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2|回复: 1

[随笔杂文] 生活与灵魂交响--读方长松《漫读岁月》感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6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与灵魂交响
读方长松《漫读岁月》感怀
      一、认识方长松先生时,他正举起酒杯,欲推杯却言无不尽,微醉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晃荡的酒杯忽上忽下,尽情地剖析着他所理解的文学梦,文学情怀,及文学衍生出的世态炎凉。
      我静静地听着,情到浓时心生共鸣,觥筹交错间,他言辞凿凿,幽默风趣,风度翩翩,十足的文人风范。借助眼神和坦荡的胸怀,我仿佛看到了他生活与灵魂在那里交响。
      饭后我得知方长松先生就职于县供电局,有一颗热爱文学火热的心,几十年勤于习作,笔耕不辍,已出版散文集《漫读岁月》。单从书名就深深地钩住我阅读的兴致,漫漫品读岁月该是方长松先生的人生写照吧?于是,日日想,月月念,何时能得到方长松先生文集,一解我求知若渴的心。
      文人的世界总是相通的,文学的情怀总是共鸣的。随后,家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刊登了我的一篇诗歌评论,方长松先生读后,凌晨后半夜雅赞点评,我吃惊暗自喜来,就这样,他浅浅睡去,我隐约找到通向他灵魂深处的“密码”。
      二、一个轮班结束,我例行回家休假,我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漫读岁月》,想起了可亲可爱的方长松先生,于是激动又忐忑地向他表明了想拜读佳作的意愿,他心直口快:“小李啊,书都送完了,这样,今晚或明晚找个时间,我邀请几个朋友陪陪你”。言语中满是期待相聚的热切之情,喜从心中开,又不得暗自感叹:“我何德何能能受方主席邀请!”
      晚餐进行的很顺利,饭桌上县里的文人墨客,诗人学者相聚一堂,这份盛情的邀请让我受宠若惊。他依旧性情高涨,开怀洒脱,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人生敏感嗅觉,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就这样,我们渐渐地又加深了了解。他年长我近三十岁,如父亲般亲近随和,当聊起文学、写作、文字,他却两眼放出光芒来,滔滔不绝,从他的灵魂深处可以窥见生活的阅历和灵魂高度交响。
      又一个雨后微寒的下午,我主动联系了方长松先生,他性情依然,酒后再也按耐不住了:“小李啊,我家里还剩下最后一本《漫读岁月》,真的是最后一本,送给你,等会我们一起去拿。”说这句话时,方长松先生眼里透出真挚,不舍,亲慕。于我感动在心间,但更多的是他给予书籍背后的那份挚爱,那份激励和关怀,溢于言表。
      三、我认真收起了书,满目的文字,灵趣的标题,正合着我饥饿的胃口,家乡人的亲切和慰藉感随着书页缓慢铺陈,他郑重地题字,一份文字的力量如涓涓爱流溢满全身。随后半个月的日子里,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我便钻进《漫读岁月》的时空,品其文,读其人,从他慢条斯理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几十年的心路历程、人生感怀、生活随笔,跃然纸上,灵动闪现,真善美的灵魂激荡着我的情感细胞,不由得深思良久,感慨万千。
      纵观整本文集《漫读岁月》。题材广泛,生活营养丰富,无不是在写生活写人生,写人生生活交织出的酸甜苦辣咸,不难看出方长松先生在叙事叙理之间,总能得出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之见解,在字里行间总透出随性、本真、纯粹的基调,显示出“枝叶总关情”的意味,读来让人气定神闲,掩卷遐想,沉思入梦。
      四、在集子中,亲情和爱是永恒的旋律。他在合肥陪母亲吃肯德基,在武汉和女儿吃韩国烧烤,然后通过自己《牙痛》,这些亲身经历,巧妙切入主题,人一辈子与父母一起的时间是有限的,将人世间“忙”与“忙”之间剖析得入木三分,忙来忙去,忙不到去回报,感恩,生你养你的父母。他的泪水里诉说着难言的痛和缺少陪伴愧疚之情,这不仅让当下我们内心为之震动,更能反思,警醒快节奏生活下的每一个人要珍视亲情,珍视爱。
