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4|回复: 2

[随笔杂文] 李白在宿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31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png

2008年十月,对于古老的宿松应该又是一个难忘的金秋。辛苦了一年的农民们正在忙碌着,收获丰收的稻谷和鱼虾,而宿松一批天真烂漫的诗人们满怀喜悦,也在收获着“宿松·中国诗歌之乡”这一份永远的荣耀。

这绝对是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对于有着2200年文明史的宿松和88万勤劳、智慧的宿松人民,应该是一份难得的荣誉。它将世世代代激励着宿松人民不断攀登精神高峰的脚步。人类从来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动物,而诗歌被视为人类精神的火炬。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诗和远方被视为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理想追求。

“中国诗歌之乡”在全国一共十家,而宿松是中国诗歌学会,在全国三千多个市、县、区,第三家被授予这一荣誉称号。这决非偶然,宿松诗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其繁荣的现实。本文仅就诗仙李白在宿松结下的诗歌渊缘作一浅述。

宿松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设立松兹侯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宿松县,至今具有2200年的文明历史。地处皖鄂赣三省八县交汇地,八百里皖江之首。北倚巍巍大别山,南临浩荡滚滚的长江。境内高山、丘陵、平原、湖泊从北向南梯次分布。荆楚文化、赣江文化、吴越文化、皖江文化在这里融汇碰撞。自古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才辈出,星汉灿烂。自科举制度以来,有记载的宿松进士有41人。这片诗意山水,自古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名人雅士前往旅游观光,寻师拜友,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不朽的诗篇。其中,唐诗仙李白两度来宿松观光访问或养病疗伤,与时任县令闾丘结为好友,传为佳话。

李白(公元701年2月28日至762年12月),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据《唐才子传》记载:“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李白的母亲在他出生的时候,梦见启明星落入自己的怀抱,所以给他起名李白。他自号“太白”,即太白金星下凡;号“青莲居士”,是典型的道教徒,又号“谪仙人”,仙风道骨,俨然一位飘飘道仙,被世人尊称为“诗仙”。其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秦安县,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现存世诗歌一千余首,有《李太白全集》、《李翰林集》、《太白草堂集·李白诗集》等。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五岁随父亲李客南迁绵州昌隆,即今四川江油。青少年时代的李白饱读诗书,剑术高超,擅长书法,弹琴唱歌,访仙问道。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饮酒赋诗,二十五岁时出川,漫游大半个中国。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十岁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首都长安,隐居在终南山求仙问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赐“翰林待诏”一职。天妒英才,后因在朝廷遭到嫉妒排挤,二年后,被“赐金还山”。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漫游生活,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洛阳举兵叛乱,李白自汴州携妻子宗氏南奔避难。秋天,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据《新唐书·卷202·李白传》记载:“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安史之乱,李白在隐居庐山期间,被宿松人杰地灵的诗意山水所吸引,观光往返于九江和宿松之间。得知时任宿松县令闾丘为政清廉,爱护百姓,政通人和。而闾丘仰李白才高八斗,豪侠仗义,二人一见如故,相见甚欢。据《宿松县志》记载:“闾丘,天宝间(公元742年至756年)为宿松令。时江淮不靖,松民远徙,闾丘劳来安集之。性好贤能得士,雅量清风,翛远不津。已而弃官居沙塘陂。李白侨寓宿松赠以诗。今沙塘陂有公墓,子孙遂家于松,别为方氏。”李白在宿松游历期间,对闾丘的热枕相待和治理宿松的善政,感慨不已,以诗相赠:《赠闾丘宿松》: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见《李白诗全集》)。

这是李白755年底第一次来宿松写作的第一诗。

李白在诗中高度颂扬了县令闾丘,治理宿松政通人和的时局。诗人说:“夫子你主理宿松,连天上的彩云都认识这美丽的古城。飞鸟纷纷归来旧巢,外出逃荒的难民们都返回家乡,耕种自己的农田。与宓子贱相比,你并不感觉惭愧。你在宿松的功绩不比陶渊明小。我想,千年以后,你治理宿松的功名将一定会被后人所颂扬,并在两位贤士之上。

