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2|回复: 29

[随笔杂文] 食为天,事亲为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30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食为天, 事亲为孝
饥荒年月过后,我从外地回来,带来一稀罕吃食物~一个猪油桃酥,儿子发现了,递给了他爷爷。几个孩子靠拢过来,等我把带补丁的工作服,丢进洗衣盆里,包裹里就下剩人家送的八颗喜糖。还有我零零碎碎的一些小钱。
我父亲闻了一下猪油桃酥,“嗯,好香,是这个味儿”。父亲作主,一个猪油桃酥掰成四瓣,分给他孙儿孙女们。
父亲问我“吃了吗?”钵里还有红芋丝“。
我没有问问父亲吃过没有。钵里连懒红芋叶连红芋丝,大约小半钵我全部给吃了。
父亲很高兴,他喉结划动了一下,扭头躲开了。
好像有话,回过头来刚刚想说,他喉结又划动了一下,又躲开了。
小儿子说,爷爷还没吃呢!
我全明白了,我后悔怎么不知道撒个谎,就说我吃了不好吗?我心里很难过。
我左思右想,撒谎也算是孝道吗?可能算吧!
我晓得曾子撒谎是孝道。因为其善意是值得的。善意的谎言未尝不可。
曾子家贫  撒谎也是孝道
曾子杀猪给孩子吃,是兑现曾子妻对孩子的承诺。这是诚信。他说“孩子小,还不懂事,你现在骗孩子,孩子学骗人,就不好”。
条件是孩子还小的原因,才怕他学骗人就不好。也不能证明孩子长大了就一定不骗人,更不能证明曾子自己不骗人,不撒谎。
那位说“凭什么猜度圣贤人撒谎呢?”
诸位,有所不知,《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就有曾子撒谎的故事。
离娄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
问『有馀?』
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
问『有馀?』
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翻译成白话
孟子说:“侍奉谁最为重要?侍奉父母最为重要。守护什么东西最为重要?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要。不丧失自己的品德操守而能侍奉其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了自己的品德操守还能侍奉他的父母的人,我没有听说过。
哪个(长者)不该侍奉?侍奉父母才是侍奉的根本;哪种(好品德)不该守护?守护自身(的善性)是守护的根本。
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晳,每餐必定有酒肉。撤除食物时,必定要请示(剩下的酒肉)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必定说‘有’。
曾晳死后,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肉。撤除时,不请示剩余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就回答说‘没有了’,
准备拿吃剩的,下顿再进奉给父亲。这叫作对父母的口体奉养。
像曾子那样,就可以称为对父母心意的奉养了。
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山东嘉祥县,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个人叫曾参。字子舆。孔子的门徒,人称曾子。曾子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齐国聘请为卿,他不去,他要在家奉养父母。曾子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常常呼之:“点,尔何如?”~曾皙,你(认为)怎么样?
从离娄上第十九章可以看出,曾子一个较为贫穷的农户,每餐拿酒肉侍奉父亲,非同朱门富户。所以不仅是酒肉价高,而且是孝心可贵。否则吃酒肉又怎么能值得一提呢?
文中交代。除了父亲曾皙吃的,剩下的酒肉,给谁吃呢?父亲问,能还有吗?瞧这一句问的!除了父亲曾皙吃的就没有剩下酒肉了。可是曾子说有,不是一般的说有,是必曰『有」。这就更有意思了。一眼就可以看穿,没有说有,是曾子善意的撒谎。
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酒肉,不讲剩下的给谁,曾元的父亲问,还有没有剩余的,答,没有了哇。从答知问也有意思,恐怕是问家人不舍得吃,剩下的要留给父亲下顿再进奉。
两代人比较起来,都是孝敬。但是曾子的孝敬更像个样子。所以孟子记录在《离娄》里。
甘旨事父母为孝道
宗谱《家训》四、当孝父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事奉务宜竭力。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古人废蓼莪而不忍读者,良有也。夫何世风不古,子道有亏?甘旨弗供者,有之。色爱不将者,有之。甚肆志乱行,致倚门而肠断。横言抵触,今抚膺而神伤。此大本既亏,细行安论?能无戒诸?
宗谱《传赞》《飞龙公杨老孺人合传》人无论存殁,有德则馨。谊不别亲疏,惟善斯録。
飞龙公元配杨孺人,吾乡中杨公利文之淑嫒也。孺人未离香闺时,早负咏絮之才。素娴女史之学。及结褵作嬪后,事姑甘旨罔缺。相夫子,戒旦无荒,卄余年来。莺不弄巧,雁不轻分。闺中奉为閫范焉。
宗谱《传赞》《腾芳翁孙老孺人合传》人惟德馨,而名播于后。有才斯録,而功著于前。德才而兼优者,予亦罕觐矣。腾芳翁配孙老孺人,未离香闺时,已优咏絮之才。素谙女史之训。迨于归,作嫔事姑尊,甘旨匪缺。相夫子,敬戒无违。无伪闺内之閫范,女中之丈夫也!所为男正乎外,女正乎内者,翁与孺人无愧如此矣。贤哉!由是 夫克义,必妇克顺焉!惟是积德累仁。
可见宗谱重视孝道。赞扬穷人家子孙拿出最好的食物孝敬父母。
几年后莫说食肉者鄙,最少不是所有的食肉者鄙。又作兴清明抬猪祭祖,有人在坟头烧纸钱,有人在坟头插花。丰衣足食,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驾鹤西归。我带上两块猪油桃酥,半斤老酒,一对茶酒盅,在父亲的坟前,吃吃喝喝说说话儿。临了,忽听一声长呼“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我茫然不知谁在呼唤,替父亲吃完一个猪油桃酥,起身就走,不知不觉翻过了一道道青山。横跨三个县界,追寻孝道是什么样儿,却怎么也找寻不着飞龙公和腾芳翁墓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SS币 +10 贡献 +10 魅力 +10 收起 理由
情非得_L70L1 + 10 + 10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5-3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只怕是有些大学生都读不懂。

