峡幽涧,被誉为“独不类他山”。据清朝康熙《怀宁县志》龙湫图为证,龙湫池风景区为一条明清时期的旅游古道,是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线路。图四:白龙涧巨石
    龙湫池景区位于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以龙王亭遗址为界,分为上观和下观,上观有三叠石、土地庙、龙泉庵、“忘归”石刻和八方殿,下观有龙湫池、龙王庙、金银观、木鱼石、板仓石(仓门石)、半升子,龙湫大峡谷贯穿整条旅游线路。图五:白龙涧为巨石间的一条水漕
    古时候,在下观有块地方叫白龙涧,涧底深不可测,白龙涧地处大龙山腹地,千亩松林藏山泉,这里溪水怅怅,清澈见底,终年不断。涧内植被茂密,绿树参天,鸟类资源丰富。且远离交通要道,人迹罕至,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图六:白龙涧边的巨石
   白龙涧山下不远就是龙王庙(又称龙池寺)。据传,老龙王庙建于元朝。元顺帝至正九年(1393年)受封为起义军吴王的朱元璋战败,藏匿于此庙避难,危急关头许以得脱,扩修此庙。朱元璋侥幸逃脱一劫,并在此后的战争中节节胜利,最终夺取天下,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是为明太祖。太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建大龙山龙王庙,敕封此庙神为“天井顺济龙王”,并大加赏赐。图七:白龙涧
    龙山寺始创于明朝,时名云山寺。后因朝代更换之战火该寺而被毁。清朝时有本地十大姓出资重建此庙,取名雾云庵,延续至民国,承多位主持守护直至上云下岩,上孝下田法师先后主持雾云庵,为乡民有所仰敬。图七:白龙涧局部
    白龙涧盘踞龙山之间,汇集龙山精髓。周边景致极尽灵秀,四季风光美不胜收。春季繁花似锦,漫山飘香;夏天峰峦滴翠,泉瀑欢鸣;秋时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晶莹剔透。图七:白龙涧侧照
(本篇完)
2017-0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巨型大石碾——卒子走遍安庆

   

花山巨型大石碾
——安庆古石构件(古石农具)
第11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花山村中方寺附近,有一处摆放着一个大石碾槽和石滚,可谓是超级巨型大石碾,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花山一角
    提到石碾,对于上了一定岁数的朋友一定不太陌生,石碾在石磨和石臼面前,算是“石老大”了。图二:石碾示意图
    石碾一般都放在一个夯实的土墩上或者是用石头垒出的平台上。巨大的碾盘呈圆形,直径至少有两米,厚如虎口。而花山超级大石碾它的直径可以说是十米以上。图三:卒子图示花山巨型大石碾
    圆盘上有放射状的沟渠,圆盘中心部位有一根粗木柱,是用来拴石磙子(也叫碌碡)的。石磙子圆面上和碾盘一样也刻有沟渠。圆面两端不一样粗,粗的一头靠在木柱上,略细的一头朝外,是一个圆柱体。图四: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圆柱体的中间有一孔,一根铁棒(或木棒)穿孔而过,里面一端别在木柱上,外面一端,双手握着可以推着转,因为重量大,有时需要一个人在后面推,一个人拴上绳子在前面拉。当然,也可以套上牛或毛驴来拉。图五: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石碾的作用,不是用来磨细面的,主要是用来脱稻谷壳的。花山超级大石碾,大多用于碾谷子的壳。先将谷粒从谷穗上碾下,再用簸箕扇掉谷糠,直到最后把全部的谷糠脱净,剩下黄灿灿的小米。图六: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石碾属于笨重之物,不像石臼一人可为,也不像石磨一人即可推得飞快。没有两三个小伙子,单凭一个人,再壮实,几圈下来也得冒大汗。花山这个超级巨型大石碾,估计全国也没有几个这么大的。图七:石磙子(也叫碌碡)
    花山巨型大石碾呈圆形,上宽下窄,由整块花山本地的花岗岩雕凿而成,分段拼接,每段长二米余,宽半米余,一共十多段,高约半米余。正面有一道弧形的凹槽,凹槽最深处为四十公分,槽内有雕凿的浅线。图八:中方寺石磨盘
  花山巨型大石碾的用途时,一直被公认为是过去古龙隐庵或中方寺用来碾粮食的。另外中方寺还留存着一件石磨盘,在那个农耕时代,这石碾和石磨都做出过贡献。图九:中方寺石磨盘
    石磨和石碾这些伴随过多少代人生活过的石制工具,将会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图十:中方寺石磨盘
(本篇完)
2017-02-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墩石牌坊——卒子走遍安庆

   

余墩石牌坊
——安庆古坊
第11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余墩村圆照寺附近,有一处摆放着原牌坊的残件,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石牌坊的来历,在各个宗祠和寺庙雕刻全新的石牌坊、门楼等建筑物时,却很少有人将遗散在田野山间的石构件重新拼接、修缮和保护,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希望有关人士能够积极参与保护历史文物的担当中来。图一:余墩石牌坊拼图
    余墩古时肯定是姓余的人家开垦的墩头,是大龙山延伸到湖区山湾一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这里距安庆张四墩遗址仅十多公里,可以想像几千年前,我们安庆先祖就是在这高于地面数米的地方扎棚、开垦、种粮、养殖。图二:余墩石牌坊拼图,含卒子手工示意图
