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口纱帽山朱旭昶与朱曾若墓——卒子走遍安庆
山口纱帽山朱旭昶与朱曾若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首先祝贺由安庆市委宣传部、安庆市文广新局、安庆地方志办主办的安庆建城800周年图片展在安庆市美术馆展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山口镇纱帽山的一处康熙五十五年古墓。图一:山口镇纱帽山


 安庆市大观区山口镇原属怀宁县,称为山口乡,其境内山口镇而得名,古称皖口,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图二:朱氏康熙古墓


  山口镇内有七百余多年历史的府城隍庙、御葬、古井、古城墙遗址,还有“杀尽(汗)奸”石刻、清朝一品大员杨汝穀墓、“石门秋泛”、“雁叉鱼灯”、“柏子晴览”等景点、金岭寺、万佛洞等,过去卒子曾介绍很多。图三:朱氏康熙古墓位置


  山口历史悠久,公元225年就出现在正史皇帝“本记”里,比怀宁县命名早185年,比安庆建城早1035年。唐宋时期,皖口两度成为怀宁县治之地。其枕柏子山,挟皖河,濒长江,拥石门湖,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争夺战争。图四:朱氏康熙古墓前的石望柱


  山口山川秀美,景色迷人。纱帽山,山势奇特,今天卒子介绍的康熙五十五年古墓就位于半山间。中腹平缓开阔似坐毡,后背突兀象乌纱,左面山峰如双蟠龙,右面山岭若俩卧虎。登极远眺,如虹大江,烟波浩渺;近望宜城,似海市蜃楼。图五:朱氏康熙古墓与墓前的望柱


  石门湖水面辽阔,烟波浩渺,渔帆点点,少鸥翔集。“柏子晴岚”、“石门泛秋”、“雁汊渔灯”是怀宁县十二景的三景。独特的山水风光,令历代文人墨客迷恋往返。其中唐朝诗人李涉的《井栏沙、夜遇客》、宋王安石的《过皖口》、《至皖口》、《别皖口》,黄庭坚的《向皖口》、明刘基的《江行》、清方都镐的《石门秋泛》,均成为古诗精品。图六:朱氏康熙古墓碑文局部


  山口纱帽山,山势奇特。中腹平缓开阔似坐毡,后背突兀象乌纱,左面山峰如双蟠龙,右面山岭若俩卧虎。位于半山腰间有一座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距今三百余年的古墓,墓主人为二位朱氏先祖。图七:朱氏康熙古墓碑文局部


  其中一位朱旭昶,字云叟,后裔又称云公后裔。另一位朱曾若,字音章,后裔又称音公后裔。此二人为朱氏后裔修建,二人是兄弟还是父子,不详。据卒子猜测,此二人逝世至少几十年,据推测为清朝顺治以前,相关历史等待研究。图八:朱氏康熙古墓碑文局部


  从碑文上看,由当时清朝朝廷一位自称愚侄婿门生胡**的岁进士,“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当然不是真正的进士。图九:朱氏康熙古墓碑文局部


  山口出名人,原来宋代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曾开办书院,后称濂溪书院。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才。自唐宋至清代,本县共有进士201名,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北宋一朝,双井村出进士48名;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从一品1名,正二品5名,从二品4名;知名文学艺术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殉节永乐城,有“宋殒长城”之叹。图十:朱氏康熙古墓碑文局部

[size=0.83em]910.jpg (181.9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昨天 20:34 上传




(本篇完)

2017-09-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山火山岩(待考)——卒子走遍安庆
里仁宝山火山岩(待定)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里仁宝山火山岩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青草镇里仁村宝山村民组的一处疑似火山岩的地带,目前只是卒子猜测、待考,相关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图一:里仁宝山火山岩(待考)



    桐城青草镇属于大别山东部地区超高压变质杂岩带,有着其地质变形历史。图二:里仁宝山火山岩局部


    桐城市各乡镇地层,由磨子潭至晓天和县城至乌石埝深断裂分隔为三个自然区,分别称为北区、中区和东南区。前两者属大别山地层区,后者属扬子地层区安庆小区。图三:里仁宝山火山岩颗粒



    东南区地层分布奥陶系、泥盆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分布唐湾以北与舒城县交界处,岩性为黑云角闪片麻岩、二长片麻岩、浅粒岩。图四:里仁宝山火山岩



    分布于挂镇一带,岩性为安山质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夹粉砂岩、页岩,厚一公里至二公里。图五:卒子航拍里仁宝山火山岩一带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质带位于桐城的青草塥、新安渡、范家岗、姚岗等地,为紫红色中至巨厚层砂岩、砂砾岩,胶结不紧,厚二公里半至四公里半。图六:里仁宝山火山岩局部