点评

(接前)文明也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人们不可能停留在曾经的历史文明原地踏步,所以,“有些大学生都读不懂”并不奇怪;而此,恰恰是路遥借以显摆以博人眼球的伎俩之故;所以,请先生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发表于 2023-5-31 23:52
显然,文言文在目前大学学科分类中,可能只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才有;而中学也越来越少了文言文课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文明退化了;相反,我们的文明则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了更多的文明;因为,文明  发表于 2023-5-31 23: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3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不厌.......

点评

匹夫以“猜想”否定目前人们上百年积累的声学理论,这是不是太可笑了?而匹夫以生物遗传学的基因理论中的某一基因优劣,来否定人们上百年积累的生物进化论、考古学成果,对此,既可以说是一叶障目,更应当说是狗屁不  发表于 2023-6-17 20:38
仔细一看路遥匹夫的“982兆声波”,我想、即使是蝙蝠也不可能听得到,因为,这已不是超声波,而是超超超声波了;而目前的人工技术而言,根本不能产生如此声波;但是,可以产生如此频率的电磁波。  发表于 2023-6-17 20:27
2022-4-4 /11:31江先生跟帖,用初中的物理知识~空气介质传播声波,说不可能收到太阳系外4.2光年比邻星982兆声波。对抗武向平院士的地球外生命猜想。比今日挑战大学课《基因工程》更“牛”  发表于 2023-6-3 13:16
“事亲为孝”,或“百事孝为先”,此乃国人之常情也;而“孝”者,有“忠孝”、“愚孝”之别,故,是、非曲直,善恶之分,则是于“孝”之上;故“大义灭亲”,则是对极端“恶亲”之否定也;故,此乃为“大孝”也  发表于 2023-6-1 07:22
无视大义而言“孝”,夫子也;以“古言”而论事,显摆也;以人之常情言事,平庸也;故:一文不值。  发表于 2023-5-31 21: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3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孝”虽为人之守则,然,忠于正义、忠于祖国、人民之大义,则更优于“孝”;故有“忠孝难两全”而舍“孝”从义之典故而醒世人。
   虽上人当孝,然,如上人行恶(同理,如后人行恶),则“大义”当先而有“大义灭亲”之典范为人所崇。
   故,虽有“百善孝为先”之警言,但,舍善、恶而言孝,乃孤问寡见之虚言也。
   故据此观匹夫引经据典之“大论”,貌似博古论今而令有人佩服如五体投地,实则因其文言文令人费解而不得不和之,以掩不懂之尴尬;而其论点:
舍善恶而论 上人善意的谎言当为舔犊之爱;后人善意的谎言当为尽孝之诚;而此,乃人之常情;故无新意而显匹夫博人眼球之惯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谢百姓论坛上新老网友,感谢你们对我的拙作评论。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愚者见之谓之愚。仁者,我感谢你;智者,我感谢你;为我的帖子加分鼓励,我感谢你。
