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2|回复: 16

[随笔杂文] 辩说祝融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辩说祝融黎氏】
      蚩尤之九黎祝融部落的一个分支
      黎氏正火,不同于其他黎氏(迁东夷郓城的黎氏,大约在夏朝,迁山西黎城黎氏在西周武王姬发时期)
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也许就叫文明史吧。太久远的洪荒不说,文明史发展的政治、经济、思想沉淀下来的认知,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此一时彼一时。若用今天的适应来解释古代的制度则是荒谬的。何以知,由姓氏不同宗知之。
      夏商周是自由部落,部落摩擦、战争,败者为奴隶。功勋封诸侯,统治者以神权为基础。组成一大块区域王国。而王国的周边,是分散的小部落。对王国中心有友好关系。王国的人力渗透现象实际上是建立联谊关系。往往被误以为这些有联谊关系的小部落,是黄帝的哪一代传人。而编纂在历史故事里,以致历史杂沓不堪。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二衍于天下,黎氏正火则不是黄帝后裔,话说从前。
      秦穆公先前把公主怀嬴许配给晋怀公,后来反悔要嫁给怀公的叔父晋文公,晋文公觉得很没面子,打算将怀嬴推辞掉。
    【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见左丘明的《国语·晋语四》
      得姓于封地是古代的姓特征之一,除了黄帝的次妃方雷氏生的青阳,次妃彤鱼氏生的夷鼓,与黄帝同姓姬姓,其余的有十一姓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
黄帝还有十二个儿子名字叫什么呢?
从詹招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得知,有名字的如下:玄嚣、昌意、龙苗、休、清、挥、彭夷、苍林、禺阳、冯夷、缙云、桥伯。
可是《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不免入俗,非要把那十二个儿子按照现在的有名就有姓的认知,生硬地嵌套在“得姓者十二“句子里,使得黄帝生子二五宗数字,竟然残缺了人数--12人。岂不荒谬透顶乎。

本人认为,黄帝生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二,所指的是渗透到王国的周边小部落。而十二个名字的是在他们的母亲部落或下放于亲戚联谊部落。只有青阳夷鼓两人在黄帝的身边。在黄帝身边还得以母系称为族称呼为甥。例如【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
比如讲黄帝的儿子昌意。
郭璞《山海经·海内经》又有淮山好水出焉,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注:韩流,原文乾gan巟huang,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沙漠东边的甘肃,四川西部的黑水河的东边有个地方叫朝云国,司彘,他们以猪作为图腾,若水,彝族语言黑水)
正妻嫘祖生的嫡子昌意,出生于蜀土彝族部落黑水河流域,古代彝黎同音,属于蚩尤九黎分支。

比如讲黄帝的儿子禺阳,(联谊下放到山东)的郓城有仍国,那是炎帝部落东夷的少昊穷桑的东边,后人认为禺阳是封于山东济宁的任国。郓城东边的济宁。其实任国是黄帝的得姓儿子任姓。得姓于又不是降于,所以任得姓是封地。禺阳在郓城是联谊下放,去与炎帝族东夷穷桑建立友谊关系,昌意降于若水是随母系族。
禺阳的下放联谊与任的封地渗透,是有区别的。为何要禺阳去联谊?禺阳有德,发明了指南车,占领了蚩尤九黎之一的郓城。
须知郓城是蚩尤九黎之一的部落。

