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7|回复: 9

[随笔杂文] 辩说祝融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辩说祝融黎氏】
      蚩尤之九黎祝融部落的一个分支
      黎氏正火,不同于其他黎氏(迁东夷郓城的黎氏,大约在夏朝,迁山西黎城黎氏在西周武王姬发时期)
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也许就叫文明史吧。太久远的洪荒不说,文明史发展的政治、经济、思想沉淀下来的认知,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此一时彼一时。若用今天的适应来解释古代的制度则是荒谬的。何以知,由姓氏不同宗知之。
      夏商周是自由部落,部落摩擦、战争,败者为奴隶。功勋封诸侯,统治者以神权为基础。组成一大块区域王国。而王国的周边,是分散的小部落。对王国中心有友好关系。王国的人力渗透现象实际上是建立联谊关系。往往被误以为这些有联谊关系的小部落,是黄帝的哪一代传人。而编纂在历史故事里,以致历史杂沓不堪。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二衍于天下,黎氏正火则不是黄帝后裔,话说从前。
      秦穆公先前把公主怀嬴许配给晋怀公,后来反悔要嫁给怀公的叔父晋文公,晋文公觉得很没面子,打算将怀嬴推辞掉。
    【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见左丘明的《国语·晋语四》
      得姓于封地是古代的姓特征之一,除了黄帝的次妃方雷氏生的青阳,次妃彤鱼氏生的夷鼓,与黄帝同姓姬姓,其余的有十一姓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
黄帝还有十二个儿子名字叫什么呢?
从詹招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得知,有名字的如下:玄嚣、昌意、龙苗、休、清、挥、彭夷、苍林、禺阳、冯夷、缙云、桥伯。
可是《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不免入俗,非要把那十二个儿子按照现在的有名就有姓的认知,生硬地嵌套在“得姓者十二“句子里,使得黄帝生子二五宗数字,竟然残缺了人数--12人。岂不荒谬透顶乎。

本人认为,黄帝生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二,所指的是渗透到王国的周边小部落。而十二个名字的是在他们的母亲部落或下放于亲戚联谊部落。只有青阳夷鼓两人在黄帝的身边。在黄帝身边还得以母系称为族称呼为甥。例如【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
比如讲黄帝的儿子昌意。
郭璞《山海经·海内经》又有淮山好水出焉,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注:韩流,原文乾gan巟huang,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沙漠东边的甘肃,四川西部的黑水河的东边有个地方叫朝云国,司彘,他们以猪作为图腾,若水,彝族语言黑水)
正妻嫘祖生的嫡子昌意,出生于蜀土彝族部落黑水河流域,古代彝黎同音,属于蚩尤九黎分支。

比如讲黄帝的儿子禺阳,(联谊下放到山东)的郓城有仍国,那是炎帝部落东夷的少昊穷桑的东边,后人认为禺阳是封于山东济宁的任国。郓城东边的济宁。其实任国是黄帝的得姓儿子任姓。得姓于又不是降于,所以任得姓是封地。禺阳在郓城是联谊下放,去与炎帝族东夷穷桑建立友谊关系,昌意降于若水是随母系族。
禺阳的下放联谊与任的封地渗透,是有区别的。为何要禺阳去联谊?禺阳有德,发明了指南车,占领了蚩尤九黎之一的郓城。
须知郓城是蚩尤九黎之一的部落。

