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78|回复: 0

[随笔杂文] 碎片拾遗《篾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碎片拾遗手艺篇《篾匠》

文/杨贤明



      上溯四十年,塑料还没有普及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那一件不和竹制品有关。工艺品、竹床、竹椅、稻箩、晒枪(筐)、粪箕等等数不胜数。睡的、坐的、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用。

        用途如此之广泛,也使山里的竹子,转换成一张张人民币,同时出口到五州四海。在新中国成立后,内忧外患,国民经济极其匮乏之际,换回了大批的外汇,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在这种大环境下,也涌现出大批的从事竹制品加工的工人。就是三十六行中的一行"篾匠"。也是这篇拾遗中的主题。

        随社会的飞速发展,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这个有吏就有的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现在除了机化生产的工艺品,就只有在非遗馆中,看到非遗传承人的身影。

       说起篾匠来,实际上还要分成几个小门类。有专门生产竹床,竹碗柜,竹椅子等大宗而且不需要编织的叫袄匠(可能是咬匠)。专业制作和修理碾米用的子的叫匠。这两种匠人在我懂事时就已经没有了,只能从老人口里得知。我们现在把所有的竹制品加工和维修的统称为篾匠。

        六七十年代的篾匠,那时候有非常好的市场。因为他有几大优势,就地起材,工具简单,可以上门做点工,也可在家中开个小作坊。加工的生活用品,批发给另售商人,自己的家人挑到市场摆滩都行。总之既灵活又方便,随意性很大,转手就换成了银子。

        当时篾匠师傳带徒弟,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长年住在师傅家,三年什么都没有,有些贤慧的师娘,会给你做几身衣服,过年给点压岁钱。这已经是很开恩了。

        篾匠师付正因为有家庭作坊,上门做点工,相应要少得多。在农闲时他们师徒三四人,偶尔挑上篾匠担子,担子里面也装上点小件的日用竹制品顺便买,主要备用修补时应用的篾丝,篾皮,还有少数的竹子。走村串户的喊:"补箩,补匡,做粪箕打凉蓆。"也有的是把担子,放到一个比较集中的地点,再分头去喊,那样就比较轻松。

        然后需要修理的村民,就把所要修理的物件,拿给师傅看,并当面锣对面鼓得把价格说好。如果没有修的价值就不修。等修好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笔生意就算成功。

       如果你家需要加工一定量的新东西,就算点工,一个人一天多少钱。自己到市场上买来竹子或自己山上砍,还要管吃管住。

       走村串户修修补补的篾匠师徒,吃饭自己烧。村民有的人修东西没钱,给点米,给点菜都行。至于晚上的住宿,那年代,人们好客,随便那家方便,都是能借宿。因为在人家方便的地方,打个地铺就过去了。当然也会免费给他家修点东西。

        就这样,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村。周而复始,既不用座车也不用搭船。农忙回到家时口袋里也满满的。篾匠担子也还是满满的。

2018、7、11日草稿
213841kj5tfnbbu47wl4ul.jpg
213841kge1auxw7vg821zp.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13:32 , Processed in 0.0221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