今说禺阳管辖的郓城黎氏,那是一个古老的姓。原本九黎是蚩尤后人祝融正火部落的一个分支。殷商北边门户,附属国黎国。到商纣王巡视郓城时,黎人起兵反叛,“商纣为黎之蒐sōu,东夷叛之“《左传·绍公四年》楚子示诸侯侈,椒举曰:“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后周武王征东夷,封黎姓伊祖分支为黎侯,迁徙于山西黎城,世袭罔替。
公元前718年,被潞国攻灭。公元前594年,在晋景公的扶持下复国。公元前514年,被晋顷公改编为县,世袭领土仍归黎侯宗室。伊侯、宗侯、元侯、守侯、明侯、文侯、巽侯、煌侯、朴侯、宏侯、惠公、襄公、砺公(于周灵王庚戌21年袭公爵)……至第79世黎贵四公自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平常街洪武二年迁黄梅妣李氏生子受卿公,妣范氏生三子宣六宣七宣八(梅松谱二世祖)转迁宿松。与潜山贵五公,太湖黎家榜的贵八公,同宗。宿松黎氏金盆架世系(从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证理由
读古代史,遥想当年。文化传承,多半是抄写的,口传的,雕刻的,铸造的。文字不是现在文字,文字记录的材料也不是现在的材料,文字的原意也不是现代语意。用现在的认知,去读古代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历史记载的文明:
铸于鼎的或埋藏或毁损,
记于陶瓷瓦片的,哪一句是因为,又哪一句是所以。
烤于竹片汗青,录于龟甲木片,墨写漆染于绢帛,断篇遗墨,缺失颠倒,
失其所以传,信之意斯,亦忾然而太息矣。
参考材料
这里用名词“祝融”来说明吧。
能读懂的汉字记载的,记入典籍说祝融是一个人名的,不在少数。但是这些文献是一个个串烧的故事。
有文献说是黄帝后人,有文献说是炎帝后人,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音:妖。聽通圣,訞美女。)生炎居,炎居生节竝(音: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
辩伪质证
黄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乾巟,乾巟之子来时颛顼,
祝融在黄帝族,是黄帝玄孙的儿子--来孙。
炎帝之后代: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术器在江水)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了十二个儿子分别是岁一岁二……岁十二)
祝融在炎帝家族,是炎帝的玄孙。
祝融在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第九十回是南蛮王孟获的夫人。
如果作为人名,一个古人祝融,同一本山海经文献里,不可能既是黄帝部落后人又是炎帝部落后人。
郭璞抄写前人的抄写本,一定是残缺的记载,信之意斯,错误地作为人名处理。
祝融必然是第三个著名部落--蚩尤的九黎之一,南方某个部落,
即祝融既不是黄帝后人,也不是炎帝后人,而是蚩尤后人的祝融部落名称。
黄帝部落的后人,娶妻祝融部落女子。炎帝部落的后人,娶妻祝融部落女子。
所谓祝融火正,实际是正火。
古人五行学说,正南为火,古人有不同学派,把方位取名不同,
称为-北狄南蛮东夷西戎、
称为-水火木金土、
称为-子午卯酉
称为-坎离震兑。
所以说祝融不是人名而是一个部落名。蚩尤九黎之一的祝融部落名。
证毕

