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刘昫xù 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初以好学知名燕、蓟之间。后唐庄宗时为翰林学士,明宗以后历为同平章事、吏部尚书、监修国史等。曾判三司事、尽去积弊,吏民相贺。后晋高祖时任东都留守。开运年间又授司空、平章事、监修国史,判三司事。后晋灭亡后不久病卒。(参见《新五代史》) 名或作煦。五代时涿州归义人,字耀远,一作日辉。美风仪,以文学知名。后唐庄宗时为翰林学士。明宗时入相,清泰初兼判三司,察明蠹敝,民间以为德。后晋高祖时,官至司空、同平章事。两朝均以宰相监修国史。开运二年,领衔进呈《唐书》,即今《旧唐书》。后为东都留守。契丹犯京师,以目疾罢为太保。 ****** 《旧唐书》作者我不知道,但是《旧唐书》领衔编纂的人,是五代后唐文人刘昫, 按说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公元926-933年在位,距离安禄山乱(公元755年),最多就178年。 这赫赫有名的刘昫,是赫赫有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翰林学士。是赫赫有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宰相爷。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年号时,刘昫监管盐铁、户部、度支三使司。 刘昫也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在位期间(936——942)的宰相。 《旧唐书》关于安禄山乱,如果日子记录错了, 是刘昫有眼疾, 是庄宗同光年号的李存勖有眼疾, 还是明宗天成年号的李嗣源有眼疾, 后晋高祖天福年号的石敬瑭,不必问有没有眼疾。那幌子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自称“儿皇帝”,废品一个。 但是《旧唐书》关于安禄山的记载,应该是错误的。最少《汉程网》保留的《旧唐书》本纪卷九关于安禄山乱,收录的日期是错误的。 摘录几段,为证: A、 “十四载……十二月丙戌朔,禄山于灵昌郡渡河。辛卯,陷陈留郡,杀张介然”。 B、 “十五载春正月乙卯……。二月丙戌,李光弼、郭子仪将兵东出井陉,与贼将史思明战,大破之,进取郡县十余。丙辰,诛工部尚书安思顺。三月壬午朔,” C、 “五月戊午,南阳太守鲁炅与贼将武令珣战于滍水上,官军大败,为贼所虏,进寇我南阳。诏嗣虢王巨自蓝田出师救南阳。六月癸未朔,” ****** 我们来用历法规则验证一下唐玄宗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底腊月初一朔是不是丙戌。 已知历法规则: ①、隔十九年基本上农历日与公历日重复。 ②、隔四百年,闰2月29日97个。 ③、花甲子六十一巡回。朔日为农历初一日。 按照①1953年1月15日是腊月初一,相当于63个19年段的天宝14年腊月初一朔。 按照②1955年底腊月即1956年1月15日,相拒整整3个400年推算。 3*400*365+3*97=438291(天) 按照③(438291+9)-(7305*60)=0 说明1956年1月15日后9天,即1956年1月24日的天干地支~乙酉,与天宝十四载腊月初一相同,则知A、《旧唐书》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朔丙戌朔,错误。 ****** 我们用1956年农历公历对照,得知腊月初一是乙酉,而不是丙戌。且腊月大,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小,四月大,五月小。六月初一朔就是壬午,而不是癸未。 乙酉到乙卯30天,则对照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乙卯。 乙卯到丙戌31天。就是二月初三丙戌。二月初一就是甲申。 从丙戌到壬午56天,B、三月壬午朔,就错了二三十天了。 以上证明了三月壬午朔是错误的。我们暂且先假设B、三月壬午朔。存在,但是壬午到癸未61天。再回来看看C、六月癸未朔。简直就笑掉大牙了。 从三月初一到六月初一日共八九十天。如果肯定了三月壬午朔的存在,哪来的“六月癸未朔”呢? 依据以上历法规则推算。 唐玄宗的天宝十四载腊月初一朔是乙酉。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乙卯,二月初一朔甲申,三月初一朔甲寅,四月初一朔癸未。五月初一朔癸丑,六月初一朔壬午。 综上所述,刘昫编纂的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丙戌朔,滞后了一个干支,十五载六月朔癸未滞后了一个干支。十五载三月壬午朔,滞后了二三十天。简直不会掐指一算了。 诸位,您要是有空闲时间,可以计算一下。没有空闲,问问“盲人伯伯”,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立刻就知道天干地支。恐怕是,比五代后唐刘昫翰林学士、宰相,的计算还要精准些呢! 年纪大了,眼疾会有的,有道是人老不以筋骨为能,眼疾不谋那编纂差事就是了,呵呵!《旧唐书》的错误,何苦祸害一千多年间的学子,而且没有人敢于提出质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