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ANX 发表于 2018-9-11 10:40

我们看名著大作,要历史的看,让实情说话。东吴夺取荆州,是关云长之所以死的根本原因,公元219年腊月,关公誓死而归,忠贞不屈,关公浩然正气,虽死犹存。或许有人说,不管生前怎么威武,只要死得难看,就不算威武。我认为,那个把人生的最后一刻,抵消毕生的全部,是不公平的。接上文,来说说关云长之死。 ————却说关公虽然刮骨疗毒,金疮未愈。派人留守荆州,去取樊城。荆州失守,樊城久攻不下,关公军中缺粮,要求南郡、公安二处接济,公安守将傅士仁已降东吴,糜芳见吕蒙兵临城下,未发一枪,也出城投降。那时,关平屯兵在偃城,廖化屯兵在四冢:前后一十二个寨栅,连络不绝。徐晃调虎离山,夺了偃城、四冢。关平廖化来向关云长回报军情,曹操自引大军,分三路来救樊城;吕蒙袭了荆州。旋即徐晃杀来,樊城曹云杀出,前后夹攻关羽,只得渡过襄江奔襄阳而去,探马证实了荆州被吕蒙占了,关公正欲向公安。不敢奔襄阳,提兵投公安而来。探马又报:“公安傅士仁已降东吴了。南郡糜芳已经降吴”。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 关公想重新夺回荆州,而吕蒙早已部署完备,只见降吴荆州土兵,呼兄唤弟,觅子寻爷,喊声不住。关公手下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军心乱矣,催促残军前至麦城,便困于麦城。 派关平护送廖化突围去上庸请救兵。孟达非但不救,还说服刘封:“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正乃是——不信但听背后言,断送无常死不知。 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诸葛瑾求见,前来劝降。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关公心如铁石,不可说也。 关公部下,能参战之兵越来越少,计点马步军兵,止剩三百余人,趁夜越城逃去的甚多;粮草又尽,救兵又不见到。决定留王甫留守,关平赵累断后,自领兵突出北门,经险峻小路,奔临沮。欲往西川。一路上遭到朱然伏击,又遭潘璋截杀,这时关平赶来,赵累战死,于是关平断后,关公领十来个人开道,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丛杂。时已五更将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平孤身独战,力尽亦被执。马忠簇拥关公至孙权帐中,孙权曰:“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关公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孙权回顾众官曰:“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今欲以礼相待,劝使归降,何如?”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时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也。关公亡年五十八岁。————公元219年腊月,关公誓死而归,忠贞不屈,关公浩然正气,虽死犹存。可是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炮姓朋友说:『如果按现在的观点看来,关羽其实是一个叛国者。……虽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但在麦城一战,身首异处而终;可谓“武”断麦城。』人们不禁要问,在这个《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中介绍的,公安守将傅士仁已降东吴。南郡守将糜芳,见吕蒙兵临城下,未发一枪,也出城投降。他们倒不是身首异处,在炮先生眼里,是不是比关云长身首异处光荣些呢?我们看名著大作,要历史的看,让实情说话。东吴夺取荆州,是关云长之所以死的根本原因,下次接着说。

