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12-20 10:29
四方城饮马塘狱所与任弼时狱中斗争遗址——卒子走遍安庆四方城饮马塘狱所与任弼时狱中斗争遗址——安庆近代革命系列系列第1411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龙山路街道办事处四方城社居委或德宽路街道办事处三官塘社居委的饮马塘狱所与任弼时狱中斗争遗址。图一:饮马塘狱所一侧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657bn0q4200qguunus8.jpg
饮马塘狱所与任弼时狱中斗争遗址,之前卒子曾经粗简介绍过,今天再次介绍,将来还会使用航拍图片再次介绍。本文中引用安庆几位摄友的小部分照片,在此感谢。图二:饮马塘狱所正面图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659jtbez56jlmu2eurl.jpg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洞穿华夏国门。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清廷不得不实行变革措施。狱制改良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建立新式监狱、改造旧式监狱、感化罪犯等。当时的监狱类型包括监狱、习艺所和看守所,民国时增设感化院等。图三:饮马塘狱所外墙文革标语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01xo7br76sz9l79gs9.jpg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左右,清廷准于在安徽省城安庆设罪犯习艺所一区,之后又在“习艺所”基础上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饮马塘狱所。据史料《皖政辑要》记载,“法科——卷八十二——审断一。光绪三十一年,按察使濮子潼创办习艺所,因委员薪资无出,即以前拨之正办薪水一分、帮审薪水二分作为自新所经费者,提归习艺所,暂作委员、夫马之资。”图四:饮马塘狱所历史老照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03d811ea5t136aka4b.jpg
“习艺所”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安徽“模范监狱”,省城府、司、县三狱和习艺所、新羁所各犯全部拨入。民国三年(1914年),模范监狱迁往鹭鸶桥臬司狱址,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一模范监狱”。民国八年(1919年),怀宁地方厅看守所并入。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饮马塘增设“安徽省第一监狱(饮马塘)分监”。图五:饮马塘狱所一侧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05bg5kw2t8gcchh5c1.jpg
民国十九年(1930年),“安徽省反省院”成立,亦同设饮马塘看守所内。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反省院迁往黄家狮陆军监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安庆沦陷,饮马塘狱所为日寇汪伪傀儡政权所控,名为“怀宁县地方法院看守所”。图六:饮马塘狱所内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07qbzrq8ctm8t881cm.jpg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抗战胜利后,饮马塘监狱由国民党安徽省高等法院和怀宁县法院共同接收使用。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人民政府接管饮马塘监狱。解放后,饮马塘监狱定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监狱”。图七:饮马塘狱所一侧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09eu9ab8cd88luvlck.jpg
解放后的1952年6月,皖北安庆行政区监狱改为“安庆专员公署公安处直属劳改大队”。1955年6月,安庆专员公署公安处直属劳改大队由安徽省公安厅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第二监狱”。图八:饮马塘狱所中曾关押过任弼时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11cpfhlhgk48lkydg1.jpg
饮马塘监狱旧址坐北朝南,占地约一万四千平方米,原为“自新习艺善堂”,规模甚小专事收容小偷之类。清末光绪年间设立“习艺所”,建造重罪监、轻罪监和简易工场等房舍。民初年,政局动荡,监狱没有任何改造。民国八年(1919年)饮马塘旧有习艺所监屋改建新式号舍,整个监屋分前、中、后三进,门前有一古老水塘,面积八百平方米,水深约两米,号曰“饮马塘”。图九:饮马塘狱所大门与通道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13y4vp4q3inniczd3z.jpg
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Ren Bishi,Бринский),原名任培国,湖南汨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图十:饮马塘狱所一侧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15boc5l70bdo83893l.jpg
在水塘上架石板桥,是本监狱出进通道。监狱前进大门有门卫,有犯属接见室;右侧为女犯监舍,用小围墙隔开,庭院中为女犯活动场所;左侧为罪犯习艺工场地带;中进正中为大厅,两旁为办公室、宿舍;后进为仿扇面式的犯人号房,分“知、过、必、改”四翼,计房七十六间。图十一:饮马塘狱所入口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17il8xzic38895v96b.jpg
“知、过”两翼为看守所(属怀宁县辖),关押未决犯;“必、改”两翼为分监,关押已判徒刑的人。安徽省反省院成立初期,“知”翼为反省院借用,四翼通道间为中央楼,楼高十多米。由围墙外登梯上中央楼,警戒看守,整个监狱,尽收眼底。图十二:任弼时真实照片与画像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19cvhtltnwxvqfq959.jpg
监狱四周垒有警戒围墙,墙高二丈,厚一尺,麻石垫脚,上砌扁砖到顶。除前进左侧习艺工场外,衔接于“知、必、改”三翼翼尾,另有工场三间,每间可容20余人作业。病室有大房二间,每间可容四人,小房六间,每间可容二人,共计能容20人。有浴室一所。中央楼前有旷地一幅,供安徽省反省院和看守所共用。图十三:饮马塘狱所一角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21op92v84zxqdyzz4p.jpg
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这十年间,安徽省城安庆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的政治犯高达三千余人。任弼时(本文介绍的斗争遗址)、王步文、柳毅夫、欧阳惠林、葛文宗、曹国云、卫国昌、王焕然、戴映东、甘野陶、陈洪泽、王更生、吴功、王玉英(女)等同志先后在此被关押,其中任弼时同志1928年至1929年曾被关押于饮马塘监狱“知”字号,可惜“任弼时同志狱中斗争遗址” 列为安庆市公布为 “安庆市文物保护对象”。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于1931年关进饮马塘“必”字号监房,后英勇就义!图十四:饮马塘狱所一侧入口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23phvt5nczvxbvxvzu.jpg
饮马塘监狱关押并被杀害的革命先烈有:安徽省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指挥者和组织者俞昌准烈士、怀宁中心县委书记葛文宗烈士、怀宁县委书记操球烈士、怀宁中心县委书记刘淠西烈士、安徽大学支部负责人伯习福烈士,以及周传鼎、李花白、袁新民、刘学勤、王乐民、王影怀、祁金标、凤午、贺昆容等烈土数十人。和平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怀先烈们在此抛头颅、洒热血,这样具有革命纪念价值的百年监狱历史建筑遗迹,说不定最近哪一天就会被推平,笔者认为此地无论哪一处都不能拆毁!全体市民都有责任与义务保护此地每一处历史建筑。图十五:远望饮马塘狱所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0/100725y1jmzr8prr4877t1.jpg
(本篇完)2017-12-20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12-21 18:12
