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龙湖公园石氏古墓群
(石普水) 5月1 日宿松龙湖公园出土了 “ 四棺并列 身穿朝服的石氏古墓群”,在宿松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这座古墓到底埋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为什么是 四棺并列?从什么地方改葬到这里?为什么以前他们的后人没有来这里祭祖?
先从古墓的位置说起。根据石氏族谱记载,石氏古墓群坐落在 “邑小东关外”,清朝那里属于 “五里庄长岭岗桂家枫罗屋”, 老一辈石氏族人习惯称之为 “小儿冲罗屋”, 这里现在叫罗上屋,属于东北新城龙井社区。
古墓是怎么修建的呢?古墓原来守墓人的后人说,古墓修建用了 “三年六个月” 时间,修建时施工现场不允许任何外人进去—— “我奶奶送茶去,只能放在外面。” 石氏后人说,古墓正中立了一个很大的石碑(华表),1958年兴修水利时搬到附近 “河冲水库” 去了。前面有一对石狮子,解放后被政府移到现在的烈士陵园。四周有四个石鼓(旗鼓),分别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们在古墓现场发现了两个石鼓,其中一个只有一边。
古墓有三具材质极好棺材,后来石长裀的那一具棺材差一点——所以短一些。棺材四周全部是用 “磁瓦锋” 拌糯米饭捶打而成的防护层,坚固无比——甚至比现在钢筋水泥还要坚固。1958年挖坟时,炸药都炸不开;兴修水利时这里是渠道,用炸药都炸不开,最后不得不绕道。
因为1958这样一折腾,古墓全部被泥土掩埋了,从外面根本看不见。石氏后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公开来祭祖,其实也是一种保护,让他们祖宗安安稳稳地长眠地下。
古墓什么时候修建的呢?根据出土碑文介绍,古墓修建时间是1894年11月18号凌晨3点钟之前改葬的。墓志铭上写得清楚明白—— “今特将兄又改迁,邑东闗外长岭岗罗家屋故址山阳以。光绪甲午年十月二十一甲子日乙丑时,祔葬高祖考翰亭公之穴右也。”
古墓为什么 四棺并列?从哪里迁移来的?《石氏族谱》有这四个人去世时间,石之琮在1812年去世,石铭功1778年去世,石纪常1793年去世,石长裀1872年去世。他们原来埋葬的地方叫 “北畈下屋”,现在属于五里乡响堂村。
为什么改葬到这里?因为这里风水好。
网上流传着一句宿松俗语—— “陈家的屋场,石家的坟场”。宿松石氏老一辈人非常注意选择墓地,往往都选择那些环境优美、地形风水好的地方。石氏一世祖葬在趾凤九重城蜈蚣山,二世祖葬在程岭,三世祖葬在九姑,四世祖葬在县城的城门冲,五世祖葬在城关中学一带。。。。。。他们的墓地尽管族谱写得清清楚楚,邱龙图画得明明白白,但是,现在四世祖、五世祖到底在哪里?现在找不到了。
告诉您一个真实的故事吧。前不久,一个本家叔叔电话告诉我,他找到了一个祖宗的墓地。他是根据族谱邱龙图按图索骥,来到现场找着了一座坟墓,他在坟上插一根香,到附近庙里祷告,菩萨 “准了告” ——他确信这就是我们的祖宗坟墓!
根据石氏族谱记载,这里地形叫 “起山月”,前面是钱家山、将军山,后面是殷家山,墓地两边微微翘起,形状像起山的月亮,所以叫 “起山月”。“甲庚兼卯酉向”,坟尾朝东,即亡人头在东,坟向朝西,亡人脚在西边。
守墓人的后人说,为了这块墓地,石氏花了大价钱。原来这里人家一间茅屋,石氏用三间瓦屋换。
改葬是在光绪甲午(1894年)进行的,石之琮的三个玄孙、也是三个进士石寿祺、石长信、石长佑共同主持下进行的。
查《石氏族谱》,石寿祺,甲戌(1876年)进士,历署安福、广庆、南丰、南昌、贵溪等县知县,钦加二品衔,诰授通奉大夫。生于清道光乙巳(1845年),卒于清光绪丙申(1896年)。石长佑,乙未科(1895年)进士,特授新瑜县知县,赏戴花翎,壬寅充当江西乡试掌卷官,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法部审录司主政加四级。生于清道光辛丑(1841年)六月十八日亥时,卒于民国壬戌(1922年)。石长信,乙未科(1895年)进士,生于清咸丰甲寅四年(1854年)六月十三日寅时,卒于民国戊午(1918年)。
石之琮的夫人杨氏墓地现在是黄梅县文物保护单位。石氏族谱介绍,“杨氏,卒于清嘉庆辛酉(1801年)四月初十日巳时,(1881年)葬湖北黄梅县西乡考田镇茅栗尖,地形仰天螺,内酉山卯向,外庚甲兼酉卯。” ——为了寻找这一个墓地,老人家遗体在宿松县城小东门的石氏宗祠整整停放了80年,她是1801年去世,因为没有选择合适的黄道吉日,没有好的墓地,一直到1881年才埋葬在湖北黄梅县西乡考田镇茅栗尖,这个地方地仙称之为 “仰天螺” 的地方,内酉山卯向,外庚甲兼酉卯。
古墓改葬这一年石之琮已经去世82年了!他的儿子石葆元、孙子石广均都已经去世,曾孙石绳干也去世了,主持改葬的是他的三个玄孙,整整经历了四代人!
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时间,“十年辛苦不寻常”。而石氏族人为了给石之琮寻找一块环境优美、风水好的墓地竟然花了整整82年!这不只是一个人青丝变白发,而是四代人前赴后继,痴心不改,一片痴情,一片孝心,天可怜见!
或者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吧,古墓修建的第二年,石长佑、石长信兄弟在乙未科(1895年)都中了进士,这就是宿松尽人皆知的 “兄弟两同年”!
为了古人的一片痴情,为了他们的一片孝心,为了保护这一罕见的历史文物,请原地保护古墓吧!这不仅仅是石氏族人的呼声,也是宿松人民的共同呼声!
附录:网上几段评论—— “妥善保护古墓葬,既是对宿松先贤的崇敬,又是向后人做出好的示范。”
“石氏家族先祖这么显赫 ,在安庆地区无人能出其右。”
“强烈要求推崇乡贤文化,在原址重建古墓群!”
“保护好古墓,在原地修建作为公园一景,别的县还找不到这样的乡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