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0|回复: 2

松兹历史文化述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因文化而绵延,文化因历史而醇厚。宿松为松兹侯国故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宿松的先民们便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松兹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珍贵文化遗产。
      松兹文化的源头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随着中国考古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文物工作者陆续在长江流域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宿松地处长江中下游的交汇处,也发现了不少古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在宿松的凉亭河、二郎河流域,共发现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9处。我将其称之为 “两河文明”,宿松的 “两河文明”,属于长江流域文化的一部分,是松兹文化的源头。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宿松古老原始先民的足迹,再现那蛮荒时代刀耕火种的场景。
      凉亭河,古称县河,发源于趾凤山区老岗岭的王家屋,自西北向东流,经趾凤乡、凉亭镇、河塌乡、高岭乡、长铺镇、程岭乡等6个乡、镇,在白石滩注入泊湖,主干长49.5公里,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
      另一条与之平行的二郎河,发源于西部陈汉山区的三溪河(廖家河、朱湾河、北浴河),它自西向东,流经北浴乡、陈汉乡、隘口乡、二郎镇、孚玉镇、佐坝乡、五里乡、千岭乡等8个乡、镇后并入龙湖,主干长50.5公里,流域面积597平方公里,是县域最大的河流。
      在宿松的两河流域地区,分布着大小不等的10个原始社会的村落。它们是:凉亭河流域的观前遗址、戴嘴遗址、黄鳝嘴遗址、杨湾遗址、杨辛遗址、彭桥遗址。二郎河流域的野人湾遗址、梅咀遗址、一天门遗址和黄湖中的占峦后湖遗址。   
      宿松的原始先民们艰难地生活在这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宿松史前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黄鳝嘴遗址和戴嘴遗址。
      黄鳝嘴遗址位于安徽省宿松县程岭乡刘垮自然村境内的大塔山北,其西南距县城约17公里,北距荆桥岭1公里,东南距程岭乡政府4公里,距泊湖7公里。遗址坐落在大塔山的缓坡上,凉亭河流经遗址东侧,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是宿松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
      1981年春季考古调查时发现,同年冬季进行试掘。1982年和1984年又进行两次发掘。共发现墓葬十七座,未见墓坑、葬具,属平地堆土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大多为陶质生活用具,有少数石斧、石锛和陶纺轮等生产工具,还有少量玉器。随葬品各墓多寡不等,一般6-7件,最少2件,最多13件。其基本组合为鼎、豆、壶、杯等。
      生产工具均为磨制石器,石质坚硬,大多数留有使用痕迹,器类有斧、锛、镞等,陶器有纺轮、弹丸等。生活用具均为陶器,有夹砂红陶、黑陶,泥质灰陶,泥质褐陶。装饰品不多,但制作较精细,普遍使用了切割、钻孔等技术。
      黄鳝嘴遗址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虽距潜山薛家岗遗址较近,但陶器的纹饰、器类、型式等基本特征与薛家岗文化有别。黄鳝嘴类型颇具特色的粗高柄钵形豆、圈足较高的子母口深腹豆(似簋)与四川大溪文化关庙山(湖北枝江县)四期接近。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吴红卫研究员认为:黄鳝嘴类型相对年代应该相当于大溪文化的早期偏晚到中期而早于薛家岗文化(5300年)。它的绝对年代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测年数据,参考大溪文化和崧泽(上海)文化的年代,可以估算其较早时期的年代大约在距今6100—5700年左右,最早不会超过距今6500年,最晚的年代可能已接近距今5500年左右。因此,它的相对年代应早于薛家岗文化,是薛家岗文化的源头之一。黄鳝嘴遗址的发现,对于认识安徽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及其地域类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黄鳝嘴类型的出现标志着皖西南地区原始文化的兴起。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历史阶段。它以农耕与畜牧的出现为标志,表明从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进入到了改造自然的农业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因此,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尤其是在晚期,陶器制作使用轮制,形体美观,胎壁薄,以黑灰陶为主。磨制石器精制有穿孔,并发现玉器,农业进入发达农耕阶段。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犁耕,家畜饲养也开始普及。戴嘴遗址就是这样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戴嘴遗址位于宿松县凉亭镇柳溪村戴嘴屋后的一条狭长山岗的台地上,以现在的戴嘴小学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余米,南北约150余米,面积约40000多平方米。遗址南面为一片开阔的田畈,一条弯曲的河水沿着田边自西向东缓缓流淌,北面紧靠蜿蜒起伏的山岗。这里苍松翠竹,风景秀丽,非常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