今说禺阳管辖的郓城黎氏,那是一个古老的姓。原本九黎是蚩尤后人祝融正火部落的一个分支。殷商北边门户,附属国黎国。到商纣王巡视郓城时,黎人起兵反叛,“商纣为黎之蒐sōu,东夷叛之“《左传·绍公四年》楚子示诸侯侈,椒举曰:“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后周武王征东夷,封黎姓伊祖分支为黎侯,迁徙于山西黎城,世袭罔替。
公元前718年,被潞国攻灭。公元前594年,在晋景公的扶持下复国。公元前514年,被晋顷公改编为县,世袭领土仍归黎侯宗室。伊侯、宗侯、元侯、守侯、明侯、文侯、巽侯、煌侯、朴侯、宏侯、惠公、襄公、砺公(于周灵王庚戌21年袭公爵)……至第79世黎贵四公自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平常街洪武二年迁黄梅妣李氏生子受卿公,妣范氏生三子宣六宣七宣八(梅松谱二世祖)转迁宿松。与潜山贵五公,太湖黎家榜的贵八公,同宗。宿松黎氏金盆架世系(从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证理由
读古代史,遥想当年。文化传承,多半是抄写的,口传的,雕刻的,铸造的。文字不是现在文字,文字记录的材料也不是现在的材料,文字的原意也不是现代语意。用现在的认知,去读古代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历史记载的文明:
铸于鼎的或埋藏或毁损,
记于陶瓷瓦片的,哪一句是因为,又哪一句是所以。
烤于竹片汗青,录于龟甲木片,墨写漆染于绢帛,断篇遗墨,缺失颠倒,
失其所以传,信之意斯,亦忾然而太息矣。
参考材料
这里用名词“祝融”来说明吧。
能读懂的汉字记载的,记入典籍说祝融是一个人名的,不在少数。但是这些文献是一个个串烧的故事。
有文献说是黄帝后人,有文献说是炎帝后人,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音:妖。聽通圣,訞美女。)生炎居,炎居生节竝(音: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
辩伪质证
黄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乾巟,乾巟之子来时颛顼,
祝融在黄帝族,是黄帝玄孙的儿子--来孙。
炎帝之后代: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术器在江水)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了十二个儿子分别是岁一岁二……岁十二)
祝融在炎帝家族,是炎帝的玄孙。
祝融在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第九十回是南蛮王孟获的夫人。
如果作为人名,一个古人祝融,同一本山海经文献里,不可能既是黄帝部落后人又是炎帝部落后人。
郭璞抄写前人的抄写本,一定是残缺的记载,信之意斯,错误地作为人名处理。
祝融必然是第三个著名部落--蚩尤的九黎之一,南方某个部落,
即祝融既不是黄帝后人,也不是炎帝后人,而是蚩尤后人的祝融部落名称。
黄帝部落的后人,娶妻祝融部落女子。炎帝部落的后人,娶妻祝融部落女子。
所谓祝融火正,实际是正火。
古人五行学说,正南为火,古人有不同学派,把方位取名不同,
称为-北狄南蛮东夷西戎、
称为-水火木金土、
称为-子午卯酉
称为-坎离震兑。
所以说祝融不是人名而是一个部落名。蚩尤九黎之一的祝融部落名。
证毕