    分布丘陵、平原低洼地区,为棕红色网状粘土,灰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等,厚大于近二十米。图七:里仁宝山火山岩颗粒



    桐城的岩石除各系地层大量沉积岩石外,还有火成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体主要分布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图八:里仁宝山火山岩



    今天卒子介绍的宝山大概就属于喷出岩。岩石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上地幔顶部的岩浆冷却而形成的岩石就是侵入岩。岩浆由火山喷发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就是喷出岩。典型的喷出岩是玄武岩。图九:里仁宝山老屋墙体


    从桐城挂镇地区地质填图资料表明,超高压变质杂岩经历了四期变形事件,也许正是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演化模式提供了详实的地质依据和年代学证据。图十:里仁宝山



    里仁村位于青草镇区西北部,大沙河北岸,由原蒋畈、里仁村合并而成,里仁村这处叫宝山的地方,远远望去,与平常的小山截然不同。图十一:火山岩里很大的颗粒



    宝山有着火山岩石的特点。可以猜想,亿万年前这里可能有一定规模的古火山喷发中心区,古火山形态保存良好,环形山脉、环状断裂、放射状断裂、塌陷火山洼地和复合穹丘等火山构造诸要素均清晰可见。图十二:里仁宝山火山岩



    里仁宝山奇特的火山地貌景观,其火山地貌保存完整,形态典型,平面近似圆型,直径约一平方公里,地面形态为一边缘高、中间低的盆形凹地,属典型的塌陷火山洼地,岩相种类配套齐全,构造形迹清晰可见。图十三:火山岩局部



    由火山灰流形成的结凝灰岩层面上,常见到大片出露的不规则灰岩混合构造,显示了层状火山岩层面冷却收缩的特有遗迹,渐渐又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图十四:卒子航拍、服务安庆



(本篇完)

2017-0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生飞旗寨——卒子走遍安庆
长生飞旗寨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3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长生飞旗寨位于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是莲云乡与中关乡交接分界处,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飞旗寨一角



    飞旗寨位于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海拔1046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明末士人修之以防流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飞旗寨有着悠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大别山闻名的七十二大寨中曾经有着崇高的地位。图二:飞旗寨标识



    据《清史稿列传二十七》记载,“土寇余尚鉴挟明宗室统锜和声桓余党据险为二十余寨,掠桐城、潜山、太湖诸县。日芃遣副将梁大用等督兵讨之,克皖涧寨,进围飞旗寨,断水道,分兵四路合击,拔之。又破桃围等寨,擒戮统锜、尚鉴,余大小和山等十八寨皆降。”图三:飞旗寨风景



    清史稿这段文字中记有皖涧寨、飞旗寨、桃围寨、大小和山寨,唯有进攻飞旗寨讲述了细节,可见飞旗寨的重要性。图四:飞旗寨能看到周边数里情况



    据台湾文献王葆心所著《蕲黄四十八寨纪事》记录,“二月初四日(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明永历三年、鲁监国四年)统锜奉為石城王,居飞旗寨,以镇中枢;规定法制,以永历正朔,铸造符印。各寨来谒,以次拜官,自部院、总镇、抚按、科道、监司、郡县皆备。于是,皖中英、霍之程元、萧时泰、侯应龙等,潜、太之陈汉山、吕孟、陈尽、汤时行等二十四寨皆归命,不附者以兵降之;太湖知县李世洽、霍山知县门毓英各婴城固守。七月,授故安庆知府傅梦弼部院职。故潜山典史傅谦之、故鄱阳从淮王起义诸生桂蟾、故公安贡生号义堂和尚者各受职,居皖涧寨,为飞旗外护;各名寨皆属焉。于是,统錡内抚有二十四寨,外联络蕲、黄四十八寨俱来归;更分兵置各寨,纠声桓党众以广声援。”王葆心所著的文字表明,明皇室后裔朱统锜据飞旗寨称石城王,先是皖属二十四寨归附,后蕲黄四十八寨归附,成为南明政权一支强大的抗清力量。图五:飞旗寨



    从《清史稿列传二十七》和《蕲黄四十八寨纪事》中可以看出,岳西的飞旗寨在明末清初时,是大别山闻名的七十二大寨的总寨。据了解,飞旗寨始建于1637年或更早的时间。图六:飞旗寨风景