      在1983年10月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们曾在此采集到一件三孔石刀和一件单孔石钺(铲),并发现大量陶片,有鼎足、鬲足、陶纺轮。从遗址剖面上,可见文化层厚达1-2米,陶片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黑皮灰胎陶等,鼎足有扁形、扁凿形、鸭咀形,以夹砂灰陶居多,鬲足多为夹砂红陶。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网纹、压指纹、弦纹、波状附加堆纹和粗、细绳纹等。石刀、石钺制作精细,通体磨光,形制同薛家岗遗址第三期器物颇为相似。
      戴嘴遗址虽然没有经过正式发掘过,对于它的墓葬区及其葬式也无从知晓,但从其文化层的深度和出土类型众多的陶片上,仍可以推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戴嘴人在此繁衍生息了近2000多年。从鬲的出现和陶片上的粗、细绳纹中可以看出,戴嘴遗址已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度到商周时期,其相对年代在距今约5000多年—3000多年之间。   
      戴嘴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跨越夏、商、周三个时代,反映了松兹史前文化从产生到形成的全过程,是松兹文化早期文明的重要古文化遗址。
      在介绍 “两河文明” 出土的陶器、石器的同时,还有一种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器物,那就是玉器。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所以《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中国玉器伴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已有七、八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会长杨伯达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代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崇玉、尚玉。由于其美观并具有人们无法解释的神奇特性,故被作为祭神、事神、通神以沟通上天的神物。
      这里介绍两件在宿松 “两河流域” 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中采集到的玉器。
      一件是1986年我们在长铺镇彭田村彭田遗址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饰品玉环。其玉质为深绿夹灰白色玉质石材,直径10厘米,缘宽2厘米,厚0.8厘米,器体扁平,平面成环形,磨制精细,器表润洁。2008年该玉环被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图书《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录入。
      另一件是出土于程岭乡杨辛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玉钺(铲),该玉钺为乳白色略泛黄玉质石材制成,器长14厘米,刃宽10.4厘米,顶宽10厘米,厚1.4厘米。器体扁平,平面呈梯形,琢制精细,器表光洁,顶部两侧磨圆无锐角,弧刃,刃口锋利,距顶端两厘米处有一两面对钻孔,直径3厘米。这件玉钺不是实用生产工具,而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应该是部落首领用来祭祀和号令的器物,从而反映了宿松的原始先民正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迈进。
宿松的两河流域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文化遗存等待我们去发现,随着考古调
查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松兹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涵
      松兹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经历夏、商、周三代后在西汉初期形成的。
      01、商、周文化
      在3000多年前至4000年间,中国从新石器晚期进入到金石并用的夏、商、周时代,大量精美纹饰和铭文的青铜器出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青铜文化。尤其是青铜鼎,被用作 “别上下,明贵贱” 的标志,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即所谓 “藏礼于器”。 同时,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 “列鼎制”。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用以划分等级、区别身份。
      二十世纪70—90年代,在宿松的隘口乡和程岭乡,分别出土了流行于商周时期带有饕餮、凤鸟纹饰的青铜鼎。饕餮纹是商及西周早、中期青铜鼎最为流行的一种纹饰,其基本形状是一具狰狞可怖的怪兽,结构比较抽象化和公式化,中间是鼻梁,鼻两侧是两只巨大的眼睛,眼睛下面有相对且上弯的勾纹,形似巨大的吞口和獠牙,抓人心魄,吞口两边有时有锐利的爪子,角在眼睛的上面。如果有身体或尾巴就在眼睛两边左右对称展开,展开的身体有时还与鸟纹相连,可以明显看见两只鸟头部的侧面形象。这种饕餮形象由于比较抽象且以线条勾勒,故被有意识的大规模置于青铜器上,主要是为了达到沟通神灵、营造气氛和辟邪,以威镇天下的政治目的。