自西汉时期(公元18年),县令张何丹将宿松县治从仙田铺迁至孚玉山下,就是因为看中了此地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易守难攻的地势。宿松县城这块风水宝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北倚青峰耸立的将军山,东面有鲤鱼跃龙门的孚玉山映衬,西边是碧水长流的二郎河环绕,南面与南台山十里桃花园相望。据《宿松县志》记载:“十里桃源,西郭外沿河十里许,方春二月,桃花似锦,与竹篱茅舍相间,飞英荡漾,仿佛武陵仙源。”李白来到南台山,竹影婆娑,桃花掩映,禅钟缭绕,诗兴勃发。据《安庆府志》、《李白诗全集》均记载:“为了满足李白吟诗饮酒,‘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闾丘在南台山为李白修筑‘读书台’、‘对酌亭’。”据《民国县志》记载:“‘读书台在治南三里,南台寺西北。唐邑宰闾丘为李白筑。遗址在在南台寺西北山水间。同治九年建。碑镌“太白读书台”五字。”“对酌亭在南台山,李白与闾丘邀月处。”此后,李白与闾丘常常相聚在一起,弹琴赋诗,举杯邀月,饱吟山水,一直被传为佳话。“太白读书台”自古被列为“宿松十景”之一。1983年宿松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重新设计维修,并将李白在宿松留下的诗歌,请葛介屏、黎光祖、张建中等著名书法家写成书法作品,雕刻在石碑上,安装在读书台四周,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吸引着大批周边市县民众及全国各地的诗人名士前往寻踪观光。

李白寄寓南台寺被宿松自然风光和风景名胜所迷恋,流连忘返。据《宿松县志》记载:一日“闾丘相邀李白尝游“孚玉青峰”,在福昌寺与山水祖师席地谈道,见清泉涌出,因导之,名聪明泉,诗载碑阴”。李白见兴赋诗一首《聪明泉》:

“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

这应该是李白在宿松写下的第二首诗。

只等高人隐士到此,蛟龙都要垂涎三尺。诗人想入非非,将泉水比作龙涎,寓意不言而喻。此时,55岁的李白求官不得,“无奈宫中妒杀人”,又经过二十余年的游历生涯,饱经沧桑,“安史之乱”,退隐宿松,国难家愁,郁郁不得志,无不感慨万千。后人便将此诗及其轶事刻在福昌寺石壁上,题“聪明泉”于上端,供人游赏。宿松民间还有“聪明泉”每发出翰墨香味,邑中科名必盛之传说。而今寺址湮没,古泉尚存,泉口径呈半椭圆形,由青砖砌成护墙,碧苔叠绕,呈现出古迹旧貌。1983年宿松县人民政府将古“聪明泉”遗址,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孚玉青峰”自古就被视为“宿松十景”之一的旅游风景圣地。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十二月,永王李璘以平叛为名引兵东巡,途经九江,派亲信韦子春上庐山,邀请李白加入幕府。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肃宗下诏让永王到四川进见唐玄宗。永王辞不受命,肃宗派兵镇压,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在永王军队里刚刚待了两个月,自丹阳南逃,旋即被缚入浔阳狱中。其妻宗氏为救夫,四处奔走。江南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宋若思极力营救,李白获释。获释后的李白,想起了与他情趣相投的宿松县令好友闾丘,决定暂时赴宿松避难。据《李白年谱》记载:“九月,李白病卧宿松”。

公元757年秋天,李白再度来到宿松,寄寓南台寺。此时,好友闾丘已致仕,隐居于县城东郊沙塘陂,时来陪伴李白。李白虽已出狱,但案情未了,处境窘困。此时,正逢宰相张镐率兵东征睢阳(在今河南境内)平定安史叛军。

