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世界 发表于 2014-2-19 11:31

长江绝岛-----小孤山


    小孤——长江绝岛,屹立江心,独具一格。如笔、如钟、如椅、如傲啸苍龙。素以奇、险、独、秀著称,而引得文人墨客留下多少豪情之作。    多年来,有关小孤山的文字资料,除孟晋老先生编的《小孤山》《小孤山志》和方济仁老先生主编的《小孤山古今诗联选》外而无他作。因年岁已久,现存世不多,对宣传宿松小孤山极为不利。    宿松小孤山启秀寺现任主持释行义与陈虹经过2年多时间,翻阅诸多资料,3次前往福建湄洲岛等地采集资料,收集整理《小孤山》一书,供寺中交流资料,让更多的人,比较全面的了解宿松小孤山,宣传小孤山。    本书集山志、诗词、楹联、传奇故事、文人墨迹为一体,图文并茂。但因文化有限,难免有差错或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编者小孤山    小孤山座落在安徽省宿松县东南,位于长江中下游,距离县城65公里。与江西省彭泽县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与江西的石钟山、龙宫洞遥相呼应,和国家级风景区庐山,湖北省黄梅县的五祖寺,安徽省的天柱山雄距长江两岸,形成三角之势。构成了天然的旅游网络。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为遐尔闻名的旅游胜地,风光旖旎。小孤山以奇、险、秀、孤而闻名于世,被历代诗家学者吟赞为“长江绝岛、中流砥柱”。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屿,开始形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直插江心,气势险峻。巨石悬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之势。此山其高不过百米,周不过里许,然而其形特异,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耸立。山上幽洞沧波,玉竹翠亭,峻梭碧阁,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山虽小却志傲群山,上锁金焦,下阻千浪。大别山恭其俊秀,五老峰逊其不峙。而引得历代诗家学者对小孤山的青睐,留下无数比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加脍灸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小孤山以奇、险、独、孤而著称。“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为其最形象的描写。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江水东流直下吴,狂澜倒挽一人无,世间枉说奇男子,砥柱还须让小姑”。    小孤山的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时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见于诗人的笔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独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为区别江西鄱阳湖的“大孤山”而言。小孤山山势挺拔,独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观倚匡庐。世人因山形长势犹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故又称为髻山。世俗又因小孤与小姑同音,逐转小孤为“小姑”相传日久,有好事者将对岸的彭浪矶说成“彭郎”,遂生发出许多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更给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上有奇花异草,下有长江湍流。