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0|回复: 23

千呼万唤(6)文字魔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4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呼万唤(6)文字魔力
石普水
这一篇《文字魔力》发表时间才4天。炎天署热的,难为先生雅兴大发上来跟帖。
先生博古通今,这一次说的是北魏的事。先生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要写汗青传世。”
北魏编写国史,由著名文人魏收主持。魏收官至尚书右仆射,当时很多人要虚名,贿赂魏收为之“美化”。以至于书成后,议论纷纭,被称为“秽史”。
这位魏收胆大包天,借修史来酬恩报怨,他公然宣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这位魏收实在是真的狂妄到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由於魏收在列传人物的去取褒贬上触犯了某些门阀地主,诸家子孙控诉“不平”的一百多人。但是,皇帝高洋和宰相杨愔、高德正庇护魏收,逮捕了一些控诉的人下狱治罪,暂时压下这场风波,同时也命魏书“且不施行”。
由此,先生感慨:“时代,位置,为了谁,都很重要。”
“可见文字的魔力的大小程度,要看是哪里文字。”——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见解!为先生点一个大大的赞!
2025.8.2.草稿(待续)
发表于 2025-8-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乡贤石广均,笔名江北颜】
《文字的魔力》是以美感的心态写成的,自然就这么亲切。
如果写记得过来的时光,定会是另一番感慨。
读《文字的魔力》,以美感的心态读它,自然就这么亲切。
结合记得过来的时光,定会是另一番感慨。
魏书“秽史”,只有独家经营,“秽史”也就有史的价值。誌却有多个地方誌,能“秽“了其一,难“秽”其余。
记得过来的,我去读,再论那文字的魔力,才知一开始的美感不够深入。
我以石家大老爷石广均公,为何那么早就退休不干了为例说明之。
石家大老爷的故事,容我以后慢来细说。此时此刻,我只想说石家大老爷的笔名江北颜。
人家都说石广均字渠阁,却不知道他的笔名叫北江颜。
——
读《民国十年宿松县志》,三十三上,艺文志子部,第二十二页,石广均著作——《蘭台棠苑》,自命为——北江颜之蘭台。
县志《蘭台棠苑》石渠阁著。
【原文】
“阁列文苑,传,著作鸿裁,多以其别号江北颜之蘭台亦其字也……盛副其人名,惟家藏断本无多,学者亦深以未读《蘭台》书为憾”。
如果我不深入,我就像上文说的那样,也不知道断本去了哪里,以为憾。
诸位,原来断本收藏在《赵文楷楚游稿》、《李国杞花竹斋诗集》之间。
见《民国十年宿松县志》,三十三下,艺文志四  集部上,第十五页,《江北诗文集》石渠阁著。
【原文】
“《蘭台棠苑》子部以著,录前志,《通志》亦均录焉。是  编《通志》乃误次,太湖《赵文楷楚游稿》、《李国杞花竹斋诗集》之间。
而与子部编次,明著为宿松人,何矛盾也!两集分行,俱有刻本行世,五言诗直逼少陵。
吴下诗人李少白琪过宿松,主其家倡和甚盛。有‘北江即席书怀’句。云
‘风露被征马,乾坤老逸民’。
沈雄,略见一斑。
世尤盛称江北文,为乾隆间,江南一代作者集中典册。高文清此,丽句并驱,遗百家目无余。
子前艺文志录入其篇、翰甚多,今取足与事证者,分入各类中附焉”。
——
诸位,石广均公文才很好,尤其是五言诗‘风露被征马,乾坤老逸民’。可比杜甫杜少陵。
杜甫曾经住在长安少陵,笔名——少陵野老。

县志,既然分入到子部《蘭台棠苑》石渠阁著、集部《江北诗文集》石渠阁著。
《江北诗文集》准确地说就该世《江北颜诗文集》。
而不是江文诗集,
更不是乾隆年间江南一代作者集中的典册。
由此可以推断,石家大老爷石广均的笔名的确是江北颜。
而安庆府《通誌》把石家大老爷石广均的《蘭台棠苑》,收录在太湖《赵文楷楚游稿》后面,《李国杞花竹斋诗集》的前面,
把宿松的石渠阁著作《蘭台棠苑》夹在两个太湖人的作品中间,不知道的,还以为宿松的石渠阁著作《蘭台棠苑》,是太湖的石渠阁著作《蘭台棠苑》呢!
