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松县城通往佐坝乡靠近柳咀村,有一处水面积在300多亩的工农水库。今年,立冬一过,成群的候鸟迁徙而来,这里便成了鸟类理想的栖息地。而在这群鸟类中,又以一种“红嘴鸥”居多,它们成群结队,成为这里冬日特有的景观,一幅乡村美景图,让人叹为观止,拍手叫好。红嘴鸥的到来,他用镜头记录下。如今,他化作美丽的“红嘴鸥”远去了!11月29日上午,一条噩耗传来,徐慧知因突发疾病,遭遇心源性猝死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乡、工作岗位,同事和朋友,甚至都来不及向亲朋好友告别一声,就真的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佐坝乡副乡长吴海玲分管该乡宣传工作,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止不住伤心难过,久久不能平复。她说:“从此,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朋友、好兄弟,才44岁正当壮年,真的是天妒英才,令人惋惜。他前不久才报道过美丽的红嘴鸥,登上了各大媒体,吸引了众多游人,而现在,红嘴鸥还在,他已经不在了。”徐慧知化身一只远去的“红嘴鸥”,把最美的身影留在了家乡这片山水间,把最美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最美的瞬间和最美的人生。远去的“红嘴鸥”,你听我说——
“他是一个让领导放心,让同事舒心的人” ​ 李玉灿是佐坝乡乡长,原在洲区复兴镇工作,老家也在紧靠长江边的汇口镇。于今年4月才到佐坝乡任职。他到佐坝乡认识最早、接触最多的乡基层干部就是徐慧知。徐慧知的妻子和孩子均在江苏南京,夫妻俩长期过着分隔两地的生活。每到晚间,吃过晚饭,李玉灿总喜欢喊上徐慧知一道。他们边运动,边谈工作、学习、家庭。同样是离开家人长住在乡里,让他们惺惺相惜。通过交流,李玉灿知道了徐慧知是一位有着12年军龄的退伍军人,经过部队的培养和锤炼,有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他在部队长期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热爱新闻写作和摄影,曾在2005年5月荣立部队三等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同志。徐慧知告诉李玉灿,他回来就是从零开始,想着报效家乡的父老乡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妻子和孩子的远离,他相信只要彼此心里有爱,距离都不是问题。最让李玉灿感动的是,徐慧知对父母的一颗孝心。徐慧知年迈的父母仍然健在,住在佐坝乡佐坝村。他曾对李乡长说,父母年事已高,能陪伴父母左右,是他今生最大的安慰。 为了检验徐慧知的学识和才能,李玉灿有什么工作材料起草、发言讲话稿都会特意交给徐慧知去完成。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徐慧知没有怨言怨语。他深知这是领导的信任,总是孜孜以求。在李玉灿的眼里,徐慧知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他是一位工作的多面手,更是一位难得的好同志。他富有责任心,对工作兢兢业业,交办的事,总能让人放心。”鲍婷婷和贺晓晶是徐慧知同在一个乡里服务窗口的同事。鲍婷婷说,他们三个人是一个部门,只是分工不同,最为熟悉。 “徐慧知每天面对的就是全乡近千名复、退伍军人的信息采集和更新,以及规范化系统的建立,负责接待复、退伍军人的来访、事务咨询。这项工作极其繁琐复杂,任务重、要求高、信息更新快,稍有不慎,都会酿成大错,带来工作被动。” “有时为了核实一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徐慧知总是要不厌其烦深入到农户家中,跟踪比较,查实核对。宁可自己多一份辛苦,也不让工作留下一点疑问。”“他一手创建的乡村退伍军人网格化管理模式和标准化工作室,耗费了很多心血。今年9月,顺利通过了省、市、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的验收,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一致认可和好评。”鲍婷婷说,她们这个窗口,三个人有两个女同志。作为唯一的男同志,徐慧知很大度,遇到她们忙不过来时,总会抢着干活。