宣店石井岭清至民国江氏墓葬群——卒子走遍安庆宣店石井岭清至民国江氏墓葬群——安庆古墓葬系列第1412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石井岭清至民国江氏墓葬群,如果不是卒子翻山越岭介绍这些,除专业研究人员和盗墓者,估计没有任何人能够见到此墓葬群。图一:杨桥镇宣店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13h944q58cqcq9fxjy.jpg
之前卒子曾多次介绍江姓,江姓在安庆地区是大姓,江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安庆地区姓江的官员主要有政府秘书长江兴代、岳西县委副书记、县长江春生等。图二:江氏始祖画像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16v7hd5zdozicw5htz.jpg
江姓从上古时代,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并产下一子名大业,大业子名伯益,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图三:石井岭江氏墓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18sxvfey0omxzo8yvw.jpg
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江姓。他们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图四:石井岭巨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20papp7sfs28zr7aaa.jpg
历史上称江姓为"济阳江氏"。济阳一世是汉封齐相江革,而为现存"统宗世谱"之始祖,但开宗江族中重要历史人物尚有十世晋太子洗马江统,十六世宋金紫光禄大夫江淹,之后突出的是宋理宗时的江万里。图五:石井岭江氏墓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22i311reww1b8888ar.jpg
宋朝初,江汝刚领歙县节度,任满职后,卜居于歙北。济阳江氏入歙却在唐文明间,遇黄巢战乱适居徽篁墩。在徽州地区,不仅府志、县志、山志齐全,不少村落还有自己的村志。图六:石井岭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24bun3wxzopaa3nek3.jpg
两淮盐商徽歙势力发展起来以后,四大徽班进京,江氏辈出人才。一千多年来,江氏日益繁衍,从歙县江村总谱中看,有六大支系:柔北婺源西支,兰溪、遂安支,黟北、休宁支,泾东、旌西支,鄱阳江湾支,还有府南歙南支。歙县江村、旌德江村、婺源江村。图七:石井岭江氏墓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25y7sfffo6usyy6teo.jpg
明初,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等。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一部分江姓人在这个时候随之移民台湾。明清以后,江姓遍及全国各地。图八:江百祥墓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27z9zmhzhhp96zftu0.jpg
如今,江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其分布以江苏、广西、安徽、四川、广东、湖北、福建等省为主,这七省的江姓约占了全国汉族江姓人口的65%。图九:石井岭江氏墓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29kjhkshacocmc3cmd.jpg
在安庆地区,杨桥一带是江姓一个比较集中的地方,安庆地区各县均有江姓百姓。今天卒子介绍的石井岭一带,就是江姓在清朝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图十:石井岭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31j81udif4uu24eger.jpg
石井岭,一个大家很陌生的地方,因为有巨石而得名,是宣店一处风景点。卒子前些年与几位兄弟到访此处,偶然间遇到的古墓葬。图十一:石井岭江氏墓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33nk0xh0ofhnn02mn2.jpg
从清朝至民国期间,石井岭安葬了多位江姓先祖。其中一位名为江百祥墓,还有一些江姓百姓墓葬,它对研究安庆历史和人文有一定的作用。图十二:石井岭江氏墓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1/180135jm8mzuf888hs4ulz.jpg
(本篇完)2017-12-21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12-22 12:25
营盘大王庙与碑刻——卒子走遍安庆营盘大王庙与碑刻——安庆寺庙道观与碑刻系列第1413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营盘村的大王庙。图一: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大王庙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28lxq6h6fjthsvbtv6.jpg
安庆地区,尤其是在安庆市周边,有多座大王庙,沿长江江堤,一西一东就有两座大王庙。西门的大王庙与东门长风乡的大王庙。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东门的大王庙。图二:大王庙碑刻及碑帽残件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30w437whbg0ugjuujg.jpg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营盘村位于长风乡西北沿江一线,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为水稻和棉花。至于为何叫营盘村,原来这里曾在清朝咸丰年间住扎着兵营多座,大王庙就位于营盘村内。图三:长风乡大王庙标牌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33pbhjb0hh20hlpqo2.jpg
大王庙,地处长江长堤以下,面对长江,二面环水,风景优美 ,寺内香火旺盛,香客不断。大王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于近年重新修建,规模进一步扩大。图四:大王庙大王殿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35qp6fmp6xzo1opm5z.jpg
在安庆,大王庙可以说无人不知,而大王庙却有多座,分属安庆各地,大王庙现有碑刻多块,其中一块最大的碑刻长约一米多,宽约七十公分,厚约二十公分。据碑刻记载,大王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废兴几度。解放后曾被特大洪水冲毁,后由僧侣来到此地重新兴建。图五:长风乡大王庙菩萨像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37kpualfjp2jkwajf8.jpg
大王庙是一座古庙,却是一片废墟,方圆二十里却无一座寺庙。大王庙坐落在今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长江沿岸,面江环水,环境清静优美是修行养性的风水宝地。图六:长风乡大王庙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40kssz3syvdr4gtisg.jpg
长风乡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地处安庆市以东,长风距安庆市区不到二十公里,而且此处地处长江沿岸,占时能够扼守长江防线。图七:长风乡大王庙大雄宝殿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42dsxst9vusis9ssbr.jpg
长风乡东临长江,西抵破罡湖,北与枞阳县城毗邻,南与老峰镇接壤,该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盛唐诗仙李白为素有“鱼米之乡”的古长风留下如此绝唱。图八:长风乡大王庙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45xdjh2wcnjlnhzoun.jpg
长风乡境内有大王庙及炮台、长风沙碑林等名胜古迹。长风,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该乡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长风这颗山水兼得的珍珠镶嵌于安庆市东陲,这里有前江口、长风镇、三江口,另有新河口、鸭儿沟、岳王庙、杨叉脑等天然水运码头,可停靠千吨级船泊。图九:长风乡大王庙碑刻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48ubph5sf5bpibdiys.jpg
