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县志说司马德宗 作《清平乐》一首 清平乐 晋朝安帝,一部亏心记,搅得浔阳开与闭,全靠撑腰打气。 不懂风月炎寒,追根创业艰难。何以戎麾不保,东宫冷落凋残。 ~~~ 三国英雄辈出,各为其主,互相杀伐,奸相曹贼狭天子以令诸侯,灭了汉朝,不成想,结果被司马氏夺了江山,相比起曹丞相,司马仲达更具善谋奇策。终于做了曹芳的相国, 不是当初相国老子,哪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儿子, 司马昭扶起了曹髦,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 不是司马昭封晋国,哪有司马炎学曹丕代汉。 ~~~ 司马氏得天下原本冤枉所得,八王内乱,西晋灭。 东晋起。不数代,到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氏渐渐失去天下,也就不冤枉。 司马德宗,原是一个二百五。天生愚笨,不擅长说话。 据《晋书·帝纪第十》记载连冬夏的区别都认不出来。因此安帝继位后,东晋皇帝的权力大大下降,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内的权力也落在了大臣手中。安帝初期朝廷政策主要由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元显主持。 ~~~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对尚书左仆射王国宝等不满而领兵造反,安帝不得不杀王国宝来平息这场叛乱。 次年,王恭、庾楷协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再次谋反,叛军一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平定,王恭被杀。 与此同时,在浙江、江苏一带孙恩的叛军众多。 公元400年,孙恩攻会稽, 公元401年,攻浃口、临海、广陵,晋军多次战败。 公元402年,孙恩的叛军甚至直接威胁建康,建康被围困,城内爆发饥荒。后孙恩战败身亡。 同年,桓玄自江陵起兵攻入建康,废杀司马道子、元显父子,自封为丞相、太尉。从此成为东晋的统治者。他于同年秋又自号楚王、大将军。最后于403年12月31日,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降安帝为平固王。 公元404年1月19日,安帝被迁至浔阳。 3月24日,刘裕举兵攻桓玄,桓玄军队大败。桓玄挟安帝逃往江陵。 6月19日(五月壬午),桓玄被杀,安帝复位。 《宿松县志》上说:惠帝永兴元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寻阳城,至此后始徙之江南) 成帝时又于寻阳旧置松滋郡还隶扬州。 沈约宋鉴州郡志,寻阳郡,松滋伯相,东晋成帝初,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松滋郡, 安帝还,为松滋县属寻阳郡。 晋义熙(安帝年号)八年始移江北之寻阳。 这里要依三个皇帝为界定,浔阳到底是在江北还是在江南? 浔阳浔阳,浔水之北。古人认为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浔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汉因以名县,而江遂得浔阳之称。” 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领寻阳隶荆州。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吕蒙为寻阳令。 公元280年,吴臣服于晋,陶渊明曾祖陶侃乃由鄱阳迁往江北寻阳,也曾任寻阳令。 ~~~ 则浔阳最早是长江浔阳段的北边。何以知之?由县志知道。 《宿松县志》上说 “宋书州郡志,安丰太守,魏文帝分庐江立领县二,安丰、松兹。是庐江在后汉建安时,吴魏互有旧松兹县属至魏文帝始分庐江立安丰松兹乃别于庐江之松兹矣。” “晋咸和(成帝年号)后始移于江南。杜佑曰:温峤所移也,或则晋义熙(安帝年号)八年始移江北之寻阳。” 就是说,早在魏文帝时,就把安丰、松兹两县作为一个行政单位,叫庐江郡。 晋惠帝重新改组,公元304年,永兴元年,下游庐江郡的松兹县,和上游的武昌郡的柴桑县组合一个寻阳郡。并且在江南建立了浔阳城治地。 惠帝建浔阳郡后22年,到了东晋成帝。 公元325年闰八月二十五成帝五岁即位。因年幼,庾太后听政。庾亮、王导辅佐,苏峻、祖约叛乱。 公元329年,咸和四年。陶侃、温峤平定苏峻之乱,温峤是江州刺史,陶侃是荆州刺史。 由于战争的原因,朝廷的纲纪松弛紊乱,权贵之门互相兼并,老百姓流离失所,不能保持自己的产业。 江东流民(县志上说的江左流民)来到了浔阳,人口增多面积扩大了,浔阳的松兹县变成了松兹郡,还归属它的上级扬州管辖。 可知,江北浔阳郡还是有的。 而浔阳的柴桑,属于江州刺史温峤地盘,自那时起,新的浔阳县在江南落户了。 接下来就讲到安帝司马德宗了。桓玄篡夺了帝位。贬为平固王,驱逐到了浔阳。由于刘裕的努力,于公元404年复位。 又过了八年,到了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才把浔阳治地迁回江北。恐怕江北的浔阳就得叫古浔阳了吧! ~~~ 一个傻里吧唧的皇帝,深居简出,文武大臣各自揽权占地,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开始还是争霸。还不知司马德宗是不是傻子。直到最后,只要借他名义,打着他的旗号收复失地也是好的。于是有刘裕。 刘裕刘寄奴,平了晋安之乱,又击败了桓玄,收复淮北,消灭南燕,西灭谯蜀。吞荆扬,废后秦。收复河山,军功巨大,地位显赫,做了相国,缢杀安帝。不久夺了东晋皇帝的鸟位。 ~~~ 早知后果如此,自司马仲达始,又何必“阴谋诡计”呢! 战火频仍,世道变迁,江北古老的浔阳郡,早已休息了,如今知道的,只说九江为浔阳。却不说是司马德宗来过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