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古道与反帝桥——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古道与反帝桥
——安庆古道与石桥系列
第13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宣店古道与反帝桥,还有安庆大龙山的部分风景。图一:大龙山顶部


    杨桥镇宣店村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宣店村地处于皖西南、皖鄂赣三省交通的枢纽位置,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图二:贤者乐山、山石怪异


  据杨桥龙湾十八景点资料查明,境内有“虎洞云蒸”、“江湾麦浪”、“响涧瀑布”、“芦塘夜月”、“线尖绕雾”等景点。宣店社区民风纯朴,生态环境优美。图三:悠悠古道是驴友喜爱之地


    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宣道古道,全长约五公里左右,是古时桐城县杨桥镇至怀宁县五横乡、大龙山镇、月山镇等地的交通要道。图四:大龙山顶部怪石林立


    宣店古道宽约二米左右,始筑于元朝,明朝至清朝是大龙山南来北往的军事要道。古道上的独特风景,还有山势因易守难攻,成为古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图五:右侧的为“灵犬石”过去卒子已经介绍


    宣店古道现存的石道,基本用大块石头铺成,蜿蜒于两山对峙之间的狭道中,两旁满目翠竹、小桥流水,山花烂漫,景色优美。图六:宣店古道石阶梯


     途经宣店古道途中,有一座石头堆砌而成的五六十年前建起的石桥,名曰“反帝桥”。这座桥是由杨桥乡宣店百姓建起的石桥。其名称的来历,五十年代之后我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交恶,经上级同意,宣店村在宣店古道上建造新桥,并命名为“反帝桥”。图七:宣店古道石阶梯


    “反帝桥”正式动工兴建之后,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宣店村民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建起这座由麻石条拼接而成的石桥。图八:远望大龙山


    当年,宣店村民高喊口号: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蔚为壮观。自此,“反帝桥”开始担当起大龙山一侧交通的重任。图九:大龙山顶部的石头群


    经历五、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这座名称带有时代特点的石桥,让我们回忆当年的风采。这座石桥也成为了解安庆各个时期一道绚烂的风景。图十:反帝桥


    宣店古道途经下楼堂、百丈瀑、中楼堂、长溪、上楼堂等地。在中楼堂不远的百丈瀑间,宣店古道仍然保存原始古 道的特点,是为皖西南后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图十一:反帝桥成为宣店人文的重要载体


    宣店古道由原始石块和人工开采的麻石砌成,两侧鹅卵石拼垫。特别是古道上的几座古桥,将来卒子再次介绍,全由石头堆砌,经考证,数百年来, 纹丝不动。古道路面被路人踩得油光精亮,足以证明当年行走的百姓众多。图十二:宣店古道边的小溪


  宣店古道,长约十里地,出境后到达大龙山顶,风景独特,行旅无山水之患。到达大龙山顶后,又后数条山间小道,可直达怀宁县各乡镇。图十三:宣店古道


    宣店古道历代军事要道,明朝期间和清朝时期,官兵取此道占安庆。民国后,宣店古道再次重修,建国以后再次重修,成为安庆大龙山一条重要的古道。图十四:宣店风景


    宣姓,在安庆历史上,算是较早期的原居民之一,宣家花园、宣店村是安庆印迹之一,在安庆地区,如果是宣姓,那一定是在明朝以前,宋、元时期就定居在安庆的原居民之一。图十五:大龙山顶部


    大龙山上,自南而北,沟沟壑林立、山涧优美,回环数百里,怪石其中。岭路险狭,为安庆府各县境步骑争逐之交。图十六:通过宣店古道就可以上大龙山顶


    杨桥镇的宣店村,原有居民较多,古道在崇山峻岭之中,大龙山山脉延伸到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带,古道边苍松翠竹,地险景美。图十七:大龙山顶部石头群


    站在高高的大龙山山顶间,能够瞭望整个杨桥镇,远望长江,关险道峻,崎岖难行,松竹繁茂,鸟鸣莺啼。图十八:宣店古道


    宣店古道竹松参天,翳天蔽日,竹海汹涌,松涛阵阵。居高临下,势及千里,宣店百姓在这里繁衍数百年,是安庆历史上重要的一节。图十九:大龙山

[size=0.83em]17.jpg (338.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铺王步文雕像——卒子走遍安庆
总铺王步文雕像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原总铺乡的步文雕像。图一:王步文


    王步文,生于1898年,死于1931。安庆著名人物,字伟模,安徽省安庆市岳西人。先后用过化名朱华、王华、王自平等,1898年1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资福村。1918年求学安庆,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是安徽早期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23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留学日本,是中共东京特别支部负责人之一,1927年回国。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后历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委员兼怀宁中心县委书记、中共中央巡视员、中共安徽省委宣传委员、代理省委书记、省委书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安徽党的主要领导之一。1931年4月因叛徒出卖,在芜湖柳春园被捕,5月31日就义于安庆。著有《社会学辞典》。图二:王步文雕像


    王步文,原名王伟模,1905年入塾读书。1917年转入粹新小学。发起组织以“团结同学,砥砺学业”为宗旨的“乐群会”,经常与进步同学纵谈国事。同年秋,邀集“乐群会”同学反对学校当局擅自增收学费被开除学籍。同年初冬,考入安庆安徽省立六邑中学。图三:王步文年轻时期


    王步文妻子方启坤。王步文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不断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书刊中坚定志向。并提出“收回民权,发扬民权,推倒军阀”的主张,决心为此奋斗到底。1919年“五四”运动,作为六邑中学的学生代表,出席在安庆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的安庆各校学生代表会议。5月10日,和周新民、方乐舟组织安庆各校学生罢课,举行3000多名学生参加的示威游行。5月18日,被选为安庆学生联合会委员。不久,被选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后又与安庆商会组成“安庆各界抵制日货委员会”,同时成立“仇货检查所”和“救亡十人团”,带头焚毁日货。图四:王步文手搞