诗仙李白为素有鱼米之乡的古长风留下了如此绝唱“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长风乡境内有大王庙和附近的拦江矶炮台、长沙风碑林等名胜古迹。图十:大王庙碑刻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51ejw1wwndjzjf7anv.jpg
长风原名“长风沙”。李白《长干行》诗中“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中的“长风沙”即此。因为鸭儿沟是个避风港,古来上、下水的船只停宿于此,逐渐使这里变成了集镇,便取名为“长风镇”。建国初期,叫长风乡,属怀宁县管辖;1956年并入柘山乡;1958年改为柘山人民公社;1959年划归安庆市管辖;1960年并入广圩公社;1963年拆大社恢复长风公社,复归怀宁县管辖;1979年将长风公社划归安庆市;1983年改长风公社为长风乡;1992年罗塘乡与长风乡合并,仍叫长风乡;2005年长风乡划归安庆市迎江区管辖。图十一:长风乡大王庙碑刻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53yj0i5fixiiup011u.jpg
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境内的长风沙,以其悠久绵长的人文史话和独特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境内山水辉映,风光绮丽,物产丰美,人杰地灵,备受历代先贤志士、文人墨客的青睐。豪放派诗人的始祖、诗仙李白曾四次经过安庆,多次歌颂长风沙,是长风沙辉煌文化史观的重要佐证。“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千古绝唱,表达了诗人对长风沙的亲切和厚爱。宋人陆游诗云:“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舻声已出雁翅浦,荻夹喜入长风沙”表达了古人畅游长风沙的欣喜之情。图十二: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大王庙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2/121056ibcup9k3hkel94ee.jpg
(本篇完)2017-12-22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12-23 16:28
共和金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共和金氏宗祠——安庆祠堂系列第1414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花园里乡共和村(金家村)的金氏宗祠。因原池州市由安庆代管,故也被列为走遍安庆的范围。图一:南溪古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854pt3ldq5hd3uhla5q.jpg
金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又称“大成祠”或“金氏祠堂”,是当地金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始建于1583年,建造者金和壁为金日磾第61世孙。图二:南溪古寨内的建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856gkgds2plvzsptplu.jpg
与安庆一江之隔的东至县南溪古寨,据说是一处匈奴后裔筑造出来的古老村寨,卒子曾在多年前介绍过此处。这里风光秀丽、地形奇特,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优势,抗日战争时期至德县政府和县城中学也曾一度迁到这里。图三:金氏宗祠四拼图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858o4piathxzb0xt35c.jpg
南溪古寨坐落在东至花园里乡的深山峡谷中,距县城约五十里路。古寨有山、水、村“三奇”,完好保存着匈奴城堡、国民政府旧址、营地遗址以及祖先金氏宗祠等,大量徽派建筑、人文古迹相得益彰,而古代的石碾、石磨至今仍在使用,原始的生活状态也在持续。图四:金氏宗祠大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859p665d5ra65z63b5u.jpg
南溪古寨又叫金家村,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花园里乡的共和村深山峡谷中。村后有九条山脉俯冲而下,蜿蜒到村口,盘成三个圆丘,形似九龙戏三珠。村口的千年古樟下,有一座单孔石拱小桥,古朴典雅,为寨子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这样的小桥入村还有两座,被村民称作“进村三把锁”。卒子曾介绍过这里,此地的村民多为匈奴人的后裔,因此南溪古寨被称为“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图五:金氏宗祠石旗鼓与门墩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01tzq8p3kzl8i5mhkk.jpg
传说很久以前,村后山中有妖狮作怪,天宫王母得知,将妖狮化为石头,并连降三把锁,锁住了风水。至此金家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村里至今有保存完好的成套老家谱。村谱记载,公元前121年,其祖金日磾为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随匈奴王浑邪归汉,武帝授以马监侍郎,并赐名金姓。图六:金氏宗祠厅堂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03ryie7626020v7vyy.jpg
据说,唐朝末年,金氏祖先金侨公为避黄巢战乱,从徽州黄灯迁到此地开发定居,至今有1127年,传世六十多代。在明清时期,村内有一千多户、四千余人,九十九口古井,九十九条街弄,均是青石铺路,民房全是徽派建筑格式,还有部分元朝和明朝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古代的石碾、石磨至今仍在使用,成套老家谱完好无损,许多老人还带有古代的生活习性。图七:金氏宗祠内部陈设与介绍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05vd79jg1r8goadeog.jpg
村后的石狮旁有一条古徽道,通往江西浮梁。也许,村里人也曾经从这里“浮梁买茶去”。累了渴了,就在路亭里稍作休息,和所有的徽商一样,用过了路亭里的米和水,回来的时候,再满上。匈奴人的野性与斗志渐渐褪去,留下更多的,是徽商的儒雅和诚信。寨子里的房屋大多是粉墙灰瓦马头墙,有门有面的徽派建筑,与皖南民居没有多少分别。只有建于元代的一幢碉楼,仍然保留着些许匈奴民族的烙印。图八:金氏宗祠宽大的天井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07ps1syt05htbsoatw.jpg
匈奴人勇猛剽悍,骁勇善战,除了迁徙、作战时住在帐篷里,一般都住碉楼,以便御敌。今天卒子介绍的金氏宗祠建于明代的大成祠是金氏宗祠,门楣高大,山墙耸立,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共前后三进。明清时期,金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有不少人在朝廷为官。图九:金氏宗祠内的雕花门墩与回避牌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09hqqosb75w3srwoz2.jpg
祠堂内有99根柱子落地,宏伟庄严。不知是想与皇宫媲美,还是另有所图,据说匈奴后裔们原打算在祠堂里建100根柱子,后被人告密,只有将其中一根柱子锯开,使其不落地,这才避开了一劫。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柱子上的雕刻隐隐有龙的形状,石墩上的图案也将匈奴人尚武的特性表露无遗。图十:金氏宗祠最后那一根悬而未落地的木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11jxu2yqgig2y3xayc.jpg
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人也和大部分皖南农民一样,在祠堂里唱戏自娱自乐,唱的是温婉的花鼓戏,黄梅调。倒是村民们的脸上,隐约还能看出些微匈奴人的特质。铁骑的声音渐行渐远,这些草原游牧民族的后裔,终于在这里扎下根来,经过千年的碰撞与融合,渐渐与汉人难分彼此。图十一:金氏宗祠地砖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13megd323mzadde8ee.jpg
