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胸无点墨,虽然羡慕文采,却写不来赞美词。 愚借用辛弃疾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感慨叹然 “闾丘饭否?留下些许悲哀。”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用典精当,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由“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回到“残碑碎砾,半没尘埃;雀噪黄昏,鸡啼晨露,鹤影桐琴何觅哉?”之太白书台,追到太白书台来历。 张振华同志说:“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李白自汴州梁园(今河南开封)南奔,寓居于浔阳。相传此时李白曾游宿松,居于南台山的南台寺,县令闾丘为之筑读书台。南台山在县城南,这里风景秀丽,东有孚玉山映衬,西与河西山相望,山上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清溪环流,碧波荡漾。见此,李白有意在这里暂住,闾丘便为他建造了“读书台”和“对酌亭”。让诗人在此,啸傲风月,饱吟山水,以满足他“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闾丘也常来与李白弹琴赋诗,对酒放歌”。 当初闾丘县令接纳的诗仙李白。也为之建筑了读书台。即太白读书台。不成想到了公元757年永王李璘兵败之后,李白成了朝廷钦犯身份,闾丘和李白都信奉道教才得以浪迹天涯而保全。自此冻馁自不必说。闾丘怎么样了?现在还缺吃少穿吗?太白读书台怎么样了? 算来以隔1260年了,惊喜的是雨中客先生展现了读书台的“径没荒草,人迹少来;尽紫棠黄蕨,徒披霜露,残碑碎砾,半没尘埃;雀噪黄昏,鸡啼晨露,鹤影桐琴何觅哉?”真那个“恍浮处士临斋”。 诗词的好,使人爱不释手。某看到过许多以沁园春词牌写景怀旧的,有些较好的,也有一丝儿荡气回肠,声如裂帛之感。喜欢之余偶提出沁园春的气势要求更高,一网友说“在下以为:这篇立足于小小的山居感怀之作...”,使我不便多说。看了雨中客先生的这一篇,所谓小小的山居感怀曾不若残碑碎砾呼?残碑碎砾所以在这里光辉灿烂,正是它落在雨中客先生笔下的气势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