着实可恶。
——
我们宿松县石葆元公,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科二甲第三名,比一甲仅仅高低三个名次。
于是就说,宿松人没有点元,
没有点元,我们认认了,
但是安庆府《通誌》,把我们宿松的石渠阁著作《蘭台棠苑》夹在两个太湖人作品中间,属于哪门子事啊?真是可恶之极。让人看了不服。
——
石老师说文字的魔力——世界上那来的道理?“嘴里一块肉,随人左往右揉”,“舌头底下压死人”啊!
赵文楷安庆府太湖县人,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科一甲状元及第。
我认为,历史就是历史,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
嘉庆丙辰属于登基恩科。算不了什么,不能拿赵文凯考状元时,宿松没有探花,就说宿松没有点元。
一样的,我们宿松石葆元公二甲第三名,太湖不也没有第四第五吗?
状元彭 浚湖南衡山任氏,
榜眼徐颋是江苏吴县人,
探花何凌汉是湖南道洲人
再说进士出身
第一,徐 松浙江上虞人,
第二,李兆洛江苏阳湖,今武进人,
第三,石葆元安徽宿松人
第四,張聰賢安徽桐城人,
第五,孫爾準江苏金匮人。
短短九年功夫,乙丑科太湖没有比石葆元更强的。
欺我宿松没有点元,从来没有人辩解一句。
如今,我以泥土为状,汗水为墨,以记得过来的时光随笔圈圈点点,问个说法。
石葆元公嘉庆十年乙丑科,不是恩科,能考取二甲第三名。如宋丹丹的口头禅,那叫”相当“
——相当强悍的。
嘉庆一上台,就爆发了川楚陕白莲教起义,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该起义持续至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9年多,
所以嘉庆十年乙丑科,科举取士政治性极强——禁止洋教。
考试要求考生更严了。
——
《清史稿,仁宗本纪》·本纪十六,嘉庆十年“夏四月辛巳,御史蔡维钰疏请查禁西洋人刻书传教。得旨:一体查禁。戊寅,赐彭浚等二百四十三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仁宗本纪十年》说四月二十五戊寅日颁布皇榜(宿松县石葆元公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科二甲第三名,)一甲状元是彭浚,三天之后,四月二十八日辛巳日,御史蔡维钰疏请查禁西洋人刻书传教。
……五月甲申(初一)朔,诏内务府大臣管理西洋堂,未能严切稽查,任令传教,下部议处。其经卷检查销毁,习教之佟澜等罪之。

这里,不说嘉庆帝雷厉风行,乙丑科皇榜面世,三天立法,六天治罪,
这里,只说科考取士,政治性极强——禁止洋教。考试要求考生更严。
——
如此环境下,宿松石葆元公取得二甲第三名,不比赵文楷虽然恩科状元差什么。乙丑科太湖就没有一个举子胜过宿松石葆元公,以其事实为说服力,已经够强的了。
前后二十二年,宿松再次出现石家大老爷,石广均二甲进士第二十七名,
言归正传。
我们宿松的乡贤,安庆府《通知》石渠阁著作《蘭台棠苑》,夹在两个太湖人作品中间。是什么意思啊?
是文字的魔力吗?
是——“如果记得过来的时光,定会是另一番感慨”吧!
《通志》以文字的魔力,害得宿松人,“盛副其人名,惟家藏断本无多,学者亦深以未读《蘭台》书为憾”。

石家大老爷石广均(1794-1861)死去165年了,没有哪个宿松人敢于为石广均有笔名——江北颜——说两句。我这里帮您说出了您的笔名,让《通志》随便去那个“文字的魔力”吧!