    1919年6月,和蔡晓舟创办《黎明周刊》、《安庆学生》、《洪流》和《安徽学生会周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同年8月,先后创办工读夜校、工商夜校和义务小学,向工人、店员及城市贫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1920年与余大化(卒子曾介绍过故居)、杨兆成(卒子曾介绍过其墓)在安庆第一师范学生宿舍里办起秘密图书室,搜集和购买革命书刊,组织青年阅读和讨论。图五:王步文相关资料


     1921年4月与舒传贤、许继慎、彭干臣等发起成立了安徽省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参加在安庆菱湖公园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备大会。同年安庆“六二”学潮后,带领六邑中学学生参加反对安徽军阀削减教育经费的请愿斗争,在安庆菱湖公园内建造纪念“六二”惨案死难学生的“血衣亭”(卒子曾介绍过),题写“醒皖第一声”的横匾。同年秋,领导并参加反对安徽军阀操纵第三届议会的选举斗争。图六:王步文化名王伟模


    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以省学联名义,联络工商各界组成安庆各界“二七”惨案后援会,出版“二七”惨案特刊,并参与废督裁军运动。3月,代表省学联到芜湖督促芜湖学联改选,并和薛卓汉等一起组织芜湖各校学生,参加黄包车工人的游行示威,撕毁皖南镇守使马联甲关于“戒严期间,不准集会”的布告。又召开大会,宣传劳工神圣,反对苛捐杂税。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安徽省党组织最早的领导者之一。同年10月,动员安庆各界举行声讨大会,反对曹锟贿选,捣毁吹捧曹锟的《社刊》报社,砸毁“猪仔议员”何雯、张伯衍的家具,并将何、张拖出痛打。事后遭到通缉,潜往上海。图七:王步文生前遗物


     1924年春,到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组织安徽学生驻沪办事处,继续进行反对曹锟贿选的斗争。同时,变卖结婚的金戒指和制服,恢复并主编《黎明周刊》,开办平民夜校。同年冬,从上海回到安庆,同蔡晓舟等一起恢复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组织中国青年救国会,并主持起草章程草案。同年12月,以个人身份加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1925年6月赴日留学,和童长荣、王树声等一起,组织中共东京特别支部,并担任特支常委。同时联络国民党左派人士成立国民党东京支部,并联合大阪、横滨、京都、名古屋、神户和长崎各支部,组成国民党驻日总支部,担任总支常委。1926年1月,被选为代表赴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夏,继任国民党驻东京总支书记,对戴季陶到东京谋取日本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图八:王步文相关资料


    1927年2月奉调回国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同时担任国民党上海市特别市党部组织部长。不久又担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负责训练全国各地派来的工会青年干部。并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秘密潜往武汉。参与组织成立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任委员兼组织工作。同年8月,中共安徽省临委迁回安徽芜湖,设立执行委员会和常委会,在省委内负责组织工作。参与领导恢复各地党的组织,发动和组织农民武装斗争。9月赶回安庆,建立中共怀宁中心县委(卒子曾介绍过),领导安庆、桐城、庐江、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地的革命活动,兼任中心县委书记。为了发展土地革命,以建立农村农会政权,“坚决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准备领导农民暴动”,于11月回到家乡潜山县衙前、响肠一带(今属岳西县),同王效亭一起开展农民运动。秘密组织“农民协会”或“穷人自救会”。同时,还领导成立“汤池图书馆”,作为党员活动中心。图九:王步文与妻子


    1927年11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暂时解散。次年3月,中央决定恢复安徽省临委。主编省委机关报《血花》。经常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坚持白色恐怖下的秘密斗争。并与尹宽的“左”倾盲动错误和排除异己、武断专横的工作作风进行坚决的斗争。尹宽诬蔑其为“潜山代表”,“深山改造”、“右倾机会主义者”,将他排挤出省临委,甚至要求中央撤销其省临委委员职务,调离安徽。但他以革命大局为重,深入革命形势缓慢的庐江、桐城一带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图十:王步文老家与手稿


    1929年3月,调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到桐城、庐江一带巡视工作。成立中共桐成临时县委,同年6月改选为中共桐城县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向中央写了《桐城县临时县委工作情况》报告,以大量生动的事实,介绍了桐城、庐江一带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1929年7月下旬,到六安、霍山交界的豪猪岭(将来有机会介绍给大家),出席并指导六安县(包括霍山)第三次党的代表大会,为六安、霍山总暴动做好组织和思想准备。1929年9月,被调往上海党中央干部训练班工作,整理出版《社会运动辞典》一书。1930年7月,党中央派他到江西苏区工作,因国民党军队沿途警戒森严,几经转折未能到达,最后返回上海。图十一:王步文关押的监狱


    1930年9月,被派往芜湖视察工作。同年11月在芜湖召开中心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安徽工作的经验教训,部署新的战斗任务。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正式成立,任省委书记兼宣传委员。在全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斗争,积极发展积聚革命力量,巩固扩大皖西革命根据地。图十二:王步文


    1931年4月6日,由于叛徒告密,在芜湖柳春园楼上主持省委工作会议时,不幸被捕。4月19日被押送安庆饮马塘监狱。受到敌人各种酷刑拷打,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严斥叛徒,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临刑前,挥笔写下前人“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遗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在死刑面前的坦荡胸怀。1931年5月31日慷慨就义。图十三:王步文雕像


(本篇完)