谓之愚,是不是愚者,不枉相聚一堂,我以一个平和心,给你释愚。只要你有耐心,绝不会让你白费口舌而一无所得。
谓之愚,是不是愚者,一试便知。
江先生作点评说什么“大义灭亲”。
本主题,整个帖子没有出现什么必须大义灭亲不灭亲。不需要什么大义灭亲,你灭什么亲?
要不然,你江先生作一个表率,在不需要大义灭亲的条件下,你也灭一个亲,灭两个亲试试看,好让论坛网友们瞧瞧。
你不是还有儿子孙子吗?你开始先灭掉哪一个呢?你打算用什么手段灭亲呢?
江先生说我路某人引用文言文,白话解读,是显摆。
无非想说路某人愚呗?
谓之愚,你是不是愚者,一试便知哟!
那么,我从宗谱中断句后,也放在帖子里,我还没有作白话解,允许你也“显摆”一回,劳您大驾给白话解一下可以吗?如果觉得文言文困难,就算了。
那好,就用我作的白话解,其中的一句“丧失了自己的品德操守还能侍奉他的父母的人,我没有听说过。”用在《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是什么背景?先生知道吗?我给你三天时间,你如果知道,请说出来哟!不要坐失良机哟!
如果连我已经破解的白话,你也不知道孟子为什么要那么说。
请你还是虚心一点,听我“显摆”吧。
我会在3023年6月4日这个时候,在此地作回复,分享给家乡论坛网友。

点评

(接前)之论,显然是无视“亲”之善恶,对上人之“重恶”,均以唯“亲”是从,为敬,说轻点,是愚;说重点,是同流合污、为虎作伥。  发表于 2023-6-3 08:13
(接前)正是山人谓之“愚孝”之故也。显然,“孝”针对大义而言,“孝”则居其后,故有“大义灭亲”之成语;而此,乃为中华民族、甚至世界各民族之崇尚壮举;故,为大义而灭亲,当为“大孝”;而匹夫“事亲为孝”  发表于 2023-6-3 08:07
匹夫曰:“丧失了自己品德····我没有听说过”;山人回你:既然你熟知历史典故,恶人有孝的典故你没听说过吗?后人对作恶多端的上人行孝的典故,你也没有听说过吗?其实,你知道;而熟悉历史的人更知道;而此,正   发表于 2023-6-3 07:53
(接前)“笔交”即可证也。匹夫曰:“我会在6月4日这个时候在此地作回复”,山人及众网友静观匹夫有何拙词再次上演;望匹夫不要食言;山人将笔刀伺候。  发表于 2023-6-3 07:42
纵观匹夫历来引经据典的说教、并以这些“说教”来证明你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多为自以为是,而貌似匹夫高雅而“独树一帜”;山人虽少闻寡见,却看穿匹夫为显摆、却谬误多多的嘴脸;何以为证?山人历来与匹夫的  发表于 2023-6-3 07: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笫一孝子乃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就是我厂生产的24孝图中的第一图''孝感动天''图。

点评

“亲、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是诗人(忘记了姓名)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描写;人生百态今如此,尽孝需看善与恶。“孝”、“慈”本源”性本善”,无善大恶何须孝?  发表于 2023-6-4 0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学久 发表于 2023-6-2 21:16
天下笫一孝子乃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就是我厂生产的24孝图中的第一图''孝感动 ...

