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6|回复: 0

浅谈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事”如何不走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3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发现许多党员干部在 “实事” 面前颇为纠结,不少同志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部分或整个纳入 “实事” 清单,殊不知这种做法严重偏离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初衷。须知份内之事是职责所在,是任何时期都应该且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同志一方面可能是应付差事,另一方面或许是根本不懂得 “实事” 从何而来。“应付差事” 的思想是很危险的,他会让你严重脱离群众,最终会被党和人民抛弃。那么,“实事” 究竟如何获取,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呢?
      早在9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时,就专门写了一篇《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文中提出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一著名论断,而且这一论断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这句口号用在今天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落脚点 “我为群众办实事” 上就是法宝,非常实用,非常妥贴。
      “实事” 从何而来?从调查中来。没有调查,就会使我们的工作方向迷茫;没有调查,就发现不了我们老百姓身上的 “急、难、愁、盼”;没有调查,就没有 “实事” 根据。正所谓:近水通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民知困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原程集中学的首任校长刘年荣同志就为我们 “为民办实事” 做了教科书式的示范。这里,我仅从一个角度举例来欣赏当年的刘年荣校长。他是一个有心人,他的心中总揣着一本常新的全校教师的 “师谱”。平时有事无事他经常到教师房里、办公室里坐坐,从极为平易近人的交谈中,了解教师的现状和心态,那时的教师大多来自乡下,他总是步行或骑着自行车到教师家中去家访,掌握教师家中的需求和期盼。教师张三家有高龄父母,李四家缺劳力等等,他摸得是一清二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期,乡下煤和肥都非常紧缺,一到农忙时,刘校长就将肥送到了张三家田头,一到冬天,刘校长就把煤送到了李四父母的手中,有教师家属病了,刘校长亲自安排车辆送医甚至安排专人服侍,为了留住年轻教师,他还多次做起了红媒…… 一桩桩,一件件,这些周到、体贴入微的关怀,老师们大都是在事后才知情,一旦知情可想而知,老师们是何等的暖心、暖肺,又是如何的感激涕零,更是如何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涌泉相报啊!所以那时候的程集中学全省著名、全国闻名,那时候的刘年荣人人敬仰,人人爱戴。2018年10月在程集中学建校6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由程集中学珠三角校友会筹资制成的刘年荣铜像在程集中学隆重揭幕,后人将永远铭记他为程集中学的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缅怀和弘扬他为我县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刘年荣校长所做的有他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做的本职工作,更有他将自已比作教师的兄长,师生的师长、家长式的份外工作,而这种 “份外” 不正是我们今天 “我为群众办实事” 的 “实事” 么?!  
       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多向刘年荣式的党员学习,走出办公室,眼晴向下,到基层去,到老百姓家里去,到企业一线上去,到职工当中去,多访,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做,手脚勤,才五官灵。去了,你会发现你在群众的心里位置有多高,份量有多重。做了,你会发现群众有多开心、有多欢乐。你 “为民办实事” 的智慧和真情会让我们共同拥有的大家庭变得无比和谐、无比美好。  (陈小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4 15:11 , Processed in 0.0190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