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烧纸钱的习俗,其实起源很晚,烧纸钱首先要有纸,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但是,一直到三国时期,书写材料仍然是简牍,因为在纸张刚刚被发明的年代里,纸其实是一种很昂贵的商品,到了西晋时期,人们才将简牍上的文字誊录到纸张上,形成了纸质的书籍,到了南北朝时期,纸质的书籍才完全取代了简牍。
烧纸钱的习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南齐的第三任皇帝萧昭业(公元473年至494年)最早开始“剪纸为钱”、“以代束帛”,南北朝以后,用纸钱陪葬的习俗才普及了开来,不过一开始只是“剪纸为钱”并不焚烧,到了唐代,才开始盛行烧纸钱。 纸钱为什么非要烧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烧纸钱是受到中亚、印度等地宗教习俗的影响,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印度等地的往来十分的频繁,印度、中亚等地的人认为,火可以将祭品传递给神灵,这种习俗就传播到了中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烧纸钱的习俗与中国道教的烧符箓仪式有关,烧符箓就是烧符咒纸,既然符咒纸可以通过火传递给神灵,那么,纸钱也可以通过火传递给祖先。 在“剪纸为钱”和“烧纸钱”的丧葬习俗出现以前,则是用实物进行陪葬的,主要是埋金器、银器、玉器等物品,所以,在纸钱出现以前,陪葬品都是实物,而且是金属货币,都是具有有实际价值的硬通货。先秦、秦汉时期的墓葬,达官贵人的墓穴中有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普通人的墓葬中也有铜钱等实物,这样一来,先秦、秦汉时期的墓葬很容易被盗墓贼光顾,而改用纸钱,实际上就是薄葬了,大大降低了被盗的风险,所以,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的“纸钱”、“烧纸钱”的丧葬习俗,实际上也是与当时提倡薄葬风俗有关。 在中国古代,实际不存在烧几十亿、几百亿纸钱的问题,因为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都不是很发达,印有“地府银行”、“冥通银行”等字样的花花绿绿的纸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很昂贵的,所以,人们不会烧几十亿、几百亿的纸钱,到了北宋以后,纸张稍微便宜了一些而已,但对于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农民来说,这些都是奢侈品了,这就是中国古代一直没有餐巾纸、卫生纸的原因,因为纸太贵了,皇帝宁愿用丝绸来当作餐巾纸和卫生纸,也不会用一次性的纸张,丝绸可以重复使用,而一次性纸张用完以后则随意丢弃,这对于古人来说,简直就是浪费,造纸、印刷优先满足书籍、书画等文化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当作日用商品。 烧纸钱其实就是起源于人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阳间有什么,阴间也应该有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早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纸币,但是,一直到晚清时期,纸币没有普及,也没有成为法定货币,人们依然习惯使用白银、铜钱等金属货币,当时的人说到“钱”,其实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纸币,而是金属的铜钱,那么,这样一来,在丧葬习俗中,人们其实是把纸钱当作铜钱、银锭来烧,而不是当作几十亿、几百亿的钞票来烧。 在中国古代,实际上并不存在烧大量的纸钱造成“地府银行”、“冥通银行”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只有到了近现代社会,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纸张普及之后,人们才大量烧纸钱,“事死如事生”,人在活着的时候用的是纸币,那么在丧葬习俗中,纸钱实际上就不是铜钱了,而是被当作纸币传递给祖先了,再到后来,有了银行卡、支票以后,人们还开始烧纸钱做的银行卡和支票。 大量烧纸钱,把纸钱做成银行卡和支票的模样,那么,有多少钱,就只是一个数字问题了,数字是可以随便写的,于是动辄几百亿、几千亿的冥币就出现了。 “事死如事生”,既然阳间有通货膨胀,那么,阴间也有通货膨胀,这么多的钱烧到地府,地府会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呢?其实《西游记》里早就有答案了。 烧纸钱的习俗起源于唐代,那么如何解释阴间的通货膨胀问题呢,当然要在唐人的生活中寻找到答案。《西游记》里的第十回和第十一回有“唐太宗地府还魂”的故事,这个故事对地府的“银行系统”有所介绍。 