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2|回复: 0

[随笔杂文] 陈汉:宿松唯一一位以姓名定为行政区域名称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2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png
陈汉
陈小中
      陈汉乡,属安徽省宿松县,地处县西北部,东与隘口乡交界,南与柳坪乡为邻,西与北浴乡毗连,北与太湖县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千米。
      陈汉乡,历史悠久。明,设田丰里。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撤里设陈汉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陈汉乡。1950年6月,设陈汉区,境内设陈镇等五个乡。1958年10月,改乡设公社,撤销陈镇乡,原区域划归北浴、广福两个公社。1961年8月,境内设朱湾、广福两个公社。1982年11月,境内增设钓鱼台公社。1984年3月,撤销公社,恢复朱湾、钓鱼台、广福三个乡。1992年2月,三乡合并为陈汉乡。
      陈汉之地名,与陈汉其人有关。
      陈汉,名英,字如山,号华甫,生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时,卒于1401年,今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钓鱼台村人。
出生宿松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陈朝陈宣帝(陈顼)第十三世孙陈旺任江州牧,因官置产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艾草坪(现德安县车轿镇义门村)。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朝廷决定把江州义门陈作为封建家庭的忠义样板分迁各地,教化天下。于是,宋仁宗下旨,大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主持分家,将义门陈分迁到全国72州郡、144个县、291个庄(另43个官庄不在分之列)。陈汉的分迁始祖延福公(皇帝赐名,封爵,为郞官)在举家分拆中,拈阄分迁到江宁句容庄(今江苏省句容市)。
      到延福公的第五代孙省一公时(元灭南宋时),为避战乱,迁松兹南乡龙溪镇,之后再迁宿邑西乡陈武村(今陈汉乡白鹤冲口,现被钓鱼台水库淹没)而居。
      陈汉系省一公的孙子。陈汉生了九个儿子:德複、德溥、德合、德麒、德麟、德庆、德杨、德赍、德厚,九子均袭爵在朝廷任职。据宿松家谱记载:长子德複和五子德麟均随父进入川陕为官。
      陈汉的父亲永卿公继承家族传统,在自家沿街的窗沿下、大门口都悬挂着标有“义门陈”字样的大红红木灯笼。路人一看,就知道是陈姓人家。虽家庭殷实,但广施博济,大半资产资助了穷苦百姓,是位名副其实的大善人。天灾时,到村子路口架锅熬粥做饭,布施路过的饥民;周边的人家遇到什么困难,只要知道了定会施以援手。
      陈汉的母亲吴胜娘是个才貌双全、行侠仗义的奇女子,对丈夫的仁善好施不仅不予阻拦,而且夫唱妻随,积极支持丈夫的善举。直到35岁时才怀上陈汉。民间相传,陈家的善举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特派白虎仙君下凡,为陈家传宗接代。在陈汉出生的晚上,永卿公在书房里看书昏昏沉沉地睡着了,梦见一只斑额白虎,从妻子的怀里一跃而出,他吓得大叫起来,急忙起身往房里跑去,丫鬟正笑容满面跑来报喜:“老爷,恭喜您!夫人生了个大公子!”
保境安民
      陈汉从小天资聪颖,十分好学,身强体壮,秉性刚直,智勇双全,胸怀大志,爱护民众,百姓都喜爱他。年轻时,当地一个贫困农民,租了地主的田地,有一年久旱不雨,庄稼颗粒无收,交不起租,财主以欠租为由,乘人之危,抢其妻作妾,并把其女一齐带走。陈汉闻讯大怒,当即去代那农民还清所欠租款,把农民的妻女救了回来。
      陈汉初为元朝进士,官至万户。“元末徐寿辉据蕲黄,汉为万户,率所部攻之。”灭元先锋徐寿辉系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拥兵百万。陈汉奉命率部攻打,使得徐寿辉损兵折将,大伤元气。
      因朝纲不振,言无可进,腐败成风,陈汉辞官回乡,隐居宿松,伺机而动。
      一次,有邻县强盗勾结本地土匪李氏,欲率众喽啰攻抢陈家及邻里村庄,在对方事先派人侦察时,被陈汉手下人发现并识破。陈汉一面指挥全屋乡亲集体转移到屋后的太平寨躲藏,一面通知附近村庄做好迎战准备。盗匪来时,扑了一个空,匪首气急败坏,下令搜山。在离太平寨百米处,陈汉手持弓箭喝住众匪:再上前则格杀勿论。众匪徒不知陈汉厉害,强行围攻。陈汉怒吼一声“左”,只见“嗖”的一声,一箭穿匪首左耳,匪首一手捂着流血的左耳,龇牙咧嘴地喊道:“给我冲”,“冲”字还未落音,又“嗖”的一声右耳中箭,匪首应声倒地,众喽啰一哄而散。陈汉一声令下,手舞大刀带领寨中勇士冲向敌阵,杀得贼寇抱头鼠窜。气急败坏的众土匪为了报复,放火烧了陈家邻近的村庄。陈汉等人望见邻村浓烟四起,带着勇士杀下山来,与之前部署好的其他几个村的民众一道,将未来得及逃脱的土匪团团围住,一番厮杀,陈汉命令留下一个传话的,割掉其双耳作为记号,命他回去告诉其他匪徒:若再犯我乡民者,将有来无回!见一个杀一个!从此,这一带的土匪再也不敢扰民。