点评

混杂扯闲篇;暗藏匕首在其间,含沙射影讽山人。故伎重演何所图?招摇过市显能耐。秀才不识麦和草,匹夫不识“正”与“邪”。无良鼠辈今又在,论坛又添笑话谈。  发表于 2024-9-25 08:48
“文虫”勾起雅兴发,重拾昔日大喇叭;山人泼你水三瓢,看你究竟何回答:如此奇文去专刊,何在下里巴人显高雅?奈何专刊行家多,慧眼识破小伎俩。曾就屈原发邪文,敢与世人作对头。更有十二金碗十几篇,人、鬼  发表于 2024-9-25 0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早期是奴隶制度】
商朝末年帝辛商纣王,残酷刑罚,制造冤案,杀妻灭子,君戏臣妻,商纣王的大舅哥武成王黄飞虎是朝歌城禁军头领,商纣王的岳父东伯侯江桓楚、是总真东鲁二百镇诸侯。响应西北侯姬昌对商纣王王国的战争,
西北侯姬昌发动对奴隶制度内部战争,扫除夏商残余黑恶势力。主要是由于农业的发展,土地开发利用需要廉价的劳力——使役奴隶。
西周晚期是封建制度,
上一题讲到《左传·绍公四年》椒举曰:“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说商纣王巡视它的附属国郓城黎国的时候,山东炎帝的东夷部落,和蚩尤的九黎之一的黎国参与叛乱。以致周武王东征时封黎伊为黎侯,迁居山西黎城。就是一个例子。
这次主要讲的是炎帝后裔西夷郿地的申侯国,助周灭商入驻淮夷的故事。
申侯爵国姜姓,在宝鸡与武功之间的眉县
原来,西伯侯姬昌侯爵国在陕西宝鸡西边岐山县周原,顾命大臣召公奭封于燕国,其长子召公克就任,召公奭驻守在周原是为公爵国召国,转到召幽伯,娶妻幽姜生召虎(伯爵谥号穆,即召伯虎召穆公)。从申国向北到周原大约七十里,
凭什么说西周早期是奴隶制度呢?请看召伯虎簋的介绍,
早年流失美国康涅狄格州,现藏耶鲁大学博物馆,是琱生因过多地占有奴隶犯罪,由同宗召伯虎执法从轻处罚,琱生回报相赠品。
铭文:唯六年四月甲子,王在蒡。召伯虎告曰:余告庆,曰公厥廪贝,用狱讼为白,有祗有成。亦我考幽伯幽姜令。余告庆,余以邑讯有司,余典勿敢封。今余既讯有司,曰矦(惟)命。今余既一名典献。伯氏则报壁。琱生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作朕剌(烈)祖召公尝簋,其万年子孙宝用,享于宗。
周文王的正妻。太姒是夏代君主夏禹子女有莘氏部落之女生有十子,依次是宗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姬丰)、十子冉季载,
周文王从周原迁都于沣,不久去世。由次子接替武王,举兵灭商。淮夷保皇派势力十分强悍,于是有西申国申伯诚召国召伯虎等将领入驻淮夷。
召伯虎、申伯诚助周伐商,征服的淮夷各个商朝的附庸小国。获得被灭国的地盘,战俘成为功勋者的奴隶。奴隶被剥夺了姓氏的权力。
【续接宿松谢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谢氏】
炎帝之允,炎帝的后裔。
前文讲到黄帝任姓,任国都济宁。任国嫡长子留守济宁姓任。
任国其余又分支十姓封国
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
其中谢国封于谢水,现在的河南南阳。属于召伯虎、申伯诚消灭的小国,
所以黄帝的谢姓谢国灭失,没有再次组族权力,
见永乐大典之宋代抚州临川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33入声四十玛。
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防不见,至诗崧髙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鲁有成大夫谢息,至晋宋间出陈郡者始为大族受封阳夏。
唐朝济南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九,第四十玛
——谢,姜姓,炎帝之允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姓焉。
邓名世说黄帝后裔谢,在夏商周三代防不见。公元前2070~1600夏1600~1046商1046~公元前256周,夏商周三代1814年都没有记载黄帝后裔谢姓。更不消说还有黄帝后裔的谢国谢氏了。《崧高》讲过周宣王赐申伯于谢,盖,大概。大概谢失国,散亡的子孙,以国为谢氏。很显然,唐朝元和时人--林宝,比宋朝人邓名世说得更直接。谢氏来源于炎帝之允-炎帝的后裔。
宋朝邓名世说到晋朝陈郡阳夏谢氏。显然也是申伯失国子孙的谢氏。
但是秦置陈郡包括陈国。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此前陈国占领了郑国都城,所以叫陈留。西汉置陈留郡,缩小了陈郡,最早的申伯子孙在陈留以国为氏起有谢姓,尊申伯为祖。
梁朝,没有收复北方失地,在南部安徽广德县侨置陈留郡。所以宿松县谢氏三股之一的昭公谢氏。行效公谢琏说“昭公自陈留江左,遂籍宿松至今代传十世矣!”就是从安徽广德县来的。江左就是江北。因为开封的陈留郡没有长江,更不存在有陈留江左。
注:崧高。
见《诗经大雅·崧高》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 ,迁其私人
说:周厉王无德大臣废帝立周宣王,迁都镐京洛阳,方叔率师征伐荆蛮。申伯诚召伯虎有功,周宣王封申伯诚于河南申国建都于谢地。有申伯诚入驻于谢的记载为申伯诚建立都城的城垣,周宣王命令召伯虎为申伯诚划定领地,周宣王命令傅御为申伯诚的家臣,把西申侯国属于申伯诚的一家,全部迁移到召伯虎为划定领地的南申——从陕西宝鸡与武功之间的眉县(郿)迁移到河南的南阳(有出土文物中中爯父簋为证)。
南阳市博物馆1981年2月14日在南阳市独山脚下的砖瓦厂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仲爯父簋。銘文:
南申伯大宰仲爯父厥司,作其皇祖考夷王监伯尊簋,用享用孝,用赐眉寿屯佑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说,南申伯国的大宰仲爯父,为了纪念他曾经做过周夷王时期诸侯国监国国君的祖父,祈求他的祖父能赐福于他和他的子孙,并希望这件铜簋做为传家宝,子子孙孙的流传下去。

点评

外传:芝末年虽一语一字均无人敢否,但其喉疾令芝哑语,故其以笔墨示意;而传令者,乃其侄也。芝驾崩,其侄入狱,后赦。  发表于 2024-9-26 07: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3楼错了一个字,商纣王的岳父姜桓楚,错打成江桓楚了,特此更正
商朝江山800路诸侯,四大诸侯,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东伯侯姜桓楚镇守东鲁总镇200路诸侯,而且是800路诸侯中,最杰出的首席人物。帝辛商纣王残酷刑罚,制造冤案,害死了姜桓楚鄂崇禹,诱捕姬昌囚禁于羑里。只有沣河的崇侯虎世代事商保皇派。姬昌第一件事就是迁都于沣,所谓丰镐帝都。(镐京是周宣王迁都于镐京,所谓东周)
一个朝代囊括了800路诸侯小国。这些小国实际是经济独立核算单位。只是每年朝贡一些产品。如果比作一盘散沙,并不为过。只是要向四大诸侯交安全保护费,所以这800路诸侯几乎没有常备军队。上文说过,那个时代是以神权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没有帝位,做了谁的奴隶都是无所谓争取什么,只有在特大战乱中表现突出,才可以摆脱奴隶身份。
奴隶划分为两种。
要么,有能力的奴隶做最后的挣扎当保皇派。要么,农奴们开门放水,迎接新起的浪潮变为平民。
负隅顽抗的奴隶,吃败仗还是奴隶。
做垂死挣扎的所谓有些能力抵抗的,吃败仗,用来放血做祭旗的牺牲。或者作为新城建设的奠基牺牲活埋。
战争是残酷的。
所以西周早期以及之前的奴隶制度之间的战争。所谓神速,其根本原因,表现在奴隶的划分方面。
战争是为了获取土地资源的同时,获取廉价的劳动力——使役奴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记,说宿松四知堂杨氏】

