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49|回复: 19

[油天油地] 谁再诗中写宿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5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再诗中写宿松

高适《别董大》,告密肃宗亨。
李白《赠闾丘》,追随永王
李亨成天子,    李眠南岭。
高适肃宗聘,    诗仙夜郎刑。
不是李林甫,    怎废太子瑛。
长恨马嵬坡,    短叹枪宝鼎。
琴师董庭兰,“谁人不识君。”
闾丘宿松令,“不减陶渊明。”
闾丘不复返,“宿松”在诗文。
沙塘傍松宿,    再来住兰庭。
璘亨浑不在,    历史以封尘。


《赠闾丘宿松》(唐)李白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
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
闾丘:【李白称闾丘为 闾丘居士】家住安徽宿松县东郊沙塘陂,唐代宿松县县令。李白出九江狱来到宿松县,受到闾丘接待,安史之乱后,因观念固执,李白卷入永王不服李亨夺玄宗王位之事,治罪流放夜郎(湖南怀化,乾元二年(759)他遇赦后的《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三湘,自然是指湖南境内无疑了。)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礼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董庭兰已经52岁了,高适也有47岁,公元749年高适才应举中第,此时还在求职待业之期。一个失业一个待业,互相鼓励。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SS币 +100 贡献 +40 魅力 +40 收起 理由
海门天柱玩童 + 10 + 50 + 20 + 20 赞一个!
鬼谷子 + 10 + 50 + 2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3-5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经据典,道尽兴衰成败;
说事明理,挥就人物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wewewewe.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谢谢先生顶贴,向先生敬礼!  发表于 2015-3-6 1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谢谢先生顶贴,向先生学习,向先生致敬!  发表于 2015-3-6 14: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谢谢先生顶贴,向先生问好!  发表于 2015-3-6 14: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谢谢先生赐分鼓励,谢谢先生顶贴,祝先生心想事成!  发表于 2015-3-6 14: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鬼谷子 发表于 2015-3-5 15:04
引经据典,道尽兴衰成败;
说事明理,挥就人物文章。


熟读一本历史原本不易,读懂它的内涵更难

谢谢鬼谷子先生对我的帖子高度赞扬,愚一昏花老头,无所作为,写得不够好。我喜欢历史,但我知道,熟读一本历史原本不易,读懂它的内涵更难。
为探古诗里的宿松,写了这个打油诗,说说唐朝的兴衰,历史的借鉴。
我写的《谁再诗中写宿松》就是一段历史时期的人物。在同样背景里,人的观念不同,选择不同,选择不同结局各异。
从李白(701-762年)的诗看,他向往陶渊明的小天地桃花源,大气候腐败又不可以改变;
从高适(700-765年)的诗看,他主张等待机会,大事件时立马抓住机会。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他的选择,心理矛盾,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
公元742年42岁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公元743年天宝2年,李白43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如此先生怎能不炒鱿鱼?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浔阳的驻军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为什么说无远见?
您看,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时李林甫为礼部尚书,他极力支持玄宗废太子瑛,开元二十五年,昏君玄宗在玄宗宠妃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下,可怜的太子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被废为庶人并被赐死;他促使杨国忠推究,诛杀太子亲戚和不附已的臣僚,株连数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张九龄罢相后(开元二十四年),独揽朝政,闭塞言路,忠臣隐退。一个腐败的唐玄宗听信高力士,公元746年已经61岁了,父夺子妻,自己的第十八子寿王李瑁之妻27岁的杨玉环封为贵妃,这样的腐败老子,由他的太子夺权,有什么指责的。
永王李璘败北有一个特别因素,就是高适。天宝十五年,历史又称至德元年(756年)因安史之乱逃离长安的太子李亨于灵武城南楼即帝位,永王李璘不服兄长肃宗李亨,打算在江陵起兵。当时江陵长史为高适看出永王李璘有对抗唐肃宗之意,感觉大势不妙,便借口有病,偷偷离开江陵,投奔了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二月二十日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派兵穷追不舍,暗中派人杀死了永王李璘。

高适的选择与李白的选择就是不同。
高适只比李白大一岁,对保卫边疆的爱国将领作了热情的歌颂。如<送浑将军出塞>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很少单纯写景。
“安史之乱”爆发时,高适善于抓住机会,表现政治才能,他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陷后奔赴正在向西行的玄宗,陈述败亡的前因后果,在朝野一片混乱的非常时期,以果敢与冷静的气质得到玄宗的注意和赏识。
永王李璘起兵叛乱,肃宗立召高适问策,他对江淮局势早已了然于心,断言永王必败。奏对称旨,擢升淮南节度使。高适又一次抓住了时机,由文人而为戎帅,负起讨伐李璘、平定江淮的重任。

高适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士而两任节度使,但辉煌极其短暂,就是在他所谓“极达”的后期,也不断招致谗毁和冷遇。君王的求贤并不像标榜的那样迫切。尤其是通过不寻常途径被发现的才士,往往新鲜几天就被冷落了,虽然李白如此,高适也同样,但是我喜欢炮仗碎裂的一刹那,爆出最后的呼唤。写此而歌之。

点评

谢谢先生细解,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5-3-6 14: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谢谢先生一直以来的支持,谢谢先生顶贴,祝先生新年吉祥!  发表于 2015-3-6 1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剑桥同志:
谢谢你配图助兴,这幅雕塑,是否表示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位李老师,举目无知音,孤独醉老酒。只因为没有网络虚拟的“大庇天下寒士”聊聊,李白如健在,可以回我一贴,也好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5-17 19:57 , Processed in 0.02882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