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36|回复: 20

宿松:龙湖,是个 “黑户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石普水
      一、
      “老师,写写龙湖?” 这是2009年一个学生给我的 “命题作文”。“他乡遇故知”,在网上与早年学生见面,格外亲切。学生看了我写的《宿松县名的由来》,建议我写龙湖。
      宿松全县水面面积共682.28平方公里,其中可养水面560平方公里,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如此丰富的淡水资源是宿松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宿松的骄傲。
      但是,我在网上搜索 “龙湖”,却只有河南省淮阳县龙湖、郑州郑东新区龙湖和福建省永定县龙湖,没有宿松龙湖。
      我在 “百度” 搜索 “宿松县主要河流湖泊”,只有华阳河、二郎河,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惟独没有龙湖。
      宿松龙湖榜上无名。
      我搜索“龙感湖”。“百度” 在介绍 “龙感湖” 说 “ ‘雷池’ 即今日黄梅的龙感湖”,“龙感湖是湖北的一个行政区”。龙感湖是湖北的、黄冈市的、黄梅的,而不是宿松的。
      啊,宿松龙湖,官家不认,娘家不要,一个 “黑户口”。
      我莫名其妙,怅然若失。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宿松西北群山,层峦叠翠,东南环水,碧波荡漾。站在筑墩桥上,东边是大官湖、黄湖、泊湖,西边是龙湖、排湖、鳡湖。生活在龙湖里40多年的老渔民说,宿松历史上是 “六大湖” 而不是五大湖。
       我家住龙湖河畔,喝龙湖水长大。“只知有汉,无论魏晋”。龙湖是佐坝的母亲河,是佐坝的代名词。老一辈人说,解放前龙湖一直是佐坝的私湖,由洪、尹、孟、王四姓轮流管理封湖、禁湖。
       龙湖水流经佐坝、千岭两岸,孕育两岸世世代代人民,民间则互称为上岸、下岸,千岭在东叫上岸,佐坝在西叫下岸。
      《佐坝乡志》开篇第一句:“龙湖、感湖,碧波荡漾,太阳山、东关山连绵数十里。”
      《千岭乡志》开篇:“烟波浩渺的龙湖湖畔、玉带环绕的长江之滨,有一片山清水秀的土地——千岭乡。” 道光29年,千岭属龙湖庄。
      佐坝人开口即龙湖。“家住龙湖庄,十年就有九年荒。” “家住龙湖汊,粮仓壁上挂。夏天吃菱角,冬天吃土虾。” 佐坝曾以龙湖名之。乾隆13年佐坝有龙湖庄。
      历史上佐坝王卓山人是全靠龙湖生存的。鱼面、野鸭饭、羽毛扇是龙湖的特产。80多岁的老渔民洪金生、洪湘珠,打鱼50余年,他们知道历史上排湖与感湖的分界线,佐坝的东关山——烂草沟——复兴王家闸。东边属于宿松,西边属于黄梅。他们还幽默地说出当年的民瑶:
       “家住王家闸,蚊子大似鸭,锤它三桨桩,还对你眨三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龙湖大名鼎鼎。
      道光八年的《宿松县志》这样介绍龙湖:“龙湖,旧志作龙南莲箬湖。距县二十五里(旧作四十里)。北纳县西河水,从笋子港入,西达黄梅诸湖,东由长河达泊涝湖。明初置龙湖、大湖、洿池、张富池四河泊所,嘉靖间废。”
       “排湖,旧志作牌湖,四十五里。”
       鰔湖,即泊鰔湖,旧分为二,距县六十里。通黄梅,摄湖口,入九江。《寰宇记》:湖在县西南八十里,湖水广阔,尝有鰔鱼,甚大。
      《佐坝乡志》介绍龙湖“水质好,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野生鱼、鳖、蟹、虾、螺、蚌,不养自殖;菱、莲、芡实不种自生;野鸭、雁、天鹅不引自趋,是沿河地带农民的摇钱树。”
