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并不描绘楼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山水也不见全貌,只有山光。诗词中仅仅说杵杖问路,询问的不是陌生的地方,是故乡,回答他的不是故乡的人,值得还需用国音的,就不是家乡的声音,而是普通话。这就有意思了。这个回话的有三分罪过。 故园已经见不到旧时村的模样,山光楼角全都改变了,这个曾经的故乡,山水楼阁荡然无存,地方换了别处迁来的人,故乡只有外来人,路过此地,来访的倒是土生土长的流浪老者。喧宾夺主。使得词人满目生疏,一副惆怅。把个“悄然寻访”写到顶尖的妙处。词意深刻。 原上草先生提出,第二第三句似有重复,其实不算重复,倒像是故园改变的多个方面。(恕我拙见) 最难得的是,不可以大声说出,要问的,原来的,那条路在哪里。诗词里,明明知道将可能回答他的人是外地人,明明知道将可能回答他的人,不可能知道,被毁掉的路,原来在哪里,现在坐落何方。 被毁掉山、楼、村,是因为什么原因要毁掉的。 诗人要投奔的熟人,将可以从哪条路可以找到。 这对一个从外迁来人来说,都不会知道的。 用上“悄然”。诗意表示,就算是知道了,那人也不会说出来。 最起码,略知一二的,那人也不会大声地告诉他。 对一个行走靠杵杖的人来说,听力本就不好,还希望对方小声告诉他的。一定是个秘密。 诗坛高人啊!我为作者诗意顶赞! 再赏《重回故里》 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 山光楼角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