村里仍保存着《金氏族谱》,才发现这是一座匈奴人的部落村居,村里的金姓人氏是一支匈奴人的后裔。通过这套保存有完好的成套老家谱,据《南溪金氏家乘》记述:金氏系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事汉武帝,赐金姓,封秺侯。自汉而后,代有闻人。至李唐时,进士官徽之别驾,名廷烈者,居歙之黄墩。廷烈公曾孙名侨者,避黄巢乱,由黄墩迁建德之南溪。明洪武时,仲谦公名璧者,秉铎东鲁,文教大兴,遂为建之望族。由此可以认定,南溪金氏真正的始祖叫金侨,是唐时避黄巢乱从徽州歙县迁来南溪定居的。图十二:金氏宗祠内设局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15nh8j8xhu85hj25ha.jpg
“金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丁丑年(1583)。坐北朝南,位于村中心偏北,共前后三进,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为砖木结构,门楣高大,门槛高深,山墙耸立,天井开阔,明堂宽敞,享堂高大庄严。两旁有花鸟麒麟浮图座厢,后厅是祖宗牌位,内悬“南溪鲲化”等匾额。图十三:金氏宗祠内陈设的省一公与艳一公画像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17fl2zc72c6c6t797t.jpg
金氏祠堂里至今静静躺在地上的“恩荣”、“赋性端庄”等碑刻,仿佛在向人们叙说着昔日的荣光,也见证着这里曾经的富有。金氏一族至今还保留着每年正月十三乃祖祭天地、敬拜日月的遗风。图十四:金家村其它建设与村里小孩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3/161919z542i1ahcu5ru5dm.jpg
(本篇完)2017-12-23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12-26 13:37
柏子桥海校第三分校旧址——卒子走遍安庆柏子桥海校第三分校旧址——安庆近代革命系列第1415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集贤街道办事处柏子桥社居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旧址。图一:海校第三分校旧址一角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643hss3xt2wxou1olsw.jpg
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旧址,现在正在拆迁,不久之后,将再也看不到了,为此卒子在安庆文史爱好者老朱的建议下,周日专访此处,留下几张珍贵的照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旧址是解后后,安庆地区最高的学府,如今沦落如此,不禁让人感叹。图二:海校第三分校的历史照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646sk5bi9118tb8pu9i.jpg
解放后国立安大迁往芜湖,人民解放军安庆军分区接管了学校校园,随即华东军区海军学校第四大队又迁入此地并于1950年底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从1949年12月至1953年6月,海校为新中国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海军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成为海军工程师的摇篮。图三:海校第三分校不同角度的真实照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648n1l2ivllkilzl02k.jpg
海校的建立与迁来安庆,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巩固国防,1949年8月15日,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正式创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学校(简称华东海校),并于9月14日正式在南京开学。华东军区司令员张爱萍兼学校校长和政治委员。为充实海军队伍,中央军委决定调部分陆军转为海军。11月,陆军三十五军军部全体干部奉令调为华东海军,该部教导团全体官兵随行,并于12月调为华东海校第四大队。图四:海校第三分校的历史照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650s34lvu6urjsr2vru.jpg
华东海校第四大队原驻于南京狮子山下,因校舍房屋不够使用而选定由南京军管会接管的原国立安大校园为第四大队校舍所在地。1949年12月,华东海校第四大队正式迁到安庆柏子桥的这块校园。图五:海校第三分校的真实照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652vh39kpki3iphc30v.jpg
华东海校第四大队迁到安庆柏子桥校园后,对洪水淹后受损的部分校舍进行了维修,在军分区接管校园时毁坏的国立安大校门原址上修建了新校门,并在校园内修建了礼堂、膳所等建筑物。1950华东海校第四大队正式在此开学上课。1950年底,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海军司令部借鉴苏联海军的建设经验,将华东海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联合学校下设兵器、机械、通信和舰务四个分校,在安庆的华东海校第四大队改建为第三分校。图六:海校第三分校的历史照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656ux3zsbbxmurrb9eb.jpg
1953年6月,因苏联专家认为海军学校应设于海边才有利于培养真正的海军人才,海校第三分校又从安庆迁往青岛沙岭庄。随后在本校校园开办的是海校的预备学校——海军文化学校。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创建时,由华东军区领导,学校的组织领导机构仍按部队的体制设立:学校下设大队、大队下设中队,各大队设大队长、政治委员等。在安庆的第四大队队长兼政治委员由原陆军三十五军教导团团长李玉萍担任,副政委为朱俭,副大队长为陈小龙。第四大队下设五个中队,学员约六、七百人。图七:海校第三分校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659ueqqryqjgttxtuuu.jpg
今天卒子特调阅历史相关照片,其中就有一九五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革命军人证明书相当于毕业证书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刘道生签发编号022133被证明人苏州市汪埙。图八:海校第三分校毕业的学员证明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701q1ih7jjesuo77yjj.jpg
1950年华东海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后,学校隶属海军司令部,为军级建制,校长为原陆军三十军参谋长夏光,原陆军三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孔繁斌任政治委员。在此办学的第四大队随之改为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通信学校,学校为师级建制,初由原大队长李玉萍任教育长(未设正、副校长)负责学校日常工作,胡志坚为政治部主任。1952年后李玉萍任负责学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并调谭天哲、何力山任正、副政治委员。学校下设六个中队。苏联专家鲁可雅诺夫担任顾问。图九:海校第三分校的地板与墙壁和屋顶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703jrevijv99mitvir9.jpg
1950年底,华东海校按照苏联海军学校模式改建为海军联合学校后,担负起培训水面舰艇工程技术人员和指挥管理人员的任务。兵器、机械、通信和舰务四个分校各自负责培训一部分专业人员以满足海军建设的需要,联合学校校名由苏联专家建议命名,意即海校培养的人才联合起来即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图十:海校第三分校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706iun004bn0htn0azr.jpg
在此的第三分校承担了海军通信人才的培养任务。海校的学员为部队选拔的骨干党员和高中以上文化基础的知识青年。三分校在安庆改建时,下设信号科、机务科和通信科三个专业。信号科主要学习海军旗语等内容,机务科的培训目标为使学员熟练掌握制造、使用通信机器的能力,通信科则以培训收、发报等通信业务操作人员为主。1952年后再增设舰管、雷达、声纳专业,共计六个专业。学员的学习时间,根据海军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定为两年左右,以缩短培训周期,争取多出人才。图十一:海校第三分校的楼梯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708j55qq0p4v5n005ie.jpg
