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6|回复: 6

[经典文学] 《许岭》,犹如家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6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岭》,犹如家史
吴永煌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乎?”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具有相同的爱好和感情。如果诗人写出了读者所具有的情感,其作品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今年初至入夏,家乡诗人高嗣照先生先后发来三组诗歌新作:《印象宿松》《松滋新城》和《我写宿松》。读罢,认为都是明显的写实主义诗歌作品。它们都已被公开发行的报刊或官方纯文学网站刊发。而其中的《许岭》这首短诗,最能让我浮想联翩,犹如叙写的是我的家史。
      稍宏观点,许岭是我的家乡,再微观点,就是求雨岭。早就听父母讲,也几次回家乡听族人说,还查阅了族谱,四百年前,祖先从易涝的鄱阳湖地区北迁至求雨岭,繁衍生息,留下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许岭,是家乡宿松县的一个富庶繁华的古镇,三面环湖,水草丰茂,虾跳鱼跃;人杰地灵,书香久远。至于它的源头,高嗣照先生在诗中是这样叙写的:“许姓人家带头选择在岭头居住/捕鱼为业/靠湖吃湖。”我没有考证过许岭这一地名的来历,但我坚信与许姓非常有关。我二姑夫就姓许,祖祖辈辈住在许岭的下街,记得居民组叫许小屋。许姓算是许岭一个大家族。我的祖外婆也嫁在许小屋,直到终老。我家在求雨岭下的长冲村,村后就是泊湖,到许岭有七八里路。听母亲讲,她每次挑菜上许岭镇卖,有时也会去卖在湖汊和池塘捕捉鱼虾,一头箩筐是装菜,一头是我。卖了菜,换了日常生活用品,经常会到祖外婆家吃午饭。挑我回家时,祖外婆总会添些吃的。
      “吃鱼的许岭人/头脑特别有智慧//致富了就在岭头建起了上街下街/把许家岭变成了集镇.......”听母亲讲,她娘家在求雨岭石庙村,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算是殷实人家。我外公十几岁就在许岭上街店铺当学徒,由于聪颖好学,深得掌柜喜爱。外公有些积蓄后,在掌柜支持下,也在上街开了一个铺子。外公个子比较高大魁梧,长得很精神俊气。外公有了铺子后,派头也讲究起来,喜欢穿一身白色服装,戴定镶有黑边的白礼貌,回村都是骑着马。外公很会经营,很快有发展一条木帆船,用现在话讲,做起了物流,上九江下安庆进货出货。正是许岭有我外公这样的人,许岭也就发展壮大为全县大镇之一。
      “许岭人贩河鲜出了名/就卖黄泥巴/卖求雨岭的窑货/卖泥碗、泥钵、泥缸、泥壶、泥炉子、泥火桶、泥夜壶/换回来的钱就盖泥瓦房/找漂亮老婆//当生意做累了/许岭人就开始种树读书/把光秃秃的许家岭栽得绿阴遍地/世世代代传诵着翰林朱书的文章。”诗中的这些朴实生动的叙说,犹如是写给我爷爷的传记,是我家的创业史。
      在吴氏族谱里,简简单单的记录;父母给我讲述的,几乎与高嗣照先生叙写的一致。我爷爷还未成人,就跟前辈到求雨岭窑厂去挑窑货,越挑越大,越挑越远,从小夜壶到大水缸,从县城到九江、黄石、屯溪。凭着苦力和艰辛,终于盖起了三间半泥瓦房,娶了我奶奶,在房前屋后栽植了梨树、枣树、棕树、竹林,把我父亲送进求雨岭私塾读书。我父亲高小毕业后,在村里小学做了两年老师。父亲去新疆后,多次给母亲写信,让母亲一定要把我送到学校读书。正是对读书的看重,我也得以先后在求雨岭上的小学和桃园村私塾读了一年书。爷爷奋斗的经历,父母给我讲过好多次,目的就是一个: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包括读书。
      “再后来/许岭人就纷纷走出了许岭……”高嗣照先生以此收笔,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这空间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美好的憧憬。许岭到底走出了多少人?走出去的第一人是谁?去了哪里?我无法清楚。我家早期走出许岭有哪些亲人?去了哪里?我还是记得的。新中国成立后,外公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公私合营,把铺子和船都交了公,让我大舅和二爷去了复兴长江航管站,二舅应征去了驻守杭州的部队,大姑父和二姑父都去了南京部队。1959年,我父亲也响应国家支援建设边疆的号召,应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远离家乡,历经艰难,和就地转业的老战士,和祖国各地来的知识分子,和四面八方来的城乡支边青年,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建起了城市和绿洲。母亲也随后带着我迁往新疆,我们一家三代成为新疆兵团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今天,许岭人走出去的更多,更远,更好。但他们都带有家乡的基因,没有忘记家乡,也给家乡赢得了荣光。
      远在遥远的新疆,读到高嗣照先生的这些诗作,特别是《许岭》这首短诗,在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澎湃着浓郁的思乡情潮。这是根在家乡和情在家史是使然。
      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指出:“严格地说,一个人须自己觉得一首好诗,才能说它好。如果一首诗不能引起他的心灵的共鸣,他就无;理去评定它的价值,至多只能说它对于自己不是一首好诗。”可见,读者对诗歌作品产生共鸣是诗歌欣赏的基础。
    《许岭》,于我来讲,犹如一部短小精悍的家族“史诗”,读出了家史的感觉;高嗣照先生的这三组诗歌新作,读出了宿松发展史、奋斗史、幸福史。我想,每一位读过高嗣照先生诗歌新作的宿松读者,一定都会有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祝福。
6.png

      作者简介:吴永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新疆兵团文艺审读专家、新疆乌鲁木齐市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报告文学》特约作家。专著和合著有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家谱》《校园杂艺》《吐曼河左岸》《见证》等。在《散文选刊》《绿洲》《伊犁河》《回族文学》《中国农垦》《中国退役军人》《中国环境报》《新疆日报》《兵团日报》《当代兵团》《北海日报》《海口日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散文、报告文学曾获中宣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报业副刊年会、新疆文联、新疆兵团宣传部、河北作协、陕西文联、广西作协、上海作协、乌鲁木齐作协、海口作协等一、二、三、优秀奖。

发表于 2023-6-6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6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史、乡史、家史,史史相关;好事、差事、坏事,事事成史。横批:本就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7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他日,伤心凄风淋苦雨,
邓公英明,横扫阴霾见青天。
故乡虽近,泪散沿途抹冷汗,
幸慰告别,礳砺前行寻坦途。

点评

先帝在,朝纲乱;先帝崩,即政变;历史典故不乏见;封建王朝莫如此,”天下为家”却是“家为天下”。  发表于 2023-6-7 07: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7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赤脚踏遍故乡路,
双肩挑起半辈愁。
力挽狂澜分泾渭,
恢复党史慰英灵。
我舍青春犹事可,
冤遭斧钺哀先公。
未睹一唱身先碎,
国失同袍儿缺父!

点评

君父含冤赴九泉,奔走呼号始雪冤。不是你的关系好,要想平冤难上难。苦也好、冤也罢,始作俑者居庙堂。改朝换代今又是,共庆旧貌换新颜。  发表于 2023-6-8 07: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0 14:47 , Processed in 0.02138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