      一九七六年冬,隘口乡隘口村在整修二郎河时,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就有一件西周时期的凤鸟纹青铜鼎。无独有偶,一九九四年秋,在程岭乡的桥木村召立山上,又出土了一件商周时期的饕餮纹青铜鼎。这两件青铜鼎的出土具有重大意义。
     《礼记》中 “王制” 载:“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从两处出土青铜鼎的地理位置上来看,隘口乡隘口村在宿松的西北山区盆地,程岭乡的桥木村在宿松的东南靠近湖区的丘陵地区,两地相隔四五十里。符合周初分封制中 “五十里之國” 的建置。由此表明了早在商周时期,宿松就有多处分封予贵族士大夫的小方国。从而有可能将宿松的行政建置提前到西周早期,至迟为3000年前。而之前宿松最早的行政建置是司马迁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中记载的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徐厉的松兹侯国,距今只有2200年。
      在出土商、周时期青铜鼎的同时,宿松又陆续出土了春秋时代的青铜盖鼎和战国时代的青铜戈、矛、马铃。从而揭示出宿松商、周时期就出现分封小方国的延续性,也说明宿松自古就是各诸侯国和大小方国相互争夺的战略要地。从这一时期宿松归属的变化上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时间上讲,宿松先属吴(自公元前585年—前473年春秋时期),后属越(公元前473年—前333年战国时期),再归楚(公元前333年—前221年)。从空间上讲,宿松处于吴国(江苏)与楚国(湖北)之间。因此,宿松历史上被称为 “吴头楚尾”。其实这一提法仅适应于公元前473年的春秋时期,因为在公元前473年吴就被越所灭。
       02、秦汉文化
      秦国先人因替周王养马有功,被封在今甘肃天水附近的秦地。公元前8世纪,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由大夫获封为诸侯,当时秦国只是局限于歧西之地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诸侯国。至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即位后致力于拓展疆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秦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强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剧烈动荡,诸侯混战,战争频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实现全国统一成为历史前进的潮流所向。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施社会改革后国力大增,通过战争相继灭亡六国,结束了诸侯群雄割据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初分天下为36郡1400个县。宿松归属九江郡,治所在寿春(今寿县)。《水经注》载:秦始皇东巡曾在小孤山刻石记功。
秦王朝只经过15年的短暂统治就遭覆灭。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建立。汉承秦制,统一的封建国家在汉代得以巩固,但汉王朝早期统治者接受秦王朝迅速败亡的教训,实行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使社会经济发展得以恢复,在文、景二帝统治时期趋于繁荣。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思想上均达到了鼎盛状态。汉帝国的疆域也在秦王朝领土的基础上继续向外拓展,特别是在西北击败了匈奴,控制了天山南北,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线,为以后建立著名的 “丝绸之路” 准备了条件。通过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汉王朝与远近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联系,势力范围扩及周边的朝鲜半岛、越南、缅甸,成为真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东方帝国。据公元2年的记载,当时汉帝国拥有人口5959万,领土东西9302里,南北13368里,这样庞大的人口和广大的疆域在上古时期东方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后来汉帝国内部虽因动乱而发生政权更迭,但代替西汉王朝而继起的东汉王朝仍保持帝国的统一和稳定发展,使汉王朝的统治长达四个多世纪之久。经过秦、汉两个王朝,中国已牢固地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安徽郡县分隶淮南、荆、淮阳、梁等国。武帝时设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东汉沿袭西汉旧制,稍作调整,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宿松属淮南王国,治所仍在寿春。
据司马迁的《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记载:“松兹,国名,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四月丙申,夷侯徐厉元年。” 表后《索隐》注:“松兹在庐江(郡)”,郡治在今庐江县西二十里,(汉末迁郡治于今潜山县)。这是宿松最早的行政建置。“松兹文化” 也由此而得名。
      侯国的治所在距县北25公里的仙田铺,今凉亭镇太阳村。侯国几经盛衰,从夷侯徐厉传至侯偃,因罪国被除,后戴侯刘霸又袭封于此,历传数代(曾三度废国建县),至王莽篡位前的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国废,遂降为松兹县。      