别啦!石家大老爷!
谢谢你了,宿松县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广均公年表】
上篇文【宿松乡贤石广均,笔名江北颜】,错别字更正,3处:
1、第848字处,《江北诗文集》准确地说就该世《江北颜诗文集》。
世字错了,改成:就该是《江北颜诗文集》。
2、第1095字处,没有点元,我们认认了,
多一个认字,改成我们认了。
3、第1341字处,状元彭浚湖南衡山任氏,
任字错了,改成状元彭浚,湖南衡山人氏,
为了让读者系统地读懂下文《石广均年表》,这里先引进一段谱牒。
石公葆元
翰亭公第四子
字镜心,学位,庶吉士,职位,武英殿翰林院编修,官阶,正七品。
生于清乾隆壬辰(1772年)三月二十一日寅时,
卒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七月二十六日辰时,
1805年嘉庆十年乙丑科进士第三名。
葬污池庄石家湾山,辰山戌向,
发妻张氏恭人
生于清乾隆壬辰1772年八月初三日寅时,
卒于清嘉庆甲戌1814年十月十一日子时,
葬合夫墓,居穴左,山向同。
副室金氏,
生于清嘉庆戊辰1808年十月二十七日卯时,
卒于清道光癸巳1833年五月二十一日申时,
附葬家长棺右稍下,山向同。
夫妻三人墓葬在一起,正室居左,副室居右,只是稍微下一点。依据山上向下,则左右是依据死人的左右手无疑了。金氏在南,下位于西北一点。
张氏恭人,她生了石广均和三个女儿;
金氏只生了一个女儿,还早死了。
——
石公广均
镜生之子。
字渠阁,笔名,江北颜,学位,赐进士出身,职位,兵部职方司主事,官阶,正六品。
生于乾隆59年甲寅,1794年
卒于咸丰11年辛酉,1861年
20岁时,嘉庆19年甲戌1814年十月丧母。
24岁时,嘉庆23年戊寅1818年生子石绳簳。
32岁时,道光6年丙戌1826年丙戌科二甲进士第27名。
34岁时,道光8年戊子1828年参与石葆元主持的宿松县志编修。
36岁时,道光10年庚寅1830年任职兵部职方司主事,协助五品兵部员外郎的工作,六品衔主事,工作比较辛苦。乞养遂归,在家稿文学创作,
39岁时,道光13年癸巳1833年五月丁忧庶母,
44岁时,道光18年戊戌年1838年捐资修建同仁江堤。
52岁时,道光26年丙午年1846年捐资修建宿松新塔,邑南三里许清官潭(桃花潭)旁金钟山上
58岁时,咸丰2年壬子1852年丧子石绳簳
59岁时,咸丰3年癸丑1853年,太平军乱,逃往楚北黄梅段窑大女儿家,
67岁时,咸丰11年辛酉1861年卒
——
石公绳簳
(1818年——1852年)
字瞻淇,号竹侯
渠阁之子
生于嘉庆23年戊寅1818年
20岁时,道光18年戊戌1838年,生次子石长裀。
22岁时,道光20年庚子1840年,庚子年秋考试,住在南门(泊舟白门)遇到了一个被胁迫的人,用妻子偿还债务。已经成交券了。石绳簳路见不平,代替被胁迫的人偿还债务,叱责胁迫者返还券~券官方发行的纸币。
25岁时,道光23年癸卯1843年举人
30岁时,道光28年戊申1848年,宿松水灾,奉父命举办义赈。
31岁时,道光29年己酉1849年,蛟水漂没,剔弊粒奸,实济乡闾及民。
35岁时,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恩科,因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父广均为稿次,所以榜上无名,卒于京师棘前,
石公绳簳,四上公车,享年35岁
始葬,上排山庄孟家垄庄屋旧基山向辛乙兼酉卯
移葬,光绪19年癸巳1893年葬于松塘庄合屋旧基。妣黄太宜人同穴。