据说海潮至此不复往上,故又有“海门山”和“海门第一关”之美称。环山而上层层叠叠,弯弯曲曲,忽而接近波涛,忽而悬空托起,令人一步一个新奇。那奇峰缀怪石,古木裹云衣之景色,则令人顿入神仙福地。山上绿草如茵,茂林修竹,庙宇亭台,层次分明。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如:一天门、龙角石、龙耳洞、关圣殿、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界潮祠、御诗碑、梳妆亭、观涛亭、启秀寺、藏经楼、圣母殿、大雄宝殿等十多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攀得顶峰历经三百六十五级台阶,取登山一回。度过一年之意。其道曲径通幽,其景奇观迭出,若上“天梯”一站,一边一个山峰,万事万物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小孤山不光风景优美,其地势也非常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曾在此设立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清朝彭玉麟的湘军与太平军均在此对垒交锋,以争成败,故又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说。    小孤山地处长江之滨,三面环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历年来,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有香客600000多人次、游客65000多人次前往此山游玩。1999年安庆市旅游局、港务局合资兴建了小孤山旅游专线码头,由上海至三峡,南京至重庆,芜湖至九江等客轮和旅游轮均在此停靠。陆路方面,位于三省交界七县相连的宿松县,城内公路纵横交错,南至九江、南昌、西至湖北武汉,北至合肥。105、318及京广铁路贯穿宿松,安九沿江公路临山而过更是便利。由于政府的关注和小孤山优美的风景及便利的水陆交通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    小孤山为安徽省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它独具特色的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了高品位的旅游胜地。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天门    为清顺治九年宿松前邑宰孟瑄所建。这里有一天然石洞,依山就势,傍洞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门。门首题额曰启秀寺,并镌有乾隆篆书“灵昭江屿”于其上。洞门深处,峭壁高耸,断岩凌空,内有七十九级石阶,曲径通幽,扶摇直上。上有阳台一座,半入山门,直望云天。旁有兰烟缭绕,碧苔浮壁,玉树拱合,绿荫如云,故称之为一天门。 先月楼    楼高数丈,飞阁重檐,依山临江而建,前虚后实。同正殿正好叠为三层,各立廊门,萧然绝俗,游客漫步其中,倚窗而望,并不知阁下有阁,楼上有楼也。入夜,在这里赏月,只见江风习习,波光粼粼,浩月千里,明窗映辉,会使有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故名曰“先月楼”。明安庆郡守胡缵宗登天柱阁诗云:与客上江楼,横江山欲浮,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孤流,帆外收吴楚,樽前看斗牛,弥漫忽千里,倚槛思悠悠。堪称登此楼赏月的绝唱。楼内朱书“春江赋”的石刻残迹,至今尚夏,隐隐可辩。弥陀阁    此处风光奇异,别有洞天。其上,危崖半倚,飞阁凌空,如悬如挂,阁中壁雕一弥陀,跣足垢面,笑容可掬。其下,有一天井,深约十丈,与龙耳洞相通。天井四周,石滑苔厚,野棘倒长,古木斜生,圆叶叠翠,闪闪发光。回头再看殿后门楣上“琼崖滴翠”石刻,更觉妙笔生辉,造物天工。半边塔    又名送子塔。塔身结构主体,为一天然石壁,半边嵌入石内,半边露出三方五层,上有圆顶,下有门窗的塔形,故名半边塔。