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44|回复: 4

故乡的剃头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170727203352.png
      儿时在故乡把理发叫剃头,管剃头的师傅叫剃头匠。
      我村的剃头匠是附近一个公社的人,40多岁,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就在我们家乡给人剃头,一直到我离开家乡,前后大约有十几年光景。
      他基本是每月来一次,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炉子脸盆,另一头是理发的梳子剪刀和推子等工具。他挑着的担子一头随时都冒着烟 或热气,一个人颤巍巍的走着。
      大人把他叫书治,是哪两个字并不知道,音是这样,大人能叫他的名字,我们小孩子不敢叫,不管辈份只叫他大爷。现在的人四十多岁还算青年,那时在农村接近五十岁就归入老头系列了。
      记得我爷爷那时五十多岁,他满口的牙齿基本全部脱落,他常念叨,“人活七十古来稀”,还经常给我讲故事,说历史上有个朝代,人过六十就要活埋。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个朝代不得而知,但爷爷讲这个故事,现在看来反映他内心的感受,就是感到自己生命已近终点,由此带来的不安情绪。
      剃头匠负责为周围三个村庄的人理发,几个村挨个生产队轮流转,转上一圈基本就是一个月,恰好与理发的周期相吻合。
      那时理发不收钱,他理发的报酬就是,每个有男丁的家庭轮流管饭吃,到哪个生产队,由哪个生产队的家庭管,每家一天。
      一个生产队几十家,几天就理完了,下个周期来,接着上次的人家继续轮着管饭吃。
      除了吃饭,每年按照人头每人每年给他几斤粮食,年终由生产队代交,最终从个人的粮食分配中扣除。
      他服务范围是三个村,三个村的男人加起来可能还是有千人左右,这样他一年的收入就是几千斤粮食,外加吃饭。
      按人头给他粮食作为报酬,人头只计男人,不计女性。那时农村女性是不理发的,如果需要剪头发,女性之间互相剪,那是相互帮忙。
      60年代,即使是城市的理发馆也很少有女性理发,更没见过有烫发的,烫发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那个电影到现在我还记得叫 “英雄虎胆”。里面看到有烫发的女性。或者偶尔听大人说过,走在大街上从没见过有烫发的女性。
      文革时期,更看不到有烫发的,也没有人敢烫发,女性穿的花梢一点,稍微多用点化妆品,都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思想不健康。轻则受批评影响政治进步,重则会被批判处分。
      那时商店里也没有什么化妆品卖,就是雪花膏,有些买不起雪花膏的就买蛤蚌油。那个时代追求美是有罪的。
      这种对人性的压抑的氛围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七十年代末。农村里爱美的女孩子仍然不敢去烫发,在家里用铁丝烧热卷头发,前面的刘海是卷曲的。随着喇叭裤的流行,生活禁区才慢慢被冲破。
      那时男性理发也简单就那么几种发型,未成年人剃平头,成年男性五十岁以下分头,五十岁以上,清一色光头。那时没有摩丝,没有发胶,听都没听说过,没有电更没有吹风。
      要理发就坐在挑子附近的凳子上,胸前围上一块发黑的粗布,我们理平头,只用推子一种工具就够了,推完了稍等,他拿着空脸盆倒点冷水,再从冒烟的炉子里倒点热水出来,用肥皂洗一遍,再用清水洗一遍就好了。
      理分头的最麻烦,先用推子推周围,最后还要用剪子,有些还要刮胡子,遇到一些喜欢聊天的边剃头边聊天,有时刀在空中停留半天都不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去理发,他会主动说,你们先去玩,等会再来。
      书治对几个村的人都异常熟悉,每个家庭的祖宗三代他都清楚,有些人要说媒牵线都会找他打探消息,了解对方家庭的名声、贫穷程度、人品等。有些男方家庭找媳妇,很看重对方家庭名声,如果女方母亲有作风方面的传言,男方会慎重考虑这门亲事。
      他是百事通,他随时掌握这几个村的舆论、人情、婚丧嫁娶、邻里纠纷、夫妻反目等,各种动向他都了如指掌。他利用这个优势,撮合了很多对婚姻。所以他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欢迎和尊重。
      文革中最疯狂的时候,两派武斗,两股势力势同水火,但每一方都不会伤害他,依然受到双方尊重。他很理智,从不谈论政治,只谈人情世故,家长里短。
      在我开离开故乡的时候,一次去理发,他说听说你要走了,我说是的,他说走了好,将来发了财不要忘了我。
      以前多年给我剃头我坐着总会看到他的腿,这次我注意他的腿很多血管突出,像蚯蚓一样,难道经常站立会造成这种结果吗,这是静脉曲张。给我理完发,我抬头看他时,发现他头上很多白发。他给我理发的过程中几次拿毛巾擦鼻涕,动作也不是象前几年那么利索了,感觉他有点老态了。
      八十年代我回故乡,那时故乡已经有了理发馆,本家族的侄子开了一家,我问他书治老剃头匠的去向。侄儿告诉我,我走了两年左右他就离开了,再没来过,他家离我老家十多里路,一个县不同的公社。
      老了干不动了,很多人也不找他理发了,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要求高,需要的头型他不会理。
      他儿子有出息,在一家大集团的摩托车在本地的分厂做总经理,他老伴去世了,儿子收入高,给他专门请了保姆。生活的满幸福。
      好人还是有好报,我说。
      有次我儿子说起某个人患上了 “单相思”,我接了一句 “剃头挑子一头热”,他愣了一下问我 “啥意思”,我知道他不懂,“白头老妪在,闲坐说玄宗”,已是前朝旧事了。
      当地上岁数的人还是想念他,希望继续让他剃头,我也是这样希望,到现在还是这样的想法,悠悠思绪总是挥之不去。
(作者:松竹散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SS币 +50 贡献 +10 魅力 +20 收起 理由
海门天柱玩童 + 50 + 1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7-28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8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8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有意思,够回味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3-29 21:41 , Processed in 0.02514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