《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
意思是说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于唐。唐叔虞的儿子燮,改国号唐为晋,所以姬燮是第一代晋侯。
一楼讲到晋文公重耳,最终在司空季子胥臣的撮合下,抱了个秦穆公的公主怀赢,夺侄子晋怀公之妻。获得与秦交好,于是有能力帮助周平王篡夺王位。周平王于是允许晋文公打压和兼并弱国。这里要讲到的是杨氏,可能宿松四知堂杨氏与此故事有关。
话说西周历王时内乱,宣王姬静迁于镐京,利用秦国征服西戎,接着全力以赴平息淮夷。并派遣申伯诚驻防谢邑建都立国南申。将周宣王的少子尚父封杨侯(河东杨县)。宣王兴盛一段后自乱章法,以总长的身份干涉鲁国内政,周朝对封国指挥开始失灵了。幽王姬宫湦接班,西戎有一个小部落攻打镐京,杀了姬宫湦灭了西周,扶植姬宜臼做了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犬戎乱,杨侯国被晋武公兼并。武公是文公的侄孙,杨侯国改称羊舌县。后来羊舌县分裂为三个县……铜鞮、杨氏、平阳。晋的后代就是羊舌氏,三家分晋的时候,羊舌氏迁徙陕西华山仙谷,居华阴。后人有杨章。
而宣王少子尚父的后人就是杨氏。杨氏在三家分晋的时候,迁徙弘农郡在河南灵宝陕西华阴一带。后来有弘农郡杨氏。在那里繁衍。
且说杨章生子三(苞朗欵)苞为韩襄王,子孙守河内。朗为秦将,子孙居冯翊。欵为秦上卿,生硕,硕从沛公刘邦为汉太史。硕生子八(鷃、奋、甝、儵、熊、喜、鹯、魋)其中喜汉封赤泉严侯,喜生敷,敷袭赤泉定侯。定侯生裔,裔生敞,为丞相封安平敬侯,敬侯二子忠恽忠安平顷侯,平顷侯生谭,属国安平侯。二子,(寳并)寳二子(震衡)。震子秉,秉子赐,赐子彪,四世太尉。
再说杨寶之子杨震,震字伯起,生五子(牧里秉让奉)牧字孟,信荆州刺史,富波侯。杨牧生二子(统馥)杨震的后人很多到了后汉时代。我们这里讲四知堂杨震字伯起赴任涿郡
四知堂杨氏,知之:
任太守的途中遇到王密,(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所以说四知堂是晋国后裔,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唐,的后人,
曾经是杨侯国被晋武公夺取,改名羊舌县,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个诸侯国瓜分晋。晋羊舌人迁徙于华阴。改羊舌氏为杨氏,所以有杨震,
宿松人介绍了杨筠松公,唐朝僖宗时,广东信宜窦周人,迁江西赣州兴国梅窑镇三僚村,则知弘农杨氏属于永嘉之乱随司马睿衣冠南渡去了南方。
宿松四知堂杨氏谱载,祖一公祖二公宋南渡从江西弋阳金盘岭土名瓦屑坝,迁望江之杨塆,复迁宿松之金塘。说,祖二公生总二公,总二公生宗甫公,宗甫公生于元朝大德元年(即公元1297年)。
因为宋南渡(公元1127年),元朝大德元年(1297年),时间相差170年,可以分析一下,爷爷年轻时南渡到江北开始娶妻生子,子又生孙,期间三四十年而已,怎么可能跨越170年呢?显然谱上这种说法有误。只可能是,弘农郡(华阴)杨氏,随东晋司马睿衣冠南渡,去了南方。南宋末年从江西弋阳金盆岭迁来宿松金塘,宗甫公生于元大德元年。