     潘安与潘尼叔侄二人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合称“两潘”。潘岳与陆机齐名,合称“潘陆”。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记载,潘岳为季孙公第五十世孙。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五载:“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琊内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潘岳生於魏主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被害於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年五十四岁。从父潘勖(潘尼之祖父)在汉献帝时为右丞,《册魏公九锡文》即出自其手笔。图三:余墩石牌坊拼图
     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人。潘岳侄。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名。性格恬淡,不喜交游,专心著述。太康间,举秀才。历任尚书郎、著作郎、中书令。永嘉间任太常卿。洛阳被刘聪攻破之前,潘尼携家还乡,中途病卒。《隋书·经籍志》载有“晋太常卿《潘尼集》十卷”,今不存。明朝人张溥辑有《潘太常集》一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图四:余墩石牌坊拼图
    虽然潘氏的潘岳还是潘尼,都无法与安庆的潘氏有什么渊源,但从余墩的石牌坊看,却是一件难得的真品和具有极大价值的文物。图五:余墩石牌坊拼图
    石牌坊是汉族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用石材修建的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具体这座石牌坊是潘氏宗祠的石坊还是圆照寺石牌坊还搞不清楚,但却并不影响我们去研究安庆的历史文化。图六: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石牌坊又名牌坊,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牌坊更被海外当作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所以卒子今天介绍的石牌坊卒子本人更倾向于潘祠石牌坊。图七: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很多节孝石牌坊,大多是表彰妇女丧夫,辛勤操劳、哺育子女成人成才,后又多是子女不负母亲愿望,奋发读书,中举成才的故事。从余墩石牌坊的细节可以看出,其每个细节都极其完美。牌坊的每一个局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仍然栩栩如生。在大龙山森林公园一处还有一块石牌坊门额,卒子估计也是石牌坊残件。图八: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余墩石牌坊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是安庆难得的艺术精品。根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明、清期间,安庆的牌坊、牌楼举不胜举,多达六七十座,岁月的变迁很多已经遭遇不幸。图九:疑似余墩石牌坊额
    卒子今天展示的这样精美的石牌坊如果圆照寺或潘氏后裔或杨桥镇政府、余墩村能够重新修复,给大龙山森林公园带来一处全新的历史文物的展示。图十: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余墩石牌坊建于朝代不详,卒子估计为清朝时期,是由若干块巨石雕刻建成,材质为汉白玉。明间宽约三米,宽约二米。主坊通高约五米,面阔约五米。由四根或二根霸王柱支撑,卒子估计为二根。中间两柱高约五米,每根柱前后各护有戗石两块。每块戗石上雕有精美石刻。石柱前后两面刻卷云花纹。图十:局部细节
(本篇完)
2017-0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寨马家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应寨马家堂轩
——安庆祠堂
第11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中心村应家寨,有一处叫马家堂轩的地方,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马家堂轩门厅
    马姓,在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马氏主要由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图二:马氏相关资料
     来源二、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图三:马家堂轩门前水潭
     来源三、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图四:马家堂轩石门框
    来源四、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皇帝赐姓,回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安庆大多马氏为此后裔。图五:马家堂轩经过近年的维修
    其它来源、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另外还有、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图六:马家堂轩木门为清末民国初期的原物