李白即兴写下了《赠张相镐二首》,诗题下标明:“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其一:神器难窃弄,天狼窥紫宸。六龙迁白日,四海暗胡尘。昊穹降元宰,君子方经纶。澹然养浩气,炎起持大钓【炎欠】。秀骨象山岳,英谋合鬼神。佐汉解鸿门,生唐为後身。拥旄秉金钺,伐鼓乘朱轮。虎将如雷霆,总戎向东巡。诸侯拜马首,猛士骑鲸鳞。泽被鱼鸟悦,令行草木春。圣智不失时,建功及良辰。丑虏安足纪,可贻帼与巾。倒泻溟海珠,尽为入幕珍。冯异献赤伏,邓生倏来臻。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昔为管将鲍,中奔吴隔秦。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卧病宿松山(宿松山-作古松滋),苍茫空四邻。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闻君自天来,目张气益振。亚夫得剧孟,敌国空无人(敌-作七)(空-作定)。扪虱对桓公,愿得论悲辛。大块方噫气,何辞鼓青苹。斯言傥不合,归老汉江滨。”(见《李白诗全集》)。

这是李白在宿松留下的第三首诗。

诗中盛赞张镐在平叛中的功业,并表示要随他从军,戴罪立功。诗人对张宰相说:与辅佐汉高祖解鸿门宴之危相比,你张镐就是张良在唐朝的化身。诸侯拜倒在你的马首之下,你手下猛士如骑鲸鲵一样威风。我一生都以恩主为己任,希望能光宗耀祖。如今卧病宿松南台山,孤身一人,四邻空空。如果我的言语不合你的心意,我就浪迹五湖去了。

“其二: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作侍从承明庐)。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想象晋末时,崩腾胡尘起。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戎虏盈-作荆棘生)。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六合洒霖雨(六合-作三台),万物无雕枯(万物-作六合)。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陟-作向)。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见《李白诗全集》)。

这是李白同时在宿松写下的第四首诗。

他再次对张宰相说:我的本家是陇西人,祖先为汉边将李广。我十五岁阅读奇书,作赋凌驾于司马相如之上。曾遇皇上龙颜殊宠,在麒麟阁遥望天子的宫殿。晚途坎坷不平,命运蹭蹬,惨遭谗毁。安禄山像石勒一样窥觑神州大地,又像刘聪一样想劫持天子。我常常在夜间抚剑吟啸,雄心不已。我发誓要斩除害人的鲸鲵,澄清洛阳河水。不谈灭虏的功劳,完事以后,我就飘然去蓬莱仙岛。诗人述说了自己的家世和一生的遭遇,表明自己入永王幕府是因投错了人,才遭此劫难。诗的语言沉痛,情感真挚,述说了自己和国家的不幸,表达了他欲报国平叛的愿望和决心。当然,也是在隐隐求助于张宰相,让皇上网开一面,放过自己,能将功补过。

据《江南通志》记载:“宿松城外沙塘陂,闾丘处士筑有别墅。李白前往作客,见环境清幽,有田园乐趣。作《赠闾丘处士》”: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衣-作花)。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见《李白诗全集》十一卷)。

这是李白在宿松抒写的第五首诗。

诗中对好友闾丘说:贤人你住在沙塘陂,有先世遗传的产业。闲暇时高卧遥帷,打开书帙阅读《山海经》。在野外一边小酌,一边赏花劝酒,折下园里的蔬菜与露葵一起烹煮。如果在旁边栽种些桃树和李树,再为我盖几间茅房那该有多好啊!李白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秋天,他在宿松避难、养病时的情境。诗人借助于诗歌托物言志,诗中描绘出一幅充满了乡村农家乐世外桃园的美丽画卷,反映了诗人此时对自由的渴望和美好安逸生活的向往。

李白在南台山休养避难期间,欣闻从弟李昌峒赴任鄱阳司马,内心兴奋不已。即兴赋诗一首:《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浔阳非踟水,忽见子猷船。飘然欲相近,来迟杳若仙。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一睹无二诺,朝欢更胜昨。尔则吾惠连,吾非尔康乐。朱绒白银章,上官佐鄱阳。松门拂中道,石镜回清光。摇扇及于越,水亭风气凉。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时过或未来,两乡心已断。吴山对楚岸,彭蠡当中州。相思定如此,有穷尽年愁。”(见《李白诗全集》)。

