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 早先,把火柴叫洋火。说洋火就少不了说说氯酸钾。 氯酸钾是有毒的,内服2~3克就会中毒,甚至死亡。它的熔点356摄氏度。可溶于酒精、水,氯酸钾与硫、磷、碳等还原性物质及有机物、可燃物混合时,经摩擦或撞击后就会发生燃烧和爆炸,氯酸钾虽然不自燃,但是,在400摄氏度以上高温条件下分解为高氯酸钾,并放出氧气。与易燃物硫磷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更强烈的燃烧。从安全角度来看,该产品应该严格管控。 2KClO3==加热==2KCl+3O2
第一根硫酸火柴是1805年问世,它用蔗糖、氯酸钾、阿拉伯胶调和在一起,涂在小棒的一端,经干燥后浸入浓硫酸中就会燃烧起来。
1816年法国人德鲁逊率先制成黄磷摩擦火柴。这种火柴头上涂有硫磺,再覆黄磷(单质)、四氧化三铅Pb3O4(铅丹),或者二氧化锰,作为引燃物来引燃硫磺,最后点燃火柴棒。
后来的安全摩擦火柴,火柴头是由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三硫化二锑Sb2S3,硫S组成的。把先前的黄磷断掉一个分子键,然后聚合,变成不再有毒的红磷,加上玻璃粉末做成火柴盒上的肖皮。由于它的熔点比黄磷高。若不强力的擦划,则不容易点燃。所以制造出了安全火柴。
安全火柴把黄磷聚合为红磷 磷的分子结构是个四面体,四面体有六条棱,则知一个磷分子有六条磷-磷键~(P-P)键。如果每个键上插入一个氧,则是P4O6,就是那臭名昭著的三氧化二磷。工厂把黄磷分子断键聚合,生产红磷,本来就是为了灭除黄磷的毒性,但是,在把磷断键,聚合为红磷的过程中,只要形成三氧化二磷,就有一股蒜臭味,应该说,那是有毒的吧?
为了更好地引燃火柴棒,大都用软木质的白杨树,还要浸泡上石蜡,增加燃烧的时间。解放初,使用的红头洋火,绿头洋火,三个烟民围坐一撮吸烟,一根洋火可以点着三袋旱烟。在木板上一划,或者在布鞋底上一划,或者在书本上擦划一下,然后提起来,火柴就点燃了。那就是所谓的黄磷火柴。
在这落后的山区里,那时,你可千万不要大声地说红头洋火。一个屋场七娘八老子癞痢头难剃,因为瘌痢头经久不愈,有到老都不长头发的人,酷似一支硕大的红头洋火。什么代癞痢,的癞痢,老癞痢,八癞痢,杠癞痢,瘌痢头随去可见。人家听了去,会说你少教养~喊人家外号。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边言到红头洋火,那一边,旁人一笑,更是火冒三丈,一句不合,脾气上来,非打起来不可。
那时,洋火风靡全球。可是咱贫穷的路家庄,一家用洋火生火做饭,左邻右舍都用迷子条去引火种,大伙儿乐于分享科学。那时,洋火盒上的肖皮,老人撕下来为人行方便,说是贴创口可以止血。其实,一点也不科学。因为贫穷落后,信以为真,并非崇洋媚外。
如今家家点火做饭都用打火机。既没有癞痢头,也没有用红头洋火,为随意说“红头洋火”引起的争吵厮打,一去不复返了。只有怀旧的几个老哥们,仍然记得~在鞋底上擦燃火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