回张先生跟帖
古文的三皇五帝父系氏族,讲到舜帝,说明在父系氏族晚期。帝舜,的确是个孝子。
先生跟帖说你厂生产有孝子图第一孝子帝舜。
你厂生产孝子图,功德无量,古色古香,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时代精神,彰显道德规范。这里我点个红心,赞一个。
帝舜是后人给他的谥号。妫氏以地为氏,属于古代妫水河边部落。他的父系在姚墟,也就是现在河南濮阳的范县。习惯上后人又称帝舜为姚舜。
他名重华,字都君,尧帝禅让后,他在山西永济市建立了虞国,治都蒲阪,蒲阪是春秋时的地名。春秋秦最后灭魏,先前以魏国北边关隘北阪为分界,所以说虞舜健都于蒲阪。后人又叫它虞舜。
虞舜具体年份可以参看《道藏.皇极经世》,该书上记载了公元前2357年唐尧,至公元963年宋太祖建隆四年3600年的大事记。
其中有:
甲辰(公元前2357年)“唐帝尧肇位于平阳“。
癸亥(公元前2308年)唐尧二十年
甲子(公元前2337年)“唐帝尧二十一年”
癸巳(公元前2308年)唐尧五十年
该书以三十年一世记录历史。
2157世——甲子(公元前2337年)“唐帝尧二十一年”
癸巳(公元前2308年)唐尧五十年
2158世——甲午(公元前2307年)“唐尧五十一年”
癸亥(公元前2278年)虞舜八年
……
2161世——甲子(公元前2217年)“夏王禹八年”
癸巳(公元前2188年)“夏太康”
说明虞舜在位于公元前2285年~公元前2223年,在位63年,然后禅让给夏禹。也可以推算出唐尧在位多少年,2357~2286=72年。符合太史公记载:
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
岳应曰:“鄙德忝帝位。”
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
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尧曰:“吾其试哉。”
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
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
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
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
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
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以上是讲帝舜的能耐,白活解留作有机会再说。大约说 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
他的父亲是真假盲人,我不去讨论,我这里接着头讲帝舜孝道。
帝舜,他的妈妈握登氏早死了,他的父亲瞽叟娶继妻生子象生女嫘 léi(敤首),他的继母害他,修补谷仓时,纵火烧他,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孔子说:“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
再次谢谢张先生跟帖。因为历史太久远,我考证的不一定十分正确。
如有哪位网友也发过这样的考证,纯属巧合。可千万不要也说“你借题说事,企图将山人曾经引用过的典故“……如何如何啊!

点评

路遥:佩服你的“大学”之至,但山人有一疑问:夫之“大学”是传说、还是经过考证的历史事实?如果是,请赐教;而据我所知,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夫之“大学”均无记载,而就关于“尧、舜、禹”的故事,仅称之为...  发表于 2023-6-5 1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5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23-5-31 21:39
“孝”虽为人之守则,然,忠于正义、忠于祖国、人民之大义,则更优于“孝”;故有“忠孝难两全”而舍“孝” ...