2017-1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屋刘氏家族古墓群——卒子走遍安庆
朱屋刘氏家族古墓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9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朱屋村的橐箱石附近的刘氏家族古墓群。图一:莲云乡朱屋村风景


    不久前,卒子曾介绍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朱屋村的橐箱石,是自然风化造成的一块较为独立、鬼斧神工的大石头,以很小的支撑面立在巨石上,这块橐箱石见证了清朝安庆大移民的历史。图二:莲云乡朱屋村福四公墓群


    远离江南的陕西,有着百万以上的江南移民,他们散落在商洛一带,以商州、山阳、丹凤和商南等区县为主,寻找到了这群根在安庆的陕西人,印证了尘封已久的安庆移民迁陕的历史。图三:远望莲云乡朱屋村刘氏先祖坟山


    陕西省商洛市位于鄂豫陕交界地区。在这里,有一个相当大规模的群体叫“下湖人”,讲着一种特殊方言叫“蛮子话”。安庆文史学者曾对此做过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图四:刘氏家族古墓群墓碑


    原来这群陕西人以及周边的河南省淅川、西峡县和湖北省郧西县等地的大量居民,是安庆250年前迁陕大移民的后代,所讲方言与安庆方言如出一辙。图五:刘氏家族古墓群墓碑局部


    据民国《商南县志》载:“清朝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而起,接踵者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图六:刘氏家族古墓群墓碑多为清朝嘉庆时间


    清朝嘉庆《山阳县志》载:“及四十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侵,山民络绎前来。”提出了安庆人远迁陕西南部地区一说。然而,这一段移民历史,无论是安庆的府志还是其他县志,都没有任何记载。图七:刘氏家族古墓群墓群


    今天卒子介绍的二座刘氏家族古墓群,正是当年规模空前的安庆迁陕移民回乡安葬的见证,据《刘氏家谱(福六堂)》卷首部分中编写了族人迁徙表,标明迁居陕西后与老家保持有很好联系的族人有六支。家谱中总谱及老世系之后的卷五即为迁陕族人的谱系。图八:刘氏家族古墓群


    他们迁居陕西地点分别为陕西商南、商州、洛州等地。卷五的首页还撰有一文,迁居陕西的刘姓后人与老家共同续谱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年(1921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续谱时因兵荒战乱而未合修,要求族人他年有机遇一定要与陕西族人联系。图九:刘氏家族古墓群墓碑


    清朝乾隆时期,已经身为移民的刘氏宗族,在异乡思亲,带着眷恋和盘缠回到安庆潜山(岳西县建县前大半部分为潜山县),见家乡乡亲生活贫困,用自身的银子购山买田还予宗亲,死后便安葬在橐箱石附近的风水上佳的祖坟山。图十:莲云乡


    岳西县莲云乡朱屋村的橐箱石一带,是刘氏福四公支下的后裔,260年前,刘尊导携子刘千年由此迁陕,繁衍生息,子孙后代今有数百余人之众。图十一:橐箱石一带


    据了解,刘氏福四公(寿二公四子)后裔千明、千林、千亿、千森等四公从岳西县莲云乡莲塘坳迁到陕西湖北一带,后落脚在镇安县东乡铁匠铺上竹园沟、纪家岔大油坊、黄龙川渭南岭等地,繁衍后代。图十二:刘氏家族古墓群


    后来,千明、千林、千亿、千森等四公的原配又迁到镇安县小人河滚子沟、碾子沟等地,繁衍后代。卒子在岳西县刘氏宗亲刘会长带领下,到访莲云乡的刘氏家族古墓群,其中一座为迁陕移民回乡安葬的墓,墓碑后有几位后裔资料。整个墓碑由一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分为碑帽、碑框和碑体,具有很强的艺术价格和历史研究价值。图十三:刘氏家族古墓群


    同期,另一支刘氏后裔大年公后裔尊俞公从莲云乡河湾老屋迁到陕西平利县的东乡冲河口等地,繁衍后代。在支刘氏后裔兆柏公房大仲公后裔尊梅公和尊柳公后裔从莲云乡河湾老屋迁到陕西省旬阳县张家河一带,繁衍后代。图十四:刘氏家族古墓群墓碑局部


    从这上述地形可以预测,当年,刘氏先祖到了陌生的陕西山区,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山林、田地,而是转迁各地,那些山区的山冲之间、沟壑之间的不毛之地,便是刘氏先祖的安家之处,困难艰辛可想而知。图十五:刘氏家族古墓群


    当刘氏先祖在陕西已经安家立业之后,再次回到安庆岳西莲云莲塘坳,发现这里的同宗同亲仍然生活贫困,他们却用自身的安家钱接济家乡宗亲,这种思想真的值得当今安庆人再次好好学习。图十六:刘氏家族古墓群


(本篇完)

2017-1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观音洞与观音庙——卒子走遍安庆
白石观音洞与观音庙
——安庆寺庙与风景系列
第13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东至县张溪镇白石村的观音洞。图一:白石村


    根据安徽省公布首批228个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今天卒子介绍的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张溪镇白石村就228个村落其中。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古村落,今天卒子通过白石村一个古溶洞和洞里建起的小庙说起。图二:观音洞


    白石村系张溪镇的一个村。因座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头山下,又因村人几乎全为张姓而习惯称其为“白石张”。是池州境内仅有的一处张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唯一一位甚得始终的人。图三:观音洞内部


   据《东至县志》姓氏一章记载:“白石、井盆张氏系汉初谋臣张良的后裔,其51代孙张贵三元末避乱徙入邑境,现已繁衍二十余代。”后村头枫树垅倒地木形发现了一世祖张贵三墓碑及世祖古墓群,证实了史志记载的翔实。白石张的老人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说:“天上张玉皇,地上张天师;文张良,武张飞;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他们引以为荣地把这些传说和人文与自己村联系起来。而“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也是安庆市桐城县的著名人物。图四:喀斯特地貌