      松兹县的第一任县令叫张何丹,四川人,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中散大夫----谏官之职,因秉性忠直,被王莽贬为松兹县令。张何丹到任后,十分重视农业,培养出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品种 “仙田瑞谷”。并将县治迁到今县城。他清正廉明,体恤民情。在大旱之年,为民祈雨,于六月六日晒死在河西水口山雨坛上,县民在此负土为莹,立墓碑,上刻 “汉令张何丹之墓”,并为之建 “大王庙” 以供祭祀。
      东汉沿袭西汉旧制,稍作调整,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上世纪八十年代宿松曾在两汉墓中出土了一批铜镜和许多陶瓷器。
      03、六朝文化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自公元220年—581年的360年间,中国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且频繁替换的动荡局面。
      在这一时期,宿松成为多国争夺地域的主战场之一。
      三国时期宿松先属曹魏,后属孙吴。宿松人陈武,为孙吴重要将领,因功位至偏将军。三国《吴志》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权哀之,自临其葬”。其子陈修、陈表也因功军功进位都亭侯、都乡侯。父子三人皆被载入三国《吴志》,成为宿松进入正史传纪的第一名人。
      宿松汇口的程营、桑落洲至今仍留有孙吴左、右大都督周瑜、程普屯兵布阵的遗迹,在二郎的圭山还有周瑜墓(待考)。
      两晋时期宿松属浔阳郡。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建制置废无常,地方归属不定,加之侨置郡县,因此安徽区划比较混乱。此时,宿松的复兴镇洲区和湖区的广大水域都是雷水古战场。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和县)太守苏峻约合寿春(今寿县)太守祖约叛乱,进犯京都建康(南京)。驻兵浔阳(今黄梅小池口)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统兵解建康之围。在建康掌管朝政的中书令庾亮闻报后,担心此时拥有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驻武昌)乘虚东下。特驰书制止温峤,庾亮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勿过雷池一步也。” 意示温峤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 的成语,即源于此。
      历史上著名的雷水之战也发生在这里。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广州刺史卢循领十万大军反晋,策划西取荆州之后,起兵浔阳,再决战建康,晋大将刘裕为阻止卢军东进,抢先进驻雷池。十二月,卢军浩浩荡荡来到雷池水域,刘裕令士兵驾轻舟出击,大败卢军。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南朝,成为刘宋的开国皇帝。由此可以看出,雷池的范围是指自黄梅小池到望江雷港入江处的200多里水域,包括黄梅的龙鱤湖,宿松的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其大部分水域在宿松境内。因此,宿松沿湖一带经常出土古兵器。
      南朝时期宿松属江州高塘郡。梁朝的开国皇帝武帝箫衍笃信佛教,在江南广建寺庙。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就是这一景象的生动写照。此时梁昭明太子箫统曾在宿松的凉亭镇东山村法华寺品析佛经,校订金刚经三十二卷。法华寺后山上刻于宋代的 “昭明石刻” 记载了这段史实。昭明太子回建康后不久遂病死。邑人哀其贤惠,立衣冠冢于法华寺旁。并在距城东十里处的五里乡牌楼村建太子庙祭祀箫统,太子庙至今香火不断。
      04、隋唐文化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建立了隋王朝。隋罢郡为州,以州统县。此时,宿松属熙州,治所怀宁(今潜山县)。大业初,复汉制,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扬州领淮南、庐江、同安、历阳、江都、钟离、丹阳、宣城、新安9郡。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熙州为同安郡。隋王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只存在了短暂的38年,而对宿松却有着深远影响,那就是在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松兹为宿松,宿松县名取旧松兹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上世纪80年代初,在宿松许岭镇的东洪村出土了一面隋代的宝相花纹镜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被收入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的国家大型图书《中国出土铜器全集》。
      公元618年唐王李渊灭隋建立唐王朝。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宿松属舒州(原同安郡易名)。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实行道、州(郡)、县三级管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宿松属淮南道同安郡(原舒州易名)。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属盛唐郡(同安郡易名)其治所在今潜山县一直未变。