由于其玲珑精湛,美观古朴,造形奇异,独具匠心,似出自神匠之手,俗又误作送子塔,吸引不少善男信女在塔下膜拜求子。塔右有一神龛,内塑鸣凤,屏开七色,爪动羽张,啼唤欲出,俗又把它当作拯救苦难的海神名象征。塔前两侧岩石上,刻有卢仝、释定法、傅若金、刘伯温等咏小孤山的诗句。塔下,壑深千丈,浊波横溢,盘涡翻滚,涛声如雷,与对面澎浪矶相与呼应。悄立塔前,倚岩悬望,伏耳静听,则水光山色与竹影涛声,历历可收。观涛亭    又名半边亭,89年建成。亭建在山悬崖之上。百丈绝壁之下便是江水。是观赏拦江石和海眼的最佳处。梳妆亭    又名牧羊亭,在小孤山绝顶,为宋宝庆二年所建。相传南北朝时,有一隐士结庐牧羊于此,故名牧羊亭,至今亭畔,还留有一群俯仰倚偎的卧羊石,洁溜光滑,状若睡羊。元代亭浙荒圯,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改名一柱,亭内石上刻有“独立华表”四字。明嘉靖重修,始改名梳妆亭,一作妆亭,被誉为“小姑”梳妆处。亭前楹联是:“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亭有六角三层,结构美观大方。登上亭楼眺望,大江南北,云山迭映,沃野平畴,红绿相间,万千景象入帘中,真令人陶醉。龙角石    相传小孤山为啸天龙的化身,而此石则是龙头上的一角。石高数丈,破壁推岩而出,状若虬龙刺角,锋芒毕露,直逼苍穹。站在山旁,仰观长石,鼎足笋尖,独立在山崖之外,黑压峥嵘,危危欲倾。观者莫不惊叹其险绝。拦江石    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时遗落在长江中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窄长兀直,柱立江心,挡住波涛,故称之为拦江石。宋王十朋诗称:小孤之石锐以高,削立江岸之当洪涛,滔滔逝水东流去,拳石崔嵬屹天柱。明杨溥诗云:谁凿拦江石,成功大禹先,百川同赴海,一柱独擎天。盖指此也。石高数丈,植根波底,紧偎在小孤山石壁旁,若离若合,朝夕相依,故又称之曰郎君石。石下,乱流萦绕,急湍似箭,舟帆上下,大江东去;石侧,老蟹抱崖,沙鸥翔集,水绣石花,瑰丽晶莹;石上,有一棵胡椒树,孑然独立,长不过二尺。由于此树盘根驼背,枝桠婆娑,笑傲风月,与孤石为伴,更显得木石峥嵘,江山多娇。御诗碑    在梳妆亭背后,卧羊石南边。原为明嘉靖帝朱厚      所建,存放在护国寺内,民国十五年移置于此。碑甚厚,高约七尺,正面镌有御诗一章,音节铿锵,字亦庄重遒劲,反面刻有重建御碑记。碑首嵌有双龙环抱的圣旨,碑下镇一石龟,伸头缩颈。碑后紧接龙口,壑险岩危,真是“寒光溜碧空,峻势凌江壤,松挂紫虬髻,石垂玄虎掌”,与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相似。赋而有兴,叹为观止。界潮祠    在天妃宫和关圣殿之间。拾级而上,迎面即望见“界潮祠”三字,两旁刻有“潮回海眼涛声壮,柱砥江心浩气孤”的楹联。联下注云:海潮止小孤为界,與志皆云,故立界潮祠以襄山川灵气。唐人句中有“浔阳江上不通潮”,盖指此也。出界羊潮祠北折东上,两旁岩石峙立,若雄狮把关,道隘且陡,仅容一人,攀铁链匍匐而行,石磴几欲触额,险如蜀道,宛若云梯。岩回路转,柳暗花明,又见恬适的竹林。海 眼    在小孤山下石棱北转处。那里峭壁撑天,直立江心,与对岸澎浪矶相峙,水面极其狭窄。江流至此,回旋澎湃,形成了斗大的盘涡,迳入江底,宛如其下有门,可以通海,故称之曰海眼。宋谢枋得到此题诗赞道:“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说的就是此处壮景——山高、川险、江窄、流急。过去小舟误入此眼,常遭颠覆;而今大轮游戈,履险如夷,蔚为壮观。龙耳洞    洞口岩壁多孔,如鳞似爪,玲珑中空,斗口见天。阳光从琼崖滴翠上洒来,宛如流银滚珠。洞门前石壁上刻一佛陀,宽袂长摆,修然静立,慈善可亲。旁边镌有明舒芬题龙耳洞的诗句,堪称得此地佳境的绝唱。洞门夹如合掌,约二米左右,愈往前行,山洞愈窄,仅容一人侧身横步。再行数米,豁然宽敞,螺旋宛曲,深不可测。洞内石幻殊形,寂寞幽深,置身其中,如坠蟾宫,别有一番兴味。竹林    在梳妆亭前面,启秀寺后边。这里有修竹万竿,亭亭玉立,倚坡穿石,互抱朋生,迎风摇曳,叠翠翻青。游客探过山险,在竹林中稍憩,或寻野草,或觅芳踪,或抚瘦石,或攀古藤,或逐鸣蝉,或悦鸟音。“独坐幽 篁里,弹琴复长啸”,顿觉另开心境,别有天地,清新俊逸,快哉竹林,叫人流连忘返。