海校的建立同海军的建设一样,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学校创建时教员严重不足,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师资问题:一是从原海军技术人员中选调,二是从新参军的青年知识分子和部队技术人员中选拔培养,三是从地方大学中聘请。由于以前没有兴办过正规海军学校,为此海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以参考苏联海军的教材自己编印为主。海校组织专门人员组成教材编写班子,一方面广泛收集材料,另一方面认真听取苏联专家顾问的意见,同时编写人员集体对教材进行讨论修改后才定稿。图十二:海校第三分校面临拆迁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711ddghgrg0jnzgjv72.jpg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起,每年海校部分学校的学员就一直承担着国庆节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光荣任务。为办好海校,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各方面对海校的建设予以全力支援。三分校在安庆期间,由于安庆当时电力供应不足,经常停电,学校的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学校为此向东海舰队求援,东海舰队通信处随即无偿调拨了一部13千瓦的发电机组供学校使用。海校三分校在安庆与当地政府、军分区、长江航运管理部门和当地群众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海校积极配合安庆的各项建设发展,安庆港口曾为等候海校的苏联专家而推迟过发船时间。图十三:海校第三分校的过道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713dv9lqhl4gcvc0hhl.jpg
1950年初华东军区海军学校第四大队正式在安庆柏子桥校园开办时,共有学员六、七百人,加上教员干部共计千余人。1952年后,总校调舰管专业一个团来校,共有学员七、八百人,并开办了一个女生队,至此学校共有官兵2000余人。1953年初,三分校在安庆培养的第一批学员毕业,他们成了人民海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专业技术军官,女学员也成为新中国海军第一批女军官。他们中的一些成绩优秀者被选送至苏联留学,其中一人学成回国后任北海舰队政委。遵照中央军委、政务院的指示,三分校于1953年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培养了该国第一代雷达指挥官,后又为越南培训了一批军队通信技术人员。图十四:海校第三分校的局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718prk09s0fyh223k93.jpg
1953年5、6月间,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海校三分校由安庆迁往青岛沙岭庄。这里随后迁来了海军文化学校。1954年夏,安庆发生特大洪水,学校校舍大部被淹。是年秋,文化学校因此迁走。当卒子走近临近拆迁的海校旧址时,被墙角的一个五十年代的人造革沙发吸引,这个沙发已经走过近七十年的光阴,如今已经被人遗弃在拆迁一角,海校也如同这个沙发一样,被历史遗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保护这幢有着历史痕迹的建筑。图九:海校第三分校里的旧沙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5/194720ny3wnww3xk52ztkz.jpg
(本篇完)2017-12-25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12-27 08:33
无愁曹山桥——卒子走遍安庆无愁曹山桥——安庆石桥系列第1416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的曹山桥。图一:无愁村地貌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18tfs9tft2ofdo1z45.jpg
响肠镇无愁村四周高山,中间平地,过去属于潜山县,是一个适宜人居而得名的古村落,位于响肠镇东南面,面积近十七平方公里。古时为潜岳重要交通要道。图二:无愁村远望曹山桥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20awh8woc88c693o4m.jpg
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中有一座古老的小庙,名为汪公庙,据说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一座为纪念黟县登源里人汪华而建的庙祠。图三:无愁村河溪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22thta5oxhk54thx3k.jpg
在岳西东大门无愁畈上,有座香火旺盛的庙祠。这就是汪公庙。汪公原名世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单名汪华。汪华黟县登源里人(今绩溪县瀛州人)。隋朝末年,乱世而生,汪华率众高举义旗,占据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侥州六州,建号吴国。保境安民,造福一方。唐朝武德四年,汪华顺应民意,奏表归唐。唐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封歙州刺使,总管六州。后封上柱国、越国公。汪华死后,徽州民众为纪念他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在州衙之西建祠供奉。后六州民众封其为汪王神。图四:无愁村河溪与石板桥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24ndpgoppg9dzpd2nn.jpg
宋、元、明、清历朝君王也多次加封越国公汪华。越国公汪华成了江南的保护神,尊为汪公大帝或徽州太阳。东南各地乃至贵州的一些地方都设有汪公庙祠。现在汪姓人中,大多是越国公汪华的后裔。图五:无愁村河溪巨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26ymr49qnvqj4nvn7n.jpg
无愁汪公庙最初为陈姓所建。据传,陈姓先祖时与越国公同朝为官,交情甚厚,义结金兰。后陈公遭难,越国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营救,至此成了莫逆之交。为报越国公之恩德,陈氏后裔尊之为神。图六:无愁村曹山桥建在岩石之上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28ty5ye4az8wef8zf9.jpg
陈氏裔孙世居于江西,明末为避友亮之祸从江西迁安徽怀宁。清时又有分支从怀宁迁来岳西县无愁村。就在这支迁来无愁村时,就在无愁畈建了汪公庙祠。也许也是那个时期,制造了今天卒子介绍的曹山桥。图七:曹山桥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30w4j0j9tv080ztdj7.jpg
曹山桥建在无愁村河溪上,横卧在河溪上的借用了五条石条拼接一座叫“曹山桥”的清朝石桥。它是旧时“下山”通往响肠诸地的必经之地。曹山桥长约十八米,宽二米五,为无墩石桥,均采用花岗岩构造。图八:无愁村远望曹山桥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32wa51pyx2yxix9qac.jpg
桥石条榫合叠合,表面平滑。墩两头均建在岩石之上,长石板拼接架铺为路,曹山桥距今有一百五十年历史。曹山桥为陈氏建造,潮起潮落,溪水淙淙,成为百年间乡人为交通必经之路。图九:曹山桥由五根石条拼接而成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35zdf2zvk6b7ffmkqb.jpg
庙祠周围陈氏居屋林立,汪公历来被陈氏族众当做先祖对待。只可惜文革时庙摧像毁,让人痛心!新建庙祠坐落在曹山桥边。溪水环绕,群山拱卫。陈氏族众再塑神像,成众心所归。新修汪公神像落成,依然目光如炷,威严刚正。从此这里香客络绎不绝。图十:无愁村河溪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37xagfaa8fooui00ga.jpg
二00七年,无愁陈氏又发起倡议,扩建汪公庙祠!由陈氏名流牵头,陈氏族众及其他各姓再次捐献钱款。竣工后的汪公庙祠更加宏徫壮观。青山相伴,绿水辉映。图十一:曹山桥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6/203939s0001t0ttvrgdg9u.jpg
(本篇完)2017年12月26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12-27 16:04