      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游宿松,居于五里乡南台山的南台寺,县令闾丘为其筑读书台,李白作《赠闾丘宿松》诗。至德二年九月,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获罪,逃难到宿松养病达三个月之久,仍居南台寺。这时闾丘已致仕,常来与李白弹琴赋诗,对酒放歌,李白作《赠闾丘处士》诗。他在游孚玉山福昌寺与水光祖师席地谈道时,忽见清泉从石底涌出,因导之曰 “聪明泉”,后题聪明泉诗于福昌寺石壁上。李白在宿松共作诗六首,皆收入李白全集。
      唐朝的另一个大诗人罗隐,曾在县城河西山半山腰的石莲洞隐居,并题 “石莲洞” 于洞的上方。《安庆志•古迹》记载:“石屋嵌空。若青色芙蓉,上镌石莲洞三字,为唐罗隐笔。” 罗隐还在城东十一公里的凿山仙洞修炼。宿松县志载:山中有洞,洞口磴陡隘,……下有洞蝉联,不时听到流泉响声,宛若仙人弹琴。相传罗隐曾栖息于此,晚年还入凿山西崖修炼成仙,故名凿山仙洞。
      李唐王朝佛道并用,尤其遵崇道教,尊老子李聃为始祖,奉道长为国师。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和吴筠都任过国师。开元九年(721),唐玄宗派遣使者迎司马承祯入宫,亲受法篆,成为道士皇帝。唐玄宗还曾亲自注释《道德经》,并颁诏每户一册。因而唐朝的高官学者大多习道。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 “仙宗十友”。他们常常云遊名山大川,寻仙访道,采药炼丹,且都受过《道箓》。而宿松也出了一个著名道士,那就是县令闾丘的后人闾丘方远。
      南唐沈汾《续仙传》载:闾丘方远,舒州宿松人,幼而辩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於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於香林左元泽;三十四岁,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而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於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钱塘彭城王钱鏐深慕方远道德,访於馀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昭宗累征之,竞不赴召。乃降诏褒奖,就颁命服,俾耀玄风赐号 “妙有大师玄同先生”。方远阐扬圣化,启发蒙昧,真灵事迹显闻吴楚,从学者甚众。至天复二年(902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
      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太平经钞》,作为一部较完好的《太平经》节钞本,在《太平经》已经严重散失之后,还能大体上显其原貌。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
五代十国时期宿松仍属舒州。这一时期宿松出了个能征惯战的武将周本,被五代后唐庄宗封为西平王。《资治通鉴》      上有多处描述周本英勇善战以少胜多的战例。其子周邺,少骁勇,常随父参加征讨,屡著战功。南唐李升升元元年(937年),授周邺为庐江节度使,升元五年(942年)周邺病卒于官邸,归葬故里。墓地一直沿称将军坡。1986年12月被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宋元文化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建立赵宋王朝,并先后灭除了南平、南汉、南唐、北汉、吴越五国,统一了全国。北宋立国,实行路、府(州)、县(军、监)三级制。宿松宋初属淮南路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年)属舒州德庆军(同安郡易名),庆元元年(1195年)属淮南西路安庆府(舒州更名)。
      宿松在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北宋初就在小孤山启秀寺建立了妈祖巡宫—妈祖殿,开妈祖文化在安徽发展之先河。从出土大量宋墓的墓志中可以看出宿松宋代文学之风盛行。因此,理学大师朱熹也到九姑乡的新安岭来讲学。两宋宿松仅有据可查的进士就有七人,其中有许颀一家父子四进士。宿松宋时的儒雅之风,还体现在宋墓里出土的精美瓷器上,有造型各异的酒器、茶具、香薰、花瓶、碗盏。
      宿松宋代的经济繁荣主要体现在数量众多的冶炼遗址上,有铁砂嘴冶铁遗址、荆桥冶铁遗址、铁寨冶铁址、大咀冶铁址、汪冲冶铁址。这些冶炼址大部分分布在高龄乡、程岭乡和长铺镇湖边及河道旁。且附近都有煤矿和树木,既有燃料又便于水上运输。其中铁寨冶铁址和汪冲冶铁址为南宋大企业家汪革炼铁场所。汪革手下有工人500多名,产品远销各地,收益巨大。汪革的创业史,被明代作家冯梦龙写进了他的小说集 “三言” 中的《喻世明言》。1985年墨西哥汉学家约翰•佩奇,专程来宿松到汪革炼铁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汪革炼铁场的规模及经营方式,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
      另外,南宋朝廷于乾道六年—淳熙十年(1170—1183年)在宿松设立铸币机构—宿松监。年铸币量达30万贯之多。其铁锭主要是汪革炼铁场提供。
      公元1217年,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朝实行省、路(府、直隶州)、散州(军)、县四级制。宿松先属江淮行省蕲黄宣慰司安庆路,后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蕲黄宣慰司安庆府。宿松在元朝时期值得一提的事是知县戴昌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宿松文庙。        
      据《宿松县志•民族志•典礼》记载:“庙在县治东南半里,中为大成殿,殿前为露台,周以石阑丹墀。两翼为东西庑,东上曰尊经阁,西曰藏经楼,东下曰祭器库,西曰乐器库。正殿后为崇圣祠,前为戟门。门外祠二,左名宦,右乡贤,为袛肃、起敬二门。又前为泮池,跨以桥,环桥与池皆石阑。池前为櫺星门,门左右曰礼门、义路坊。门前墙曰宫墙万仞,右前为学宫塘。墙之外,左为德配天地坊,右为道冠古今坊。墙东为泮宫门,门内上为文昌阁,一曰奎阁。宫墙西为儒学门,入门而左,有门曰起凤,右曰腾蛟。其内为致斋厅,厅东为福神祠。儒学内,正门曰仪门,其上为明伦堂,堂后为教谕署,西为训导署。”