      但是,各地叛军流患仍时有犯境。陈汉想:到处是兵荒马乱,如何才能更好地保住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呢?经过思考,想出了一个办法:闲时率领民众习武,成立安保组织;在险要处建立寨子,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他深知唇亡齿寒,不仅要自己防范,还要团结周边甚至全县民众共同御敌。
      元朝统治者残暴昏聩,各地战火纷飞。朝廷无暇顾及百姓死活,陈汉自告奋勇站出来拯救民众,在建立好自己寨堡的基础上,四处联络,约定时间,在三溪口(以前陈汉沟,水库未淹前旧地名)召开群英会。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头目齐聚三溪口,三溪口成为风云际会之区,豪杰啸起之地。陈汉将想法告诉大家,话语犹如醍醐灌顶,照亮人心,大家正是缺少了主心骨,一致推选陈汉为寨王。
      陈汉没有推辞,临危受命,按照地域分布,确定建立四十八个分寨。各寨利用险峻的山水地形,筑寨据守,明令保家卫民,对百姓秋毫不犯,忙时做到自给自足,闲时操练士兵。战事来了或派人联络或吹号擂鼓或点烽火,寨与寨之间不得各自为政,应团结一致,不分彼此,互通音信,相互策应,共同御敌。号令所到之处,无不遵行,四十八寨阵容甚壮,各有山兵逾千。
      陈汉置身沙场,沉毅果决,英勇顽强,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四十八寨民众抗击一切来犯之敌,打了不少胜仗,深得广大民众的信赖和拥戴。虽如此,陈汉忧国忧民却愈发强烈。
      历史千万年,早已被湮没。48寨已不复存在,但太平寨里那残留在地面上的破损石墙,还有拾到的刀茅碎片,穿越时空,仿佛看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陈汉领着一批铁血男儿胜利归来,以及那刚刚散去的连天烽火硝烟。
追随太祖
      明朝建立前夕,陈汉势力日益强大,拥有几万寨兵。为避免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山河破碎,在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中,陈汉把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百姓的幸福放在首位,审时度势,十分睿智地选择了朱元璋。
      公元1361年8月,朱元璋率兵攻打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陈汉乘机率领宿松籍义勇从敌人背后夹击,陈友谅战败,朱元璋攻克江州,并乘胜攻占蕲州等。从此,陈汉为大明江山建功立业。
      为夺取大别山区,如湖北蕲春、英山、黄冈、罗田、广济、麻城、安徽太湖等由白莲教、弥勒教和民教(摩尼教)长期占领的教会根据地,陈汉凿修了自今隘口至北浴小隘岭(旧称株树岭)入蕲(今蕲春)的运兵运粮大道。大道为全长50里的重要战略要冲,为日后明军攻克鄱阳湖、西征湘鄂赣川等地区提供了便捷。
      1363年7月,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史书记载,鄱阳湖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战斗之激烈,在我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这场战争,为朱元璋统一江南,荡平敌手,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两军对垒,粮草缺乏,朱元璋派水军将领俞通海赴宿松通知陈汉、石良支援,并传达朱元璋“谁送粮,封宰相”的旨意。陈汉领命立即组织人员聚集粮草,不出三日,几千石粮草通过田丰里、青蒿里河道进入龙湖,顺利通过石良领兵新凿开的泾江,进入长江直奔鄱阳湖明军手中。明军得救,朱元璋大赞陈汉、石良,并谕待江山稳定后,再进相位。
镇抚川陕
      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吴政权。而西吴政权面临的形势是:东有张士诚、东南有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两广何真,西南有四川明玉珍、云南元朝宗室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等地方割据势力。
      四川的明玉珍是天完帝徐寿辉的一位部将,他得悉陈友谅杀害徐寿辉后很是气愤,于是宣布与陈友谅决裂,在重庆自立称帝,国号大夏。朱元璋采取“怀柔”政策,两人互通书信。一方面,朱元璋派使者前去劝降;另一方面派能征善战且富有山寨管理经验的陈汉任镇抚川陕,在“大夏”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开辟“根据地”,为日后征西、完成统一大业作准备。