四知堂有歌曰:
祖总宗添,志思月春,玉崇以可,必士维之。
世德琢球,桂兰衍庆,贤良方盛,正直克兴。
功修时敏,体道能登,绳先启绪,锡福恒征。

点评

市井杂说可领赏,去找阴间蒲松龄;一个故事一个饼,饼儿香香细细品。一觉醒来黄粱梦,香香饼儿流口水。  发表于 2024-9-29 08:34
天马行空飘飘然,蜻蜓点水忽忽飞;云里雾里说故事,天南海北扯东西。秀才不知百姓虑,招摇过市显本事。昔日文章藏邪恶,如今改邪谈古今。一旦嘴脸被人赞,重披画皮害人精。  发表于 2024-9-27 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术堂黎氏谱,说黎氏火正蚩尤后人】
辩说资料
《续修源流序》
太史公博览载籍,用行天下,所作五帝本纪,採其尤雅者著之于著。而以尧、舜、禹、稷、契,曰出于黄帝。不推尧以二女嫁舜,舜以祖姑为妻。禹与尧为四代兄弟,舜为禹四代孙,先授尧之天下,而后授之禹,契十四世为汤,稷十五世为文王。汤与文隔六百年,而为相互矛盾。乖泪已不可究。
诘后之修谱者,欲于物换星移之秋,世代于传,毫无谬误。又安能起千百年之死者于九泉之下而问之?或曰人有得胜受氏之祖,则妄为扳附,恬不以为之羞,则曰吾族某。
达官之派吾族某。名臣之裔,于是巧看名字。以夸其世胄,正乃混鼋鼍蛟龙鱼鳖而曰水族。不知郭崇韬流涕汾阳之遗臭万年。
……
润读太史公五帝本纪,难免错误,不觉毛发悚然。
民国十五年岁启丙寅 三十世裔孙黎润如。
对资料的评价
黎润如公,发现了五帝本纪的辈分错误,已经很不错事了。
是啊,尧帝隔四代禅让给舜,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岂不是舜娶姑奶奶做妻子?
舜帝接替禅让,后又让给前四代的禹。岂不是禅让顺序错位了?
黎润如公的续谱源流序说得好,
公元925年后唐同光三年,郭崇韬西征蜀地,绕道兴平去拜郭子仪郭汾阳的墓,自称第四代孙,汾阳之嗟者,着实滑稽。郭崇韬生于865年陕西代县人61岁征蜀地,郭子仪生于697年陕西华县,公元767年郭子仪七十岁拜寿有郭爱醉打金枝。两人年龄差168年。扯不到一个家族。
五帝本纪,舜帝娶祖姑奶奶为妻,不觉毛发悚然。
十四代的商汤,到十五代的周文,两代人中间相隔600年,岂不是乖泪已不可究?
换言之,认五帝本纪找祖先源流,还有什么意思呢?
认知名人做祖先,恬不以为之羞,说是别人的后裔。遗臭万年。
然如,黎润如老先生,还是用五帝本纪,说黎氏是黄帝之裔,颛顼的传入。没有超越脱俗,把经术堂黎氏后人说成黄帝的后人。读者会怎么看呢?
只要山西黎城的黎伊侯之下,则是蚩尤后裔黎氏
上文交代明白,夏商周三代是奴隶制度,奴隶分两种,新潮流来临之际,其一种保皇派立功授封。另一种开门放水,摆脱奴隶身份。败了放血祭旗,作新建城池的奠基活埋,战俘沦为廉价的劳力*被使役的奴隶。
炎帝之裔孙一分支,退居于河北保定的易水而居,繁衍为有绒氏,帝喾北巡,娶有绒氏女简狄。简狄生契。
母系氏族时代,如果没有突出贡献,契就长期地生活在他的母序,少数民族 有絨氏部落。尧有天下,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尧封赐契于商丘,那时还不叫商丘,那个字代表高辛的都城,上边一个高字头,下边一个宅字的一半。封地形象一个亳字。就是说尧帝把契从少数民族有绒部落,给回归了父亲高辛氏帝喾的都城了。契,商朝堂的始祖。
契传十四代到商,以商丘为基地,吞并北方诸国,蒙古朝鲜直到长江以北,力量壮大,终于可以与夏桀鸣条一战了。如此才有了商朝。