冷眼看世界 发表于 2014-2-19 11:31

小孤山历史楹联

小孤山门联人间土净;江上峰青。 天妃殿联有美一人,中夜闻五铢环珮;遗世独立,下游俯两点金焦。 界潮祠联潮回海眼涛声壮;柱砥江心浩气孤。 凌虚阁联飞阁自凌虚,我步云梯来上界;狂澜谁说倒,天生砥柱峙中流。 小孤山联   曾国藩放眼瀛台小;置身天地孤。 小孤山天妃殿联               左宗棠天后是大士分身,只分前后降世;法像应小姑同体,不同迟早飞来。 小孤山联      居停云辛苦历数载征途,记岳郡题楼,洪都登阁,斯游又几生修到;辟空耸千层顽石,却远观似画,近看是诗,此峰从何处飞来? 小孤山联                              李经希一邱半壑,有仙则名,何当秀丽天开,览玉镜苍寰,定接清风来缥缈;小姑彭郎,好事所设,那识精灵潜格,庆波澄帆静,不同神女赋高唐。 启秀寺联      黄传焘千里此奇山,雾鬓云中,劫火不磨神女宅;一官怀故国,风帆江上,沧波流尽少年心。 启秀寺联      王冈碧汉空中悬古寺;白云堆里响残钟。 小孤山联      杜春华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诗。又立定脚跟,那怕天风海浪;放开眼界,且看楚水吴山。 梳妆亭联      赵文楷江光铺白开妆镜;峰影浮青上晓鬟。 小孤山联      张树建雄峙大江中,宛如天柱飞来,矗立苍茫撑宇宙;佳名千古下,为问小孤何在,朗吟风月撼波涛。 小孤山联      罗广煦一叶流孤峰,极目庐山江面小;双流萦带水,回头关键海门雄。 小孤山联    与竹居人迭巉崖,悬古寺,人间仙境;撑蓝天,砥中流,世上奇峰。 小孤山联      李芋仙干青云而直上;挟飞仙以遨游。 小孤山联      阳绥远一任风涛撼四面;绝无依傍峙中流。 小孤山联      石长信地辟海门,潮汐皆归容纳;天生砥柱,江山好自撑持。 小孤山联      贺欣悬空削出芙蓉,壁立中流,任他巨浪掀腾,千仞岩墙攻不下;何处飞来踪迹,挺身北向,作我佳城朝对,一枝牙笏插当前。 梳妆亭联      黎作梅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 梳妆亭联      黎作潭把酒四窗开,山色映眉花映面;凭栏双眼豁,江水如镜月如梳。 启秀寺联      黎月樵    湄山瑞气孕仙姑:生而异,异拥天香;幼而慧,慧精文义;素而静,静诵诸经。更有轶事堪奇,窥井得符,迭显神通手段!踏机求父,航海寻兄;掷草幻成大杉,种菜鞠为佳卉;击浪驱晏公之虐,法雨消旱魃之灾;焚一撮发,鬼收蒿里;剪九节蒲,吏活琴堂。历廿九岁积功积德,忽嫉俗,忽归真。趁重阳托登岛屿飞升,丝竹管弦,隐隐听传空际盛;林氏幽江发圣母:诞于宋,宋当艺祖;宅于港,港号贤良;道于师,师名玄老。本是观音再降,腾云化羽,仍存慈济心肠!起碇行舟,立竿安艇;凭木欲绥沧溟,湿衣助克澎湖;鼓涛阻流寇之逭,涌泉解征人之渴;扬几幅旆,怒息波臣;增六尺涨,乱平台匪。绵四五朝护国护民,或现身,或示梦,宜先世共荷彤墀封建,金泥玉简,绳颁自日边来。 禅房联   释果修静邀山月归禅室;闲剪松云补衲衣。 启秀寺联      萧树经一日少闲,愧我无缘居上界;万方多难,问谁如是砥中流。 小孤山联      龚明道砥中流秀色无双,天意特开胜境界;为长江名山第一,人情疑是削成图。 小孤山联      吴保仓山耸小孤,点点浮云游子迹;江临彭泽,湾湾流水羁人心。 小孤山联      沈嵩甫上有天最高,自然较为小;旁无山比峻,怎不算是孤。 梳妆亭联      刘子斌潮落濯足,潮升濯缨,谢绝人间脂粉;月缺如梳,月圆如镜,居然天上妆台。 小孤山联      佚名禹犁题柱;朱笔图河。双峰虎啸;孤洑龙吟。 弥陀阁联登阁睹孤帆,正飘泊无依,幸弥陀立指迷津,安渡海门成利济;凭栏瞻五柳,似轻盈可掬,羡靖节盘桓胜迹,长留彭泽仰高风。 客厅联贫僧无一物;待客有孤山。客到休嫌茶味淡;僧家不比世情浓。 厨房联江水上山来不易;点汤下口要深思。 关圣殿联小心翼翼扶汉室;孤忠耿耿撑乾坤。 御笔河遗址联两岸垂杨高阁荫;一溪流水小桥横。 先月楼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小孤山联 马烈(辽宁)小憩山巅开视野;孤凌江浪点征帆。 小孤山联挂席谒小姑,记曾月点波心,觉有珮环闻上界;隔江问陶令,似此峰飞天外,从无佳什入遗编。 小孤山联小阁凌云,气雄楚泽三霄上;孤峰靖浪,山峙吴江万顷中。 楹联四副      王振寰冷对风云天际涌;静观波浪脚边生。有胆吞江堪拭目;无怀纳海莫登山。山色镜中明,看作人间净土;钟声云外绕,听成尘世清音。画境散烟云,望滚滚江波,逝去如斯,不舍昼夜;涛声惊佛殿,看滔滔风浪,翻腾无息,何谓平安?

