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集贤街道办事处柏子桥社居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旧址。图一:海校第三分校旧址一角
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旧址,现在正在拆迁,不久之后,将再也看不到了,为此卒子在安庆文史爱好者老朱的建议下,周日专访此处,留下几张珍贵的照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旧址是解后后,安庆地区最高的学府,如今沦落如此,不禁让人感叹。图二:海校第三分校的历史照片
解放后国立安大迁往芜湖,人民解放军安庆军分区接管了学校校园,随即华东军区海军学校第四大队又迁入此地并于1950年底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从1949年12月至1953年6月,海校为新中国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海军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成为海军工程师的摇篮。图三:海校第三分校不同角度的真实照片
海校的建立与迁来安庆,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巩固国防,1949年8月15日,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正式创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学校(简称华东海校),并于9月14日正式在南京开学。华东军区司令员张爱萍兼学校校长和政治委员。为充实海军队伍,中央军委决定调部分陆军转为海军。11月,陆军三十五军军部全体干部奉令调为华东海军,该部教导团全体官兵随行,并于12月调为华东海校第四大队。图四:海校第三分校的历史照片
华东海校第四大队原驻于南京狮子山下,因校舍房屋不够使用而选定由南京军管会接管的原国立安大校园为第四大队校舍所在地。1949年12月,华东海校第四大队正式迁到安庆柏子桥的这块校园。图五:海校第三分校的真实照片
华东海校第四大队迁到安庆柏子桥校园后,对洪水淹后受损的部分校舍进行了维修,在军分区接管校园时毁坏的国立安大校门原址上修建了新校门,并在校园内修建了礼堂、膳所等建筑物。1950华东海校第四大队正式在此开学上课。1950年底,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海军司令部借鉴苏联海军的建设经验,将华东海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联合学校下设兵器、机械、通信和舰务四个分校,在安庆的华东海校第四大队改建为第三分校。图六:海校第三分校的历史照片
1953年6月,因苏联专家认为海军学校应设于海边才有利于培养真正的海军人才,海校第三分校又从安庆迁往青岛沙岭庄。随后在本校校园开办的是海校的预备学校——海军文化学校。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创建时,由华东军区领导,学校的组织领导机构仍按部队的体制设立:学校下设大队、大队下设中队,各大队设大队长、政治委员等。在安庆的第四大队队长兼政治委员由原陆军三十五军教导团团长李玉萍担任,副政委为朱俭,副大队长为陈小龙。第四大队下设五个中队,学员约六、七百人。图七:海校第三分校
今天卒子特调阅历史相关照片,其中就有一九五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革命军人证明书相当于毕业证书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刘道生签发编号022133被证明人苏州市汪埙。图八:海校第三分校毕业的学员证明
1950年华东海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后,学校隶属海军司令部,为军级建制,校长为原陆军三十军参谋长夏光,原陆军三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孔繁斌任政治委员。在此办学的第四大队随之改为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通信学校,学校为师级建制,初由原大队长李玉萍任教育长(未设正、副校长)负责学校日常工作,胡志坚为政治部主任。1952年后李玉萍任负责学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并调谭天哲、何力山任正、副政治委员。学校下设六个中队。苏联专家鲁可雅诺夫担任顾问。图九:海校第三分校的地板与墙壁和屋顶
1950年底,华东海校按照苏联海军学校模式改建为海军联合学校后,担负起培训水面舰艇工程技术人员和指挥管理人员的任务。兵器、机械、通信和舰务四个分校各自负责培训一部分专业人员以满足海军建设的需要,联合学校校名由苏联专家建议命名,意即海校培养的人才联合起来即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图十:海校第三分校
在此的第三分校承担了海军通信人才的培养任务。海校的学员为部队选拔的骨干党员和高中以上文化基础的知识青年。三分校在安庆改建时,下设信号科、机务科和通信科三个专业。信号科主要学习海军旗语等内容,机务科的培训目标为使学员熟练掌握制造、使用通信机器的能力,通信科则以培训收、发报等通信业务操作人员为主。1952年后再增设舰管、雷达、声纳专业,共计六个专业。学员的学习时间,根据海军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定为两年左右,以缩短培训周期,争取多出人才。图十一:海校第三分校的楼梯
海校的建立同海军的建设一样,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学校创建时教员严重不足,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师资问题:一是从原海军技术人员中选调,二是从新参军的青年知识分子和部队技术人员中选拔培养,三是从地方大学中聘请。由于以前没有兴办过正规海军学校,为此海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以参考苏联海军的教材自己编印为主。海校组织专门人员组成教材编写班子,一方面广泛收集材料,另一方面认真听取苏联专家顾问的意见,同时编写人员集体对教材进行讨论修改后才定稿。图十二:海校第三分校面临拆迁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起,每年海校部分学校的学员就一直承担着国庆节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光荣任务。为办好海校,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各方面对海校的建设予以全力支援。三分校在安庆期间,由于安庆当时电力供应不足,经常停电,学校的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学校为此向东海舰队求援,东海舰队通信处随即无偿调拨了一部13千瓦的发电机组供学校使用。海校三分校在安庆与当地政府、军分区、长江航运管理部门和当地群众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海校积极配合安庆的各项建设发展,安庆港口曾为等候海校的苏联专家而推迟过发船时间。图十三:海校第三分校的过道
1950年初华东军区海军学校第四大队正式在安庆柏子桥校园开办时,共有学员六、七百人,加上教员干部共计千余人。1952年后,总校调舰管专业一个团来校,共有学员七、八百人,并开办了一个女生队,至此学校共有官兵2000余人。1953年初,三分校在安庆培养的第一批学员毕业,他们成了人民海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专业技术军官,女学员也成为新中国海军第一批女军官。他们中的一些成绩优秀者被选送至苏联留学,其中一人学成回国后任北海舰队政委。遵照中央军委、政务院的指示,三分校于1953年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培养了该国第一代雷达指挥官,后又为越南培训了一批军队通信技术人员。图十四:海校第三分校的局部
1953年5、6月间,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海校三分校由安庆迁往青岛沙岭庄。这里随后迁来了海军文化学校。1954年夏,安庆发生特大洪水,学校校舍大部被淹。是年秋,文化学校因此迁走。当卒子走近临近拆迁的海校旧址时,被墙角的一个五十年代的人造革沙发吸引,这个沙发已经走过近七十年的光阴,如今已经被人遗弃在拆迁一角,海校也如同这个沙发一样,被历史遗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保护这幢有着历史痕迹的建筑。图九:海校第三分校里的旧沙发
(本篇完)
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