在禺阳统治下的黎国,坚持到商纣王巡视郓城时,黎人起兵反叛,“商纣为黎之蒐sōu,东夷叛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说明了炎帝后人,和蚩尤后人,多么想摆脱奴隶的身份,参与了东夷叛之。在周武王东征东夷的时候,助周灭商有功,周武王并没有恢复黎国。也没有纳入火正方位国调到祖籍南方。
而是把黎国的黎伊调离山东郓城,去山西黎城,改封侯爵黎国。世袭罔替。
东伯侯姜桓楚驻地山东。称为东伯侯。山东郓城黎国,怎么可能是火正方位国呢?黄帝南巡到南岳衡山,封重黎火正,那是南方火的方位黎国。(前文讲到重,是蚩尤九黎的董氏部落,重字是与董字形相近的错别字)。
经术堂的黎润如老先生,泉下有灵,听我说哟。
黎火正,就是蚩尤九黎之一,南方部落祖先的代名词。
姜氏,就是炎帝及其繁衍分支的其他姓祖先的代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县董氏,蚩尤后人】
湖北黄梅谱载“志一公讳昆山,绍兴庚辰年由匡庐馆至梅土”
黄梅谱载比《追远录》,多由匡庐至四个字。
传闻董少舒是董仲舒后人,
黄梅县董氏,只要仔细查询,不难发现,是董狐十四代孙董仲舒后人。在往上是蚩尤部落九黎之分枝莘国辛姓,事周天子转晋封于董,董狐后人。
黄梅谱载这句话,是捋清楚了董仲谦的《追远录》杂柔了董师中中丞五个字。排除杂糅进的董师中中丞五个字之后,清晰如下:
董字少舒,以笃孝纯洁,生子三(炽一、灼二、昆三讳志一)公于宋绍兴庚辰年馆之梅地,遂为梅之始祖,
噫!余之为此录也,非知世人攀援富贵,以为夸大。盖欲后之子孙,共知水源。本之大义
焉 尔
大明永乐癸卯年仲秋月,裔孙太学生仲谦号为宇谨撰
太学生董仲谦,号为宇,于明永乐21癸卯年1423年写作的《追远录》,错就错在名字混同,杂糅金国中丞董师中。认错了祖宗。把孝子董少舒,说成了金国高官,使人一看就知时间地点不对扯。
诸位,请听我分析。
黄梅县的董姓始祖是金国的董师中吗?不是。
首先与《追远录》不同。首先董师中不存在
《追远录》公于宋绍兴庚辰年馆之梅地。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年,金熙宗皇统九年1141年董师中进士,在山西泽州任军事判官,改任平遥县丞。三年县丞回京再考,擢监察御史,迁尚书省都事,期间有失察之罪,降半阶,降授山西沁南县军节度副使。累迁(陕北)坊州刺史。昌明元年1190年,初置九路提刑司,师中选为陕西路副使。
《追远录》公于宋绍兴庚辰年1160年,《金史》董师中没有去黄梅县,而是在陕北延安旁边的坊州做金国的刺史。