    马姓的迁徙分布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当今,马姓为中国第十九位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图七:马家堂轩先祖牌位
    马姓的历史名人有马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超:字孟起,马腾之子,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三国名将,出身于凉州豪强家族。马谡(卒子偏爱此人):字幼常(190-228),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图八:马家堂轩*音堂
    马姓在安庆的著名建筑为探花第, 为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安庆马氏八代子孙马大用高中武探花,雍正御赐“探花及第”金匾而高悬府中,故名。是安庆市回民中官宦望族的故居之一。图九:马家堂轩
    安庆马氏以回族敦悦堂马氏名声最著,而继述堂马氏的名气在清末也很大。据继述堂《马氏宗谱》记载,其始迁祖马聚成原籍山西大同府,明洪武年间调守安庆卫。至清末时有马守愚、馬徵麐(著有《淡園文集》,纂修同治版《怀宁县志》)父子是安庆名流。而马绳武支系的官阶更高,其后人外迁,今山东青岛退休教师马含芳为其曾孙,著有《金銮殿·绿头签》一书,详述马家在清末以来的风雨历程。继述堂《马氏宗谱》有清代安徽名流杨汝谷、张朝缙、李鸿章等为其作序,舒卓元、吴汝纶、郝同篪等本地名家为其“填讳”。图十:马家堂轩厢房天井
    太湖县小池镇的马氏堂轩待考,该建筑为清末民国初期风格。堂轩正门外为一半圆形水潭,堂轩供奉着马氏叫马宣焱与叶氏的牌位,相关资料有待进一步核准中。图十一:马家堂轩大门
[size=0.83em]_0004711.jpg (382.5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8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0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老骨(古)塔——卒子走遍安庆
青山老骨(古)塔
——安庆古塔(遗存)
第11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大青山镇石屋寺后山山顶附近,有一块圆圆的巨石,据枞阳网友“橘子”介绍,这块巨石叫老骨(古)塔,这里曾经有过数百年的前世今生,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大青山
    大青山,又名青山,位于枞阳郊三十里,临长江,山势雄奇秀拔,林木青翠,风景宜人。据史载,曾在山上建有石屋寺、也有数十景、但却未有今天卒子介绍的老骨(古)塔,是否被毁于兵烫火灾,并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图二:从大青山顶俯望山野
    枞阳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之东15公里,枞阳镇郭桥村村北。远望山色青紫,秀色可餐,故名青山。山南峰下有一平坦巨石,天生石柱撑其下,成了天然石屋,面积约二平方米,人居其间,冬暖夏凉,舒适无比。明末宰相何如宠少时曾读书于其屋,今屋顶巨石有其诗刻一首,诗曰:“坚去附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图三:大青山顶的巨石
    古时青山还是道家修炼之地。相传元至正年间,有道人裴某号“仙人”,于石屋中修炼,有乌鸦为其清扫庭堂,白驴化米供其饮食,即所谓的“乌鸦候客”和“白驴化米”;石屋后树木阴翳,花香鸟语,其间有一“练丹井”,为裴仙人炼丹处所,后来据说他在青山之北的会宫岭得道升天去了。图四:大青山顶的巨石另一侧
    老骨(古)塔早已经物是人非,遗骨全无,至于是叫老骨塔还是老古塔,也没有权威的评论,但卒子与同行的几位网友猜测,老骨(古)塔是否是曾经石屋寺存放寺庙中逝者灵骨或舍利的建筑,或存放骨灰的塔?目前没有相关专家或机构进行确认。图五:大青山顶的巨石正面全貌
    在佛教里,老骨(古)塔一般附属于寺院、墓园。这种习惯让死者家属能够到寺院里进行追悼及崇拜。据网友介绍,原老骨(古)塔保存着明代建筑风格,青砖碧瓦、八角叠檐,塔有七层,高数米,塔基直径约二米,为实心石塔。图六:大青山顶的巨石后侧
    据相关文献资料介绍,全国有数座这样的石塔,最为重要的是宁古塔(满语:ningguta),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的驻地,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实际上宁古塔并非一座塔,而一个地名。图七:大青山的巨石
    清朝对于犯重罪的人采用流放的等式,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书。清朝还对流放的距离远近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规定。分为四个等级,附近、近边、边远、极边和烟瘴地带。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设置宁古塔,这里被当时人称为人间地狱。这里环境恶劣,常年天寒地冻,寸草不生,五谷不长,清朝统治者认为这里很适合进行罪犯的改造。图八:大青山的巨石
    由于很多犯人被流放至此,结果不是被冻死就在与战死,因此清朝流放的犯人只要得知自己将被流放到这里时,他们其中很多人都会选择自杀。据清朝的《大清律例》里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枞阳县从汉朝开始隶属安庆,有文字记载数千年来一年被安庆管理,这里的老骨(古)塔,虽不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场所,却保存着另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图九:大青山平原
