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我们并不缺乏法律”
我们不缺法规,我们缺乏态度。这句话可以信。这是执行人马虎。如果不马虎,执行以后,就没有纠缠。
宿松有网民说“据此,我认为,我们并不缺乏法律,而缺乏的是,没有忠诚于法律的人。”
这句话,包括了他自己在内的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信访的所有人,也包括所有忠于法律的全国人民。说这话,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
我本不想为此提出批评,路某人不是什么都要讲一句的人。
所有浏览过的宿松网民,一定看见过。都不说,任其撮骂,都可以,为什么呢?以为惹不起他,说轻了,不起耳,说重了,气的嗷嗷叫,纠缠不休。
其实这类人,原本不是文字上想讲的那样。只是他对自己所写的文字,想当然不是那样,应该原谅。
我猜,他是讲有部分执法人,执法不忠于法律。随便来那种。使他心里不服。
这位好像说,路某就是执法人似的,或者我路某人可以让部分不忠于的改正错误。其实这只是猜测,我没有这个珩齿,研磨不了这类毛刺。
但是,社会上的确有部分执法人,不忠于,甚至局部可能连成一片,又硬又臭。除非有一次国家出面大扫除,是很难扫除掉旮旯里的不忠于。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天天讲自己是国家公民,公民就应该站出来向国家说说部分不忠于的。可是,都不愿意说,是因为灾难没有降落到自己头上。一旦灾难降落到自己头上了,连呼吁的力气都没有了。显得那么弱势而无助。这种弱势,多半是钻进了乾坤套里的跳死猢狲。
什么是乾坤套呢?是众所公认的规律,有时候牵连到一点法理知识。
像这位讲“据此,我认为,我们并不缺乏法律,而缺乏的是,没有忠诚于法律的人。”的网民同志,他通过诉讼,获得了赔偿9万元,领取了赔偿,在法理上来说,接受了宣判。或者说同意了调解之后。就没有缠访的必要。认为没有忠于法律的,应该以另一个诉讼解决。他却要再次纠缠在已经解决的案子里,使上一级不与受理。这是上级的态度。你就会被套上了。上级就会说“我们不缺法规,我们也不缺乏态度”
于是你毫无办法,钻进了乾坤套里。
怨恨和尚恨及袈裟。
“据此,我认为,我们并不缺乏法律,而缺乏的是,没有忠诚于法律的人。”
最不可取的是,它含有“不如没有法律”的意思。
有法还有迫使改正的震慑力。若无法律,是不是就会更加猖狂。明眼人一看,会一目了然的。
社会上,类似于,不缺……只缺的话题还很多。
我们不缺人,我们缺的是人才。
我们不缺冠军…;
我们不缺明星…;
我们不缺房屋…;
我们不缺水…。
等等一切必须的都不缺,只存在部分欠缺,不够好而已。
发出这种感叹,一个通病,就是不愿意参与改革,在一旁敲边鼓。
自古就有这两种人。
例如春秋时期,鲁国孔丘、楚国陆真,就是典型的这两类人。
孔子身处礼乱时代,想呼吁治理,游说列国皇帝,著作《春秋》,考虑到兴礼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虽然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孔丘认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而他尽力了。
楚国陆真,人称楚狂接舆,就不一样,这位人才也相当了得,人家聘用他,他不愿意,也认为礼崩乐坏,不可救药。有一天与孔子无意中路遇。这里描写一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意思是说
楚国的狂人接舆,见到孔子,唱了个喏(古人见面打招呼一声,叫唱,答叫喏,后来打招呼叫唱喏),(隐士陆真把孔子称凤)凤啊,凤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过去的世事不可挽回。未来的世事还可期待。算了吧,算了吧! 现今从政的人实在太危险!
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
在接舆看来,关键是要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的,还是糊涂。因为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奔走各国,劝政干什么呢?
这位网民,一贯地不愿意听我讲故事,其实论坛是让多数人论说的。你不想看,就关闭,用不着说烦人。若想看,就聊两句,无所谓的。
但是这位,三天不见我回答,会骂骂咧咧的,还顺带骂回帖的其他网民。显得没有档次。显得那么样做孽又可耻。比起隐士陆真,狂多了。
哈哈!遵从说的写文评价“简约”。满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