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明朝清朝,不管是哪一朝,吃职业饭的,都要服务于当时,看元朝读书人排座次,不如娼,稍微比乞讨好一点。被今人称臭老九。旧社会九流细分,唱戏的为下九流。不管什么流,谋生而已,此地如要寻宗觅祖,例如将黄梅戏,也有谁是创始人吧?如果说创始人就是从零技艺开始,而不是向别人学了点什么基础,也未必要从别人起为祖师。如果那样,就要追索到猿人野火了。我想是学了别人,并且区别于别人,才另成一派,就可以尊为祖师了。唱戏的在唐朝有叫伶人,要组成一个班子来迎合杨贵妃,这个戏班子,人说是唐玄宗李隆基组建的。而伶人绝技,唐玄宗李隆基并没有伶人绝技,但是伶人的祖师爷也只能是唐玄宗李隆基了。伶人当中,会唱戏的到后来一定被分离出唱戏的班子来,为传宗派,少不得有一派形成了黄梅戏的祖师。弄清了谁是黄梅戏的祖师爷,就知道黄梅戏是出在哪里了。 黑色天香同志,文章对比宿松黄梅两个县过去的灾荒,看哪里最遇灾荒,黄梅戏就是哪里。只排除了“大水冲来黄梅戏”的说法。而不能证明黄梅戏到底从哪里来。 如果找到谁的戏,第一次命名为黄梅戏,从此区别于类似如"采茶调"的,也许这就是黄梅戏的祖师爷。 好有一比。 外国人唱京剧,有一天还以中国的京剧形式在外国形成戏班子了,还称中国的京剧。探讨者一定认为是中国京剧,而不是外国京剧。 一样的道理,如果黄梅戏也是以地名来议论的,黄梅戏就可能来自黄梅县当地,至于怎样传到宿松,为何还叫黄梅戏,而不叫宿松戏,就要从黄梅戏是不是用地名来定论的。排除了用地名再说。 另外,命名的那时节,宿松某个地点是不是也属于黄梅县。到现在是宿松县,也不排除黄梅戏生于黄梅县。 势必就有人举例宿松的黄梅戏祖师爷,黄梅县例举黄梅戏祖师爷,凡是有黄梅戏的地方,都来例举那个地方的祖师爷,比较这许多有黄梅戏的地方的祖师爷,基本上就比出了黄梅戏的发源地了。则不必要知道是在后产生了黄梅戏,不必要知道是"大水冲来黄梅戏",还是时代潮流冲来了黄梅戏,黄梅戏包括祖师爷在内,都是传给后人谋生的一个饭碗。与三教九流没有二样,都是谋生者的一个职业。这一点不消讨论。 比较京剧,比较豫剧,比较川剧,比较越剧,京豫川越都是地名,我想黄梅戏,极有可能来自黄梅县。 从地名看,两县的黄梅戏,都是一个祖师爷也是可能的。 秦汉黄梅宿松都是九江郡。晋划归庐江郡,隋初改为菜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黄梅县。而宿松县也是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宿松县。宿松秦为九江郡,西汉为松兹侯国,松兹侯国历时不久,划为庐江郡,隋初为松兹邑。从大的面积上看宿松黄梅都是从隋初开皇十八年得名的,但不清楚当时的两县边境线,一直到出现黄梅戏的时候的,边境线,是不是像现在的两县边界线。如果可能有变更边界线的,宿松的黄梅戏,成名之初就叫黄梅县,也是可以的。因此就有今天的宿松人和黄梅人都说黄梅戏属于自己一方,这种争论就没有必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