      龙湖的出口就是排湖。排湖东接上长河与大官湖相邻,南岸是洲头乡和汇口乡,西与感湖相邻,北岸是佐坝乡得胜、汪昌嘴、环湖村。原来洪岭至程营的水路渡口就是 “排湖渡”,又叫 “三叉港渡”。
      鱤湖,因出大鰔鱼故名之。东与排湖接壤,南岸是汇口和黄梅县的段窑,西与黄梅县的大、小园湖相接壤,北岸是佐坝乡汪昌嘴、环湖村和黄梅县东观、张坝村。潘洲西大约 1.5公里处有一条埂,古称 “鱤湖埂”,就是现在菜籽湖出口处,这就是历史上渔民人人皆知的排湖和鱤湖的湖界,如同今天的龙国界线。原来洪岭佘咀至烂草沟的水路渡口叫 “鱤湖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龙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什么时候开始有宿松龙湖?谁也说不上确切的时间。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龙湖是一座人烟稠密的龙门镇,镇里住着几百户人家。
        有一年,东海龙王降雨淹死黎民数十万,玉帝处罚龙王横陈龙门镇示众三年。
        后来,龙门镇的人把龙王杀而食之,玉帝大怒,决定惩罚龙门镇吃龙肉的人,“暴雨三天,陷地九尺,荡平龙门镇。” 雨母娘娘化作穷苦老太太到龙门镇暗访,只有母子二人没吃龙肉,告诉母子二人,天要降难于龙门镇的人,哪天城隍庙石狮两眼发红,你们就逃命。好心的母子把这消息告诉了全镇的人。最后,天降暴雨时,母子俩到处寻找没有逃走的人,结果,全镇人都安全的走了,母子俩却被洪水吞没。人们在河下游平缓处找到了这位善良的母亲的遗体,把她安葬在 “二姑坂”。儿子张仙连尸体都没找着,只找到了雨母娘娘赠送的斗笠,人们把这个沙墩叫 “张仙墩”,佐坝人叫 “张雨墩”。
        这是官方文献中关于龙湖的传说。龙湖的传说丰富多彩,流传甚广。最近出版《松兹遗韵》“民间文学” 上也有一篇《龙湖的传说》内容大同小异。
        《佐坝乡志》说 “龙门镇四周有城墙和壕沟。其中有数条大街,住着几百户人家。后因发大水造成地陷而成湖,因原名龙门镇,故亦称龙湖。”
        这就是龙湖的由来。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1952年栗树渔民曾经在龙湖打涝起一块大城墙砖,得胜山居民虞火宝80年代在得胜山脚下挖了许多大青砖、瓷花碗和汤匙。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文物如今一样无存。我龙湖边的二姐夫说他们屋里人曾在龙湖 “张仙墩” 边打鱼,网钩兜住了龙门镇城隍庙的金钟,再怎么用力也拉不动,结果割断网钩而作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更多的龙湖传说代代相传。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妈妈去河边挑水,看到一个漂亮的七彩蛋,拿回家给儿子玩。不久这个蛋竟然孵出了一条七彩的小蛇,老妈妈取名叫阿龙。后来小蛇真的长成了龙,误把老妈的儿子吞了。老妈妈悲痛欲绝,拿刀砍断了阿龙的尾巴。不久,老妈妈也因为伤心过度死了。没有尾巴的阿龙潜心修炼终于得道升天。但是每年它都来为老妈妈做清明。没有尾巴的龙佐坝叫 “抓尾龙”,即 “秃尾龙”。每年清明节前后,只要发大风暴出现龙卷风的乌云,佐坝人都会说那是 “抓尾龙做清明”。
        这 “抓尾龙做清明”,莫非就是龙门镇地陷塌为龙湖的缩影?距张雨墩仅300米处的石大屋叫青龙村,莫非龙门镇就在这里?佐坝乡火星、白洋、松峦三村合并叫 “龙门村”,莫非这里的人民是当年龙门镇人的后代?
