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文,是开发利用一道中国古文化的文明行为。 诸子百家的作品之可读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古文化的现用现卖,首先要读懂它,读懂先要认识它。某些人对它的排斥。多半一知半解引起的。 《非相》荀子曰:“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有三不祥也。 人有三必穷, 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 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诗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此之谓也。 其中的乡是现代文的向。 县是现代文的悬, 明是现代文的尊, 知是现代文的智, 隧是现代文的坠。 穷的意思是现代文意思的困厄。 读音都不知道,就读不懂它。 它告诫人们,不要犯骄傲错误。 论坛上知识丰富的人士,大有人在。读懂它的人不计其数。当然我没有必要在这里仔细导读。这里只对似懂非懂的人讲几句。 (宿松网络发帖平台有代号MAOREN的,为了中文名好记,简写为猫人,下文同) 猫人说:“荀子,一个几千年的谁也不认识的老人家说的话,我表示不苟同,年幼侍奉年长,这个不对啊。如果是年壮侍奉年高/老,这才能说的过去。” 你想啊,“幼而不肯事长。”不是他没有能力事长,而是有能力偏偏不肯尽力。这样的幼,就不是现代语的婴幼儿。 猫人说:“卑贱的侍奉高贵,可是时下卑贱的和高贵的差距天壤之别,何谈侍奉,最多是巴结奉承讨好。” 你想啊,“贱而不肯事贵”,也不是见不着面,近不了身的天壤之别,而是可以事而不肯事。而且这两项不肯,是因为骄傲自大产生的“不肯事”。 猫人说“做了臣民非议君主,这个也不对啊。…当局政府还专门设有信访办,一些接待的机构媒介。这也是将民间智慧无私奉献给国家的合理通道。” 显然猫人的这一句话,前后是不搭配的。 非议,与信访办吸纳下级意见,怎么搭配呢? 荀子讲的是骄傲自大的人,妄自非议他的上级,妄自非议上级的上级,直到妄自非议君主,这样子,是遭困厄的第一大因素。 猫人最少能读懂荀子在《非相》的这段话。只是对多解的文字,不愿意按照文章原意解读,偏偏要选择不适合文章原意,只适合抬杠那样,以为那样就显示抬杠才华。 其实,猫人是不是出于抬杠,一看猫人的主张与证词就明白了。 猫人的主张是“荀子的话,我表示不苟同。” 猫人的证词是:“荀子,一个几千年的谁也不认识的老人家”。 单是这一证词就有纰漏。结合下一句的主张与证词,就推翻了这一句证词,所以说证词与主张不搭配,则证据不成立。 猫人是这样表示的:“彼时的荀子所言已经不适合时过境迁的当下,因为,和荀子相隔不远的老子。噢,不是,是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猫人主张是“现在的处境不同”。 这里,猫人肯定了孔子说的“时光如流水,处境各不同。” 猫人的证词是,“荀子时过境迁”,言下之意“孔子就不时过境迁”。 我们想问一下猫人阁下,你知不知道,孔子比荀子大三百来岁呢?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况是战国末期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丘是春秋末期人。比孔子小三百来岁。如果说荀子“所言已经不适合时过境迁”,比孔子老三百来岁的,依照猫人先生的“时过境迁”,窃以为,就更加“时过境迁”了。 用猫人先生的主张与证词,来回答猫人用以抬杠的回帖,是不是耐人寻味呢? 如果论坛也主张抬杠,愚老汉是不是可以问一下猫人先生,猫人先生 “当局政府还专门设有信访办”是什么呢? 到底是,时过境迁的古人就说过有一个信访办,它的名字叫做“当局政府”呢? 还是,中国现在有一个信访办,它的名字叫做“当局政府”呢? 还是中国本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信访办,它的名字叫做“当局政府”呢? 如果中国自古到今,没有什么信访办的名字叫做“当局政府”。那么,猫人同志,你有一个信访办叫做“当局政府”吗? 猫人先生推出的“当局政府还专门设有信访办”,在段落意义上对比与古时候的君主平齐。 窃以为只要说“信访办,也是将民间智慧无私奉献给国家的”。人家就懂了。 但是不知猫人出于什么目的,要写上难以读懂的“当局政府还专门设有信访办,也是将民间智慧无私奉献给国家的通道” 猫人拿通道上的民声,与对高层的非议相比。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拿来说理,棋高一着,堪称一绝。 我在论坛上,以往读你的帖子,没有杠可抬。你如若希望学抬杠,推荐你去找高手,找炮手老江先生。 老汉我不善于抬杠,就事说事还勉强发表点个人意见。我也不是什么意见都愿意拿到论坛上来发表。因为提意见的渠道多,而且是可以自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