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一篇帖子,论述一个事情,举证与事情应该相关,否则让人看不懂是说什么。 6-4/ 07:50有人点评【“亲、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是诗人(忘记了姓名)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描写;人生百态今如此,尽孝需看善与恶。“孝”、“慈”本源”性本善”,无善大恶何须孝?】 本人认为,“亲、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两句都是(肯定某现象)的陈述句。 陈述什么呢?陈述当时的人生态怪现象。 用一个人生态怪现象,来证明“人生百态今如此“。必然有人会问“今人生态主流,也是“亲、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吗?如果不是主流,为什么以此来反对“事亲为孝“,为什么提出”大义灭亲“呢? 举证与事情不相关的人生态怪现象,来论证另一个事情的是非曲直,就扯不清。如点评,拿“亲、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来论说~“无善大恶何须孝?”。宿松人把那叫 “东扯西夜“。 “举孝廉,父别居”,是一个历史故事中一首童谣。 “亲、孝、廉、父别居”不是历史故事。 至于,无善大恶何须孝?属于另一个层面,留给帖子当事双方去讨论。作为网友互相交流信息,我谨讲一下童谣发生于那个历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晚期,买官卖官的条件下,一首童谣: 举茂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译文 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的秀才根本不懂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东汉时避讳光武帝刘秀之秀字,秀才改成茂才)。 向朝廷举荐的品德高尚因孝顺而闻名的人,真实的情况是父母长辈被赶出家门,无所依靠。 所谓的寒门,清正廉洁的人,更是品德败坏,道德低下如污泥一样令人厌恶。 被举荐的公门子弟选为大将去抵御零吾羌、先零羌入侵,却怯懦不敢担当,胆子如鸡一样小。 话说 东汉恒帝刘志15岁登基,先前在位是傀儡,恒帝刘志22岁那年,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才归政。外除外戚。设五侯。五侯比外戚更加腐败,于是,内除内嬖。所以,亲戚太监作了整顿。 由于那个年代大地气候变冷,小冰河气候,九月就冰冻三尺,见【《曹操一夜城》曹操被西凉马超打得割须弃袍,受高人指点,趁着月黑风高,用水泼沙,一层层冷冻,一夜便建筑了一座坚固的兵营】。可见那时气候与以往不同。在这样恶变气候条件下,再用先前的农业技术耕作播种,就没有收成。所谓“无农不稳,无粮生乱”。便有身强力壮的零吾羌、先零羌武装起义。因防御消耗国力,恒帝下诏减发公卿百官的俸禄,借贷王、侯的一半租税,同时下令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 桓帝卖官鬻爵的弊政,对当时影响极坏,贪污成了合法行为,贪官污吏的搜刮,直接破坏了吏治。 东汉恒帝刘志强化皇权,收归的军队,足以对抗北边零吾羌、先零羌入侵。但是恒帝梁皇后邓皇后窦皇后都没有儿子。而且娘家都先后被消除势力。恒帝在位21年,没有子嗣,死于建宁元年公元167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外戚窦氏拥立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废史立牧,边关吃紧,灵帝大规模的卖官鬻爵,终于打退了以檀石槐为首的鲜卑族武装入侵。中山相,张纯叛逃造反。 正所谓“治生于乱,乱生于治“也。 兵荒马乱,饥荒又起,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董卓,被黄巾军打败,获罪革职贬回拢西~甘肃定西市岷县。岷县的北边氏羌族。羌人不堪忍受汉朝地方官吏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断杀死汉人官吏,叩打边关,侵占州县。董卓在边关养肉,避开对敌,却骚扰百姓,逐渐形成势力。 中平六年四月十一日丙辰日,公元189年5月15日,灵帝死,何皇后扶嫡长子~十四岁的刘辩灵前继位。于四月十三日戊午日登基。(那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汉少帝)。在位才四个月啊!九月初一甲戌日阳历9月28日,被董卓废为弘农王,次年被董卓胁迫弘农王自尽,由少帝的弟弟刘协作了汉献帝。 刘献帝时期,可以从罗贯中作《三国演义》略知一二。如黄巾军起义。董卓专权。桃园结义。刘备刘皇叔。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人。汉景帝刘启生靖王刘胜,公元前165年汉景帝的妃子贾夫人次子,封为中山国靖王。刘胜的第五子,陆城侯刘贞。因按十六年前汉武帝刘彻的推恩令执行,封地为中山国内的涿郡陆成县侯。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因汉武帝找茬罢免。连整个中山国也废除。中山靖王后裔在涿县的楼桑村。 汉武帝还有一个举措,每年由各级行政长官,每二十万户推举一个最孝顺父母的,而且办事廉政的人当官。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刘备的爷爷刘雄因举孝廉做了涿县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死得早,两个叔叔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刘备织席贩履,流落街头,东汉晚期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刘关长桃园结义。灭了黄巾军,封为安喜县尉,晋升下密县丞,晋升高唐令。后来跟随公孙瓒打袁绍。汉献帝让人查家谱,发现刘备是比汉献帝高一辈的。故此,当时呼刘备为刘皇叔。 故事结尾 此处简介刘皇叔的由来,读者可以从中知道,汉武帝的“举孝廉“,不可能”父别居“。说明历史上这首童谣是罕见的怪象。也绝非点评的那样——“人生百态今如此……无善大恶何须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