      陈汉领命,带领长子和五子率部化装成老百姓,由北浴小隘岭出蕲春,西上四川,一路声东击西。到四川后,迅速收拾了几个边缘地区的元末残余势力,一边加强军事布防,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扩张势力范围;一边休养生息,安抚百姓,兴学校,建城郭,濬沟渠,修水利,平道路。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陈汉是兴灭举废,靡计不施。公款不敷时,济以私橐。就这样,陈汉一心扑在平定边疆的事业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短短四年,势力范围扩大到十几个县。1371年,当陈汉两个儿子率部迎接西征名将傅友德入川时,里应外合,势如破竹,一路凯歌,进展十分顺利。
      陈汉在离任川陕时,士兵和百姓多有不舍。后,川陕各地,或建造纪念馆舍,或刻有功德牌匾,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陈汉贤哲父子。父子名号被官方录入川陕名宦祠,受到川陕官民的普遍尊敬和崇拜。
      朱元璋《赞陈汉敕》中曰:“尝考汉之说,天河也,汪洋也,瀚漫也,银河也。朕之臣以之爲名,豈不大哉!尝闻吉人天相,其必兆先。斯臣昔逢元季豪雄角触,汉独能倡义旅,以保生灵。当保之時,則与雄者战;当战之际,迎锋横茅,魁魁然,赳赳然,旗張鼓噪,孰敢当前?斯雄也!斯勇也!豈不与汉之汪洋、瀚漫相应乎。以是而观之,名以汉称,岂徒然哉?”
      语出道光版《宿松县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陈汉宏大的胸怀格局,社会动乱时,兴仁义之师“以保生灵”;大敌当前时,“迎锋横矛”,身先士卒,威风凛凛,仅一夫之雄,就足以令敌人闻风丧胆,仓皇逃窜!故朱元璋盛赞曰:朕臣真是人如其名啊!
佐理田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年号“洪武”。因陈汉有功又深得朱元璋信任,被调任陪都,授封南京大都督断事官,后,擢升朝中谏议大夫,署庸田令,佐理田赋。
      陈汉调回南京后,两个儿子继续留在四川为官,完成未竟的事业。德複任临兆府推官,在四川又娶妻(素氏)生子,一家人世代在川陕为官,未回宿松。德麟任保宁府太守敕授中宪大夫,生六子,因妻儿基本在宿松,最后告老还乡。
      陈汉在任断事期间,明胡缵宗在《安庆府志·武胄传》记载:“国(明朝)初归附,授大都督断事而汉又折狱明,先物论归原马。”意思是陈汉能断明案件,将旧物归于原马。陈汉根据证据和事实来判断物品的原始所有者,作出物品归还给原主的判决。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保护了物品原始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陈汉在署庸田令期间,明胡缵宗在《安庆府志·武胄传》中记载:“寻擢奉议大夫庸田署令佐理经费甚著,效劳楑司庶土,率多裨益。”意即:“不久,陈汉擢升奉议大夫佐理国库金银收支,后又在楑司庶土任职,大有作为。”
      陈汉心系天下苍生,积极推行朱元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藏利于民的政策。编“鱼鳞图册”,建立“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的纳税服役制度,推广屯田(军屯、民屯、商屯)制,实行“两税法”、设立“粮长制”(大户管小户)等。大力兴修水利,疏通农业命脉;奖励种植经济作物,搞好农民的钱袋子;节约政府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贪官污吏,除暴安良。
      陈汉殚精竭虑地解决农民、农业、农税问题,使大明朝开始就奠定了惠农、亲农、利农的大好方向,深得赤贫出身的朱皇帝高度信任和喜爱。
      在传家理政方面,康熙六十年清代名臣张楷《安庆府志·诰敕》记载:“前大都督断事官陈汉传家有治粟之能。”管子在《治国》中说:“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这是管子讲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句话。粮食生产,是君王执政之根本所在,是人君重大任务所在,是人口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治国的根本道路。足见,陈汉真正是雄才大略,国之栋梁。
朝廷褒奖
      康熙六十年张楷在《安庆府志·诰敕》载:“庸田之官所以司庶土、兴水利、咸丰秾(咸:全,都。秾nong:花木繁盛的样子)、广储蓄亦重矣,宜选老练明达之材以居此任。前大都督断事官陈汉传家有治粟之能,居任著奉公之效。昔者屯营聚众保境安民,识主知几归于王国。当理西枢之事,已闻讼狱之平,爰擢大农之属员以祐国家之经费。兹颁新饽用示宠嘉,尔尚展其才能,勤其心志,俾仓廪实,府库克国,富兵强协毗,景运可封奉议大夫庸田署令陈汉。”
      朝廷对陈汉各项政绩的评价既高又全,夸他“老练明达”、“有治粟之能”、“保境安民,识主知几”,特别是视如“知己”,君臣之间不可谓不“至交”!夸他在署庸田令期间“俾仓廪实,府库克国,富兵强协毗”,可见他精忠报国,恪尽职守,居功至伟!