        龙门镇没有官方正式文字记载,没有专家考证,却有佐坝人口口相传的传说。众口铄金,它最有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龙湖是一块风水宝地。
        每年夏季汛期,洪水泛滥,县河大量泥沙冲入龙湖,形成冲击洲滩,俗称 “龙湖口”。
        一户人家祖坟择地埋在龙湖口边的一处山坡上。有风水先生说那是一块风水极佳的 “活地”,子孙将大富大贵。
        “沙筑龙湖口,子孙朝中走。”
        又说 “单吊十三代,九代开花十代发。”
        还说 “边碗吃饭,草绳系腰。”
        然而,随着最后一个封建朝廷的灭亡,墓主人的第七代孙子死了。据说是死于解放后县河改道龙湖口那一年。
        一篇悲壮的传说,让人郁闷。
        宿松没有状元,据说是有人破坏了宿松的风水。如今龙湖的沙已真的筑了龙湖口,今年宿松终于有人在 “朝中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浩瀚的龙湖流经佐坝乡柳嘴、鱼雁、王岭、龙门、良岭、得胜六个行政村,古称 “十里龙湖”。“十里” 是概数,言其长,实际上龙湖长至少十多公里。
      龙湖为什么在宿松山水中有着显著的地位?有道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据2002年《宿松县志》介绍,宿松湖泊,只有龙湖是 “构造型湖泊”,即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形成的湖泊,其它都是 “冲击型湖泊”。龙湖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龙湖曾经是宿松货物贸易交通水路,它的源头河西山麓是水码头。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之前的古代,水道船运是最快捷和方便的交通。自西汉始,二千余年县大河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多少次改道,谁也说不清,但是,历史上宿松货物贸易水路交通从长江进出都要通过龙湖。
      宿松古有 “十景”,“龙湖浮笠” 载道光县志,“浮笠洲在龙湖中,汀圆如笠,随水上下。昔有仙炼丹于此,夜尝有笛声,渔人仿佛闻之。”
      浮笠洲景物清幽,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浮笠洲是游览胜地,在民间留有许多神话传说,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洲中留下唐代诗人李白、罗隐的足迹。
      清初知县胡永昌有诗:“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随波碧影孤。罗隐诗名浮一叶,闾邱道气浴双凫。洲通蠡泽分帆渡,渔集寒天听雁呼。为忆此中多钓隐,应须骑马问菰蒲。”
      参加编写道光《宿松县志》的石公云亭字颂功也有诗《龙湖浮笠》:
       “荷花香里见南湖,远水环汀笠影孤。我欲乘舟咏明月,数声渔笛起菰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龙感湖怎么来的呢?
        查民国以前的历届《宿松县志》,湖泊名称中的只有龙湖、排湖、鳡湖的记载,而没有 “龙感湖” 之名称。为什么林妹妹换成了宝姐姐?
        龙感湖源于 “国营龙感湖农场”。时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农垦部利用湖滩建国营农场,安徽在宿松黄湖、大官湖、排湖、感(鳡)湖建华阳河农场,湖北在黄梅县严家闸边建龙感湖农场,后改名龙(鳡)湖农场。
        龙湖、鱤湖都在宿松,为什么黄梅县用 “龙感湖” 的名字?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长官意志不容置疑。但是,最早出现 “龙感湖” 的名称仅仅是国营龙感湖农场的名字,而不是湖泊,更不是包括龙湖、排湖、鳡湖的龙感湖。
        为什么两县共有的龙感湖成了湖北黄梅的呢?