      06、明清文化
      明朝实行三级区划,南北直隶和布政使司为一级区划,府、直隶州(厅)为二级区划,散州、县(厅)为三级区划。清朝初期,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二、三级区划仍袭明制。明洪武元年(1368年)宿松属南直隶宁江府,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直隶,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明清是宿松人才辈出的时期。有文武进士37人,其中武进士3人。举人127人。武举55人。五品官以上的文武高官共有199名。其中从一品3人,正从二品18人,正从三品30人,正从四品52人,正从五品96人。具有较大影响的有明代的武节将军石良、清代翰林院编修朱书、浙江巡抚罗尊殿,浙江按察使段光清。石良被封为田园宰相。朱书是皖江文化的首倡者,对桐城古文学派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段光清被浙江人称为段青天,曾受到咸丰皇帝的五次召见。罗尊殿以身殉职,参加其葬礼的有曾国蕃、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等一品大员。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循吏传。
      松兹文化瑰宝
      宿松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543件,珍贵文物达308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在馆藏的308件珍贵文物中,宋代精品陶瓷器占到一半。因此,宿松的宋瓷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声誉。
      尤其值得宿松人自豪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从全国精心挑选了351件国家一级文物参加由第二十九届奥委会、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瑰宝》专题展览中,就有3件宿松出土的宋代瓷器精品文物。随后,参展的文物都被收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的大型特种图书《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下面,我将这三件国宝级文物作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件是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北宋瓷质酒器。为仙人吹笙造形。取材于《列仙传》王子乔吹笙凤鸣的神话故事。此壶制作精致,构思新颖,人物面目清秀,形态生动,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江西景德镇窑烧造。1994年土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宋墓。当年被由耿宝昌任组长的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小组,鉴定为一级文物中的国宝级文物。先后被收入黄山书社出版的《安徽馆藏珍宝》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其照片被《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作为封面和书标。
      第二件是青白釉莲花烫酒壶,北宋瓷质酒器。它由注碗和执壶两部分组成一体,用注碗盛热水,将执壶装酒置于注碗中温酒。注碗为花口,深腹,由七瓣莲花组成,整个器形似盛开的仰莲。江西景德镇窑烧造。1963年出土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墓。此壶除了同青白釉仙人吹笙壶一样被收入《安徽馆藏珍宝》、《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以外,1970年曾参加巴黎博览会,1984年其照片被人民画报作为封三刊登, 1990年被教育部编入初中历史课本。1991年又被国家邮电部作为特种邮票向全国发行。
      第三件是绿釉狮形薰炉,北宋瓷质燃香用具。薰炉下部塑成莲花须弥座,上部塑成一蹲踞的狮形坐兽,兽首高昴,张口露牙,两眼斜视,尾巴上翘,蹲在莲蓬果上。江西吉州窑烧造。1964年出土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墓。该香薰成熟使用低温铅釉技术呈现的绿色,为后来彩瓷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宿松还有7件宋代瓷器,1件新石器时代玉器,1件唐代青铜器分别被收入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的国家大型图书《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国出土铜器全集》。至此,宿松的文化瑰宝蜚声海内外,从而大大提高了宿松的知名度。   
        


  ——完稿于2011年9月20日

本期编辑:唐华栋





发表于 2017-8-2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样才能证明材料的权威性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3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5-5 05:56 , Processed in 0.0215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