HJANX 发表于 2018-9-12 09:35

前文, 已经阐明了战场上机会瞬息万变的道理。也把关云长之死因,归结为东吴夺取荆州。历史过去,快一千八百年了,三国时期的地名有的不复存在,但是,战争痕迹,还是有据可查的。公元219年腊月,麦城在哪里?临沮在哪里?败走麦城,君欲何往?请听我慢慢道来。 依据关羽北出麦城,走临沮向汉中逃去,被马忠所杀,死后尸首异处,尸身葬于当阳,至今当阳县西北,有汉义勇武安王祠,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整修陵庙,始名关陵。关陵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麦城,如今只剩下当阳市两河镇麦城村了。离沮河很近。当关云长困在麦城的时候,吕蒙判断会弃麦城向北,派潘璋领精兵五百伏击,迫使关公不去孟达刘封的上庸(现在的竹山县),过沮河北上去临沮县,这个意图,并不是放任逃去,更险恶的用心是,利用东吴水军优势,在半路截杀。 荆州已经丢失,荆州南边的公安傅士仁已降东吴,荆州西边的南郡糜芳也投降了东吴,关公,最可能依靠的是,去找上庸的刘封孟达,可以重新整顿军马,也可以经竹山县进入汉中,早在五月刘备已经得了汉中。这里就有故事可以讨论了。关公北上,其次,如果进入孙曹两军的结合部地区的临沮,南面是东吴新夺去的荆州,北面是曹云、徐晃曹操部队的驻地襄阳。在孙曹两军的结合部,他们两军可能互相提防,不敢单方面灭了关羽。不过这是一步险棋。各位看官,临沮,在汉朝是县名,位于今湖北远安县东北,它的周围是荆门市、当阳、宜昌市、保康、南漳。作为指挥官,吕蒙所带领的东吴水军。拦住关云长马步军,不走山路,改走水路,对东吴善战的水军更为有利。但是务必有效拦截,真要到了临沮县,就难办了。 如要老汉我评说,刘备长期独占荆州,是最不明智的。一次孙刘两家的联合破曹,火烧赤壁,东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有捞到一点地皮,接二连三,受尽诸葛亮的窝囊气,只说暂借荆州。如今刘备取了汉中多时,还不让出荆州这个米粮之川。东吴会不会,趁关云长带领大军北上攻樊城时,趁荆州防卫空虚,夺取荆州呢? 如果向东吴交付荆州的同时,假装围攻樊城,向竹山县的刘封孟达靠拢,进入汉中与刘备汇合,将是什么局面呢?所以讲,独占荆州,不给东吴一点好处,就达不到东联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目的。所以说关云长之死因,不是关云长的武功不济,而是死在刘备失信,独占荆州,不给东吴一点好处上。关于云长被困麦城,回答诸葛瑾,不愿投降。被捉宁死不屈,被砍下高贵的头,其名誉气节丝毫也没有损害。这也就是关羽汉寿亭侯的高贵形象。 而扶不起的阿斗,后主刘禅,赐封壮繆侯,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武不尽人意曰武而不遂,名与实相违背曰名与实爽。是无德的刘禅,对关羽的莫大侮辱。 而那位青年时期聪明过人,每考第一,成年了,反而屡试不第的蒲松龄,一肚子怨气,借关云长的满腹牢骚,表现出来。不说关羽汉寿亭侯,而说关状繆。可谓妙笔生花,此中滋味,回味无穷。春困秋乏夏打盹,这是老汉我不愿写作的借口。暂且在这儿歇会儿吧,不写了,1#楼留下的提问,就不写了。留给读者有广泛的想象空间,自个儿遐想吧。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18-9-18 15:05

    首先,我认为:《三国演义》是文学,而不是历史;其中的“扬刘贬曹”的意图很明显;先生应当有所认识,而不要被作者意图绑架。
    对于关羽私放曹操之解释,你认为是诸葛亮为了形成三国鼎立之战争平衡,以回应《出师表》之预言。这显然是一种巧妙的文学构思(或作者的暗示;或后人的自作聪明的理解,而你就是如此)。
   对于现在人们倡行的“国家利益至上”来说,关羽此举,显然是叛国;对其立下的“军令状”而言就是无信。
   显然,你洋洋大论,为关洗白,除了显摆,就是不明事理了。
须知,人们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者文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史学家的评价,历史的评价,有时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依据感觉,或者创作目的;后者依据史实;正如对毛的评价。

张学久 发表于 2018-9-19 11:07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18-9-18 15:05
首先,我认为:《三国演义》是文学,而不是历史;其中的“扬刘贬曹”的意图很明显;先生应当有所认识, ...

江先生执言说出众所周知;"须知,人们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者文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史学家的评价,历史的评价,有时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依据感觉,或者创作目的;后者依据史实;正如对毛的评价"。

HJANX 发表于 2018-9-21 17:33

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史厚古薄今,志厚今薄古,依据当代不能著史,只能记志的规定,史就是后人评说。后人评说的事件依据,一定是先前记志里的事件依据,如果记志都没有的事件,修史就不可能塑造个事件做依据。当我们怀疑演义中也没有依据时,一个人站出来说,演义中的谁谁,依照历史地看是叛国。人家一查《历史》中没有那事件,人家一查《志》中没有那事件,臆造出“谁谁,依照历史地看是叛国”就显得荒唐可笑。半灌水叮当,没有文学的价值了。现在我们依据以上提出“志厚今薄古”,来分析一下,两件事:一、分析,从,关云长重义气。二、分析,从,三国当时,是不是片面为厚关羽,对关云长只讲好的,不讲他的过错。

一、从关云长重义气分析。如果关云长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是关云长看重恩义,那么,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子、华容道放曹。三段都是重义气。偏偏《三国志·关羽传》上。并没有华容道放曹一段。少了这一段。还是对关云长的厚今吗?既然是义气之一,为何《志》里没有呢?华容道关羽放曹,就是演义,而不是真实事件。拿《历史》观点看问题,本身就没有华容道关羽放曹。就不存在关羽在华容道上违背军令的叛国行为。

