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51|回复: 10

用词不当与约定俗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天天早晨散步,路边一位60多岁的老兄常常跟我打招呼:“张老师,你又劳步呀!劳步健康!”
      我姓石,叫我张老师、李老师本来没什么,姓名本来是一个记号。何况,认人是我的 “特短”,我秉性最不会认人。有时陡然看见一个熟人叫我石老师,我却偏偏脑子短路,一时怎么绞尽脑汁也想不起他的姓名来。甚至以前非常非常熟悉的学生也对不上号,张冠李戴。那种窘迫,好像偷了人家东西被当场发现似的。尴尬之余通常只能含糊其辞一笑了之,不敢叫姓名。但是,我被冒名顶替叫张老师的次数多了,心里又多少有点不自在。古人说冒认官亲罪加一等,虽然明明知道可能张老师不追究我侵犯了他的姓名权,但是毕竟我是替代人家答话的,所以不久我主动坦白,说我姓石。这位老兄倒是宽宏大量,大人不记小人过,对我既往不咎,依然满脸笑容跟我打招呼:“石老师,你又劳步呀!劳步健康!” 我也千篇一律的笑着回答他 “您老人家早!”
      其实内心又觉得这 “劳步” 多少有点别扭。“劳步” 是书面用语,常作敬辞,用于谢人来访,如 “您公事忙,千万不要劳步”;又可以作客气话,劳烦移动大驾的意思 ,如:“昨日您劳步到寒舍,我适外出,未能相晤,深感遗憾。” 我散步对于脚而言也可以说是劳苦,但是老人家这客气话对我合适么?我不敢跟老兄讨论,也没有请教语文老师这是否属于用词不当。好在听多了,习惯成自然,老兄依然天天见面说我 “劳步”,我只能默认着 “劳步” 的新义。我们心照不宣,相互认可,和平共处,约定俗成。
     说到约定俗成,忽然想到最近听说的一个新词。单位同事的儿子结婚,请了礼仪公司大操大办。司仪久经沙场,老练,落落大方,为了活跃气氛,他让新娘新郎接吻,还不忘来一句调侃:“看见没有,新郎都不愿撒 sā嘴!” “撒嘴” ?没听说过,我心里一咯噔。又一想,是否用 “撤嘴” 合适一些呢?
      回家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撒” sā的意思有:1、放开,发出:~手。~网。~谎(说谎)。~气。2、尽量施展或表现出来:~刁。~奸。~娇。~欢儿。~野。~酒疯。 [sǎ] 1、散播,散布,散落:~种(zhóng )。~播。把酒端平,别~了。2、姓。但是没有 “撒嘴” 。
      “撤” chè的意思有:1、免除,除去:~职。~销。~任。2、退,收回:~退。~防。~岗。~回。~诉。~换。~离。3、减轻,减退:~味儿。~分量。~火。也没有 “撤嘴” 。
      “撒嘴” 还是 “撤嘴”?是否也属于约定俗成?“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还是不甘心,上网搜索,居然两个都有。可见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撒嘴” sā zuǐ (1)、谓松开口。《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原来凡是师老爷吃烟,不大懂得从烟袋荷包里望外装……及至点着了,吃完了,他可又不大懂得往地磕,都是一撒嘴儿,顺着手儿把那烟袋锅儿往地下一墩。” “撤嘴” chè zuǐ,松嘴。《当代》1981年第2期:“姓朱的咬住这桩事,怎么也不撤嘴。” 它们都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见并不常用。
      我似乎明白,所谓用词不当只是语文老师的专利,他们可以严格要求学生,在日常口语中却可以约定俗成。
      农村亲戚家红白喜事,喝酒免不了坐席。有时我坐在上席,白发苍苍老人却坐在下面陪。心里觉得不安,拉老人家上坐,老人无论如何不肯,理由是 “到了我贵府上” ——他们是屋里人 。“贵府” 是书面语,用于敬称他人官守或乡里所在的州府,或者用于敬称他人的府第、家宅。但是称自己的家乡用 “贵府” 是否合适?这白发苍苍老人跟我说话文雅,还费了一番心思,能像在课堂上跟学生说用词不当么?权当入乡随俗约定俗成吧。
      早年在小学当民办教师时喜欢开会,倒不是十二分盼望领导们的谆谆教诲,而是喜欢听老先生们会前会后讲错别字的故事。
      老先生们说一个单位放电影,办公室的公示栏里早早出了通知:“今晚演出 《枇杷记》,各位自带板橙。” 这位像我一样的半桶水先生,把《琵琶记》的 “琵琶” 写成枇杷树的 “枇杷” ,把 “板凳” 写成 “板橙” 。有人诗兴大发,在下面写了一首打油诗:“琵琶不是此枇杷,先生当年读书差;橙子若能当板凳,柿子定可做沙发。” 弹琴的琵琶,绝对不是树上结的酸酸甜甜的枇杷,滚瓜溜圆的大橙子也不能当板凳坐;橙子若能当板凳,软软的红红的柿子自然可以做沙发。我听得兴味盎然!
      后来知道这诗还可以这样写:“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老先生们有名有姓的讲了佐坝的几个 “白(别)字先生” ——在佐坝,别字方言就是白字。最典型的是小学课本的一句话,“瑞京城外一口井” ,但是白字先生却读成了 “端京城外一口开” ,把 “瑞” 读成了 “端” ,把 “井” 读成了 “开” 。还有一次听课,白字先生把 “哪” 读成 “那” ,把 “后脑勺” 读成 “后脑匀”;而且把 “昼夜” 解释成为 “黑夜” ,把 “芦席” 说成 “芦苇” 。于是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哪那不分,昼夜不明;不辨芦苇和芦席,错把脑勺当脑匀。”
      解放初期,农村文盲比比皆是,读过两三年私塾的于是物以稀为贵,成了教书先生。当时一个人就是一所学校,字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所以一错再错,以讹传讹。于是错别字也见怪不怪,约定俗成。
石普水 2017.7.20)