仓房禾山百年紫藤——卒子走遍安庆仓房禾山百年紫藤——安庆古树名木系列第1417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仓房村禾山组的百年紫藤树。图一:仓房村禾山组的禾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42lmry9at9q8craerf.jpg
仓房村禾山组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仓房村境内,自古就是安庆北面的重要屏障,有着悠久的历史。杨桥镇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古迹遍布,这里以“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而闻名遐迩,著名山水画家萧谦中、清代状元龙汝言便诞生于此,李鸿章仓房遗址在仓房社区境内。图二:禾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44tz1fr74hgxz18zjf.jpg
禾山百年紫藤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仓房村境内。总体位置位于铜锣尖巨石以下,铜锣尖正成为安庆驴友们的圣地。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安庆市北大门。图三:仓房村禾山半道山路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46dzch4lul02v4oblb.jpg
杨桥镇域面积近一百平方公里,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距安庆市区仅十公里,水陆交通便捷,自古就是安庆重要的交通和军事重地。图四:仓房村禾山巨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48mc482n71acwcwca8.jpg
仓房铜锣尖历史悠久,文化存留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铜锣尖以奇峰、怪石、峭岩、险岭著称,它比邻鲍冲湖,又邻杏花村、面居芦潭夜月、石塘晚卓等景点独特,形成了安庆独特的旅游景区。图五:禾山巨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50zqjbk9dp0q9jcapf.jpg
禾山,现在为禾山组,地处仓房村腹地靠山一隅,东邻石塘河,西毗白泽湖,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图六:仓房村禾山两块巨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52e04eol1f4eoblk1k.jpg
在仓房村禾山组山顶间,两块巨石之缝间,生长着这样一棵百年紫藤,至今仍郁郁葱葱,藤条盘根错节,冠大如华盖,花期很短,香飘四溢。图七:仓房村禾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54ilm44kk44qx44mm4.jpg
这株百年紫藤不知何年由谁种植,卒子看到这棵紫藤树,直径约二十公分,树干盘根错节,呈螺旋状盘旋而上,灰褐色的枝蔓如龙蛇般蜿蜒,整个花冠向巨石间遮掩,花期一串串硕大的花穗迎风招展,煞是美丽。图八:仓房村禾山巨石与百年紫藤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57rwgt25a1at2c59w9.jpg
这棵紫藤长生长在巨石之间的脊贫石缝里,由于缺少肥料,百年紫藤也长势不快。这棵紫藤长在石缝里,很少被外界打扰,正因如此也就成了禾山的“吉祥树”。图九:百年紫藤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259lag46ebfqf0if66i.jpg
据了解,安庆地区过去有很多的碗口粗细的紫藤树,有些紫藤树龄至少已经百年。可惜现在留下来的很少。在植物园里,日渐丰富的各色植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依然难以撼动园中那几株老紫藤的特殊地位。色植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依然难以撼动园中那几株老紫藤的特殊地位。图十:百年紫藤与仓房村禾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301bspndlqj5g0q3jqi.jpg
紫藤生长比较缓慢,凭借藤本植物的惊人力量,缠绕出了坚韧的藤椅、秋千、吊环,安庆的一些公园和园林里还有一些几十年不等的紫藤树。图十一:仓房村禾山巨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303braskrferkufqscq.jpg
禾山的这棵百年紫藤,枝繁叶茂,根茎如斗,如虬龙盘绕。历经百年风雨,这株紫藤浓密。作为一种落叶攀缘缠绕性大藤本植物,紫藤本身具有观赏、环保、食用和药用四大价值。紫藤花期长久,花形美丽,李白曾有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图十二:禾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7/150305v02kmgi2k2ggd222.jpg
(本篇完)2017-12-27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12-29 14:12
黄铺韩花屋——卒子走遍安庆黄铺韩花屋——安庆古宅系列第1418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黄铺村的韩花屋。图一:潜山县黄铺镇黄铺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37inq56gnnnv7zvi51.jpg
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的一处古遗址韩花屋化石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化石点,才有了一个叫韩花屋的地方。原来安庆市潜山县早在六千多万年前是一块巨大的盆地,包括现在高耸入云的天柱山麓也是这块盆地的一角,这里气候温润,繁衍栖息着万物生灵,其中哺乳类与爬行类两大家族最最兴旺发达。图二:潜山县黄铺镇黄铺村韩花屋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39vzrgkxg3oj3rw3z5.jpg
经过了数千万年的繁衍,一些古生物随着地质变动或被填埋、或被腐蚀,也有被埋藏于地层的动物经长期沧海桑田的地质作用后,形成我们今天见到的天柱山众多化石点,以前卒子也曾介绍一点。就在这长条带红砂岩中保存着大量古生物化石,具有地点多、新属新种多特点,有"亚洲脊椎动物的宝地、哺乳动物的发源地"之美称。图三:韩花屋内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41znpcoicpmhnjgjzn.jpg
后来专家李传夔在潜山痘姆乡杨小屋地层中发现了距今六百万年前东方晓鼠化石。经过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自此以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多次前往皖西南天柱山麓考察,先后在十五个乡镇查明化石分布点五十多处,从类群上看,包含有食虫类、踝节类、钝脚类、南方有蹄类、食肉类、有鳞类等。图四:韩花屋二进堂厅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43ky1priuz71i1i7ql.jpg
后来,考察队还在潜山县牌楼乡韩花屋、杨新屋两地发现了五只个体龟化石。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韩花屋的地方。古生物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叶祥奎于1979年将此龟标本确立为安徽龟属(新属)、潜山安徽龟(新种)的正型标本。龟化石的发现对天柱山麓潜山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天柱山麓发现的化石分别经国内专家命名。图五:韩花屋门楼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45xj15my44le7f1xyf.jpg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于2013年4月组织一次潜山古新世古生物化石野外调查,选择黄铺——痘姆一带为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天柱山化石群,是沧海桑田的见证,是千万年积淀的时光记忆,它不仅掀起了天柱山隆升变迁的神秘面纱,而且还打开了人类窥视中国古老文明的又一扇窗口。图六:韩花屋的大青砖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47kxznx4pwgmxwxzxc.jpg
黄铺镇黄铺村地处潜山县西南,与太湖县小池镇接壤,中心镇区距县城十公里,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安徽省特色乡镇、安庆市文明村镇。图七:韩花屋一进门厅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49fxph7epo2lrh7zr5.jpg
