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5|回复: 0

[古典诗词] 扫盲识字《人之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注:
记得小时念书还是繁体字,在入学前一本手抄本《三字经》基本上像学唱歌那样“记符号”,凭记得的反反复复地背诵,每次接受新字,要求从头念过来。所以一开始的那几句至今没有忘记。

人生开始的性格都一样是好的。成长过程中性格相差大,向好的学习就好,向坏的学习就怀,如果从小不好好接受教育,原本好性格就会改变,性格与启蒙教育有很大关系。一个好的教育方式,是专心一致地教育孩子。孩子也要专心一致地去学习。
从前,孟子跟邻居的孩子上学,跟邻居孩子学坏~逃学,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换了邻居。有一日孟子逃学,孟母生气了,织布机上未织成的布,孟母剪断织布机上的经线,孟子想续接起来已经是很困难了。由于孟母的教育得法,孟子学习专心,终于培养出了孟子的好性格。

近来上网一看,被人家《心情随笔·说“人之初”》解读得花脸七孔,面目全非。它把性格具体到人性自私。说“自私……是一个永恒人性基因”。
看来扫盲不彻底。
人群中比较性格好与坏,性格既然有好有坏,就不能是人人共同的性格。面对同一个事情,其中有的人遇事自私,有的人遇事不自私,或说是个人的承受不同而略有差异。
怎么可能自私是人性基因呢?
基因是什么?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携带着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功能。永恒人的基因传后代是人而不是畜牲。任何一个族群人的基因遗传后代仍然是人。
《心情随笔·说“人之初”》,我收藏了该作文的截屏图,请看我个人空间>相册>图片之(…说话)
今摘录如下:
《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经仔细分析,我认为这句话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既然是“人之初,性本善”,那怎么又“习相远”呢?
    事实上,当初生婴儿有自我意识时,首先他对所有权的意识就产生了;而对该所有权的占有,他是不分道德与规则的,而此,体现出的“自私”,显然与正常成年人的意识是不同的,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正确;而“性相近、习相远”,则是当婴儿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受到父母、师长的教育、引导,有绝大部分婴孩才逐渐接受了人类独有的普遍价值观:仁爱、公平、守法、勤劳;而另一极少数婴孩的“自私”,则改变得更为缓慢;因为是逐渐接受这些普世价值观,所以,“性相近”,却“习相远”,就是这一现象的总结。
    就人性的自私而言,显然,它是一个永恒人性基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2-21 23:48 , Processed in 0.0260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