鬼谷子 发表于 2014-2-19 14:38

{:5_233:}{:5_233:}{:5_233:}去过小孤山几次,感觉都没有这次收获大。

冷眼看世界 发表于 2014-2-19 11:31

小孤山寺庙----启秀寺志

   小孤山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当时中国佛教兴盛,禅宗马祖道一(709年-788年)云游天下名山,行脚至星子县的龚公山,宿松的灵隐山一带传授佛法,后以小孤秀过灵隐,便至此开山建庙,曰“启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规”的创始人怀海,世称百丈禅师,于唐德宗时曾到此寺讲法,传下了《禅门规式》。故《山谱》上有“马祖开山,百丈传规”的记载。    相传,唐时山上寺庙很是狭小,内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详,无从考记。庙在盛唐后,日见荒芜,从顾况的“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的诗句中即可想见当时的概貌。晚唐时,几经兵乱,寺庙一度破毁。    北宋时期,庙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海神妈祖,即现在所称的小姑娘娘。据《清一统志》称:“天后,宋莆田林愿第六女,始生有祥光异香,长能乘法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升化后常飞翻海上,专司救助海难。宋、元、明、清时,累著灵迹”。 故宋代在此立庙祀之,并对女神一再加封,给她以“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的称号。如此一来,由马祖开山变成了妈祖,像由男形变成女形。南宋绍兴初, 魏国公张俊从湖湘还,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修葺,扩建为六重,规模宏敞。庙前额曰“惠济”神号“安济夫人”并有碑载其事。宝庆二年(1226年)江洲守臣厉文翁又在山巅上建“牧羊亭”并筑有石级可登。    元代以海运效灵,又对小孤山寺庙略加修葺,赐额“广济”给女神加封“显灵”称为“显灵广济夫人”。廷佑年间,虞集登此山,见路毁亭荒,即鼓励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此亭。天历年间,又在庙南山门侧立一铁柱,长约三丈有余,系有铁索,让舟人攀援渡险。石上镌有俞翰书的“海门第一关”,门首重书“启秀寺”三字。明代是小孤山寺庙鼎盛时期,洪武二年(1369年)遣良工派官员,对寺庙进行维修和致祭,封女神为“天妃圣母”。永乐年间,封山神为“护国佑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并遣官致祭。官致祭文曰:“维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吴楚之镇,畿甸之候。延搅万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响”。为安南兵事,成祖遣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先后于永乐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永乐七年二月五日两次祭山。宣德二年二月七日,又遣龚良上山致祭。弘治时期,邑令陈恪,施溥均对庙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1532年)安庆知府叶梦熊予以维修,并刻诗文记述其事,至今尚存。亭改名“梳妆亭”被誉为天妃圣母梳妆处。二十六年(1547年),因山小庙隘。