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与你交流论证作文时,引用有许多历史人物,往往是对事不对人论证事件的,有些被通过,有些没有通过被删除了,你能看到是断断续续的历史事件,难怪你觉得不爽。并不是不讲史实就会嘴臭就会死,只因网友爱钻牛角尖,说些错误的人和事混淆了对错。今看你的点评,京尚对屈原。是靳尚写错了吧。如果是靳尚,就错了。不是同一个时代人,哪有那一环事呢?好一比“关公斗秦琼”。说着玩呢! 你不是说读了房东姐姐的高中书吗?上面有唐人杜牧《阿房宫赋》,多么好的一篇赋啊!“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多么明智的点评啊!先生竟然全忘怀了么? 你说读了房东姐姐的高中书吗?上面有楚秭归(宜昌)人屈原《九章.涉江》那可是一篇点名的骚赋啊!“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懂道而不预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流放溆浦,从楚国的都城郢出发,过长江、经洞庭、上沅水、发汪渚、宿辰阳、入溆浦长途跋涉,历时经年。感慨良多。有才奈何不用,牢骚满腹。 不但楚国不允许,后来多个皇朝也不提倡臣民随意“。感慨良多。有才奈何不用,牢骚满腹。”没有在校只是自学,当然没有老师讲解,不怪你坚持错误不放。 屈原的确值得歌颂。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连司马迁都只能点到为止。其余更不消说。所以有些编著,违背历史说瞎话。所谓“靳尚短屈原”其实是不顾历史说瞎话。 屈原生于公元前342年,殁于公元前278年。公元前314年,屈原被任命左徒(军政丞相)期间编写过法律。当时有个姓上官的大夫,在楚怀王前说屈原的怪话。屈原被排挤。不再是左徒了。被贬为‘三闾大夫’,只管楚王室屈 、昭、景三姓的宗庙祭祀。所以人称三闾大夫。公元前304年流放到汉北。 期间楚怀王以秦不守信,重新与齐国和好,并且以太子留齐为人质。 公元前299年,从汉北返回都城,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听信了上官大夫,和小儿子子兰的鬼话。带着子兰做人质,赴约“武关会盟”。被秦国扣留。楚国不得不从齐国迎回太子作了楚顷襄王。子兰逃回做令尹。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秦楚绝交,楚顷襄王流放屈原去湖南的南部~溆浦,所以有屈原的骚赋《九章.涉江》问世。 再来看看楚国郢(江陵)人靳尚始末。楚怀王重臣,把靳江流域赐为食邑,并以封地为姓,所以名曰靳尚,而不是先生点评的京尚。楚怀王18年(公元前311),秦惠文王派张仪诱使怀王绝齐,楚怀王发觉受骗,张仪是杀又杀不得,放又放不得。于是靳尚献计于归途中杀之。因故,不但没有杀掉张仪,而且靳尚被人杀了。那可是楚怀王18年(公元前311)的事情啊!!与屈原两次被流放没有关系啊!! 见《楚辞策二》说: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已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刺之,楚王必大怒张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楚,秦相难,旄魏无患矣。” 屈原在任左徒期间只有上官大夫短屈原,楚怀王罢屈原官~左徒,降为三闾大夫,没有靳尚什么事,之后屈原被流放,靳尚早已死了。 先生为何点评说靳尚斗屈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