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政府部门从县城到乡村都在为创建文明而努力工作,想早点拥有一个文明县城的称号。但是宿松人的经济收入不是很高,活得很累很累的人多的是。文明的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穷相争,饿相吵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全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块钱,想必这6亿人口里也包括不少宿松人吧! 现在教育,医疗,房子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没有固定收入的人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工作。现在的商家,小贩本来已经被电商挤的生意惨淡,去年至今年持续的疫情让许多行业更是难上加难。商家和那些小贩都是苦苦的支撑,还经常时不时的整顿,好像大街上没有人没有烟火气息还倒算是文明一样。在这个高速内卷化的年代,多数行业都是一片哀嚎。去年疫情以来,中央高层提出加快经济内循环,让广大人民群众用各种方式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困难的政策现在就废了?
随着资源,经济要素,人口向县城,地市,省城的流动,农村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村乡镇除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有几个人,平常都是空空荡荡的,有的农村老人为了生活,早上天还没亮摘菜到乡镇上卖,能卖八块钱十块钱就不错,卖二十块钱就欢喜得不得了!还有个别乡镇要这些农民交钱,这是什么样的文明?农村的老人凭那一百来块钱的养老金哪里够生活费?有些领导坐在办公室想当然的觉得农民现在的生活比蜜甜,请到农村看看,农民的收入来源在哪里?现在一个人口一年的医保和社保两项加起来就要差不多一千块钱,一户就是几千块钱,再有一两个孩子读书和赡养老人,随便就是好几万块钱,这几万块钱不是一笔小开支吧?很好挣吗? 乡镇上有许多小摊小贩因为年龄和家庭身体状况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而在小镇上做点小生意摆个摊养家糊口却也不允许,这些不是在路面的摊贩也被当做不文明的对象而禁止,那不是要把人逼上绝路?有什么比生存还重要?这些人有很多还是家庭经济支柱,他们自谋出路有什么错?街面过度的整顿就会让那些摊贩,店主他们生活陷入困境,纳税人承担庞大城管的费用,有什么样的正面效果?摊贩问题不是什么文明不文明的问题,而是一个民生问题!(如果有文明问题,为什么去年中央高层鼓励地摊经济?)一个繁荣有烟火气的乡镇才会充满活力,那些冷冷清清的地方谁愿意去投资置业?
文明的社会不是看楼房有多高,马路有多宽,文明不是靠一场运动就能产生。文明的社会有包容,尊重,怜悯和友爱的氛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时,文明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