  在长江中下游的皖南山区,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许多古村落,有的依山而居,有的临水建邑。白石张村是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土和血脉相承聚族而居的鲜明特点。这个村座落在烟波浩淼的升金湖畔,大大小小的山脉沿湖蜿蜒,古时的张姓人很注重风水,六百年前选址时,就以“喝形”为依据,将村庄建在沿湖山脉之下。从村庄地形图上看,就像凤凰展翅,有首民谣说:“左龙山、右虎山,前有笔架山,后有罗汉山,背倚凤形,如蛇似龙。”图五:观音洞内


    白石村属典型的卡斯特地貌,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大龙山镇地形地貌相似。山上有云母、石英和石灰石,都呈白色,所以村庄取名“白石村”。据张氏宗谱记载,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鼎盛时期,“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图六:石壁上刻有“胜景”二字


   清末民初,白石张就有三百余户,千余人丁。全村分为上、中、下村,共有九弄十三巷,以老祠堂弄为中轴均匀分为东西各四条弄堂。横向十三巷也基本对称,但前低后高,层层叠叠如同阶梯。以前卒子曾介绍过白石张村,村里多处进出口机关,如遇兵匪偷袭,村人可进入下水道躲避,也可由下水道出口向后山逃脱。这些精巧的布局和设防,与先祖当年为避战乱来此建邑有关。图七:观音洞内部正在形成的钟乳石


  白石村东面延伸到升金湖中央,恰似船形的一个半岛。是升金湖南岸的一道天然港湾,一片开阔滩头和一处静谧渔村。据《张氏宗谱》记载,在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据《东至县志》记载:“白石张氏系汉初谋臣张良的后裔,其五十一代孙张贵三元末避乱徙入邑境,现已繁衍二十余代。 ”新编《东至县志》记载:“坦埠乡白石村西的长墩(又名团墩),曾出士夹砂红陶片,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之一。”另据史料记载,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奉命率部转战皖南,直抵池州,其部将杨白为抵御金兵,曾在白石村西的山中驻守很长时间,这个山寨后人称其为杨白寨,至今仍遗有兵营旧址。图八:观音洞内部正在形成的钟乳石


    白石张村是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土和血脉相承聚族而居的鲜明特点。观音洞位于白石村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更在于这独一无二的观音洞。观音是老百姓熟知的佛教偶像。图九:观音洞外部


    观音洞内建一庵,据了解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建有茅篷,清朝康熙年间成观音庵,光绪至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洞后古树成荫,在洞口上书“观音洞”三个大字。观音洞高约三米,深约五米,宽约二米,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坐像,显出一派佛门气象。洞顶有泉眼一处,仰望洞顶,阔尺余,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图十:观音洞钟乳石


(本篇完)

2017-1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珠岭廖氏祖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珠树岭的廖氏祖堂。图一: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


    廖氏祖堂坐落在北浴乡廖河村珠树岭的岭头,今属北浴乡的廖河村,这里是大别山余脉延伸,一部分递趋湖北英山入蕲州(今蕲春县)。这里自古地属安徽宿松县与湖北省蕲春(古蕲州属地),廖河一带自古地形繁杂,东北属安徽省太湖县,南属宿松,旧县志载,为县龙脉严恭山之祖。图二:地处三省交界的宿松县清朝民风民俗


    今天卒子介绍的珠岭又称株树岭,这里是大别山余脉,有著名的三面尖与小隘岭,小隘岭又称株树岭,廖氏祖堂就在株树岭上,这里的山脊与湖北的蕲州为界,历史上这里曾是吴头楚尾的分疆之地,既为国界又为省界。图三:宿松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民间传说,一座山三面两省三县各县山域分别各有各的山神、土地,各佑各方。小隘岭为元末陈汉所修,自隘口(今隘口乡治地)至北浴株树岭接蕲州的一条山路,全长五十余里。这里峭隘盘曲,关寨险峻,历代在此均设有军事营汛。过此关是宿松通往湖广、中州河南乃至燕京齐鲁的一条交通商贸古道,军事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明初石良元帅征西,攻湖广即由此岭通达蕲州。清康熙黄岗府曾设分界界碑于此,今界碑犹存。图四:宿松县珠树岭廖氏祖堂


    皖西南的宿松县青山如黛、秋水无波。绵延起伏的山岗,在绿色草木的衬托下,香气诱人。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廖姓。廖氏祖堂重建于八十年代,共有三栋,廖氏祖堂是廖氏百姓祖宗创业千秋颂,廖氏祖堂又称廖氏祠堂。图五:宿松县廖氏祖堂门楼与青砖


    在秋日艳阳的照耀下,廖氏祖堂显得格外祥和安静,古朴厚重。在整个株树岭中一座普通的老宅子,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风格古典,庭院雅致。屋后有一片廖家的风水林,层林尽染,松柏参天,林间鸟唱虫鸣,尤觉山林幽静。图六:宿松县廖氏祖堂门楼


    祠堂不算很大,面积二百余平方米,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经有近二百年,民国初经修葺后为族人所居,现重修后的祖堂壁上镶嵌着廖氏的家训碑。图七:廖氏祖堂内部


    据了解,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潜山设立大营,分调把总常川驻守宿松县城,另设乡勇把总驻防隘口,后又增设千总、百总分驻城关、隘口、仓镇,互为犄角,以资镇懾。康乾时期,城关共设四营,分兵驻守东、西、南、北四门;沿江分设小孤、泾江、归林三巡检司署。图八:宿松县廖氏祖堂后面厢房部分坍塌