泾河龙王与袁天罡闹了点小矛盾,两人就打赌,推算明天降雨的时辰、点数,但是泾河龙王私自改变了降雨的时辰,触犯了天条,要被天庭处斩,而负责行刑的人正好是唐太宗手下的名臣魏征,于是,泾河龙王只好托梦给唐太宗,向他求情,唐太宗在梦中答应了,快要行刑之时,唐太宗就以下棋为借口拖住了魏征,魏征为了不延误行刑的时间,酣然大睡,自己的魂魄早已离开真身,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有怨气,经常缠着唐太宗,唐太宗晚上无法入睡,只好找秦叔宝和尉迟恭守门,但是,后来,泾河龙王还在地府告了唐太宗一状,认为唐太宗违背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答应救他,他却反而被魏征处斩了。 因为泾河龙王在地府里告了唐太宗一状,所以,此后,唐太宗发现自己“身体渐重”,慢慢就病入膏肓了,整个宫廷都在为唐太宗准备后事,唐太宗临死之前,魏征告诉唐太宗,地府的判官崔珏在生前是他的八拜之交,唐太宗到了地府可以找崔珏帮忙,地府一定会放他回来。唐太宗听了这句话,就安然死去,到了地府以后,还受到阎王的款待,唐太宗本来阳寿已尽,但是崔珏偷偷改了生死簿,唐太宗就顺利还阳了。 唐太宗还阳之时,还遇到了地府的无数冤魂挡住了他的去路,这都是唐太宗以前南征北战时杀戮的叛贼、草寇的冤魂,唐太宗答应借“金银一库”,“买转鬼魂”,又得崔判官的作保,才顺利躲过了这些冤魂的纠缠,这是《西游记》里唯一一处涉及到人间的钱财和地府的钱财如何转换的问题。 唐太宗在地府借到的“金银一库”在地府是不小的一笔数目,但是呢?这笔钱却是河南开封府一位名叫相良的人寄存的,相良在人间并不是富人,与妻子每天挣的钱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但是,他用剩下来的钱买纸钱,“记库焚烧”,积善行德,地府里就有了“金银一库”,唐太宗是借用了相良平时烧的纸钱“买转鬼魂”的,并且还答应自己还魂以后,要将这“金银一库”还给相良,唐太宗顺利回到阳间以后,就派尉迟敬德携金银拜访相良,相良一开始很惊讶,自己是个穷人,怎么会有那么多金银呢?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平时烧纸钱做的金锭、银锭到了地府以后,就变成真的金子、银子了,这对相良来说,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啊,但是,相良听了此事以后,就更不敢要这笔钱了,还说自己如果接受了这些金银,就会死掉。尉迟敬德没法交差,就只好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听说相良不肯接受金银,更加佩服相良,认为他是真正的善人。 唐太宗在地府借了相良寄存的钱,到了人间,没法用人间的钱再还给相良,相良还说接受了这些钱,“就死得快了”、“就死也是不敢受的”,此处,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地府的钱与人间的钱是没法直接兑换的。 唐太宗没法用人间的钱还他在阴曹地府借的钱,就只好做善事,建了一座名为“敕建相国寺”的寺庙来还债,说明人间的钱要通过做善事才能兑换到地府的钱,同样,人间烧过去的纸钱,也要通过做善事才能真正兑换到地府的钱,相良每天都烧一点纸钱到地府,之所以能变成地府的“金银一库”,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善人,这是他积德行善的福报。那么,相良如果往地府里烧巨额的纸钱给自己的祖先,几百亿、几千亿的烧,他的祖先会不会收到这么多钱呢?因为相良是个大善人,所以,理论上来说他的祖先会收到这么多钱的,但是,这笔钱肯定也是会存在“地府银行”、“冥通银行”,至于阎王会不会把这笔钱交给他的祖先,那就要看他的祖先有没有这个福气了。 所以,我们看了《西游记》“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就会明白一个道理,烧纸钱最重要的是在于积善行德,而不在于纸钱的数字是多少,相良是积善之人,所以才有福报,烧去的纸钱,在地府才有了“金银一库”,甚至像唐太宗这样的大人物到了地府也要问相良借钱。 其实,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教人行善,唐太宗游地府遇见了无数的冤魂,有感于取经、普度众生的重要性,于是“唐太宗游地府”就成为了唐僧取经的直接原因。 当然,本文前半段介绍纸钱的历史,是现实中的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事情,而后半段通过介绍“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来说明烧纸钱会不会造成地府通货膨胀的问题,则是属于从小说到小说的解读,是虚构的事情,不是历史。本文意在说明,清明节烧纸钱重在纪念意义,而不在于纸钱的数量和面额有多少,同时,也要注意环保的问题,而不是真的在解读清明节烧纸钱的现实意义以及所谓的“地府银行”、“冥通银行”的兑换问题,我们都要明白一个道理,神话传说皆是虚妄之事,并不是科学,科学是要得到实证的,《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