韩花屋又名韩家花屋,位于安徽省潜山县黄铺镇黄铺村,是一座老屋,已经有了百年以上的历史,听几代老人们讲,老屋在明清之际出过秀才,晚清多地组织也到这里来过。韩花屋自古至今能人辈出。这里不知道蕴藏了多少传奇动人的故事,花屋已经经过重新修建,唯有后一进还保留着原来的式样。图八:韩花屋保留着清末民初的扇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51groktkggogjeezed.jpg
韩姓,后宋国姓,是当今华夏姓氏排行第25位的大姓。韩姓是黄帝后裔,出自周王族支系的韩国王室,是晋国六卿之一。春秋末期,韩氏联合魏氏、赵氏在晋阳之战中战胜智氏,使韩氏得以瓜分晋国,跃居战国七雄之列。韩姓在全国分布极广,名人众多,如战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汉代军事家韩信,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大宋名相韩琦,抗金名将韩世忠,开国上将韩先楚,大实业家韩永清,人民好支书韩振国等等。图九:韩花屋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53wvmvtmrv5m8vmtyr.jpg
“宋氏家族”严格的说是韩氏家族,国家副主席宋庆龄(本姓韩)就是忠献王韩琦的嫡系后裔。韩国被秦攻灭后,王室宗族后裔遍布各地,唯韩王信家族的子孙最盛,是韩姓历史发展的主枝。根据家谱记载,韩氏的第一个郡望是颖川郡,历代众多的韩姓显赫大家族,如宋代的相州韩氏,真定韩氏,辽代的幽州韩氏,玉田韩氏等等,追本塑源,皆出自颖川。图十:韩花屋大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12/29/140055rvrfrevtt1xsucx1.jpg
(本篇完)2017-12-29(本文为本年度最后一篇游记,因为工作太忙,在某些方面描述可能会有误差,请多多包涵)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8-1-2 14:20
余湾余介与江介石刻和马东升石刻——卒子走遍安庆余湾余介与江介石刻和马东升石刻——安庆石刻系列第1419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湾村的余介与江介石刻和马东升石刻。图一:石树顶部的飞来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852nher29sx31chc9ez.jpg
杨桥镇余湾村西倚大龙山,东临石塘湖,面积二个多平方公里,自古就有耕地千亩的优势,村内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果业丰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图二:飞来石石缝能容一人匍匐而入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854d2rjk6twcwcf6rzr.jpg
余湾村地处于一个“U”形的山谷中,两座大山犹如两只巨臂,将余湾村紧紧揽在怀中。正在这种独特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小气候”。图三:石树顶部的飞来石由马东升题写的石刻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856qhwhdhd1d1ohvvwm.jpg
数百年来,在这里农民种植果树的历史悠久。许多农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桔树、桃树、杏树等果树来发展庭院经济。一年四季鲜花怒放,硕果累累。图四:从石树顶部的飞来石附望杨桥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858f1nb3cc2b6bc46fh.jpg
余湾村之所以叫余湾过去的确是以余姓为主的村民为主体,另有江姓混居其中。百余年前,余姓与江姓是整个余湾村的人口主体。图五:石树顶部的飞来石另一侧(一般朋友根本没有机会看到)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00pk5en38usn686ank.jpg
余湾村过去一直属于桐城,那么为什么会有余湾这样的一个地方?原来,余氏其中一支乃名将之后,是元代安庆守将余厥为一氏,由于元末明初余厥于1358年遭不幸,满门几乎灭绝,之后救出并护养其幼子余渊(二世)于太湖,至渊孙贞四,迁洪涛山,姓王氏。清朝康熙五十三年,怀宁令张懋诚至县赈灾,得其实,因详复本姓。其遗胤不绝,至今为桐城人。图六:飞来石上刻有石树耸云石刻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03aumi9jkv1z1frvwu.jpg
有相关资料记载:洪涛山下的余氏自十五世余莲舫之后,开四支,分别居住在今桐城市大关、龙头、王集、卅铺四乡,有数百户,数千余人,属汉族。原来,元末余阙至今已延续二十七世的传承关系。经过几百年来余氏族人繁衍逐渐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图七:杨桥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05dyb7kfy67ankyjy0.jpg
江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前624年古江国为楚国所灭,后裔世代以国号为姓。江姓,卒子之前已经多次介绍过。图八:石树顶部的飞来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07fxe011aqzqhcchib.jpg
余湾一处,就有余江二姓相互杂居数百年。他们之间经过数百年之间的联姻、师生、同窗等关系维系,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关系网。图九:余介石刻马东升笔名素石。是安庆本地回族人,安徽省安庆市人,1946年2月生。自幼喜习书法篆刻,初临晋唐法帖,稍长从马吻石学制印,以秦印玺为宗并及碑额瓦当和明清诸家印蜕,又从魏叔子、胡艺农攻秦篆汉隶。篆书宗三代吉金文字探本求源,力求变化自如神采飞动,使沉雄之气渗于行间,隶书以汉碑为本,取明清近代诸家之长,方圆互成,且糅以篆书笔意,俊逸之气溢于字表,制印喜以书意溶之,以书为体,以刀为形,时出新意。图十:余介石刻局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11oznpduunaw4wpwur.jpg
安庆市区北面大龙山,灵山石树景区,是安庆较早开发的景点之一,以石奇、洞幽、水秀为特色,共有景点多处,非常适合游玩。所谓“石树”,是因为它是一株酷似由巨型球状花岗岩石叠垒而成的参天大树,从山麓直冲山顶,纵观全貌,好像在舒展着广阔的臂膀迎接八方来客。所谓“灵山”,是相传曾有黄龙居住在此,因而山有“灵气”,故称为“灵山石树”。石树从根部到树冠,有近百个洞室相连,古树的顶部,有一块巨石,它是石树的标志,上面有安庆本土书法家马东升收发书写的“石树耸云”四个大字。图十一:石树腰部的巨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13tgzjwjk5jntyqjeg.jpg
石树风景区,相对安庆人,那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无数次的春季、周末行、夜爬、晨练都曾到访过这里,石树的最高峰,有一块巨石,传说这块巨石叫“飞来石”,它像一个放名片的名片夹毅力在石树顶端。图十二:石树顶部的飞来石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16ri2lpg29g2ivtbzu.jpg
像在这块大石头上,由安庆本土回族书法家马东升手写的四个大字“石树耸云”,非常的壮观。站在山顶,烟波浩渺的石塘湖、景色秀丽的螺蛳山、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以及杨桥镇上的景色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也油然而生。 图十三:石树顶部的飞来石石缝之间的“江介”石刻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19w3qw7vp5zg07qggv.jpg
据了解,石树山后有一百丈峭崖,拔地而起、壁售如削,有趣的是峭崖中开一线,仅容一人侧身而过,高约五米,取名“一线天”。安庆像这种一线天的,也不知道多少。那天,卒子曾通过石缝爬到岩前,观看马东升写的“石树耸云”四个大字。果然是气势非凡。图十四:石树顶部的江介石刻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22p4s9s6rahbsels9b.jpg
石树的巨大飞来石石缝之间,有一个“江介”的石刻,也是卒子今天介绍的地方。“江介”两字,直径约为二十公分见方,石刻刻于飞来石石缝之间,时间约为民国至解放初期。“江介”实际上就是山岭由江姓所有,是江氏在石树山顶就是一座山最高的地方,所有的这一片山场和林地,包括山顶的鞍部,两山中间比较平缓的地方。图十五:石树顶部的飞来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25nx3ylpxxz2p6x24v.jpg