  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潜山游击蓝进禄,宁国营千总火嘉瑞带兵防守宿松县城,另派抚标右营游击侯斌进驻隘口,游击营千总罗英驻守朱岭,宁国营把总张定邦驻二郎河,宁国营外委陈锺驻寨子铺,另委叶茂威驻佘家嘴。四年事态平稳,始行撤去。道光以后,防务渐弛,仅存县城一营和小孤一司。图九:廖氏祖堂内部


  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安庆知府牛镇、参将田大武率领皖、浙兵勇驻守宿松县城及二郎河。三年二月,洪秀全率太平军沿江东下,挺进宿松,曾留重兵驻守宿松县城。七年八月,清军骁将都统都兴阿、都护多隆阿,总兵鲍超等领步马全军,从湖北挺进宿松。八年十一月,太平军大将陈玉成大军数十万进驻宿松,与清军激战梅墩畈。九年十月,曾国藩率湘军进攻安庆。驻扎宿松县城。十一年三月,太平军收复宿松,至八月安庆失陷,始开拔西去。图十:廖氏祖堂墙壁上镶嵌着家训碑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春,曾国藩调沿江水师分驻宿松东南各地,另调提督李鸿章急调开字全军驻防宿松县城至二郎河一带。六年,捻军挺进至鄂东,曾国藩飞调提督周威传率部驻防宿松县城。图十一:廖氏祖堂清朝窗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清廷调集宁、汉两路大军在太湖、宿松举行秋操。以宁为北军、汉为南军。划定宿松为南军驻地。同年十月十五日,南军正统张彪,协统黎元洪率步马全军进驻宿松。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凉亭河及铁线河举行小操,二十日赴太湖会操,因接北京急电,慈禧、光绪先后病死,会操停止,各军次第撤返原防。图十二:廖氏祖堂家训碑


(本篇完)

2017-1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7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园惜抱轩银杏树(安庆七名木之一)——卒子走遍安庆
公园惜抱轩银杏树(安庆七名木之一)
——安庆古树名木(七名木之一)系列
第139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文昌办公园社居委桐城中学内的一棵有着二百多年的古树,它有着非凡的身世,是安庆地区七棵名木之一。图一:远望惜抱轩(姚鼐手植)银杏树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已有1200余年。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二百余年,是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享有“文都”盛誉。图二:惜抱轩银杏树


    桐城中学简称桐中,由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先生于1902年创办。桐城中学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的时代。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校长)吴汝纶从日本考察归来,为发展家乡教育,专程到安庆借安徽巡抚衙门东南侧之督练公所为校舍,创办桐城学堂。图三:惜抱轩银杏树243年了


    惜抱轩银杏树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公园居委会桐城中学校园东北隅,系姚鼐书屋“惜抱轩”旁之宅树。银杏树现挺拔参天,枝繁叶茂。姚鼐(1732~l8l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 惜抱先生,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入翰林,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中年弃官,先后在江宁、扬州、徽州、安庆主持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达四十余年,士争受业。图四:惜抱轩银杏树为上海桐中校友会认养


    惜抱轩银杏树树围3.3米,高30米,树冠占地面积400平方米。1986年桐城市人民政府拨款用于银杏树周围建立栏杆,勒石立“惜抱轩银杏树”碑。姚先生自公元1738年来居于此,至1955年划归本校改建教学楼,姚先生及其后裔计居217年,此银杏树乃姚氏园中故物。建栏保护,以供观赏,如睹前贤之风范,因刻石纪念。一九八六年秋,桐城中学志。”图五:惜抱轩银杏树


    宋末元初,方德益冒锋镝北上,始迁于县市乡(即桐城县城)龙眠河畔的“凤仪里”,因称“县市方”或“凤仪方”。德益公尝割宅让地于县学宫,也曾建桐溪石桥于龙眠河,义举载于《桐城县志》和家谱。自五世祖方法,成举人居官四川断事,他们遂称“断事方”;至七世科举兴旺、折桂如林,方佑公又开府桂林,于是称“桂林方”,后来八世祖方向等又成进士,朝廷特赐建“桂林坊”表于县城北大街,“桂林方氏”名声乃大。“桂林方氏”名哲继出、灿若星河,著名的大科学家、思想家方以智,以及桐城派开山鼻祖方苞,都是这一支方氏。图六:惜抱轩银杏树


    麻溪姚氏与桂林方氏是世代姻好。其实,张姚马左方吴叶潘等桐城巨族,向来彼此通婚,盘根错节。他们大多是宋元之际或明初移民而来,盘桓于桐城,在桐枞各地都有田产、山庄、别业,他们的后裔因守田、守墓,又不断四散而居于桐枞各地。图七:安徽省名木,编号23,全安庆只有七棵,与迎客松同级


    姚氏十世迁入县城,先后居“树德堂”等处。姚鼐八岁时由“树德堂”迁居“初复堂”,后建“惜抱轩”书屋,植此树,至今已有200余年。“惜抱轩”早已不存。姚鼐著有《惜抱轩文集》、《惜抱轩诗集》、《惜抱轩尺牍》等书,影响深远。图八:惜抱轩银杏树


    1986年桐城市人民政府拨款用于银杏树周围建立栏杆,勒石立“惜抱轩银杏树”碑。碑文正楷阴刻:“本校东隅,原为桐城派文学大师姚惜抱先生故居。惜抱轩(姚鼐手植)银杏树,安徽省名木,编号23,全安庆只有七棵,与迎客松同级,更多精彩的内容,请继续关注《卒子走遍安庆》。图九:惜抱轩银杏树   


(本篇完)