妣黄太宜人。
生子三,长祜,长裀,长祐,
妣黄太宜人葬于松塘庄合屋旧基。
下接石长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8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长祜】
石公长祜,
竹侯公长子
改名石咸,
十六岁就开考,没有考取得了一个心病。旋即就痼疾缠身。
为石长裀抚养嗣子石秉甲
嗣子一,秉壬
秉壬,三弟长祐次子。
石咸享年六十有一
石公长裀
字孚中,号洊蓭
竹侯公次子
生于道光18年戊戌1838年十二月廿日寅时,
卒于同治11年壬申1872年五月初五卯时。
14岁时,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丧父
16岁时,同治2年癸亥1854年举秀才。
17岁时,同治3年甲子1855年乡荐举人,由督学安徽学政朱兰推荐举人。
18岁时,同治4年乙丑1856年,与督学朱兰之子朱逌然(赐进士出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就任湖南学政)得悟于京邸。
同治四年1856年乙丑科落榜。
——
宿松县志卷三十四上艺文东四 集部中 第二页《澄思圆诗文集三卷》石长裀著。
裀列文苑,传为同治稿。纂修别详。先志传作者行谊著称,文亦持之有本,体气高妙,出笔清华有祖。亦圜父偕绿轩遗风。诗古文词赋并存,家学渊源著作之薮sǒu。石编书目作洊庵遗集二卷,山所据本不同耳。
《元璞斋诗稿一卷》石咸著。
咸附弟长裀传入文苑,学逊敏,而才气发。皇急于进取。值粤匪蹂躏东南,停试不展,遂迈心疾,仅占近体诗草一卷藏于家。剑气珠光  腾跃纸上。顾潜曜未彰。乃发现于嗣子秉壬早捷名科,一鸣惊人。佥谓食咸之报云。
【注】
石长祜(石咸)说,我的大弟弟长裀,学逊敏,而才气发。皇急于进取。同治年间因为太平军乱,停止了皇家科考。就得了心脏病。只有一卷诗草藏于家中,所以“潜曜未彰”。石长祜的嗣子秉壬,石长祐之子,指望他早捷名科,一鸣惊人,再说,权当作吃我石咸的饭给我的安慰。
——
始葬,于光绪四年戊寅,8年十二月廿二酉时,将安葬上排山庄孟家垄庄屋旧基。附葬显考墓旁。山向辛乙兼酉卯
迁葬,光绪甲午年十月二十一日甲子日乙丑时,附葬高祖考翰亭公之穴右,地形名祥云捧月。
山向甲庚兼卯酉。
配姜宜人系出怀宁四川广安知州优廪贡生,姜公凤仪女。
葬排山庄殷角山享堂屋之旧基。
副配方氏,守节待旌。
立弟长祐次子崑为嗣
——
石公长祐,
竹侯公三子
改名石长佑,(用死于咸丰十年兵乱的石长佑的人的名字,见《民国十年宿松县志,》卷三十七下,列传、忠节,第十四页,石长佑字仲篪chí,咸丰十一年死于贼。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改了名的石长佑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72名。
旋用临新喻知县。
生子三,秉甲,秉壬,秉烜。
秉甲出嗣二哥长裀为嗣,
秉壬出嗣大哥长祜为嗣。
……(后续从略)
下接【也说命妇封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命妇封赠】
生者封,卒者赠。
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
根据清朝的实职官,享受封赠命妇,只有相对应的封赠。石葆元只有正七品。石广均只有正六品,张氏享受不到四品实职官的妻母封赠的恭人待遇。所以是一句假话。可以是升六品安人——张氏安人。
副室金氏,为什么没有享受到封赠呢?