分享
在家乡论坛作文,交流情感。将有意味的人或事告诉读者。情节构思,形象塑造,语法修辞,给读者美的感受,我无能为力。但我动笔立意,直奔主题。欣喜获得坛主审核认可通过,获得网友加分鼓励,说明家乡论坛,识得古文的网友很多。白话解读一篇读过的古文,不是难事。古话题,为今所用,信手拈来。不是“显摆”。
不成想江先生跟帖说~“博”了江先生“眼球”。跟帖竟然说是“显摆”。我得知后,允许他也“显摆”一回,劳驾把主题帖中古文段译白,三天期限已过,未见译白出笼。
考虑其它客观原因,江先生不便古文译白。我放宽标准,限期给三天机会,请江先生,就用原文译白~“丧失了自己的品德操守还能侍奉他的父母的人,我没有听说过。” 说出,用在《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是什么背景?三天期限已过,放宽标准也没有消息。今为兑现我的承诺,分享给家乡论坛网友。
标题构想
事亲,历来有规范,尤其是~社会规范之《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事亲天经地义。回报养育之恩,使父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使父母快乐度过晚年。儿女表示对父母尽孝道的方面很多。古时候,用一个抽象的“孝”字作为事亲的诠释。
当饥荒缺吃的关键时候~以食为天的时候,尽力量用好的食物来侍奉父母亲,谓之孝。
相比一下,富得流油之家,吃喝不愁,每餐为父亲提供酒肉,算不了什么孝道不孝道。
相比一下,饥荒缺吃的关键时候,与父母亲争抢食物,那是不孝;饥荒缺吃的关键时候,躲掉父母亲,自个儿吃独食,那是不孝。
此两个相比,不在主题帖中讨论。所以我单取标题《食为天,事亲为孝》。
这一个标题不是并列,也不是彼此隔离。它是一条件句式,意义在于,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是事亲为孝。而是限定了小范围~食为天,事亲为孝。明显的一句完整的句子,却被江先生割裂肢解了,硬要说“大义灭亲”,而唏嘘不已。
正文构想
我引用《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原文中隐藏的话题,来解读曾参(zēng  shēn)。曾参善意的撒谎。曾参是贫困农户。如此前提下,食为天,事亲为孝。
如主题帖分析的那样,“非同朱门富户,否则吃酒肉又怎么能值得一提呢?”来说明曾参家贫。
主题帖,着重提到《离娄》的巧妙用语“必曰有”,点出“必曰有”的深层含意~本来没有,撒谎说有。突出显示了“善意的谎言”用于“孝”。
诸位。如果从字面而不从全文考虑,则原文隐藏的话题就没有了。就显得淡肉无味。读不出隐藏的话题,谈不上“古为今用”。孟子亚圣著称,他的作文,言有尽而意无穷,读不出味儿怎么可能呢?古为今用,因此我深入一步解读,微微增添了新意。
为什么说曾参是农户呢?这要看关于孝、哀、勇、农、嗣、力六本记载,见《孔子家语.六本.第九章》。读者不但可以从中读出曾参是农户,也能读出《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中似乎有些奇怪的一句话“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的出处。
即从原文的白话解~“丧失了自己的品德操守还能侍奉他的父母的人,我没有听说过。”读出原文用在《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是什么背景。
曾参锄草,不小心毁掉了一根瓜禾根,曾参任由父亲曾皙毒打。受伤后,迎顺父亲解气,假装作没事。孔子说过“参也鲁”,认为这是 “失其身而不能事其亲者”。孔子认为曾参“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是不对的。孟子“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用在《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正是讲曾参初始的孝心那样,我别处还没有听说过。绝不是与曾参毫无关系的相比较的另一环的话题。
文言文曾参锄草
附录《孔子家语.六本.第九章》,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
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现代文曾参锄草
曾子锄瓜,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父亲曾皙非常生气,举起一根大棍来击打他的背。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许久。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曾子苏醒过来,高兴地爬起来,走近曾皙问候道:“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为教导我而用力打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退下去回到房里,曾子边弹琴边唱歌,想让父亲听见以知道他的身体健康无恙。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托人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你没听说过吗?昔日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父亲瞽叟,父亲使唤他,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要杀他,却找不到他。父亲轻轻地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父亲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亲没有背上不义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没有失去为人之子的孝心。