点评

混杂扯闲篇;暗藏匕首在其间,含沙射影讽山人。故伎重演何所图?招摇过市显能耐。秀才不识麦和草,匹夫不识“正”与“邪”。无良鼠辈今又在,论坛又添笑话谈。  发表于 2024-9-25 08:48
“文虫”勾起雅兴发,重拾昔日大喇叭;山人泼你水三瓢,看你究竟何回答:如此奇文去专刊,何在下里巴人显高雅?奈何专刊行家多,慧眼识破小伎俩。曾就屈原发邪文,敢与世人作对头。更有十二金碗十几篇,人、鬼  发表于 2024-9-25 0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早期是奴隶制度】
商朝末年帝辛商纣王,残酷刑罚,制造冤案,杀妻灭子,君戏臣妻,商纣王的大舅哥武成王黄飞虎是朝歌城禁军头领,商纣王的岳父东伯侯江桓楚、是总真东鲁二百镇诸侯。响应西北侯姬昌对商纣王王国的战争,
西北侯姬昌发动对奴隶制度内部战争,扫除夏商残余黑恶势力。主要是由于农业的发展,土地开发利用需要廉价的劳力——使役奴隶。
西周晚期是封建制度,
上一题讲到《左传·绍公四年》椒举曰:“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说商纣王巡视它的附属国郓城黎国的时候,山东炎帝的东夷部落,和蚩尤的九黎之一的黎国参与叛乱。以致周武王东征时封黎伊为黎侯,迁居山西黎城。就是一个例子。
这次主要讲的是炎帝后裔西夷郿地的申侯国,助周灭商入驻淮夷的故事。
申侯爵国姜姓,在宝鸡与武功之间的眉县
原来,西伯侯姬昌侯爵国在陕西宝鸡西边岐山县周原,顾命大臣召公奭封于燕国,其长子召公克就任,召公奭驻守在周原是为公爵国召国,转到召幽伯,娶妻幽姜生召虎(伯爵谥号穆,即召伯虎召穆公)。从申国向北到周原大约七十里,
凭什么说西周早期是奴隶制度呢?请看召伯虎簋的介绍,
早年流失美国康涅狄格州,现藏耶鲁大学博物馆,是琱生因过多地占有奴隶犯罪,由同宗召伯虎执法从轻处罚,琱生回报相赠品。
铭文:唯六年四月甲子,王在蒡。召伯虎告曰:余告庆,曰公厥廪贝,用狱讼为白,有祗有成。亦我考幽伯幽姜令。余告庆,余以邑讯有司,余典勿敢封。今余既讯有司,曰矦(惟)命。今余既一名典献。伯氏则报壁。琱生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作朕剌(烈)祖召公尝簋,其万年子孙宝用,享于宗。
周文王的正妻。太姒是夏代君主夏禹子女有莘氏部落之女生有十子,依次是宗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姬丰)、十子冉季载,
周文王从周原迁都于沣,不久去世。由次子接替武王,举兵灭商。淮夷保皇派势力十分强悍,于是有西申国申伯诚召国召伯虎等将领入驻淮夷。
召伯虎、申伯诚助周伐商,征服的淮夷各个商朝的附庸小国。获得被灭国的地盘,战俘成为功勋者的奴隶。奴隶被剥夺了姓氏的权力。
【续接宿松谢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谢氏】
炎帝之允,炎帝的后裔。
前文讲到黄帝任姓,任国都济宁。任国嫡长子留守济宁姓任。
任国其余又分支十姓封国
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
其中谢国封于谢水,现在的河南南阳。属于召伯虎、申伯诚消灭的小国,
所以黄帝的谢姓谢国灭失,没有再次组族权力,
见永乐大典之宋代抚州临川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33入声四十玛。
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防不见,至诗崧髙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鲁有成大夫谢息,至晋宋间出陈郡者始为大族受封阳夏。
唐朝济南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九,第四十玛
——谢,姜姓,炎帝之允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姓焉。
邓名世说黄帝后裔谢,在夏商周三代防不见。公元前2070~1600夏1600~1046商1046~公元前256周,夏商周三代1814年都没有记载黄帝后裔谢姓。更不消说还有黄帝后裔的谢国谢氏了。《崧高》讲过周宣王赐申伯于谢,盖,大概。大概谢失国,散亡的子孙,以国为谢氏。很显然,唐朝元和时人--林宝,比宋朝人邓名世说得更直接。谢氏来源于炎帝之允-炎帝的后裔。
宋朝邓名世说到晋朝陈郡阳夏谢氏。显然也是申伯失国子孙的谢氏。
但是秦置陈郡包括陈国。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此前陈国占领了郑国都城,所以叫陈留。西汉置陈留郡,缩小了陈郡,最早的申伯子孙在陈留以国为氏起有谢姓,尊申伯为祖。
梁朝,没有收复北方失地,在南部安徽广德县侨置陈留郡。所以宿松县谢氏三股之一的昭公谢氏。行效公谢琏说“昭公自陈留江左,遂籍宿松至今代传十世矣!”就是从安徽广德县来的。江左就是江北。因为开封的陈留郡没有长江,更不存在有陈留江左。
注:崧高。
见《诗经大雅·崧高》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 ,迁其私人
说:周厉王无德大臣废帝立周宣王,迁都镐京洛阳,方叔率师征伐荆蛮。申伯诚召伯虎有功,周宣王封申伯诚于河南申国建都于谢地。有申伯诚入驻于谢的记载为申伯诚建立都城的城垣,周宣王命令召伯虎为申伯诚划定领地,周宣王命令傅御为申伯诚的家臣,把西申侯国属于申伯诚的一家,全部迁移到召伯虎为划定领地的南申——从陕西宝鸡与武功之间的眉县(郿)迁移到河南的南阳(有出土文物中中爯父簋为证)。
南阳市博物馆1981年2月14日在南阳市独山脚下的砖瓦厂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仲爯父簋。銘文:
南申伯大宰仲爯父厥司,作其皇祖考夷王监伯尊簋,用享用孝,用赐眉寿屯佑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说,南申伯国的大宰仲爯父,为了纪念他曾经做过周夷王时期诸侯国监国国君的祖父,祈求他的祖父能赐福于他和他的子孙,并希望这件铜簋做为传家宝,子子孙孙的流传下去。

点评

外传:芝末年虽一语一字均无人敢否,但其喉疾令芝哑语,故其以笔墨示意;而传令者,乃其侄也。芝驾崩,其侄入狱,后赦。  发表于 2024-9-26 07: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3楼错了一个字,商纣王的岳父姜桓楚,错打成江桓楚了,特此更正
商朝江山800路诸侯,四大诸侯,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东伯侯姜桓楚镇守东鲁总镇200路诸侯,而且是800路诸侯中,最杰出的首席人物。帝辛商纣王残酷刑罚,制造冤案,害死了姜桓楚鄂崇禹,诱捕姬昌囚禁于羑里。只有沣河的崇侯虎世代事商保皇派。姬昌第一件事就是迁都于沣,所谓丰镐帝都。(镐京是周宣王迁都于镐京,所谓东周)
一个朝代囊括了800路诸侯小国。这些小国实际是经济独立核算单位。只是每年朝贡一些产品。如果比作一盘散沙,并不为过。只是要向四大诸侯交安全保护费,所以这800路诸侯几乎没有常备军队。上文说过,那个时代是以神权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没有帝位,做了谁的奴隶都是无所谓争取什么,只有在特大战乱中表现突出,才可以摆脱奴隶身份。
奴隶划分为两种。
要么,有能力的奴隶做最后的挣扎当保皇派。要么,农奴们开门放水,迎接新起的浪潮变为平民。
负隅顽抗的奴隶,吃败仗还是奴隶。
做垂死挣扎的所谓有些能力抵抗的,吃败仗,用来放血做祭旗的牺牲。或者作为新城建设的奠基牺牲活埋。
战争是残酷的。
所以西周早期以及之前的奴隶制度之间的战争。所谓神速,其根本原因,表现在奴隶的划分方面。
战争是为了获取土地资源的同时,获取廉价的劳动力——使役奴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记,说宿松四知堂杨氏】