——
石公葆元,二甲进士,获得赐进士出身,通过期考招收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通过散馆考核,才能授官。考核优秀者,留任翰林院,授编修实职正七品。
常以武英殿协修,武英殿纂修等名义,参与宫廷修书事务,这是翰林院临时差遣,不成其为加品级因素,所以其仍然是正七品。
所谓的张氏恭人,初授七品,张氏孺人。
石广均实职官时,张氏卒,加赠六品,张氏安人。
但是,石广均很快就乞养遂归,还来不及皇家恩宠,恩封石广均,相应的,就来不及恩赠张安人,一下子突变为四品衔,张氏恭人,则是虚构的。
当着石广均赐进士出身时32岁,随后期考,是争取分职,分得第四部,通常只有三部,四部属于细分,职位官阶大打折扣,获得了职位,兵部职方司主事,官阶,正六品。石广均32岁那时,张氏安人已经去世十二年了,
庶母金氏已经18岁了,
如果婚配了石葆元,虽然她比石广均小十四岁,名义上属于石广均的庶母,但是没有授封。说明在金氏婚配石葆元之前,名义上不是石广均庶母,所以没有获得封授金安人。
也就是说在金氏婚配石葆元之前,石广均就乞养遂归了。
——
1、清朝封赠在职申请原则,
清代封赠需由在职官员主动申请,且通常要求任职满2年 。
若官员已离职(如告老还乡、乞养归家),则失去申请资格,其妻子无法再获得封赠。
2、清朝封赠品级对应关系,
封赠称号与官员品级绑定(如正七品妻封"孺人",正六品妻封"安人")2。离职后官品失效,妻子原有的封号可保留,但不能新获或升级封赠。
3、离职官员可捐钱购买虚衔品级,再以该品级为妻子申请封赠,需申请皇帝特批封赠。
关于清代捐纳制度的信息,结合嘉庆时期的特殊背景,正六品乞养遂归官员捐资购买四品虚衔为妻子申请封赠恭人,退休病休官员捐购虚衔属于正规操作。
——
历史总是无情地打破了幻想。
回看历史:
嘉庆帝时,就算官职贬值的情况下,最少要8千两白银。
其中吏部文书、印结费大约要400两。
地方打点,隐形成本,最少要1千两白银。
加上其他打点,为了已经死去的母亲,从安人升恭人,张氏恭人。
哈哈,最少要花销掉万两白银。
那时的米价16文铜钱一斤。
1两白银等于1200文铜钱。
而白银1000两就突飞猛涨到换1200万文铜钱.
万两白银,兑换铜钱,将突飞猛涨到一个吓人的高度。可以垄断更多的铜钱。
就是说,石广均如果拥有万两白银,来为他死去的嫡母,从张安人捐赠为张氏恭人,在全国都可以买到豪宅。
而且,在金氏什么都没有封赠的情况下,捐赠张氏恭人是不可能的事。
——
我们再来看《石谱》
石广均家里没有职业保镖,没有隐蔽储藏仓库,兵燹藏本毁于灰,咸丰3年太平军来宿松。前一年,35岁的儿子石绳簳死于京师棘前,第二孙子石长裀那时才14岁,还有大孙子长祜,小孙子长祐,赶紧出逃到楚北黄梅县的段窑大女婿家,一直到咸丰11年,不敢回来。
由此可知,
他没有一万两白银的钱去捐赠张氏安人为张氏恭人。
他儿子绳簳,四上公车,死于京师棘前,太冤了。
人心肉长的。就是有钱,他也不会捐给咸丰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HJANX 发表于 2025-8-7 15:45
【宿松乡贤石广均,笔名江北颜】《文字的魔力》是以美感的心态写成的,自然就这么亲切。如果写记得过来的时 ...

啊啊,难得先生这么详细地娓娓道来,今天下午我有一点小事,日后细细读,慢慢品,再回复先生如何?