《金史》列传卷三十三,
董师中,字绍祖,洺州人也。少敏赡,好学强记。擢皇统九年进士第,调泽州军事判官。改平遥丞。
……
承安四年,表乞致仕,诏赐宅一区,留居京师。以寒食,乞过家上冢,许之,且命赋《寒食还家上冢诗》。每节辰朝会,召入侍宴,其眷礼如此。泰和二年,薨,年七十四。上闻之,甚悼惜,顾谓大臣曰:“凡正人多执方而不通,独师中正而通。”诏依见任宰执例葬祭,仍赙赠之,谥曰文定。
辩理有两条
第一
董师中生于1128年洺州(河北永年县人)。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71岁退休,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74岁退死,宋人利用金国于1125年灭辽国,金人完颜(吴乞买)晟于1126年拿下北宋,两年后董师中出生的地盘属于金国了。
第二
浙江金华,兰溪黄店镇八角井村有个人叫董少舒,字师仲。(1092——1164)号称宋代兰溪孝子。(金华府志作思仲),与陈天隐同乡里,世业儒。笃行著于乡党,父亡,负土筑茔,庐其左,有灵芝生,紫盖黄干。时睦州方腊起兵压境,妄称圣公能役阴兵,寓民相咻归之。少舒援唐永徽中陈硕真兴妖伏诛事,缀文示众,众悟,相率抗兵,保全万余户。宣和五年郡守范之才表闻于诏,恤其家。大观时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旌其门。祀乡贤。
传闻董少舒是董仲舒后人,董仲舒是董狐十四世孙。董狐子明,迁徙越国,明子二(宜像)像赴弘农。此后以董仲舒为祖的有两大片区,陕西弘农,和越国(东南的扬州等地)董仲舒做过扬州市江都相,那是汉武帝的哥哥刘非的封地。
综上辨析,时间、地点、人物没有偏差。
不难看出,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起义,董少舒(师仲)才28岁,董少舒守孝生灵芝,村民以为神奇传谣,董少舒告示辟谣。很有意义。
如果说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年)那时董少舒(师仲)68岁。董少舒之第三子志一(昆山)公去了黄梅,是完全有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读来一个简介】
“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何出此言?
堂,是一个家族的名号,宗族标志,仅次于郡望。以特有的典故命名堂号。
百忍堂的典故。传闻一个族长张有人。族群人口众多,和睦相处,物产丰富。而其他族群争名夺利,从局部争吵,到聚众闹事,乃至械斗入侵掠夺,人口锐减。炎黄子孙一致认为张有人以忍养德,赞称为张百忍,做了日帝。最主要的不是日帝轮流坐庄,而是出身高贵—以炎帝的东夷部落金天氏少昊后人张挥的张姓身份。
东夷、西绒、南蛮、北狄,都是炎帝蚩尤退居之地。
那位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玄嚣。
理由是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本人认为现存的,五帝本纪,是后人抄写出现的杂糅和脱漏。
十四人得姓这么算的?极有可能是黄帝之子得姓十,黄帝娶妻四人。
排除语句不通的,如下:
五帝本纪
黄帝二十五子,其同姓(姬)者二人而已。
其得姓者十: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
其得名者:玄嚣、昌意、龙苗、休、清、挥、彭夷、苍林、禺阳、冯夷、缙云、桥伯。
黄帝娶妻四人: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黄帝次妃方雷氏女节,……。
黄帝三妃彤鱼氏,……。
黄帝四妃嫫母,……。
黄帝和合万国。
长子玄嚣出征于清河之北(青阳),那里也是炎帝东夷部落之少昊金天氏的江水。
次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理由一、
母系氏族,没有特殊贡献,子随母部落。
如昌意随母,降于若水。
如果玄嚣降于江水,玄嚣另一个名字叫青阳,黄帝却没有娶金天氏生青阳于江水。
高阳有圣德焉立高阳那样,离开若水,玄嚣是长子,为何舍近求远立次子生颛顼高阳立?
答,高阳有圣德焉。也没有说玄嚣有圣德焉封青阳,离开若水。
把青阳当作地名看待,就清楚了玄嚣去了青阳有故事,如同前文讲的,禺阳有德,首创指南车,与蚩尤部落战,夺了蚩尤九黎之郓城。玄嚣必然也参与了炎黄战争,攻占了炎帝东夷的穷桑江水。则,东夷的金天氏少昊是炎帝的传人无疑了。
见《左传·昭公四年》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可见,蚩尤黎国后人,和东夷少昊后人,是多么想摆脱奴隶身份。
理由二、
跟帖《教师节》讲过。
黄帝联合了用猛兽为图腾的小部落布阵竖旗,熊、罴、狼、豹、狮、虎、与炎帝交战与阪泉之野,而炎帝部落,龙师火帝,鸟官人皇,竖旗龙、火、鸟。少昊手下的官员都是鸟的名字,
充分证明了东夷的少昊不是黄帝的儿子。而是炎帝的后人
理由三、
看《五帝本纪》尧,写得仔细,
太史公曰:“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尧帝戴黄色的帽子,穿黑色的衣服,驭白色的马,驾红色的车。富有而不骄傲,高贵而不放纵,亲爱同族,和睦百姓,昭明百姓,和合万国。司马迁记史清晰
后人抄写出土的碎片,文字缺失,顺序颠倒,片面追求和谐,有意无意地掩盖了残酷战乱。
今人信之意斯,不知不觉中,连自己的先祖也掩盖掉,错人他人的传人,是何等的不幸。
总结、
前文讲到汉高祖四年置清河郡,依据东临清旁边的清河而得名,窦太后废太子为清河王。不可能废清河郡设清河国。清河郡非清河县,清河县历史沿革较晚,西晋咸宁3年,公元277年置清河县。
诸位,
只要一说到清河郡张氏张挥的后人,尤其是清河郡下的百忍堂张氏。一定是炎帝后人,而不是黄帝之子玄嚣的后人。青阳是清河之北地名,玄嚣不是东夷的少昊,夷是炎帝退居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民族大家庭,再说蚩尤后人】

如今,人们都认可历史的唯物主义。可是百家姓上,没有人自报是蚩尤后人。
古文明显示,曾经蚩尤部落敢于跟黄帝炎帝两个部落争夺生活资源,虽然战败,或退居西戎,或退居南蛮,或与炎帝黄帝部落交叉在环境稍微差一点的地方居住。偌大一个部落联盟。不可能被灭绝。
既然祖谱都传承文明,有益于现代的团结,各民族大团结振兴中华。为何没有人站出来承认是蚩尤部落联盟的某一个姓氏呢?

诸位,请翻阅一下你的家谱,看看有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记载。
那位说,历史是前人后传的。
我只能说,你只蒙对了一小半。
窃以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有他的深远意义。但是被打败的部落成为奴隶,失姓后,在没有复姓机会的情况下,他们的自己的文字被统一文字所淘汰,他们的祖先源流记录被毁坏,甚至他们没有能力继续保留祖先创造的文字。
像金庸创作的《射雕英雄传》里的《九阴真经》里面的秘诀,就只有少数民族口语来翻译。
不仅如此,
道教书卷上,那些弯弯转勾的符号,他们的子弟只能心领神会而不能读出是什么字,
佛教经典上,认得的字,但不知是说些什么。他们的子弟也只能心领神会去背书。
好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这些传入文化,和古老的文化,是蚩尤部落的巫术,
一个特别时期,说是四旧,是不屑一顾的垃圾。
真不敢想象,难道就不是照抄的生僻字吗?难道就不是仿照少数民族的发音,记录的传奇吗?
所以我说,古人说给古人能听得懂的。如果这些话,这些记录,后人利用律低,传到如今,还以字面组词来解读,比对牛弹琴的效果还要差。
以上梳理出宿松五个姓氏,黎姓董姓,其中就有典型的蚩尤部落痕迹。张姓谢姓,其中就有典型的炎帝部落痕迹,惟杨姓有典型的黄帝部落痕迹。