        其一、宿松县志 “漏标排湖”。“1990年版《宿松县志》扉画《宿松县行政区划图》对湖泊标注有漏、有错。在横路、前湾、铁赤地名下端湖面标有 “龙感湖”,其实应属 “排湖”,铁赤下端湖面才属 “鳡湖”。
        其二、上世纪60年代空军搞航测,出于 “保密” 要求,当时只有县里少数主要领导干部知道,而这些干部又都不是本地人,更不清楚湖泊具体名称,想当然的认为有个华阳河就有华阳河农场,同样,有个龙感湖农场就一定有个龙感湖。因此,以讹传讹,一传十,十传百,而且鸠占鹊巢,林妹妹换成了宝姐姐。我县的文件、图书均是从文革后期才出现“龙感湖”的。
        其三、客观上由于三年 “自然灾害” 时期,我县不少农民外流到龙感湖农场打工有感情,后来互帮购物,来往频繁,故龙感湖名称广为流传。龙感湖农场水上交通运输方便,我县沿湖地区机关学校,村民修建房屋,多往该厂购买砖瓦,帆船往来频繁。但是,熟悉湖泊名称的人都知道,排湖是排湖,感湖是感湖。
        文革期间人名、地名政治化,更改频繁,长官意志说了算数,人们习以为常。此类情况如黄湖、大官湖称之为 “黄大湖” 就是例子。漏掉了排湖,而以龙感湖取而代之自然不足为怪。
        遗憾的是,佐坝自己的乡志,竟然在现状图上也没有标注排湖,而以龙感湖一笔带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宿松没有龙湖,漏掉排湖,太阳依然东起西落,季节依然春夏秋冬,小孩依然天真活泼上学,年轻人依然娶妻生子,而我切一直耿耿于怀。
      三年来,我买了道光《宿松县志》,查阅1990年版《宿松县志》、《佐坝乡志》、《千岭乡志》,《宿松古今纵览》、《宿松风韵》、《年轮》以及历年出版的有关宿松地方历史地理方面的丛书,访问了熟悉龙湖历史的老干部、老渔民,先后写了《龙湖不是龙感湖》、《宿松没有龙湖、龙感湖》、《龙湖掀起您的盖头来》等十几篇相关文章。
情系龙湖大有人在。石冠群,龙湖上岸人,喝龙湖水长大,曾任佐坝区委书记、县农林局局长,他觉得 “将龙湖与感(鳡)湖改并称 ‘龙感湖’ 不妥”,他写成《湖泊名称不能任意更变》一文交给我。
      关注龙湖的还有佐坝一批老干部,包括原水利局长虞慎国、佐坝乡志主编王邦长、文化站站长田旺记、龙湖岸边生活70多年的老书记孟友全、退休教师孟良知等有识之士。他们撰文《宿松没有龙感湖  必须还原历史真实》。
      排湖在地图上消失了。但是民间家喻户晓口口相传。至今佐坝人依然叫它排湖。十几年前,佐坝乡横路村有一个叫 “排湖渔业有限公司” 的村办企业。如今排湖归属佐坝乡 “传荣公司” 承包经营。
      龙湖与龙感湖,仅仅是一个简单名称的替换么?没有排湖,仅仅是一个简单名称的消失么?它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消失,一种割地赔款情感的屈辱,一种没来由的精神沮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它们是祖宗的产业,祖祖辈辈代代相依相存。我们还喝它的水,吃它的鱼。它们的水还流淌在我们面前,还在默默的为我们做贡献。
      别拿土地爷不当神仙。
      我至今还不明白,两千年前,县令张和丹为什么要在龙湖后求雨?死后为什么要葬在龙湖后?为什么龙湖的传说都跟 “龙” 有关?
      我的文章《宿松没有龙湖、龙感湖》发表在上本县论坛,有年轻人人建议 “老先生如有空,不妨编写一本《龙湖志》的民间乡土志书,留给宿松人一点文化。” 并说 “如老先生能发这个愿,小子不才,一定在出书上支持完成。”
文革期间造成很多冤假错案后来都得到了平反,但是龙感湖要改龙湖 “得经国务院批准”,县志办廖主编说。“龙感湖” 不仅在网上广为流传,而且它已经在对外发行的国家正规地图中标注,已经名正言顺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力可去补青天!
      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版《宿松县志》地图上 “龙湖” 还在,她与龙感湖并存。在该县志第二章《自然地理 · 湖泊》中,龙湖名列第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该县志81页有一句话:
       “建国后,有机关行文称龙湖、龙感湖为龙感湖,称大官湖、黄湖为黄大湖,实与湖名来历和区位、水文特征不符。”
      龙湖还在,希望还在。
      写到这里,意犹未尽。
      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犹想振臂一呼:龙湖不是龙感湖!龙湖、排湖、感湖并存几千年,那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012.1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5-22 11:26 , Processed in 0.02102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