这是李白在宿松的留下的第六首诗。(此首诗已收入《道光县志》艺文志卷三)。

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西南江中有桑落洲,此洲与江洲浔阳县分中流为界。”古桑落洲地域几度变迁,一度为江西浔阳或德化县,1936年重属宿松县,现为宿松县汇口镇辖区。李白在诗中对弟弟说:桑落洲与江心洲相连,江水浩浩无人居住。而我隐居在南台山,苍松掩映着古道,山中的石壁像明镜一样反映着清光。今天相送你到长江边,期待在秋天月满的时候又能重逢。我居住在宿松属吴山,而长江对岸的鄱阳县属楚地,中间还相隔着洲地彭泽县。诗人抒发的是兄弟之间的情感,而诗中描绘的沿途景色却淋漓尽致,借景抒情,情意缠绵,令人倍感亲切。

李白经过在南台寺一段时间的休整调养,特别是好友闾丘时常抱着琴来,陪伴他在“读书台”弹琴赋诗,又在“对酌亭”举杯畅饮。李白一扫心中阴霾,不亦乐乎,诗以记之《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见《李白诗全集》卷二十二)。

这是李白在宿松写作的第七首诗。

诗人与好友闾丘一边畅饮,一边吟诵:我们两人在山花盛开中对酌,一杯一杯又一杯。今天,我喝醉了想睡觉,你也可以回家了吧?如果兴犹未尽,你明天就继续抱着琴过来。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李白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浪漫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李白与好友闾丘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纯真友谊,也将李白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诗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据《安徽通志》、《安庆府志》记载:“对酌亭在南台山,李白与闾丘邀月处。”

只是好景不长,李白在宿松南台山稍作休整,终因参加永王李璘东巡被判罪长流夜郎(令贵州桐梓),结束了他在宿松的寄居生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时年,李白五十八岁,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李白获赦。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就是此时写的,最能反映李白获赦时的心境。不久,他又回到安徽宣城。晚年的李白往来于宣城与金陵之间。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第二年,61岁的李白客死当涂,结束了他传奇而又坎坷的人生。

诗仙李白与县令闾丘结下的纯真友谊,后来,在宿松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据《道光县志》记载:“因为李白赞美闾丘诗中有“一朝风化清”的诗句,在治东北郭外潜佳山建有“清风亭”,因此得名。以后,每到宿松新任官员到此,必须下马祭奠。”。另“为纪念县令闾丘治理风清气正,在南治长安山下,命名有“清官潭”,此后,相传官清则潭水清。”

梳理李白与闾丘在宿松的故事,掩卷遐思,联想起郁达夫先生的诗句:“江山亦要文人捧,苏堤而今尚姓苏。”人因事名,事因文名。翻阅《宿松县志》,浩浩大唐近300年的文明史,宿松政坛更替,经历了多少位为政亲民、政绩赫赫的县令,而县志唯一记录下的只有县令闾丘一人。我想,闾丘县令亦即,因为当年以开阔的胸怀,接纳了一位落魄诗人李白而得名,其政绩也被诗人李白以诗歌的方式,一直记录传颂,故未被历史所淹没。今天,宿松“中国诗歌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的得来,也得益于当年的县令闾丘,留住了诗仙李白,并为其筑台读书的英明之举和远见卓识。

相信“中国诗歌之乡”这块来之不易的文化品牌,将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不辱使命越擦越亮,永放光芒。“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宿松诗人们,同样以自己瑰丽的诗篇,把古老的家乡唱亮,留住宿松美好的今天。  高嗣照)








发表于 2024-6-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世无诗歌;勤王多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8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李白的《赠张相镐二首》诗句,欻起持大钧。说张宰相青云直上掌握大权。何等气派。
先生抄写成,炎起持大钓。说张宰相正犯火爆脾气,手里举起一根很大大钓鱼竿。
我喜欢李白的诗句。请先生核对一下《赠张相镐二首》,然后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要不然,以讹传讹会影响宿松诗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李白的《赠张相镐二首》诗句,欻起持大钧。说张宰相青云直上掌握大权。何等气派。
先生抄写成,炎起持大钓。说张宰相正犯火爆脾气,手里举起一根很大大钓鱼竿。
我喜欢李白的诗句。请先生核对一下《赠张相镐二首》,然后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要不然,以讹传讹,会影响宿松诗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7-27 11:32 , Processed in 0.0216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