点评

请封不针对子女。绳簳妣黄氏兴化知府黄绥诰长女,诰授內阁中书(从七品)长裀迁葬碑,怀弟长祐譔,“显妣黄太宜人同穴”,从七品,只能诰封孺人,哪来宜人?碑,谱,溢美之词。候补不是实职官,绳簳公,长祜公,候补皆无请诰封。  发表于 2025-8-13 14:00
请封不针对子女。绳簳妣黄氏兴化知府黄绥告长女,诰授內阁中书(从七品)长裀迁葬碑,怀弟长祐譔,“显妣黄太宜人同穴”,从七品,只能诰封孺人,哪来宜人?碑,谱溢美之词。候补不是实职官,绳簳公,长祜公,候补皆无请诰封。  发表于 2025-8-13 13:57
如果晋封类似升级,她后代人多,只要同时有官品,就请封曾祖,就会超过一品夫人封赠,与设计封赠晋封不符。  发表于 2025-8-13 13:04
石广均六品,在职三月,清朝例实职官二年请封妻母,所以广均公妣徐氏,香河知县徐志祖长女,那时未满二年。大女,长子绳簳,次子绳箾,都出生了,徐氏未获请封,所以谱载徐氏,不是徐氏安人。即因广均张氏未晋,晋属官品不是升级  发表于 2025-8-13 13:00
葆元公发妻张氏,张国栋次女,封宜人晋恭人,葆元公七品,没有实职官五品,何来封宜人?若说其子广均六品兵部主事,也是晋封安人。父子实职官品已经固定,大清以实职请封妻母,可以张氏封孺人,晋安人。否则,金氏无封怎么解?  发表于 2025-8-13 1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县志》知石广均公】,
为了证明前文石广均年表上提示的相关问题。刷录《民国十年宿松县志》几段(后文简称“《县志》”):
石广均是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石广均32岁了。
——
一、《县志》卷三十三下艺文誌四集部上第十六页
石葆元公的《清贻馆遗稿》
“元经部撰述以著录是编,《诗古文杂著》道光己酉年元子(丙戌进士)广均初刊。洎jì,咸丰兵燹与《社溪稿》同灰于寇。孤本今存徵久公府。”
二、石广均的《亦圜遗集》
“均盛年通集乞养林泉著作等身,子部已条录数种,是编古文辞数十首待刊,皆抽簪后三十六年中作本。生平述忠孝,阐道德之旨,加之以匡济时艰,惠惓疮痍,郁为文章,见诸斯世,昌黎所云:上之乎吾相,致之乎 吾君。集中有焉。(与曾文正往来书札是)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各篇义发纯粹。中正御天马骖于六辮èi之中不失其闲方。诸古大家,雅近匡刘,南丰一派,曾涤笙所谓得天地温厚之气,具阴与柔之美者,庶堪状之。曾驻师邑中,与均为文字道义交。赠以联云“
导河积石源流正,维狱崧高气象尊。
王华屏明经者,邑宿卫也,尝论内翰文(均父《清贻馆遗馆集》)得气之清。兵部得气之和。舍子(均子《绳簳集》见后)得气之豪。三世作求俱文章。司命屏,可谓知月旦矣”
三、石广均的《亦圜诗钞》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夏录。凡六卷四百六十首,古今体各备均故馆。阁才也,得名翰林为父。名儒为师试。童子时以诗古名一郡,既捷南宫朝考,第四分职枢曹。违其志矣,乞养遂归时,以所得发为歌咏,家庭名山之乐,兼寄于诗,借摅shū忠孝。砭性情此谓乐斯咏。斯咏陶,虽在林泉,盖犹不忘报称焉。匪但大雅扶轮而已。即诗言,诗音律格调,神韵俱,直逼三唐卷首,并以汪维诚叙,别有监利,《王柏心比部赠序》一首,见《示孙录》中。末附《借绿轩遗草》二卷,子簳作也,别录之。
下接对《县志》三段文字的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9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解读《县志》的第一第二两段】
读过古文和历史的老乡,下面的解读可以不看,如果说确有文字的魔力,请看我作如下解读:
——
【注释】《县志》一、
《清贻馆遗稿》是石葆元公的作品 。文苑目录,按照大清《四库全书》 编排的顺序——经史子集
说《清贻馆遗稿》原纪录在《县志》经部里面了。
