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桐城六尺巷,可从张英祖孙十八代说起。正如先生说的“当然.....谦让要看事情本质,事情底线。” 这桐城张英,世代为官。你想啊,一个几代在明朝为官的,送走了明朝末代三个皇帝,迎来了满清,会是怎样?而死心塌地,顽固不化的明朝遗老,他们的后代又会怎样? 明末三朝 明朝神宗本是宫女私生子,尚能作为。眼看皇后、昭妃乏嗣,又临幸宫女生下光宗。神宗的胆小不敢看重。神宗死后葬于定陵,就是1957年十三陵挖出来的那位。 转至光宗坐朝,生怕后继无人,终日淫乐,国势日下。当了二十九天皇帝,(死于著名的《红丸案》)一命呜呼,葬于庆陵。 朝廷导演个《移宫案》熹宗坐朝,官宦干政,做了七年皇帝,误服“仙药”而死,葬于德陵。 由他的第五的弟弟崇祯皇帝接班,也曾励精图治,但气数已尽,灾害连年,国库空虚而不能救,举旗造反而不能灭,内困外乏,李自成进京,崇祯自缢,葬于思陵。从造反派手里满人接管了皇宫。改朝满清。 开始,顺治皇帝统治,满洲旗人横行天下。汉人站列的一班,主不了大权。 康熙六年张英被科举进士,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康熙四十六年南巡,张英护驾。 而吴氏,誓死不食满清俸禄。两家近邻。一个官高,一个气傲。两家都是富户。慢说各让三尺,成六尺巷,就是不要了那宅子,也是九牛一毛的小事。他们家到底有多大财富,财富来源如何?省略。但是他们终于想通了。这就是豁达产生的和谐。 豁达,礼让,要做到还真不容易。有时,的确,“谦让要看事情本质,事情底线”。 回想一下征地拆迁,当时有这样的说辞“为了大局,农户作出必要的牺牲,这叫,和谐利益共享,固执两败诸伤”。事后再看,那些为和谐国粹,一让再让,直让得一无所有的子民,恰似“溃烂于无名肿毒”,在别人眼里是“艳如桃花,美如乳酪,妙不可言”。对于“让”自然有不同感慨。 漫说“谦让要看事情本质,事情底线”。那时 本质也由不得看,底线也由不得看。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张英让了三尺,吴氏为何道理也让三尺?(比照现例而言),恐怕“和谐”外衣内还有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