臂如,乡里评残、助残,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兴建,都需要上门服务,他总是照顾到她们,争着抢着去。他说:“这些跑腿力气活我们男同志应该多干一点。”佐坝乡柳咀村村民袁结焰、黄元姣夫妻俩2个孩子均是残疾。乡里给安排了残疾人专用浴具需要安装,徐慧知在得知情况,二话不说,不顾盛夏的炎热,找来师傅一起一鼓作气安装好。这让袁结焰夫妻俩很感动,同时,受到感动的还有鲍婷婷和贺晓晶。 贺晓晶说:“徐慧知对待工作从来都是分工不分家,也很热心。”今年上半年,乡里组织接种疫苗,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为了方便群众接种,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走村串户,有时候忙的饭都顾不上吃,累得两脚发软。徐慧知为了照顾她们2位女同志,总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宁愿自己多干点,只为让她们少干点。贺晓晶说,2018年10月,她刚休完产假,每天还要带着襁褓中的孩子一块上班,感觉诸多不便。每当忙不开时,徐慧知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对她手中处理的事务有求必应,毫不含糊。鲍婷婷也说,她因为有孕在身喜欢吃红心红芋,一天她无意中说起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只见徐慧知从家里背来一大袋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心红芋,送给她说,“你想吃就尽管吃吧!”鲍婷婷眼含泪水说道:“他还专门细心挑的大小适中的,这红芋才吃了一半,可送来红芋的人却再也见不到了。”时至今日,她们都无法相信这位昔日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同事真的离她们远去。 鲍婷婷打开她的微信,这里面有徐慧知11月28日上午发给她的最后一条微信,那是一张报纸截图,反映果农丰收的喜悦。但见图片中的人物即是鲍婷婷手捧果园采摘的瓜果,那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鲍婷婷看着这幅彩色图片,止不住潸然泪下。 “徐慧知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同事之间,总是让人感到特别温馨、舒心,他热情、乐于助人,对工作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他阳光向上,总能给别人带来感动和温暖。”说到动情处,两位女同志难免悲从心来。 “他是一个对父母有孝心,对社会有爱心的人” 徐国枝是徐慧知的二哥,今年49岁。他平时在家门口经营水泥生意。徐国枝说,他兄弟姊妹5人,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今年54岁。“有一个姐姐、一个妺妹,均已成家立业。徐慧知在家中是老小,但对父母的孝心最重。” 他父亲82岁了,母亲也有76岁。父母亲一辈子务农,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当两位老人得知小儿子已经离去,再也不能回来看望他们,两位老人止不住老泪纵横,整日以泪洗面。起先,儿女们怕老人伤心难过,都在瞒住他们,直到徐慧知的骨灰被接送回来安葬的时候,他们才知道。眼前的这一幕,让老人无法接受。
人说,老年丧子、中年丧夫、幼年丧父,乃人生的三大不幸。对徐慧知的父母而言,对他的妻子而言,对他幼小的孩子而言,该是多大的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唯有悲凉和凄苦。徐国枝说,今年11月初,父亲因犯老年病住进了县中医院。他和老大忙于生计,还要照顾病中的母亲,在医院陪护父亲的任务都落在了弟弟徐慧知的身上。他白天还要上班,只能在上午和下午下班后,赶去20多公里外县城的医院,照料父亲,帮他洗脸、抹澡、理发、剃须。早上又赶回来上班,每天往返奔波。 “在那十天半月里,为了悉心照料好父亲,他几乎没睡一个囫囵觉,都是靠他来来回回,跑前跑后。父亲逢人便说,小儿子对父母有孝心。”徐国枝坦言:“自从慧知到乡里工作后,离家也近了。每天下班后,总要带上些许生活用品,买上鸡鸭鱼肉,粮油米面,回来看望一下父母。从乡里到他们家大约10分钟的车程,这几年来,不管白天黑夜,他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徐慧知还常常对他们说:“百善孝为先。