入阁拜相。
      洪武十七年(1384年),陈汉78岁,依然在为朝廷效力,发挥余热,太祖皇帝很是感动,不禁想起当年的承诺,于是,亲迎陈汉入阁拜相,恩赐大学士,荣封光禄大夫,赐蟒赐玉。并封陈汉原配妻子张氏为一品诰命夫人,二房妾汪腊娘、三房妾夏淑娘、四房妾朱妙本、五房妾王善静、六房妾徐善品等为诰命夫人。追封其祖父省一公为资政大夫,祖母周氏为诰命夫人,其父永卿公诰封正二品资政大夫,母亲吴氏诰封正二品夫人,恩准其子孙“袭地袭爵,与国同永”。将其事迹载入明史通志。
      清朝同治年间增修的四川《南部县志》载:后乞休,太祖赐以歌有“稀罕老人七十余,虎头猿臂苍髯鬚”之句。从中得知:陈汉70多岁才退职,可见特别乐意吃苦,愿意无私奉献,一直深受太祖喜爱、信任,为大明江山社稷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墓葬之说
      陈汉殁于明惠宗建文三年正月初十日申时,享寿95岁,德高望重,松鹤遐龄。
      关于陈汉的墓葬,有几种说法。
      安徽宿松县:《安庆府志》载“葬于三溪口前陈汉山上锡地铜鼓坡虎形山(今钓鱼台村旁)。”墓前立有高碑:“明奉议大夫陈汉墓”,冢为圆形,颇具规模,墓地保存完好,200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盐亭县:《南部县志》载“陈汉墓,在富村驿三溪口。”有道光五年(1825年)居住的陈氏后人共立的“汉祖茔禁碑记”。摘录部分如下:“奉议大夫陈公讳汉始祖之墓,自明初洪武时卜葬于兹,由洪武至今历四百余年,瓜瓞绵绵如缕不绝……”根据盐亭陈氏家谱记载:陈汉的四个儿子长子廷章(德複)、次子建章(德溥)、三子选章(德合)、四子升章(德麒)都是恩官(皇帝御赐的官)。坟墓都葬在那里,而且坟的左右側都有一颗柏树,坟内都立有禁碑等。据当地人回忆:过去文武官员经过墓前道路,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文革破四旧时被全部损毁,现只存在古遗址。
      据陕西义门陈讲,陕西有陈汉墓。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中,多有惊人之巧合。安徽、四川相隔数千里,记载的墓地都是葬在“三溪口”,是陈汉生来喜欢水,死后想用生生不息的水滋润后代、滋养万民,还是担心远隔千山万水的后人找不到长眠之地?抚今追昔,令人感慨:
古往今来岁月稠,山川秀丽著风流。
江州史话千秋颂,义字家声百世讴。
支脉重光光灼灼,汉公建业业悠悠。
中华盛世新时代,宿邑盐亭展大猷。
      在风云激荡的元末明初,作为吴楚交汇的古战场宿松县,承载了时代更迭的战火,造就了诸多英雄豪杰。漫天硝烟中,大山深处走出的陈汉,从开始行义举保一方平安,到征战天下、政绩赫赫的谏议大夫,是彪炳史册的宿松骄子。
      后,陈汉出生的地方称“陈汉”。这里的山称“陈汉山”,这里的沟称“陈汉沟”。自1748年至今,该区域不论是称庄、区,还是乡,均冠以“陈汉”,这是宿松有史以来唯一用人名而定名的行政区域名称。
      作者简介:
      陈小中,男,1964年11月生,汉族,安徽宿松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学校长、书记、教办主任等职,现任宿松县义门陈文化馆秘书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6-18 20:15 , Processed in 0.1152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