《诗古文杂著》道光8年戊子石葆元组织纂修《宿松县志》,石广均也参加了编修,石葆元公的作品《诗古文杂著》,在修志第二年,道光己酉年,由石广均初编。并强调石广均是丙戌进士。末了又说,“洎jì”,解释为到,意思是,石葆元公的作品《诗古文杂著》、《社溪稿》,到咸丰兵荒马乱,毁于灰。显然这是同治年间再次修志时说的话,石葆元公那么多作品,只有一本孤本《清贻馆遗稿》存于世,收藏在徵久公府。
——
向读者透露3条信息:
1、石广均是道光丙戌进士——32岁时,道光6年丙戌1826年丙戌科二甲进士第27名。
2、石广均参加了道光8年修《县志》——34岁时,道光8年戊子1828年参与石葆元主持的宿松县志编修。
3、咸丰年间,藏书兵燹毁于灰——石广均家没有地方藏书,并不是巨富之家。
——
【注释】《县志》二、
二、石广均的《亦圜遗集》收录了数十首古诗,那是他辞去官品回家的三十六年间的作品。《县志》“抽簪”,这里指摘除官帽,石广均32岁时道光丙戌进士,石广均一共活了68虚岁,就是说从赐进士出身就病退回家了,(乞养遂归)一直到死,一共36年,断断续续在创作《亦圜遗集》诗草的内容“惠惓疮痍,郁为文章”,对遭受战争或灾难创伤的人们,充满关怀和恩惠,将内心的忧郁和情感,通过文章“述忠孝,阐道德”表达出来。引用了韩愈的一段话,韩愈一段话,“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
表达了自己希望将自己的才能和研究成果,进献给宰相和君主。
接着说,那是我父亲的《诗集》中有的啊,
我也给曾国藩信中说过的。
《县志》“昌黎云……”指韩愈韩昌黎,韩愈的故乡河北省昌黎县。
一个行为公正、不偏不倚的人,驾驭着高贵的天马,控制着六匹马的缰绳。拉车道德马儿多,不失有的骏马在偷闲。
接下来是赞美辞,
“雅近匡刘,南丰一派”。
匡刘是什么?
石广均的古诗雅致,可比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匡衡和刘向。
南丰一派是什么?
宋代文学家曾巩,籍贯为南丰,故称“南丰先生”。
南丰一派指以曾巩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的文风。
这就是曾国藩(曾文正、曾涤笙)所谓的“得天地温厚之气”。
——
曾国藩为石广均题联
“导河积石源流正,维狱崧高气象尊。”
王华,是宿松县干治安的,参加过科举考试,“明经”是科举考试中,考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理解的科目,
《县志》“屏”指每月初一日,专门来评价某些经过科考的人的人品,把评论写在屏上,供老百姓看。这样,屏就是月旦评。
王华,题月旦评
1、(石葆元)内翰文(均父《清贻馆遗馆集》)得气之清。
2、(石广均)兵部得气之和。
3、(石绳簳)舍子(均子《绳簳集》见后)得气之豪。
——
《县志》二,传递有如下信息
1、石广均从道光丙戌科考赐进士出身后,就告病回家了,回家36年内,创作了几十首古辞诗歌。这些创作,是有时代气息的,包括孝义,忠诚,表达了自己希望将自己的才能和研究成果,进献给宰相和君主。获得好评。
2、清朝有每月初一对参加过朝考的人,进行”月旦评“制度。该条传递信息,参加过朝考的人是父子三人,包括石绳簳在内。当然啦,石绳簳没有考取进士,但毕竟四上公车。参加过“明经”考试的。
下接《县志》第三段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9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解读《县志》第三段
【注释】《县志》三、
石广均的《亦圜诗钞》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夏录。显然这是同治年间再修县志的情形。
《亦圜诗钞》收录了石广均作文六卷四百六十首,古今体各备。
《县志》均故馆阁才也,说石广均是馆阁的人才。
何谓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
何为阁?秘阁、龙图阁、天章阁。
统称「馆阁」,
得名翰林为父。名儒为师。
试童子时以诗古名一郡。
既捷南宫朝考,《县志》南宫朝考,南宫,礼部雅称,朝考由礼部组织实施的。第四分职枢曹。获得任职兵部职方司主事,官阶六品,尚且觉得有违其志。