对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我们做儿女的福分。父母一生吃了不少苦,应该让他们安静享受晚年。”徐国枝深知,他们的家境并不好,他和哥哥的收入并不高。父母年老体弱,他们的孩子也小,生活压力大。幸好慧知在家里帮一把,他们做儿女、做哥哥、姐姐的,才能放心、安心。 徐慧知每次去南京探望妻儿,心里就惦念着父母。而每次回到佐坝后,又总免不了惦记妻子、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心系两头。面对生活的困境,他总是乐观对待,毫无怨言,默默支撑起一大一小、一远一近两个家。在徐慧知留下的一篇日记里,写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苦乐,只有经历,方能体悟。世上的悲欢,只有上路,才能逐渐明白。我们曾以为,人生的许多艰难,可以被分担、被理解、被同情。但其实,人生的起起落落,生活的油盐柴米、工作的繁重琐碎,即便有人共同经历,但心路历程,还是得一个人走。能做的,就是学着坚强、学着忍耐。” 徐慧知的父母现在就居住在二儿子徐国枝的家里,这是一幢有些年头的农村老式2层水泥楼房。由于家里经常摆放水泥,里面扬尘很多,屋内比较杂乱。 “由于徐慧知的大哥、二哥家境都不是很好,两人也没有多少文化,且孩子都在上学。2个姐姐出嫁多年,也顾不了这里。所以,家里很多事还是依赖徐慧知帮忙解决,也唯有他经过部队多年锻炼,做事有条理。”徐留火是佐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说,“徐慧知在乡里工作,村里和邻里乡亲有什么事找到他,他都会想方设法,尽力去帮助解决,从不推辞。早年,徐慧知二哥徐国枝挣了一点钱,还为乡敬老院捐赠了几十台空调。这一家人特别富有爱心,在徐慧知的身上就体现得最明显。”徐慧知只要有空闲时间,特别是节假日,总爱去乡敬老院看看那些孤寡老人,帮他们理发,整理床被。他知道农村生活的艰难,体谅农村老人的不易。他说:“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部队的培养和锻炼也不会走到今天。现在该是我回报家乡和父老乡亲的时候。” 徐书记说起徐慧知,眼睛里充满了赞许,坦承村里有这样一位优秀青年的出现也是他们的骄傲。“现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就希望有志有为的青年多多回到家乡,实现他们人生的梦想。无疑,徐慧知是榜样,是标兵,他的奉献精神,献身国防,献身家乡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责任心和耐心,感动的是我们母女”
张燕是徐慧知的妻子,在江苏南京一家企业担任会计。这位温柔贤淑的女人谈起与丈夫徐慧知的点点滴滴幸福时光,恍如昨天,历历在目。她强抑住泪水,一点一滴地诉说。 那是2010年,在一次朋友的婚礼上,她认识了穿着一身军装的年轻军人徐慧知,缘分让两颗炽热的心逐渐靠近。张燕说,在徐慧知对她开始爱的追求时,她一开始不是没有犹豫过。他在她的面前,说得最多的是他农村的家庭和一对农村的父母,这让张燕感觉到的不是他家庭的重压,而是一个男人对家庭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他眼里有父母、有家庭,有爱意、有孝心,这样的男人还不值得爱吗? 张燕兄妹两人,父母都已经进入古稀之年。她比同龄人更显得成熟、干练,她在城市里看到了太多的人情冷暖,觉得父母含辛茹苦为儿女操劳一辈子,最看重唯有家庭的温暖,对父母的关爱,才能不枉为儿女。她对自己的婚姻有主见,相信自己的眼光。她说,有一天徐慧知送她回家,等她坐上了公交车,徐慧知突然发现给她买的一袋苹果落下了。于是,骑车追了两站路才把苹果送到她手上。这让张燕大惑不解,同时又心生感动,埋怨他:“不就几个苹果吗?至于这样吗?”但徐慧知那一刻那股执着、认真的劲,还是融化了她,决定要嫁给这个男人。这年的12月18日,他们如愿进入了婚姻的殿堂,组建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到了2011年,徐慧知从部队退伍。这年的7月,他们的爱情结晶也有了,女儿来到了这个世界。张燕说:“徐慧知离开部队后,在等待安置的日子里,他在繁华的南京城开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店。店虽小,但他凭着聪慧、吃苦耐劳,生意倒是经营得红红火火。2018年9月,他接到家乡民政办打给他的一个电话,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告诉他可以回到家乡安置工作。”是去还是留?