石树一带,面积很大,还有一处陡崖,就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及以下的山谷,两山之间狭窄低凹的地方,卒子见到一块巨石上刻有“余介”两字,直径约为十五公分见方,石刻刻于巨石阳面。这说明余姓百姓与江姓百姓以山腰之巨石为界,分为江氏与余氏的山界。图十六:石树顶部的飞来石与山腰的巨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27q2dir88q2jrfqmdr.jpg
“余介”与“江介”石刻,有着一定的历史文献实物价值,它们或刻于山脊、或刻于山顶、或刻于山谷、或刻于山脊、也有刻于山峰,更多刻于山鞍部。今天卒子介绍的刻于陡崖和山顶部的二个姓氏的石刻,就是民间石刻的一个缩影。图十七:石树风景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2/140929pt408c8cmm6anj4n.jpg
(本篇完)2018-01-02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8-1-3 12:46
五横师山与湘军瞭望岗——卒子走遍安庆五横师山与湘军瞭望岗——安庆风景与近代军事系列第1420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五横社居委原五横村的师山风景和百年前这里的湘军瞭望岗。图一:远望大龙山五横乡师山(远处山包)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02yf40fw8wb4aouk4w.jpg
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北门,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麓,距市区三十里。全乡总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一万余亩,山场面积近五万亩,属浅山丘陵地区。图二:清军中的湘军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03h0pd003vdng1b0dv.jpg
五横乡交通区位优越,三十里地连接市区,有两条路直接连接市区。五横乡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生态保护十分良好,全乡森林覆盖率达一半。图三:五横乡师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05u4a3yylk4dyamoxk.jpg
古人说,“仁者乐山”,安庆有着数不清的山,与山结缘、与山相伴,正是安庆人的特色,也是一份割不断的情缘。在安庆宜秀区的五横,有一个山头名为师山,卒子到访此处已经多达四次。问询当地百姓,才渐渐了解,这里曾是百年前,曾国荃手下的湘军的一处山寨,山头上还设有瞭望岗。图四:五横乡师山湘军瞭望岗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07n5tt88yyut1rm1xy.jpg
在湘军未到此处时,此地无名,百姓也只称为小山包,湘军向来以山为师,湘军置身于秀山峻岭、雾岚戏风,在与太平军长达十多年的战斗中,又以在安庆战斗最为激烈。湘军来到此处山顶,又觉天高地迥,万里风来,群峰皆伏于下,于是陶然悠然,顿生逸兴飞扬之感,于是师山便从此得名。图五:清军中的湘军装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09cgekif9qecmezjss.jpg
师山海拔约五百米左右,路途有若干弯道,有几处坡度较大,登山之路,崎岖难行,荆榛挡道,乱石嶙峋,高崖峭壁,横入苍暝。图六:五横乡师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12a023ne0e53bpzkzy.jpg
师山半山之间,仍有多处壕沟,有壕沟均约一米余宽,深一米余,长达数百米,虽然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至今仍然能够看到壕沟。图七:五横乡师山湘军瞭望岗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13lzd4ebdfec9op6ke.jpg
穿过松树小林,经千难、历万险,还要越过一处坡度非常大的土坡岭,才能到达瞭望岗,登入高处,蓦然云开日现,光芒万道,照彻雾海云天。图八:五横乡师山顶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15ez95hvik5ih5253k.jpg
“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名言,会强烈地撞击你的心扉。人生也会懂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强烈的感受师山作为湘军的近郊防御点的选择,可谓人的砺志之师。图九:从师山顶部看到整个五横乡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17fbbv04ivke09edj6.jpg
师山之顶,其实就是大龙山的一个余脉,它连接着大龙山的一个山系,在这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游师山,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寄情于山,有多少英雄豪杰曾经驻足于岭?他们或留下高雅的情致,或谱写血染的浩歌。图十:走遍安庆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19jx7ug6i1tgagg6w6.jpg
师山湘军的瞭望岗的巨石上,有“仰之疆高”四个大字,百年前,当湘军或立、或仰、或卧、或坐,他们在欣赏安庆风景时,也用他们的闲情留足安庆,当这些异乡斗士在安庆留下他们残缺斑驳的遗迹,却给了今天我们安庆留下深远厚重师山文化。图十一:五横乡师山湘军瞭望岗上“仰之疆高”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21eo56w5t4wq252svs.jpg
南宋杨诗人写道:“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下山,翻过一座山梁,迎接的依然是山。登高山、入森林,可以强健体魄。行走在师山中,观奇石怪松、兔走狐追、鸦雀争食,人亦可萌生野性,欲大吼奔跑,展脚伸拳,摆脱平日里身心受到的种种束缚、压抑、扭曲,这时,清新有力的血液灌流全身,平日的委琐也随风而去。图十二:五横乡师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23e6iledxpplooz1x4.jpg
师山湘军瞭望岗,设立于清朝咸丰年间。湘军瞭望岗在安庆被发现,还有多处,卒子之前已经介绍过一些。此处的湘军岗哨,山丘不高,从山脚经过约一小时就能登上这座小山丘顶部,进入这座当年烽火前沿的瞭望岗。图十三:五横乡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25yuklmv74535u315l.jpg
师山脚下的上了年纪的百姓,还能指出清军在此驻扎的情形,山上有壕沟通道,直通下山下的坡道。师山湘军瞭望岗与大王庙街狮子山湘军瞭望岗,都是湘军在安庆周边的军事设施。图十四:五横乡师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27mkxhzjxzuw1cvjwx.jpg
在与太平军战斗的时期,师山湘军瞭望岗可以俯瞰周边的五横乡全貌,近而控制整个安庆北面的主要通道。这里的自然风景很美,山体还有部分夯土修筑防御工势,工势依起伏的山势而筑,前后各有一条深一米左右的壕沟。图十五:五横乡师山上的奇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28coaae7j40o5fos6a.jpg
北面五横师山湘军瞭望岗的设立,充分说明当时的湘军对太平军的环形包围,湘军从山沟两侧,可近距离观察对方的活动规律,以加强防御。湘军瞭望岗成为安庆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战争遗址实物证据。图十六:五横乡师山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32cwd7oijdwuz5ry0y.jpg
安庆曾是安徽的省会,清中期是座有着数十余万人的小城,同时也是南京重要的西部门户。为防守安庆北面道路交通要道,特设立的瞭望岗。湘军与太平军血战宜城下,曾国荃曾在北门血战,双方各有伤亡。图十七:五横乡师山顶部的奇石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34mwfvke2dwky7flge.jpg
北门大龙山涉及几个乡镇屯兵数千、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弹药。曾国荃来到安庆驻防后,据曾国藩日志上记载“守土吏闭垒旅拒,功之辄拔。迟不过旬日,或以百记”。图十八:五横乡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03/123236qxr8axoxy5yazyak.jpg
(本篇完)20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