    安庆府据清朝记载,人口有六百余万,仅桐城县就三百万之众,这么多人口,无论如何不会没有监狱或看押犯罪人员的场所,这个叫老骨(古)塔的地方,是否也与清朝设立宁古塔一样是一座流放犯人的场所?一直隶属安庆府的桐城县东乡,就是现在的枞阳县一部分,这个叫老骨(古)塔,究竟是一座塔,还是一个地名?仍待我们进一步考察和发现。图十:青山老骨(古)塔示意图及其联想
(本篇完)
2017-0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景真源宫(白鹤观)——卒子走遍安庆
风景真源宫(白鹤观)
——安庆寺庙道观
第11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有一处白鹤观,又名真源宫,是安庆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观和级别最高的道观,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真源宫
     真源宫位于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新桥组的真源宫,为南朝梁武帝时的寺庙遗址,因道人白鹤所建,又称“白鹤观”、“白鹤宫”。图二:道(资料)
     唐朝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玄宗李隆基敕建“司命真君祠”;宋朝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赵匡义敕建“灵仙观”;时至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赵佶为求灵迹之地,赐匾御书:“真源万寿宫”,简称“真源宫”。宋代天柱山两宫成为皇家重要道场。自唐代至清朝道光时期均有道士在此居观修炼。后因战乱等因素,逐渐衰废。图三:真源宫简介
     从整个真源宫现在看,为几座小山坡,依山而建阶梯状建筑基址五层,总面积约五千平方米,相对地面高度约五十米,遗址内尚存应梦井、白鹤泉等遗迹,后期卒子将一一介绍。真源宫遗址是天柱山风景区南大门入口地段的重要景点之一。图四:近看真源宫(潜山县道教协会)
     据了解,江淮大地不仅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发源地,也是道教神仙学说的重镇。安庆天柱山又名皖山、潜山、霍山、衡山,自古为名山洞府,汉武帝曾封为“南岳”,道教列为第十四小洞天、司命茅君洞府。图五:真源宫匾额
     另据了解天下当有八座天柱山,而中原地区的三座天柱山,其一在舒州就是指安庆的潜山。安徽天柱山最高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其广则数百里,其主体在潜山县境内,而支脉蔓延,北连岳西县、霍山县,东接舒城、桐城,西达太湖县、宿松县,南抵怀宁、安庆至于长江。天柱山奇峰突起,有自古为仙真降集之所,又盛产灵芝、黄精等药,为神仙家所钟情。图六:远望真源宫
     传说太上老君曾在商朝时化身于此讲经,据宋汪彦中撰《讲经台老君殿记》称:“潜山胜概甲天下,峰岳耸秀,岩谷幽邃,真瑶台金阙高真降集之所也。仙迹圣境,照辉古今,而龙堂院乃太上老君化身降号锡则子说长生经之所,阐扬道奥,启迪天下后世,以佑商邦。”图七:疑似真源宫原石像
      安庆所在的皖江地区为古皖国辖地,江淮老庄道家文化和齐楚仙道文化在这里交汇,天柱山以其仙道文化之发达为皖江地区仙山之首。据乾隆《安庆府志·仙释》所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楚人匡续师事老子,周成王时曾栖隐潜山修炼,至今还有遗迹存焉;秦汉时有九江华子期隐于潜山,师事甪里先生,受仙灵隐方,后蝉蜕仙去。甪里先生是仙人稷丘子的弟子,潜山洞天则为仙人稷丘子所治。图八:真源宫砖墙
    《云笈七签》称:“第十四潜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稷丘子是秦汉时期的一位炼丹神仙家,弟子有甪里先生、娄冯、刘凭等,留有《稷丘子经》,传服石法、化黄金法、作庚法,葛洪《抱朴子内篇》载其法。从太上老君到华子期,潜山与丹道学术的渊源,早在周秦时代就形成了传承有序的仙道传统。图九:真源宫神像
     宋以后,天柱山道场日趋衰败,虽仍有道士住守,然其殿宇残坏,虽时有重修之举,已不复往日旧景。不过失去了皇家的关注,天柱山则复归清净桃源之境,司命真君已少有人知,但左慈、葛洪于此山合丹的往事却在皖江地区广泛流传。图十:真源宫碑刻残片图十一:真源宫砖刻残片
     左慈合丹的石室被明人列为天柱十景之一的“丹灶苍烟”,明庐阳(今合肥)有潜山庙,“祀真人左元放先生” ,清同治三年所立的《炼丹台碑记》,则表明了此山一直传承着左慈丹道修炼的传统:“我皖麓有台名炼丹者,其间石坪一座,蟠居亭亭,乔木数株,蒙蘢勃勃。盖仙人之遗迹,由来久矣。山明水秀,常留太古之风;路转峰还,宛入桃源之境。此高人逸士所以娓娓称盛焉。……古迹长存,神灵永托,此固斯台之幸,而亦还丹之意也。” 今天柱山仍遗有左慈上中下炼丹台、焙药坪等遗迹,仙迹历历。图十二:真源宫碑刻
    以天柱山为核心的皖江丹道学术传统,自周秦时代匡续、华子期至汉代刘安、左慈以至魏晋葛玄、郑隐、葛洪灵宝一系,形成了系统的道教神仙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内外丹的修道传统也在皖江地区延续千年。图十三:真源宫带字青砖
[size=0.83em]20170121 122.jpg (397.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2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0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04:32 , Processed in 0.0489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