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满 廖 河
冬天的脚步渐行渐远,南风推开春的门楣。春天是开始,更是希望,春天有廖河的故事,更有她的向往。 廖河是一个古老的地方,至于有多老?我不太清楚,身边的朋友也不清楚,就是该村的长者亦不太清楚,谁也不知道哪朝哪代人能说得清楚。不过这里:“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四面环山、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风光旖旎,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她就象一颗天然的绿宝石镶嵌在大山深处。 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大山背朝天,男耕女织,习惯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郁的生存境况。今天,勤劳、朴实、善良、智慧的廖河人民,用自己双手打开了从贫穷迈向富裕、从闭塞走向开放的一扇窗户,过上了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生活,营造属于自己美丽家园的春天,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嬗变。 今年 “五一” 期间,我第三次来到廖河,每次采风或参加相关活动,对这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宝地,有着不样的感受。这里不但山美、水美、人美、村庄美,而且人文环境更美。到过这里的人觉得姑娘好水灵、好俊俏,有灵气和魅力,是十足的“白嫩美”;小伙子精神抖擞、挺阳光,活力四射,是不需怀疑的“高大帅”;老人热情好客、笑容可掬,很健谈,是健康、快乐、长寿的标志。 说起这里通向外面的山间道路,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一定会想起从前的印象:九曲回肠的山间羊场小路,曲曲折折如蛇行。那时候,被篱笆圈扎的山间道路不仅很窄,且十分幽深。但就在那很窄的弯弯山路上,留下了他们忧伤而又无奈的身影。 今日廖河通向外面昔日的山道早就消失,一条条水泥大道,也就是被称为 “村村通” 的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在变得宽阔的山路上,这里的人早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驾驶着各种车辆在乡村公路上轻快地奔驰。尤其是在春节,外出务工的村民,口袋丰满了,开着小车回家过年,成为山村道路上的一道风景。 既然这里取名 “廖河”,与 “河” 结缘,那就流淌着水文化基因的血液。而有河水流动的地方,就是文化繁茂和文化脉迹丰沛的地方。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有诗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廖河古戏台文化古迹和仙雲庵白衣娘娘不就是最好的印证? 身居烟波浩渺大山深处、依偎清泉潺潺廖河的古戏台,那残损的栏柱,浓缩着多少个无法挽回的年轮?那被风雨剥蚀的伤疤刻下了多少岁月沧桑的印记?那隙缝里长出一簇簇葱郁的青草,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欲望?她至今仍亭亭玉立静静地站在那里,悠悠千载随着季节涨了又退、退了又涨的廖河沟,酷似她的 “闺蜜”,不离不弃,相依相伴,向人们诉说着春风、夏水、秋雨、冬雪度过了多少千古荒月,而她却风姿绰约不减当年,毫无怨言地招迎四方宾客,只为心中那份念想。 最初,从江西远道迁徙而来的廖姓家族,为方便山上村民上山下河运输竹木、山货在道路要冲歇息,并为南来北客驻足停留、休闲看戏,冬僻风雨霜雪、夏饮泉水纳凉快活悠哉而筑戏台。门楣上书 “大雅元音”、“昭德”、“象功” 文字,可见对家国 “文治武卫” 治理的一片匠心。不过,与今不可同日而语。 四百多年来,廖河古戏台以人文关怀和精神熏陶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黄梅戏这朵艺术奇葩,也最早在廖河戏台上萌芽绽放。传统剧目《打猪草》(又名撇竹笋)、《于老四过界岭》这些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就是在这里发芽、开花、结果。《送香茶》、《西楼会》、《撇竹笋》、《过界岭》、《游春》、《余老四翻情》、《于老四打瓦》、《蔡鸣凤辞店》这些满口生香的黄梅名曲,被那时的文化名流缱绻成诗:“频邀姊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朋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趣味横生,千古传诵。 廖河因古戏台而出名,古戏因廖河而传承。因此,廖河古戏台成为宿松乡村文化的一个符号。这里山风水流,商铺农舍景色宜人,古戏台为民所用,为大众服务。如今古戏台,是省级文物重点呵护对象,芳心未改,沐浴春风,山花簇拥,容妆焕发,馨香四溢,笑迎远方来的友人,不亦乐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廖河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繁衍生息。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人们享受着山间田园的美好生活。 相传这里有一个白衣娘娘,说她是小孤山娘娘的姐姐,是真是假,无从考证。总之,传说中的白衣娘娘是这里人顶礼膜拜、心中仰视的神灵。她救民于水火菩萨心肠的故事,感动了上苍。后来,观音娘娘与她结为姊妹。于是,当地人在村子的龙头山顶,又名猫耳尖的地方,兴建仙雲庵寺庙,供奉白衣娘娘。从此,每天从远近而来朝拜祭祀的香客,是源源不断,香火旺盛。 岁月沧桑,二百多年。此庙破烂不堪,又经文革,破旧立新,无为修复,原庙已全部倒塌,唯余庙基。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弘扬佛法,仙雲庵重现昔日光彩,白衣娘娘救苦救难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转。如今此地的云雾仙子仙雲峰牵手毗邻挺拔俊美的罗汉尖峰和钟灵毓秀的鹰窠洞,抱成一团,走进新时代,被当地打造成特色旅游风景区。每年春天,这里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此时,站在白衣娘娘梳妆亭远眺或俯视廖河美丽乡村,我除了赞叹还是赞叹。我想如果我是一位画家,我将用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精美的山村画卷,呈献给这个春天和这里的人民,可惜,我不是,我只能由衷感慨:“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廖河,正走向春天。 (王会光 2018年5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