2017-1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桥大青山古道——卒子走遍安庆
郭桥大青山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3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城东十六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的大青山古道。图一:远望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


    大青山古道主要因为这里坐落着青山石屋寺而得名。其位于枞阳县城东十六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东南麓半山腰,东南距桥弯大畈一百米,东距马步山一公里二。图二:远望大青山颠与悠悠古道石台阶


    大青山,因山色常年翠绿如黛得名;石屋寺,即在大青山山腰。石屋寺很有名。山上景点很多,比较有名的十六处,名“青山十六景”: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栖梧竹等。图三:悠悠古道石台阶


    从大青山通往石屋寺的小路,留下了数百年的古道。诸景之中,以 “石屋胜境” 名声最盛。山南峰下,一块巨石如从天而降,高数丈,广十余米,似巨掌前伸,石下一根天然石柱,自然承接。巨石下近百平方米,空如屋宇,故称“石屋”。过去卒子曾介绍过此景。图四:古道石台阶


    人居屋内,冬暖夏凉,宽敞明亮。石壁敲击成韵,东作皮鼓之响,西发铜锣之音,音色各不相同。屋顶平坦,上有一只巨型脚印,印迹清晰,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传说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驾云过访山护国庵,因为山承受不住其重力,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青山上,不想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压在下方的石柱上,形成“石屋”。图五:远望大青山


    传说,东晋建元初年,高僧清供禅师云游至石屋,遂以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募化,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三重,取名“石屋寺”。元代至正年间,裴仙道人居此修炼,颇得修炼的法门。相传有乌鹊为其扫地,白驴为其化米。裴仙经常会集仙侣道友讲论丹术,因名其地为“会公岭”。图六:古道石台阶


    相传明代中晚期,家住青山脚下的何如宠即在此读书。何如宠后来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如今的石屋巨石上还存有其手书的摩崖石刻诗一首,诗曰:“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代认前朝。”以“相国诗篇”而成十六景之一。此外,在石屋读书游览的士人,尚有左都御史左光斗、学者钱澄之、诗人王灼等;清末方守敦、殷希声等人,也在此留下了诗文题刻。图七:大青山古道


    石屋寺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无法得知。在安庆市原枞阳县枞阳镇,有很多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留存。其中有盘山古驿道、也有沿长河、长江的古水道等等。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石屋寺的大青山古道了。大青山古道的起点,位于枞阳镇郭桥村。大青山古时就产茶,一山的茶树,顺着悠悠古道,再经过半山的石屋寺,是古时百姓进山入寺的必经之路。古道蜿蜒山间,夹道树木森森,沿途磴古苔老。图八:悠悠古道石台阶


    郭桥大青山古道古道,在郭桥村与背后的某村之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岭背海拔约二百多米,全长约五、六公里。经考证,它在元末明初就已贯通,是古代安庆府与枞阳镇之间的门户,也是古代往来的茶道、祈福道,更是一条百古道。图九:古道石台阶局部


   一条小溪与古道相伴,石台阶供人行走。石头台阶已被磨得光亮,古道在此体现。山中清幽恬静,鸟鸣水声,颇有隐世的感觉。古道蜿蜒在磅礴的群山中,是石头铺筑而成,只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踩踏才成了路。石阶顺山势倾斜,盘璇而上,那石阶被过往行人的脚磨得光溜溜的,见证了人类变迁。图十:古道石台阶与老屋


   沿路行至大青山之颠,视野开阔、风景如画,山中竹木茂盛,鸟语花香。曲折清幽、百涧奔流,众瀑飞泻。水光山色,辉映其间,仿佛一幅瑰丽的山水长卷。古道周围是一派田园风光,灌木、杂草葱郁,一路清幽恬静,虫声鸟语不绝于耳。百年来,古道与这里产的山茶、石屋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交融,又见证了人世间的沧桑和苦难。从古道中,仍可见当年的繁华和辉煌。图十一:大青山古道石台阶


(本篇完)

2017-1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抱山独阜枫树桥——卒子走遍安庆
抱山独阜枫树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3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独阜组(原抱山村)的枫树桥。图一:远望独阜寺


    抱山独阜枫树桥位于红旗村。红旗村由原上宕、抱山两村合并,位于小池镇东北部,总面积一十六平方公里,山场面积一万二千余亩,耕地面积一千亩。图二:原抱山村村民想像图


    红旗村,这个带有时代特征的名称,安庆一共有五个,一个位于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红旗村、一个是安庆市望江县赛口镇红旗村、一个是原安庆市枞阳县凤仪乡红旗村、一个是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红旗村。图三:圣岭河


    抱山村自古以经济作物为主,主产蚕桑、茶叶,“抱山黄烟”全县闻名,有松树、毛竹,千年古刹“独阜寺”座落在抱山村。今天卒子介绍的枫树桥就在独阜寺山坡下。图四:被杂草掩盖的枫树桥


    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原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这座山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图五:独阜寺下一片千亩良田


    民间传说禅宗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据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不知是水土流失太厉害,还是因为地壳变动的原因,它已明显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以前卒子曾介绍过广峰寨,就在广峰。图六:独阜寺边的枫树桥


    唐朝宗宝应年间,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后不知毁于何时。清朝道光二十年从九方美砚捐修中重东岳殿及两廊,清朝咸丰九年又惨遭寇毁。民国二十二年乡绅募捐重修,建国后逐渐荒废零落,文革时竟被夷为平地。现在的独阜寺,得到重建。图七:百年枫树桥


    在抱山村,曾流传一里三桥的传说。就是一里地,三位石桥。卒子曾介绍过一座。今天卒子介绍的枫树桥为村中中间的一座,在未修车道之前,人们从两座山脉的圣岭河而上,这座石桥就架在小溪上。沿途可见许多水石奇观,借水生色,各逞奇妙。图八:圣岭河上枫树石拱桥