如今曾参侍奉父亲,放弃身体来等着被父亲暴打,父亲要打死他,朝死里打也不躲避。他如果真的死了就会陷他父亲于不义,相比之下,哪个更为不孝?
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
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我的罪过很大啊!”于是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赞成帝舜是第一孝子,我回帖用《皇极经世》证明之。
作文中说,帝舜符合太史公的记载。结尾特别声明“因为历史太久远,我考证的不一定十分正确“。
有人点评又问“是传说、还是经过考证的历史事实?如果是,请赐教。据我所知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均无记载”。
诸位网友,同是论坛作文交谈读书心得,请看看,怎么可以用“据我所知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均无记载”,反问“是传说、还是经过考证的历史事实?如果是,请赐教”呢?
你谁人啊?
你所知有记载,就能证明全部是历史事实啊?
你所知无记载,就能证明全部不是历史事实啊?
你所知处,就能是我们中国全部的古代史、近代史啊?
我心静下来一想,一定也有办事繁忙的读者,似乎也希望知道,哪些是历史书籍,什么是初级中学历史课本。什么是历史系书籍。
今借光家乡论坛文学板块,顺便回答类似的疑问。
先秦时期,记载的历史书,基本是“古国公务文书”,(本文下文简称《书》),
《书》的作用:记言备案;记事备忘;记规矩说理。
先秦时期,各地文字表达语言大多是用字迹标记,字迹标记又各不相同。
有的是象形字,有的是形声字,有的是会意字,有的是指事字。
秦国统一后,不便于异地交流。令文字统一。于是对大量的,有珍贵价值的《书》,毁于《焚书令》。孔子原搜集众多的《书》,编纂的《尚书》也被毁。
秦博士伏生口述,整理了秦的《书》。
秦后,孔门学派,整理、转抄、撰写了关于史学意义的《书》。
有汉一来,《书》专门有人写。史由太史写。太史书写不受皇权控制。
虞舜夏禹司马家族就功名显赫,其先辈自西周太史家权世袭。大夫之尊的五大夫太史公,历史地落到司马谈身上。
传到司马迁接任太史令,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太史公因为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天,两支队伍西征匈奴,李陵寡不敌众战败被俘。刘彻的舅哥李广利兵败回来。汉武帝要以叛徒罪及家人,处置李陵一家,而不追究李广利罪过。司马迁刚正不阿,为李陵辩护。认为汉武帝处置不对,要为这件历史如实写。 汉武帝为了收回皇权,认为司马迁违背帝愿当斩,那时,免斩要么巨资赎罪,要么立大功赎罪,要么宫刑。司马迁只有女儿司马英,太史公没有儿子,没有继承人,为了完成《太史公书》忍受宫刑。续写完成《太史公书》。
《史记》《卷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谈)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紀”。
这句是说司马迁的父亲死后三年继承太史令,五年后,(西汉先是十月为首月,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正月为首月)于公元前104年12月21日,十一月初一日冬至日,司马迁开始写史记。历时十三年,到公元前91年完成《太史公书》。
史记写到了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说明《太史公书》后面还有写作品的机会。果不其然,他的作品被人“掐了”部分内容。
司马迁死后,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把《太史公书》交给汉宣帝,西汉皇家藏书,所以有了《太史公书》副本。
到了东汉,班彪班固父子都是史学家,班固有幸见到的《太史公书》副本。班固作《汉书》司马迁传,其中提到“而十篇缺,有录无书。” 其中包括《景帝本纪》
《太史公书》,后名《史记》,向全国发行。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既不是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又不是有史以来的三千多岁的长寿老人,《史记》搜集的信息,是更早人的文字记载,免不了在司马迁之前,就做了艺术处理。再也还原不了历史真相。但是《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而且《史记》之后,略有补遗。
我国历史学家编历史课本,编中国通史,编上下五千年。同样,我国历史学家,不是有史以来的五千多岁的长寿老人。历史事件他们一样没有五千多岁的经历。也要参考二十四史之首~《史记》,选择性使用《史记》所载的某些内容的。

初级中学历史课本,与历史系学士课本,选择的《史记》部分内容,毕竟不同,则不是你所知有载,就是历史事实;你所知无载,就不是历史事实;换句话说,学无止境,你所知处,并不是我们中国所有的历史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8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3-29 19:31 , Processed in 0.028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