二、是褒奖关云长时,不说过错吗。《三国志·关羽传》,照样介绍了公安守将傅士仁已降东吴,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见吕蒙兵临城下,未发一枪,也出城投降。都是两位守将嫌羽轻己。傅士仁,糜芳,不但不提供军资,反而叛降东吴,归根到底是关云长平日轻视他们。则志厚今薄古,《志》里面,并不存在对关羽的过错有意隐瞒。再从《三国志·曹操》看。————曹操取得了乌桓战役胜利,统一了北方。兵锋转而南向。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五十四岁。六月,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卒,少子刘琮继位。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十一月,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这是《曹操传》的一段,并没有在华容道上遭遇关羽,也没有关羽卖人情。原因是在火烧赤壁之前,曹操在江陵赶走长坂坡赵云,就已经由曹云固守江陵了。在隔江对峙的时候,曹操大军就屯于乌林,只是为了适应船上作战,中军在船上。当船被烧,逃离第一设想是回乌林,乌林离赤壁战场很近,又是曹操陆地军营,演义中安排说“径奔乌林而逃。遇吕蒙追杀,又遇凌统截击,途中来了徐晃接应。又遇甘宁截杀,此时如果向合淝路口逃去,早有陆逊、太史慈迎面袭来,曹操只得望彝陵而走。”演义里,先打算奔乌林,后打算奔彝陵,是有可能的。这段演义事实是可信的。但是接下来,曹操逃出主战场以外的,在蜀军三道防线,实际是不存在的。1、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的赵云埋伏圈,2、去南郡江陵,取道北彝陵过葫芦口,张飞埋伏圈,3离曹云江陵驻地很近的华容道关羽埋伏圈。

原因是,如果关张赵云派走了,没有人力去抢夺胜利果实。南郡、彝陵、荆州,老早就被周瑜所得。再回来看《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一气周瑜演义里,周瑜部署围堵曹操之后,应是张关赵云收兵之前,而在这之前,孔明刘备已经移兵于油江。有独享南郡之嫌,故意派孙乾给周瑜贺礼,假意暴露战略意图。使周瑜前来对话。刘备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前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说“吾若取不得,那时任凭公取。”比起三国志,演义里增加了曹洪守彝陵一曲戏,就为孔明轻松得了南郡创造了条件。周瑜别了刘备去打南郡,言道南郡、彝陵互为犄角,派甘宁甘兴霸分兵彝陵,曹洪先放弃彝陵,然后围城打援。周瑜只好救援甘宁,南郡围困自解,曹云曹洪主力合围周瑜,周瑜以为乘虚可以夺取南郡,刚进瓮城,伏兵四起,周瑜中箭受伤,损兵折将而回。曹云去与周瑜厮杀,这档口,赵云就取了南郡,诸葛亮得了南郡,得到了曹营兵符,诈调荆州守军来解救,又派张飞取得了荆州。兵符诈调夏侯惇出襄阳救南郡,关云长巧取了襄阳。尽管周瑜一百个不甘心,总被诸葛亮搪塞说“荆州九郡是刘景升刘表的,他死了,荆州从曹操那里夺过来,要还,也不是给东吴,而是还给刘表的儿子刘琦”。看官,如果从战场上的角度看战争。如果已经派走关张赵云,你不觉夺南郡、彝陵、荆州,这个时间穿插不合常理吗?必然是火烧赤壁,曹操退出主战场的时候,赵子龙、张翼德、关云长,早已进入各自要夺取的地盘,早在战略要地潜伏起来。根本就不需要穷寇猛追到外围作战。赵云、张飞关羽三道防线是演义里杜撰的。即华容道关将军放曹,事件是不存在的。


炮手老江先生说的“文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史学家的评价,前者依据感觉,或者创作目的;后者依据史实;”炮手老江先生说的是对的。但是,炮先生抛开了战场的全局,从《演义》中的华容道关公放曹,凭空臆造“关羽此举,显然是叛国”。我看比我的评说依据好不到哪里去。也不是《历史》里有“华容道关公放曹”,也不是《志》里有“华容道关公放曹”炮手老江也是就文说文的,华容道关公放曹。 “关羽此举,显然是叛国”。没有得到张学久先生的正面支持。只是支持了炮手老江正确的部分“文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史学家的评价,前者依据感觉,或者创作目的;后者依据史实;”

不管是从演义的战略全局,还是从《志》的事实去分析关云长,我认为关云长应该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赐封壮繆侯不合适。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壮繆侯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