    枫树桥边,原有百年枫树一棵,桥因枫树得名,现在枫树已不存,唯枫树桥还在。在枫树桥两边,是一个百亩小畈,形如凤毛飘落,由两支山脉抄手挽住周围山上流失的水土积淀而成。畈北即独阜寺托身之地。原寺建在山脚,几与畈平——也许建寺之初,畈为幽壑,寺也是建在山腰上的,只是佛心趋平厌险,故假时日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图九:枫树石拱桥


    独阜寺前一里三桥,旁有圣岭河自西而下,瀑高数十丈,山川平畴,尽收眼底。独阜寺左峰右岭,坐山秀美。左峰相传为陈玉成属下的十二位女将军的战死之地,因而又名寡妇寨。现存寨墙近五百米,是县内少见的古战场遗址。以前卒子曾介绍过。图十:枫树桥石构件


    左峰又名广峰是一风水宝地,得地人家将富贵至极,有民谣唱道:“广峰寨上一朵莲,太阳起山照半边。谁若占得此宝地,能买一府六县田。”引得千百年来的风水先生不知磨穿了几多双鞋划破了几多条裤子。图十一:上年去独阜寺进香的达官贵人与家人


    坐山之东,右岭的发端,有一石蟾,栩栩如生。相传自月宫贬出,要待形销骨铄方能飞升。更有传说,寺有金银分藏,并留下秘笈窖单及歌诀。其辞曰:“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落在七七里;上角丘,下角丘,金银落在角角丘。”至今无破译者。原址附近还有摩岩石刻淹没待考。图十二:枫树石拱桥


    独阜寺及这片田畈,起于唐朝,兴盛于明清。清朝时建起的一里三桥,是在原明朝石桥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这座枫树桥建于二百多年的乾隆至同治年间,由当地百姓亦捐俸助建,如枫树桥尚存一座用规整的青麻石砌凿而成的拱桥,可见当年情景。图十三:枫树石拱桥局部


(本篇完)

2017-1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湾炭坑石海——卒子走遍安庆
余湾炭坑石海
——安庆风景系列
第13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余湾村炭坑组的石海风景区。图一:远望余湾的炭坑石头群


    余湾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村,是近远闻名的“柑桔之乡”,也是安庆的后花园。图二:炭坑石头群之间的石缝


    余湾村面积只有二平方公里五的面积,位正好位于一个U形的山谷中,两座大山犹如两只巨臂,将余湾村紧紧揽在怀中。正在这种独特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图三:炭坑石头群


    余湾村的农民种植柑桔的历史比较长。许多农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桔树、桃树、杏树等果树。为充分利用这种独特的小环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余湾村就开始大面积栽植温州蜜柑。图四:石海石头群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余湾村一千多亩的农田,绝大多数都种上了桔树。如今的余湾村,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柑桔之村,水果之乡了。每到春秋两季,正是桔花盛放的季节,在绿意盎然的桔树上,开满了香气扑鼻的醉人的桔花香,这时的余湾村又成了花的海洋,赏花的圣地了。图五:炭坑石头群巨石林立


    杨桥镇余湾村西倚大龙山,东临石塘湖,总面积二平方公里五,拥有耕地面积一千五百亩,果园面积一千二百亩,村内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果业丰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图六:炭坑石头群


   余湾村地处于一个U形的山谷中,两座大山犹如两只巨臂,这里有一处全石头群的地方叫炭坑,原指土法生产的煤矿、煤窑,据卒子科考考证,完全是人为命名,与煤无关。图七:炭坑石头群巨石


    余湾炭坑顶部,有一块巨石中间断裂,立在炭坑顶部断裂的巨石如同一本巨书,平整而又光滑。有人曰:看石头美不美,要看平不平。其意指,平整的石头,有利于喜爱自然山水的书法爱好者。而炭坑顶部石头上则有“德并鸿光”四个红字大字,其意是品德高尚博大宏伟。这四个字原是清朝帝师翁同龢写给同僚父母的寿匾之字。图八:炭坑顶部的“德并鸿光”四个大字


    安庆周边,没有产炭区,本地一座火力发电厂用煤全部外运。但安庆有着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石头风景。仅大龙山一处,就有石头群风景区数处。今天卒子介绍的石海就是大龙山森林公园一侧顶部背后的石头群。图九:炭坑石头群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巨石


    这些石头群是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作用结果下, 岩石遭受崩解破坏, 形成大片巨石角砾, 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 形成石海。与安庆杨桥石树形成二处非常美丽的风景区。图十:炭坑石头群之间的野杮子树


    石海位于杨桥镇余湾村境内,滨临石塘湖,距城区约十公里,远远从炭坑看到石海全貌,满山巨石逶迤相叠,全部是石头,令人叹为观止。石海最高处有巨石为顶,凌空峭立,其中一块石头独立悬空,又名飞来石。周围怪石林立,形态各异,各尽其妙。图十一:远望余湾的炭坑石头群


  石海主要是以石头为景,分为洞景、石景为主要特色。洞景起于炭坑石头群。山脚就开始有巨石,爬山则进入石头群当中,越向上就发现石缝和石棚,还有石洞。石海风景区,现已经纳入大龙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站在大龙山森林公园鹰愁崖能够看到石海的全貌。沿山脊西行,山后有悬崖,地形极为险要。图十二:远望石海石头群


    沿洞深入,洞巷错落曲折,或豁然开朗,或狭窄低矮。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近百个洞室或高或低,忽明忽暗,小者仅容一人,大者可纳百客。与石树石洞最大不同是,石树是经过人为修建而成,而石海全是天然而成,穿洞而上,不知何处,却又不知不觉已达山顶。图十三:远望石海石头群