夫妻俩也曾有过争论、分歧,最终徐慧知还是说服了妻子,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徐慧知告诉妻子,家乡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在家乡只要有志有为同样可以建功立业。何况,他接受党的教育、部队的栽培这么多年,深感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集体当中,才能实现,人生才能变得有意义。于是,他便回到了家乡,当上了农村基层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那年,他们的孩子才8岁,正上小学二年级。张燕说,这些年来,他们夫妻俩聚少离多。他能做的就是每到晚上给她一个电话,给女儿一个视频。每次节假日回到南京母女身边,总感觉亏欠这个家庭太多,家务活总是抢着干,好好陪着女儿。她在家平时忙不过来,就委托同学的母亲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徐慧知深感过意不去,总会带上些家乡的土特产给这位热心的阿姨。她记得一家人聚在一起最远的一次旅行,那是2019年初,还是张燕单位到四川参加一个业务会。张燕带上孩子,苦苦相求才得以让他同行。前后7天时间,他玩得不踏实,想的全是单位工作,电话也没少接。但是,那次旅行唯有女儿非常开心。张燕说:“徐慧知平均两个月才能回南京家里一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特别是孩子或者自己生病的时候,最感无奈、无助,但是没办法,只能独自扛着。去年到今年,几次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连续几个月,他都没能回南京和我们母女团圆。”今年9月29日,张燕的生日。这天,张燕在家里意外地接到了丈夫徐慧知为她从网上订购的一束鲜花,这也是他们从结婚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在妻子张燕的眼里,一个钢铁直男从来没有过的浪漫,足足让她感动了好久。徐慧知在电话中告诉妻子,11月18日,他会赶来南京。她当时半天都没有反应来这是什么日子?原来,这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张燕说,丈夫徐慧知11月26日赶到南京,只因为前期乡里工作任务重,疫情防控要求严。“他一直没机会回来,之前,买好了猪肉、土鸡打算带回来的,又因为工作加班取消了,答应给女儿的礼物也无法兑现。”11月27日、28日,一家人总算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28日下午,他们还带着女儿去了一趟中山陵进行游玩。29日一大早,徐慧知拿着8点30分从南京赶回宿松的返程票。谁知,心脏病突遭发作晕倒,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与妻子、女儿短暂的相聚,也成了最后的一面。 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没有来得及向他的同事、朋友告别,在距离她们结婚纪念日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却突然倒下了,再没醒来。这是12月7日,节令“大雪”的一天。在佐坝乡为民服务大厅,副乡长吴海玲拿出了一份自徐慧知到岗以来,利用业余时间采写的各类新闻报道统计报表。三年多的时间,徐慧知独自采写了大约400多篇稿件,散见于各种报刊、新闻媒体网站。而最近一幅最美的新闻图片被人民网11月15日采用,就定格在美丽的红嘴鸥身上。吴海玲说,徐慧知热爱新闻写作和摄影,曾几次告诉她,等他攒足了稿费,他最想买的是一台专业相机。他要把所见所闻所有的美好都留下来,去感召、温暖这个世间。他会出版属于自己的摄影集,留给长大后的女儿作为纪念,也会教女儿学习摄影,让女儿体会到爸爸心中永远心向的阳光、美好。 刘发贵,县融媒体中心采编部主任,与徐慧知有过一面之缘。在得知这样一位基层通讯员的离去,难掩悲伤痛惜,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悼徐慧知》:“对你,我不熟悉/因只见过一次,初见,却成了诀离;对你,我很熟悉/不知见过多少回,是在冥冥中,或是在梦里/短短几句,你和我的/对白,已定格成永恒/那些照片中的眼晴/有你的眼神,看到世间都是,美好的东西/泪滴,即其中之一。”不知远去的“红嘴鸥”可曾听到?愿远去的“红嘴鸥”,你也能听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