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是一部非常“丧”的电影。时隔那么久终于下定决心重看,还是被悲哀击溃。 故事是很典型的美国独立电影感觉的:Lee(卡西·阿弗莱克)独居在波士顿做公寓大楼勤杂工,得知哥哥Joe(凯尔·钱德勒)因心脏疾病去世的消息,他驱车赶回家乡曼彻斯特。Joe的16岁儿子Patrick(卢卡斯·赫奇斯)的监护职责同时也落在了Lee的头上,需要他一并解决。其实最早在圣丹斯首映后看到这个剧情介绍的我,内心是拒绝的。这种中产疗伤电影,主角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情况,1和前任重修旧好,2遇见新的爱情,3和侄子冰释前嫌,甚至4得到上帝的救赎。有太多太多这样的电影了,多到觉得没有再看的必要。而看毕才知道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完全相反的:走出过去、遇见新感情、冰释前嫌这里一个都没有,它说的是一个被悲伤击垮再也回不去的人,它说的是一个活着仿佛死了的人,它说的是死亡的力量——死亡不仅带走生命,更给生还的人留下痛苦,而这痛苦可以有多大呢? 这是一部卖相很普通的电影。 《爱乐之城》有奥斯卡14项提名的耀眼战绩,而《月光男孩》的黑人、贩毒、同性恋等标签也足够吸引人眼球。只有它,啥噱头都没有。 但是好的电影也不需要什么噱头,它只是认认真真讲个好故事,就能让你泪流满面。 奥系最佳提名9部电影如果只选一部观看,我会推荐《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它没有华丽的镜头,抓马的表演,也完全没有疗愈作用,甚至致郁。这让我想起那些被悲伤和变故击垮后消失在别人生活里的人,现实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让人走出来,很多人或许永远都走不出来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描绘了这样一个永远走不出悲伤的人,并且拍拍他的肩膀说:"It's OK"。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了主角 Lee的哥哥因病去世,而他作为监护人不得不照顾失去父亲的侄子的故事。 光听简介就知道,这片毫无爆点。 但,就是这么一个并没有多大冲突起伏的故事,被导演用极度冷静的镜头表现出来,反而能产生出震撼人心的效果。 当片尾叔侄两人坐在船上背对镜头钓鱼,而字幕缓缓升起时,你心里可能会咯噔一下,这就结束了? 恩,这就结束了。 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看完本片的感受是,你可以明显感受到男主心中那些深沉的情绪,心中叫嚣着要爆了要爆了,但导演就是没有让他爆。 很有一种,气球吹到最大但它就是不炸的感觉。 或者,平静才是沉痛的最高境界。 但作为观众,我实在是宁愿他大声嚎叫一场。虽然这可能有损电影的艺术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全片统一配乐风格都是悠扬的小提琴曲,不管是多么撕心裂肺的伤痛画面,背景音乐都是自顾自地婉转优美。如同曼彻斯特的美丽风景一样,是和男主荒凉绝望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的,Lee的内心就像是他在波士顿所居住的那间地下室一样,与世隔绝、单调颓败,而外界的美似乎永远无法走进他的世界。配乐与环境,给我的感觉都是更加积极的,就算片中的角色经历了再大的痛苦、再绝望、再悲伤,与他们的情绪形成巨大反差的配乐和风景,就仿佛是在提醒着观众,这些看似走不出的低谷,不过是这些角色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已,眼前生活的痛苦折磨,他们也终会在某一天能够平静地回忆,甚至可以为这些曾经痛不欲生的片段,加上最优美的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