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求团结,应该是大团结。而不是姓氏内部的小团结,更不是姓氏与姓氏之间的分裂。 前不久,有个网民说我的作文《清明…》是找骂帖,今日这个网民发帖《依仗宗族势力欺人…》。 一个是批评那种打着宗族旗号,来欺负内部弱小的帖子, 一个是批评那种“依仗宗族势力欺人”的帖子。 都是对宗族势力的批判。 不同的是, 一个是弱小发帖,主张祭奠黄帝炎帝蚩尤——求大团结的,被讥讽。 另一个主张排除宗族势力欺负,自家“复建柴屋”——“恳请各级领导明察”。 这位网民朋友说“鲁元组的姜姓是只有几户的小姓,而余姓是大姓”。 就从姜姓讲几句吧。姜姓是大姓,只不过在那里,你落单了。 姜,就像黄帝封炎帝的后人于潞国的路氏一样,都是炎帝的子孙后代。 因为灭绝性战争,路姓已不是大姓了。 而鲁元的姜姓只不过是落单了的大姓。 最先的姜姓。 炎帝住在姜水河边,炎帝部落姓姜,相传,轩辕黄帝打败了烈山炎帝,烈山炎帝被轩辕黄帝取消了姜姓资格,炎帝和蚩尤都属于被打败的,子孙后代成了少数名族部落,虽然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而黄帝的子孙都称他们为夷。 他的子孙传到伯夷时,伯夷子孙有四个部落吕、许、齐、申,伯夷就是这四个部落的掌管。尧帝(人叫他唐尧,名曰:放勋)。尧帝在位七十年的时候。伯夷掌管姜姓子孙吕、许、齐、申四个分支,在尧帝跟前,伯夷也是出谋划策的有威信的人物,所以尧帝为了寻找接班人的时候问过伯夷,尧帝称呼伯夷为“四岳”。记载在《尧典》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 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 ”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 用现代语大约是这样: 尧帝说:“四岳,我在位七十年,谁能顺应天命,取代我的帝位? ” 四岳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取代帝位。” 尧帝说:“可以明察贵戚中的贤良,也可以推举地位卑微的贤良嘛。” 众人提议说:“在下面有一个穷困的平民百姓,名叫虞舜。” 尧帝说:“是的,我也曾经听说过,这个人怎么样呢? ” 四岳回答说:“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派,后母说话不忠诚,弟弟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他以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又加强自身修养,不流于邪恶。” 尧帝说:“让我试试吧!我要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从我两个女儿那里观察舜的德行。” 于是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水的转弯处,嫁给虞舜。 尧帝说:“严肃谨慎的处理政务吧! ” 舜慎重地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人们都能顺从。舜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舜在明堂四门迎接四方宾客,四方宾客都肃然起敬。舜担任守山林的官,在暴风雷雨的恶劣天气也不迷误。 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同你谋划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论,你提的建议一定可以成功,已经三年了,你登上帝位吧!” 舜要让给有德的人,不肯继承。 《尚书·尧典》里伯夷是四岳的掌管。四岳是伯夷子孙中间的四个部落。吕、许、齐、申。 舜帝(人家叫他虞舜,名曰:重华)时期,伯夷协助大禹治水,立功,大禹称帝时,恢复了姜姓。四岳,就是姜吕、姜许、姜齐、姜申。 秦前,国人有姓氏,那时的姓是族号,那时的氏就是族号之下的分支。子孙繁衍而迁徙,也叫姓也叫氏,如,吕望飞熊,姜尚姜子牙,就是四岳吕氏。 秦后,已经分成氏的。就不再叫族号了,逐步演变成现在的姓。 炎帝的部落出逃西岐之西夷,和淮河流域的淮夷。 炎帝部落出逃的也有进入北方少数民族的东夷,后来活跃在山东曲阜地区。也称为东夷。 后来为了统一天下,夷字不好听,就改成戎,炎帝后代就分为姜戎 西戎 申戎 西申 周武王仍封伯夷的后人西戎为申地,建立西申国。 周穆王(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时,君主因为协助周天子有功,进爵申侯,其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申氏, 后来周宣王调走了申伯姜诚去宛城(谢国),西戎申氏力量削弱了,被秦宁公所灭。 到了西周,炎帝的后人,一个大分支,分布在淮河流域,所谓淮夷之姜。 时空跳转。 原来同是炎帝子孙的许姓、姜姓、吕姓、申姓、谢姓,都随着历史变迁,彼此之间无所谓亲情。到了各家打着各家的旗号过清明节的时候。像其他各姓氏打着族旗过清明一样,本位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发展的人数多,有的发展的人数少,为了宅基地,为了争选票,还有打架斗殴。都或多或少扯上了张家长李家短。扯上了姓氏家族势力。其实是不应该的,应该排除姓氏间的不当因素,争取最大的团结。 那种打着家族旗号招摇过市,炫耀势力的。应该明白,一日落单也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