敕别建天妃行宫于山西里许处,其砖瓦皆各地所献,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颜曰:“护国寺”,一进九重。中为“天妃殿”,规模庞大,雕梁画栋,制度宏巨,俨若王居。院内有“御碑亭”刻有嘉靖的父亲兴献帝诗一章。落成后,派官员致祭,有:“在昔二圣曾此经过。顾览神栖式展处,敬重以御题勒石,妆葺庙庭。珍器尚藏,用充俎豆”等语,使小孤山名盛一时,可谓达到顶点。小孤山成为不是五岳的五岳,佛教活动也相应地发展起来。进入昌盛阶段。后因岁久江坍,护国寺水毁无存,仅有部分碑文、石刻存于山上。    清代对此山庙宇,不断加以修葺。顺治九年(1652年)邑令孟瑄兴建小孤山山门和关帝阁。庙内住持宝慧,经过多年募资,把重楼余庑修制一新。康熙初,知县王民   ,重建“护国寺”于故址东北处,与山上寺庙相互辉映。五十九年(1720年)诏令天下省州县皆为天妃立庙,加封女神为“天后”。乾隆年间,山上寺庙日渐圮毁,总督高某奏请核准,庙于巳酉(1765年)重建,门首镌有御书“灵昭江屿”,亭由邑国子孙王传璋重修。五十三年(1788年)又为天后加封“显神赞顺”四字。山僧西照还募砌石阶于山麓,修石级至殿门,以便泊舟登山。咸丰年间,庙因年久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1857年),彭玉麟视师江表,与彭友胜等,重修小孤山庙,碑记序云:“本来巾帼,灵爽千秋。道造无极,威镇中流。水绕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争上游。年代已久,古刹云休,修理复旧,抑又何求”。并扩建了外舍,献制了铁香炉,匾对和石刻。        民 国十二年(1923年),七社集资,增修山寺北处的“护国寺”。后三年又将湮没的御诗碑复制重建。移置小孤山绝顶梳妆亭后。此后二十多年中山僧龚明道还不断化缘募资。对山上的庙宇作过多次增建和维修。       1949年建国后,政府对山上庙宇和文物石迹实行保护,1964年安庆行署派工程队前来,将山上的庙宇亭阁修葺一新,并添置了不少文物。1967年“文 革”中横扫“四旧”,山庙的建筑、佛像和文物屡遭破坏,宗教活动基本停止,只剩山上启秀寺一座。    此后十几年中,山上寺庙全由僧人常闻、果成等人看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恢复了宗教政策,由江西省调来的匡成老和尚与常闻、宏印、行义等人。把信众供奉的香火钱积累起来,购置佛像、法器,修整僧舍、客房,并于圣母殿东边山腰修建一座水塔。特别是1996年以后,住持匡成老和尚带领监院释行义,四处募集资金,新建藏经楼和僧舍,并对山上危楼进行大量维修。    1998年释行义接任住持,他又带领僧众,省吃俭用,攒下一点一滴的香火钱,建造平台,维修山路,并在山门前增放一对三米多高的巨狮。2004年他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筹集资金,银行贷款修新复旧的新建大雄宝殿、圣母殿、娘娘殿。至此,这座千年古刹在历代僧侣的护持之下又焕然一新、初具规模。    由于启秀寺位于长江绝岛,山神被视作船只航行的保护神,又有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因而游客、香客不断。特别是古历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诞辰这天,游客、香客更是络绎不绝的上山朝拜,以求平安,更给千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启秀寺为省级52座重点寺庙之首,山上石刻也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这座古刹,历经千年,在列朝政府和山僧的护持下,又恢复了昔日的雄姿。



