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暹,是公元1871年,清朝同治十年辛未年十月二十五日吉时生,宿松县儒学秀才(附生)最低的等级的秀才.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二甲进士出身第109名.随后做了八旗子弟的初级汉语老师,在北京景山学堂教汉语,从事满汉初级互译的教学职业_附生,景山官学汉教习.
随后遇上了震惊中外的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一直到民国二十八年之前,没有回宿松万元墩石新屋老家.终老在北京就职学堂.为了对石光暹的怀念.县志白字先生错写为“进士,吏部考工司主事,加四级。诰授中宪大夫"。
考功司主事从六品,职能是,吏部执掌文官的处分及议叙,即官员的绩效考核。
错误是明显的,考工司主事,考功司主事,一字之差,就不是什么玩意儿。
一个在宿松县秀才最低等级的附生文凭,可以直接到北京景山学堂给八旗子弟当汉语老师,做满汉翻译吗?
不能。只有科考从举人从进士之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进士第109名,获得在北京景山官学,给八旗子弟教初级汉语所的资格。(景山官学初级汉语所八旗生员,可以报考咸宁宫官学汉语所,再经毕业考试,就可以外放去汉人区当官,管理汉人了,所谓官学,近似于干部学校。)
既然,在景山官学当教师,老谱上说的【景山官学,汉教习】。
就不可能再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钦点主事签分吏部考功司,兼封验司行走加四级,奏充禄米仓差务,诰授中宪大夫】。
通过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考取了二甲进士出身109名,随后就职了教习,在景山官学当教师。则不可能又同时在【戊戌科一百三十三名进士】。
你知道吗?景山官学,是八旗子弟学习汉语,该官学,满汉双译的学校。教习就是老师。有三个所,蒙语所,满语所,汉语所,相当于三个年级。毕业后再报考咸宁宫官学。在毕业考试,就外放各地去当官。也就是培养八旗子弟的干部学校。
汉人教师应当有满文知识的。而石光暹公,只有附生的学历,秀才分廪生、增生、附生三个档次。就是说石光暹是秀才最低档次。一举成名考取了进士109名。提升了学位,毕竟是汉学。没有满文基础,不胜任满汉双翻译的资质。也许很快就淘汰被辞退了,失业了。没有回宿松县万元墩石新屋。于是“奏充禄米仓差务”
这是什么意思?石老师,你好,我说的,你可以懂的。
用现代文说,向皇家写报告,管理朝官的粮食仓库。
这个朝官粮食仓库在朝阳区,现在的朝阳南小街公路的东边。禄米仓胡同。具体位置在北京朝阳区,鑫海大厦东北角。
这个消息告诉石姓后人,石光暹的北京住所在禄米仓胡同。
其他什么吏部考工司主事(应该说吏部考功司主事,吏部考工司主事是不存在的,宿松县志采访册记录的是错误的,)其实石光暹没有机会同时间当选教师、考功主事,禄米仓粮食保管员三个差事。
石经阁的记载。天长县长一事,是虚构的。石光暹光绪24年1898年进京赶考,并非独自一人出门,取得进士出身学位后,当了教师,带着六岁的儿子住在北京。教师职业生涯一瞬而过,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八旗子弟初级汉语官学的学生作鸟兽散,石光暹失业了。不久就近找生活,打报告,做了禄米仓胡同的一个差事。到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侵占北京已经两年半了。石经阁公,1892年生,宿松石姓是知道的。他只是一个名字,但不是天长县长。1939年已经47岁了。猜想的,裹入了抗日行列。但是北京的抗日行列,最后退出北京,去了山西,遭到阎锡山的打击后被阎锡山收编。而石经阁能够成名也只有在这个根基下成名,不可能千里迢迢回到万元墩,抗日,万元墩也好,天长县也好,他没有根基当抗日自卫军司令。综合考虑,石经阁,只有一个名字而已。
不好意思。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