乞养遂归时,以所得发为歌咏,家庭名山之乐,兼寄于诗,借以表达忠孝。摅shū,表达的意思。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
说人心里高兴就想抒发表现出来,想抒发所以歌咏。虽然隐居在林泉,不忘回报祖国。
“大雁扶轮”,
大雅指诗经的大雅,
扶轮是古代车轮两侧的护栏
匪,作非字解。
说石广均的《亦圜诗钞》,诗音律格调,不仅仅大雅,而且维护了正统文学作品。
《亦圜诗钞》里,其中有《王柏心比部赠序》,《示孙录》,都是石广均成名之作。
石广均的《亦圜诗钞》末尾,附录了他儿子石绳簳的一篇文章《借绿轩遗草,二卷》
——
这一段文,第四分职枢曹,折射一个清朝考官等级的信息:
石广均赶考。道光六年丙戌科考,接着殿考分官职,通常分三等,
第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继续读书深造。
第二等,授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做京官。
第三等,外放知县或地方教职。
石广均遇到等外细分,“第四分职”,但是属于“枢曹”,也是相当可观的职业,如枢要机构,如军机处、内阁、六部
石广均获得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职位。
兵部职方司主事,协助五品兵部员外郎的工作,六品衔主事,工作比较辛苦。
他家不差钱,犯不着在玩担惊受怕。那时清朝与英吉利海航口岸有些军事摩擦。乞养遂归,也是情理中事。
而他的家庭是什么情况呢?
朝考后,石广均没有继续由翰林院录取庶吉士进修升造,而是直接经考试封官职,
他的妈妈张氏死后12年了。他的父亲石葆元54岁了,
他的庶母才18岁,还未与石葆元完婚,是啊,如果完婚确定了母子关系,会因为母以子贵,像生母张氏一样,获得封赠的。可是他庶母金氏,终生没有获得封赠。
法律上,14岁以下的女性儿童被称为幼女,12年前金氏才六岁,石葆元42岁不会因丧妻张氏,娶六岁幼女金氏来填房。
——
石广均朝考时家儿子石绳簳那是也有八岁了。他还有个大女儿,就是长大后嫁给黄梅段窑的那个,大女婿帅远燡的那个。有如此子女,石广均的妻子不会比石广均年龄小。庶母金氏比石广均小14岁。
当张氏卒时,石葆元42岁,石广均20岁,像那样的家庭,也不会抱六岁的幼女给石广均做小妾。
而12年后,石广均考取了进士,32岁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县志》说“乞养遂归时,以所得发为歌咏,家庭名山之乐,兼寄于诗,借以表达忠孝。“
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出,
石广均乞养遂归第一件事,是找到一个十八岁的金氏,给他的父亲石葆元续弦,
以至在金氏25岁死的时候,石广均像孩子一样为金氏丁忧。也许这就是所谓——“付出的越多越是难舍”吧!,
至于说,为何有曾国藩书信往来,下次接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HJANX 发表于 2025-8-7 15:45
【宿松乡贤石广均,笔名江北颜】《文字的魔力》是以美感的心态写成的,自然就这么亲切。如果写记得过来的时 ...

啊,先生是老学究,沉得下去,不像我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向先生学习,向先生致敬!

点评

先生或谓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诰授石广均朝议大夫从四品可以吧?赠父朝议大夫,赠母张氏恭人,封妻徐氏恭人吧?疑之1,离职捐官从四品,耗资1万两白银,他没有。石绳簳四上公车,资费皆房荐堂备。疑之2,庶母金氏未赠。  发表于 2025-8-13 14: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8-31 20:21 , Processed in 0.0334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