冷眼看世界 发表于 2014-2-19 11:31

小孤山的佛教活动

    佛教起源于印度,于西汉衷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禅学亦来源于印度。自达摩于南北朝时从海道来到中国,传授心法,次第发展至六祖慧能时期,可谓遍地开花。而启秀寺的教派,属临济宗,为禅宗南岳怀让之法系。禅宗实有五派,即:沩仰、临济、漕洞、法眼、云门。而真正发展起来盛行的唯有临济宗与漕洞宗两派。因封建社会的时局动荡和朝代的变换,以至启秀寺的管理除临济宗外,还有法眼宗、漕洞宗的僧人也住持过此山寺庙。故启秀寺的佛教活动,种类繁杂。各个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山上僧人,除了过着黄卷青灯、晨神暮鼓的清贫生活外,一直保持着祖师传留下的规训,每日拜佛诵经,烧香祈祷,静坐入禅。坚持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作早课,下午五点作晚课。一日三餐过堂用斋,晚上击鼓熄灯的生活方式。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宗教实行规范管理,佛教活动曾一度频繁。后因文 革期间,横扫一切“四旧”,启秀寺的庙宇及佛像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佛教活动一度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对宗教活动实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管理,在众僧人心中牢固的树立了爱国爱教。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宗旨。每年如法如律地举行了一些佛教活动。这里记述了最主要的传统佛教活动。    ①启秀寺的僧人,每逢初一、十五均举行烧香拜佛之仪式,从不间断。    ②观音会:观音,旧云观世音菩萨,唐人讳太宗世民,故简称观音。后世遂沿用至今。长江中下游一带佛教信众都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出家日。这三天,信众都到启秀寺烧香礼拜观音。尤其是二月十九日更多。至今每年山上僧人这三天都举行大型观音法会。    ③圣母会: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小姑圣母娘娘的诞辰日和升化日。信众都要上山烧香祈祷,以求平安。这几天,上山的香客游客络绎不绝,最多时竟有万人以上。山上僧人也举行大型法会以示恭敬。    ④佛诞辰和腊八会: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农历四月初八。每年此日,庙里都要举行隆重法会以表纪念。农历二月十五日佛涅磐日庙里更要举行隆重法会。特别是每年的冬月十七日祈祷世界和平和祈福人民安康举行万佛忏大型法会以示纪念。腊月初八,庙里要煮大量的腊八粥以供众。附近的信众从家里拿来锅碗,带回家中给家里的亲属吃,以能吃到启秀寺的腊八粥为荣,这以形成了庙里的一种习俗。    ⑤超度法会: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几天,庙里也要举行规模较大的法会,为历代往生的祖师。高僧大德,战争阵亡英雄及佛教信众的家人超度亡魂。


冷眼看世界 发表于 2014-2-19 11:31

小姑娘娘称呼的由来

    长江绝岛小孤山启秀寺内千百年来供奉的小姑娘娘实际上就是妈祖。“小姑娘娘”之称来源于小孤山的同音转化。    据史料记载,小姑娘娘姓林名默,于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生。父林愿,宋初官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小姑即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义,尤其为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尊重。雍熙四年(987年)当她为救海难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地方神祗来保护人间航海安全的最初传说。也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历史背景。    至于妈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发展为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及历史的原因。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扩展到沿海各地。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通灵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皇帝下诏赐以“顺济”匾额给妈祖。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嘉。    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始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到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皇帝的褒封,最终树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则感到太长的封号反而使神和他们在感情上疏远了。于是人们自发地选择了一个对长辈女性的敬称---娘妈(福建方言)。随着娘妈信仰的发展,娘妈分灵布满世界各地。尤为台湾、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因而福建湄洲岛的庙宇也就成为了祖庙,何时开始改称娘妈为妈祖也就难以追寻了。    北宋时期随着海运的蓬勃发展,小孤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故在启秀寺内设行宫,供奉妈祖。这对现时而言,确实一件让人难以理解和纳闷的事,因为妈祖文化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教。她与佛教相融合,的确是妈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创新。小孤山启秀寺历来都是以佛教为实体的庙宇。因而,在此历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妈祖文化被淹没,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别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域名称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据当地的风俗编出种种故事来美化神格。当地百姓也随之将妈祖称为小姑娘娘。而这种称号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是难以分开的,“娘娘”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对女性神 佛的敬称。如“送子娘娘、观音娘娘”,何况妈祖救助海难,救难行使时使用的也是一种神功或神术。如此一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娘娘”了。       “小姑娘娘”的称谓因此而形成,传遍大江南北,延续至今。


冷眼看世界 发表于 2014-2-19 11:32








haizhonghua37 发表于 2014-2-19 13:46

很多年没去了,不知道是否还是当年的模样

【风清扬】 发表于 2014-2-19 15:12

小孤山好啊,有的人正月去了一趟,回来手气特别好,天天进账,比东莞的小姐收入还高。

红日东升 发表于 2014-2-19 17:57

台阶太陡峭,正月里带着老爸去,爬到观音阁老爷子就走不动了。{:5_23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长江绝岛-----小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