发表于 2017-7-2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枇杷树上戏琵琶,板凳甜橙树的桠。
所谓琵琶难结果,尼姑脑袋烫香花。
弥陀佛!香花哪是那香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7-20 13:05
枇杷树上戏琵琶,板凳甜橙树的桠。
所谓琵琶难结果,尼姑脑袋烫香花。
弥陀佛!香花哪是那香花?

夏日清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0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先生得意之作中,搞笑的故事,再清凉一夏(下)。
撒开五指叫箕张,劳步恩师不敢当。
张口有人称撒嘴,健康劳步免生疮。
我的雷!待客揶揄贵府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7-20 17:01
就先生得意之作中,搞笑的故事,再清凉一夏(下)。
撒开五指叫箕张,劳步恩师不敢当。
张口有人称撒嘴 ...

先生的确才高八斗,出口成章。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3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 如同先生设想,字可以转变的。“约定俗成”。随他去吧!
也说《枇杷记》
琵琶是不是可以写枇杷,恐怕很早是可以吧!
琵琶都可以写成批把,怎么不会写成枇杷呢?
东汉经学家,南安太守,山东昌乐人刘熙,有《釋名·卷四·釋樂器第二十二》
“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琵琶弹奏基本手法,左手或按指,或推或拉。这里的“推拉”,就是左手的推手引手,右手指法,有轮指,即每根手指轮流反复快速弹那根弦,好比弹吉他的震音。琵琶轮指有不止轮流单弦的,如带轮、扫轮、满轮等。叫它和弦。右手还有一个手法,或向前拨,或从下挑,所谓“拨挑”就是右手的前、却指法。所以有“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
批把亦作枇杷,魏晋时期改为为琵琶, 至于为什么要改字呢?是不是文字要避讳呢?不得而知。
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 高手迭出。不在话下,暂且不说。
跟随着读了先生许多好作品,知道先生懂得很多,从讲琵琶,这里岔开一个话题,讲一首古诗《凉州词》。对先生谈谈,我的理解。百忙中,先生如有空,请先生再看看。
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人说是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纵纵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卧在沙场,请不要见笑,自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家的。
要我说
第二句,可不可以这样句读——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是葡萄美酒,酒杯是锃明彻亮的夜光杯,那边喝醉了还想喝,那边还在弹着琵琶助兴,那边随时催着到营房外去换岗。那喝着美酒,那弹着琵琶,你可别笑,自古至今,有几个职业军人能活着回家的呢?
老汉我解诗——不知所出,恍恍惚惚。
因曰:“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人无为,“恍恍惚惚,不知所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3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7-23 12:32
“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 如同先生设想,字可以转变的。“约定俗成”。随他去吧! 也说《枇杷记》 ...

领教了!妙趣横生!问好先生!夏日清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4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斗胆纠错一处,免得以讹传讹:“瑞京城外一口井”中应为瑞金,在江西赣州,大革命时期的“红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别山军人 发表于 2017-7-24 15:56
此文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斗胆纠错一处,免得以讹传讹:“瑞京城外一口井”中应为瑞金,在江西赣州,大革命 ...

谢谢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5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5-5 08:56 , Processed in 0.0223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