      在散文《塔松》中,作者通过要搬进新的办公楼上班,随着搬迁的时日日益临近,内心愈发对早年亲手栽培的松树依依不舍。在塔松的陪伴下他走过了青春的韶华,他收获了事业的“梦之花”,但他没有忘记这是公司栽培、党和国家的关怀。象征企业发展壮大,走向今天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是他不离不弃的精神家园,这里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方长松先生抒发怀旧的情怀,不忘感恩之心,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事业的执着追求。
      五、记得有人说:“故乡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辈子心灵的归宿”。在文集中《故乡行》、《故乡的泉水井》、《桦树峦》、《广玉兰》等散文,作者将笔墨饱蘸情思,唤醒深度记忆。“那山、那水、那里的人,一生都难以割舍、难以忘怀、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时常激励我、鞭策我、给我勇气,给我力量”;“不管她怎样渺小,怎样变化,不管她是伟大还是卑微、不管她是美丽还是丑陋、不管她是光辉还是衰败、不管她是进步还是退化,我都深深永久挚爱着她,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桦树峦》),朴实无华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比喻,恰到好处的排比句式,层层递进感情升华,真挚朴素,情深意切,绵柔悠长。
      如果说故乡是灵魂的归宿,那么故乡人就是情感的港湾。“我现在每次吃猪头肉的时候,总有特殊的感情,除了咀嚼当年的美味和贫瘠外,而且还在咀嚼一份思念,思念我那把亲情很重的表哥”(《猪头肉》)。对猪头肉的味觉记忆停留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昔日的表哥给予的友爱关怀让作者念念不忘,以至于每次吃到猪头肉便想到表哥,那是最初的感动在心间流淌。“这次见到她时,她躺在床上,一脸的倦容,一脸的苍白,庄稼人的那种厚重,那种精气神,年轻时的丰盈美丽已荡然无存,像一根灯草,奄奄一息”,“站在乌黑的棺木旁,想着莲枝姐昔日的美丽,温柔,细腻以及给予我的关爱,我思绪翩跹,悲痛不已”(《莲枝》)。堂姐莲枝对少年时代的方长松帮助很大,不仅给予作者生活上无微不至关爱,而且字里行间无不诉说在性格的养成、心里的建设,审美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影响,得知莲枝姐生病后,想到她在年后委托的事情没有办,心里愈发的难过。作者将所有的愧疚,悲痛化作实际行动帮助她女儿找工作,也是对堂姐的一份心里慰藉。正是这份悲情的文字,刻画出朴实劳动人民群像,折射出作者人性的温暖,升华出人格的高贵。
      六、在整部作品中,作者通常将白描的手法挥出浓重的墨点,叙事入理,曲径通幽,行文大处落笔,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比如在《篾匠伯》一文中,“一脸严肃,从未见他笑过,跟人说话,像是吵架,更像骂人”;“声音洪亮,语言粗俗,每次骂人都是一些原话就像电影里看到蒋介石骂‘娘希匹’一样”。言简意赅,生活化的语言直白地把篾匠伯的形象特征,独特个性,勾勒在读者心中,笔锋时而冷峻,时而清丽,像春天的细雨,又如冬天的一抹暖阳。
      一个人如果在情感深处所思、所想、所感碰撞出的一定是人世间最纯粹、最真挚、最热烈的爱;一个人如果在灵魂深处见微知著、发乎神经、敏感捕捉一定在生活中交响出最深沉、最祥和、最激昂的旋律。我想方长松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漫读岁月》正是他的人生写照,漫漫品读岁月更迭,漫漫品味人生百态,漫漫尝遍人生酸甜苦辣咸,从而在生活与灵魂之间交响出朴素纯真的时代之音。文/李家坤

发表于 2020-8-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是现实的镜子;人们那些曾经的苦;那些曾经的爱;那些曾经的痛;那些曾经的恨;那些曾经的美;那些曾经的恶,都能在文学这面镜子中淋漓尽致地显现;都能在那些正直,善良,聪慧的人们引起共鸣而感慨万千。
    这就是真正文学;现实批判主义的文学;有生命力的文学;可惜能够称得上如此的文学,在我们的文坛上并不多;或并不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3-29 08:03 , Processed in 0.0210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