《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
意思是说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于唐。唐叔虞的儿子燮,改国号唐为晋,所以姬燮是第一代晋侯。
一楼讲到晋文公重耳,最终在司空季子胥臣的撮合下,抱了个秦穆公的公主怀赢,夺侄子晋怀公之妻。获得与秦交好,于是有能力帮助周平王篡夺王位。周平王于是允许晋文公打压和兼并弱国。这里要讲到的是杨氏,可能宿松四知堂杨氏与此故事有关。
话说西周历王时内乱,宣王姬静迁于镐京,利用秦国征服西戎,接着全力以赴平息淮夷。并派遣申伯诚驻防谢邑建都立国南申。将周宣王的少子尚父封杨侯(河东杨县)。宣王兴盛一段后自乱章法,以总长的身份干涉鲁国内政,周朝对封国指挥开始失灵了。幽王姬宫湦接班,西戎有一个小部落攻打镐京,杀了姬宫湦灭了西周,扶植姬宜臼做了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犬戎乱,杨侯国被晋武公兼并。武公是文公的侄孙,杨侯国改称羊舌县。后来羊舌县分裂为三个县……铜鞮、杨氏、平阳。晋的后代就是羊舌氏,三家分晋的时候,羊舌氏迁徙陕西华山仙谷,居华阴。后人有杨章。
而宣王少子尚父的后人就是杨氏。杨氏在三家分晋的时候,迁徙弘农郡在河南灵宝陕西华阴一带。后来有弘农郡杨氏。在那里繁衍。
且说杨章生子三(苞朗欵)苞为韩襄王,子孙守河内。朗为秦将,子孙居冯翊。欵为秦上卿,生硕,硕从沛公刘邦为汉太史。硕生子八(鷃、奋、甝、儵、熊、喜、鹯、魋)其中喜汉封赤泉严侯,喜生敷,敷袭赤泉定侯。定侯生裔,裔生敞,为丞相封安平敬侯,敬侯二子忠恽忠安平顷侯,平顷侯生谭,属国安平侯。二子,(寳并)寳二子(震衡)。震子秉,秉子赐,赐子彪,四世太尉。
再说杨寶之子杨震,震字伯起,生五子(牧里秉让奉)牧字孟,信荆州刺史,富波侯。杨牧生二子(统馥)杨震的后人很多到了后汉时代。我们这里讲四知堂杨震字伯起赴任涿郡
四知堂杨氏,知之:
任太守的途中遇到王密,(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所以说四知堂是晋国后裔,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唐,的后人,
曾经是杨侯国被晋武公夺取,改名羊舌县,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个诸侯国瓜分晋。晋羊舌人迁徙于华阴。改羊舌氏为杨氏,所以有杨震,
宿松人介绍了杨筠松公,唐朝僖宗时,广东信宜窦周人,迁江西赣州兴国梅窑镇三僚村,则知弘农杨氏属于永嘉之乱随司马睿衣冠南渡去了南方。
宿松四知堂杨氏谱载,祖一公祖二公宋南渡从江西弋阳金盘岭土名瓦屑坝,迁望江之杨塆,复迁宿松之金塘。说,祖二公生总二公,总二公生宗甫公,宗甫公生于元朝大德元年(即公元1297年)。
因为宋南渡(公元1127年),元朝大德元年(1297年),时间相差170年,可以分析一下,爷爷年轻时南渡到江北开始娶妻生子,子又生孙,期间三四十年而已,怎么可能跨越170年呢?显然谱上这种说法有误。只可能是,弘农郡(华阴)杨氏,随东晋司马睿衣冠南渡,去了南方。南宋末年从江西弋阳金盆岭迁来宿松金塘,宗甫公生于元大德元年。

四知堂有歌曰:
祖总宗添,志思月春,玉崇以可,必士维之。
世德琢球,桂兰衍庆,贤良方盛,正直克兴。
功修时敏,体道能登,绳先启绪,锡福恒征。

点评

天马行空飘飘然,蜻蜓点水忽忽飞;云里雾里说故事,天南海北扯东西。秀才不知百姓虑,招摇过市显本事。昔日文章藏邪恶,如今改邪谈古今。一旦嘴脸被人赞,重披画皮害人精。  发表于 2024-9-27 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9-29 05:24 , Processed in 0.0236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