  石海与石树一样,都是巨石崩塌造成,巨石之间存在裂隙,在水分冻结膨胀情况下,岩石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地热涨冷缩,造成岩石破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石头间隙,形成石缝、石棚和石洞,从整体看,这就是石海。图十四:炭坑石头群上的大字


    一个人,游玩石海是不行的。它需要至少二个成年健壮的男人相互帮助才能完全攀爬石海的过程。那日,两个成年健康的男人翻过炭坑的几座小山,来到石海。石海怪石嶙峋、形态万千。可以想像亿万年前这里曾是大海,水里的石头经过海水的冲刷形成千奇百怪的样子,后来地壳运动就成如今这模样。石海是花岗岩的海,它是地壳运动时形成的。远远望去,巨大的石头如同大海,波浪起伏,汪洋浩瀚,仿佛还能听到那海面上的怒涛隐隐,浪声阵阵。图十五:余湾的炭坑石头群


    能够站在石海里,欣赏着这优美独特的山石不由感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炭坑中,有一块形态很特别的巨石,它既像婀娜多姿的少女,亭亭玉立在那,淡然看着沧海桑田的变换;又像一个男人,守望着安庆山水。在石海里,有一处风动石,虽说风吹石动,但是人去推,依然纹丝不动。泰然的立在那儿。它独立的立在另一块巨石上,站在上面,极目四望周围的美景尽收眼底。在石海中,绕不过去的地方,就要进入洞中,这些洞,其实是巨石之间的缝隙。这些石头垒成的石棚,人在期间,能够启发智慧令人惊叹。图十六:石海石头群


    穿越石海,沿路来到石海岭,顶部有山路,左边一条很陡很高上去可以观石海全景,地势越发陡峭,气喘吁吁爬上山顶,往四周一望群峰尽在眼中,石海奇特秀美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穿过石海,还有另一处景点名为天梯,这里的山石一大片伫立在那,远远望去就像海洋一般辽阔。在安庆“山这有石树,山那有石海”,是安庆旅游观光一绝。图十七:石海


(本篇完)

2017-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园胡七姑节孝祠石柱础——卒子走遍安庆
公园胡七姑节孝祠石柱础
——安庆石构件系列
第14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菱湖街道办事处的菱湖公园内的胡七姑节孝祠里的几个石柱础。图一:民国初期胡七姑祠旧影


    安庆大观区菱湖街道办位于景色旖旎的菱湖公园之滨,东起湖心路,西至集贤南路,南起菱湖北路,北至市府路,面积三平方公里,下辖柏子桥、戏校南路、东二巷、菱湖新村、公园、湖滨新村等六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大家熟悉再熟悉的邓石如碑馆内的几个巨大的石柱础。图二:现在胡七姑祠巨幅石雕刻画像与保护牌


    安庆邓石如碑刻馆,位于安庆古城东北、国家级菱湖风景区内菱湖公园西北隅,碑馆原是在“胡七姑节孝祠”基础上建设而成。图三:保护性建筑当然也包括巨大的石柱础


   “胡七姑节孝祠”,是清末建筑风格,但其中又点缀民国建筑的风格、五开间砖木结构、抬梁式歇山顶,典型传统中式近代历史建筑。图四:胡七姑祠后改建为邓石如纪念馆


    邓石如碑馆原为胡七姑节孝祠(简称七姑祠),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开间抬梁式歇山顶,砖木结构。现该馆内藏有邓石如像和《自题诗》石刻以及他晚年书法的精美石刻。其碑字体多样,行草隶篆各具风格。表现出邓石如书法技艺之精湛,不愧成为后人师承楷模。图五:胡七姑祠内的巨大的石柱础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初九日,皖省著名商贾 “胡玉美” 字号主人胡长龄(即胡杰,字竹芗,著名书法家)小女儿胡娴静,在家姊妹中排行第七,家仆称呼七姑娘。七姑娘因未婚夫孙本佑突亡,而悲痛欲绝,其贞节刚烈随之吞金而去。图六:石柱础


    胡、舒姻家为清末著名官宦家族,此事传遍皖城,可说皖省无人不知;如此贞节颂事,传至京城惊动朝野,慈禧太后闻知,恩准皖省为胡娴静竖贞节牌坊。太后谕旨下达,加上胡舒两家官场上的关系,皖省自抚台、藩台、臬台以下各级官员纷纷前来哀悼,并在菱湖胡家祠堂前竖立贞节牌坊。图七:除了石柱础之外,还有巨大的石鼓


    辛亥革命期间,胡玉美家族因“胡七姑贞节牌坊”与前清慈禧太后有关,胡家将其牌坊拆除;安庆文史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胡子穆在胡家祠堂旧址上新建“胡七姑节孝祠”(简称七姑祠)。胡七姑节孝祠内现存有六只巨大的石柱础,每只直径约有八十公分,为青石雕刻。图八:石柱础


    胡七姑节孝祠为清朝光绪年间建筑,应属于家祠改建,时间同胡七姑贞节牌坊,大概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末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民国初期重新修茸时增加民初建筑风格。胡七姑节孝祠内现存有六只巨大的石柱础,上雕刻有花鸟等图案,为上陈雕刻佳品。图九:巨大的石柱础,可想当然的规模


    民国十七年(1928年)皖省建设厅始建“菱湖公园”,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安庆沦陷,菱湖公园除胡七姑节孝祠外,均毁于兵燹。图十:解放初期胡七姑节孝祠旧影


(本篇完)

2017-1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6-25 13:47 , Processed in 0.0311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