宿松话,上海话,广东话,有很多发音,或者表达的意思,或者所谓的成语,就是当地人,知道学人家也那么说,却不一定了解它的来源。
例如宿松话,
恩黑乱董,还真马待恩董倒着!——你不知道的东西,终于让你知道了!
莫黑摸乱董呃!——(省略主语你)你不要瞎琢磨啊!
恩也是乱董不是?——那件事难道可以瞎猜吗?
董的含义最早可能有避讳,轻易不敢说个董字。即董字是不能乱董的。
曾经它是权威级别的代名词,它是蚩尤部落九黎的一个分支,董氏部落。

网络上说晋太史董狐直书,他的先祖辛有,黄帝后裔。
又说是夏禹的儿子启封支子于莘国,莘辛同音,辛以国为姓。
我告诉你,封于莘的莘字,含义为多而广,念深字音。例如,莘莘学子,表示众多的学生。
如果地方腔,世人效仿,日久成俗。要把它念新字音,谁也没拦着。但是支子封于莘国,一定是念深字音。辛姓的辛字,只能念新字音。所以辛姓硬要说来自莘国,以地为氏,就比较滑稽。

董姓最注重图腾董草了。他们的旗帜上有一根草绳,什么意思?
古人计数有用石子的,有用符号的。在石子与符号之间的历史过程中,保存最久的是绳子打结计数。包括直线段,包括基本长度单位,都用绳子。至今还有准绳,绳之以法。都是有来历的。一个至今还在按照祖先传下来到图腾,那么热爱他们的董草。为何要把莘国的莘,去掉草,作董姓先祖的标志呢?远古部落要是那样毁它的标志,岂不是毁形象吗?

绳子不光是董氏独享,早先炎帝刀耕火种于陈地,披荆斩棘最后剩下一棵梧桐树,炎帝利用一根绳子五个人拉,拉不倒,用五根绳子,二十五人拉,拉不倒,炎帝叫邢天来,邢天先教会大伙儿宫商角徵羽五音,然后再拉,邢天指挥一曲宫,只见绳弦绷紧,发出悦耳弦音。邢天指挥一曲商,枝叶颤抖,和谐共鸣,邢天指挥一曲角,梧桐树内轰隆隆一声巨响。正接着指挥一曲徵,霹雳一声拦腰折断,朝需要的方向拉倒。炎帝叫邢天用此梧桐做了五弦琴。炎帝的借力使力用过绳索,炎帝用同样的办法创造了炎帝五弦琴,给农耕带来无尽的欢乐。请不要大惊小怪地看不起以绳子为图腾。那是人类早先的文明,如同东夷炎帝部落少昊后人张挥,旗帜使弓箭。炎帝部落淮夷谢姓图腾是人用弓箭,都彰显了早先的文明。
话休细繁,言归正传,还说董姓。

诸位,辛有是黄帝后裔,后人随便封一个姓董吗?那怎么可能呢?
中华文明就在于赏罚分明,和谐共处,曾几何时,炎帝与黄帝交战,炎帝败了,退出姜水流域,失去姜姓。后来,四岳百夷助大禹有功,四岳的四个部落恢复了姜姓。颛顼的后人生活在黑水流域董氏部落,四川彝族地区母系氏族那里,母系氏族因养马超级大,八尺以上为龙,舜封颛顼后人豢龙,恢复董姓部落的董氏,一并赐豢龙名董父,封地鬷国,办养马企业。
周平王恢复辛有后人西戎蚩尤九黎部落董姓,下放到伊川,后晋文公用其后人作晋太史,再之后,有晋灵公夷皋被赵穿所杀,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说赵盾是晋灵公护卫大臣,赵盾因故出走且没有出国界,晋灵公之死,就记在赵盾头上,所谓董狐直书。

董狐的祖先辛有是黄帝后裔吗?诸位!
如果有点耐心看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就知道辛有是西戎人。
《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適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译成现代文】
当初周平王把辛有下放到伊川。披头散发地在野外祭祀先祖。说不超过100年,这里不就是辛氏西戎的地方吗?东周第三代周庄王(公元前696年)的大夫辛伯,生二子,
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宋襄公攻打郑国,他的哥哥子鱼说,后患就在这里啊!秋天,晋文公果然把一个只有皇帝才享受六匹马车的西戎王,迁徙到伊川。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这段话,前后印证,辛有是西戎蚩尤九黎的董姓部落后人。
前文书讲到公元前635年,东周天下大乱,晋文公助周有功受赏,开始辛有的后人,进入晋朝为太史官,得封地于董,恢复董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02:22 , Processed in 0.0290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