    飞旗寨主峰海拔1064米,东南两面悬崖峭壁,西面襟接桃园寨,北面山峦绵延,可拾级而上。现存古寨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当时张献忠入境,安庆抚臣史可法“檄山中之豪,多筑寨自守”。山寨附近豪绅纠集明军残部据山抗衡,张献忠麾军攻寨,万箭齐发,射断山顶众多旗绳,随风飘扬,守军溃散。飞旗寨由此得名。图七:飞旗寨怪石与水源


    据潜山民国九年县志记载:“飞旗寨位于潜山北乡,遗迹尚存,海拔1046米,明末士人修之以防流寇。张献中曾三攻此寨,射断旗绳战旗飞落获胜,因此名飞旗寨。”从潜山县志中不能看出具体建寨时间,但可知是明末,用途是修之以防流寇,这里的流寇是指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图八:飞旗寨是驴友的圣地


    《明史记事本末》第75卷记载:崇祯九年“二月丙子,贼陷潜山。”又载:“十年正月丙午,老回回等趋桐城。”“闰四月,群盗盘踞江北,老回回等八营,谋避暑六安,乃散入潜山、太湖诸岭阴林樾以息马,时出抄掠。”“七月,以史可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庐、池、太等处军务,时以寇患,故创设。”图九:很多驴友常常去飞旗寨旅游


    从《明史记事本末》的记载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军第一次到潜山是崇祯九年即1636年,后详细介绍了老回回部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进犯潜山等地一事。图十:飞旗寨现存寨门



    老回回,真名马守应,陕西绥德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1637年时张献忠、罗汝才在其麾下。因“寇患猖獗”,明朝廷专门任史可法为右佥都御史平寇。图十一:飞旗寨风景



    史可法上任后,“檄山中之豪,各筑寨自守,官府资以火器财物,屡有保安之功。”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有个特点,对贫民秋毫无犯,但对地主豪绅手段残忍,财物肯定被劫,有时甚至性命不保。史可法利用农民起义军打击地主豪绅的特点,要求地主豪绅出钱筑寨自守,官府资助部分火器财物,从民国时的潜山县志看,岳西的大部分山寨应该都是那时所建,建寨的形式是民建公助。图十二:飞旗寨


     据《石城王兵败飞旗寨》一文,查阅了飞旗寨下的储氏族谱《储氏四德堂族谱》,其中《志逵公传记》载:“志逵公……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寇窜天堂,山民结寨自卫。公驻飞旗寨,贼不敢犯。”也从民间文献角度印证了飞旗寨至少建于1637年。图十三:飞旗寨顶峰看到四周



(本篇完)

2017-0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清静寺——卒子走遍安庆
斑竹清静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斑竹清静寺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斑竹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岳西县来榜镇公界山


    安庆市岳西县境内三条山脉构成“大”字形山脊控制全县,连接千米以上山峰六十九座,千米以下五百米以上山峰六十六座。图二:清静寺公界庵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多丛山脉”。这条山脉主要由多枝尖经团凸寨东越西界岭、公界尖(1562.8米)、来榜坳、黄毛尖(1578.4米)、黑黎尖(1286米)、猫耳尖(1416米)、二祖山(1365米)、铜安寨(1342.3米)、双坪抵丛毛尖与潜山交界,全长约六十公里,古为潜霍两县界岭。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脉为大别山东部江淮主分水岭。图三:清静寺四位图


  据志书记载,来榜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结群而居,黄泥古墩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作佐证。三国时期,魏国曹操部将曾在马元村屯兵牧马,马元寨名因此而来。图四:从清静寺一侧看整个寺庙


    相传,宋朝时期,有一位榜眼在此结庐而居攻书,并演绎出一段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来榜便因故得名。明清时代,随着手工业的兴起,钟形山南面沿河建立了许多手工作坊、店铺,并逐渐成了来榜老街。明清以来,来榜古镇就是重要机构的驻地,因此古镇的驿站亦极为重要,每天都有快马疾驰,邮差投递。图五:岳西县古时属潜山县


    明清时期盐业归官府经营。在古镇的十字枢纽处,官府设有盐卡子衙门,专门管理来往盐业运输,因此来榜街以上地带称“衙头畈”。因为古镇的商业发达,在此又产生了护商团队。来榜商团,闻名数县。图六:清静寺牌匾


    斑竹村座落于来榜镇北部,东与公山村交界,南与来榜村接壤,西与和平乡毗邻,北与关河村相连,是由原斑竹和永安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七平方公里。斑竹村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俗有“天堂九冲十三畈,抵不上上清斑竹畈”的美誉。自古以来,斑竹这块地方以养桑园、瓜蒌和茶叶闻名。图七:来榜镇清静寺



    佛教禅宗在岳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岳西的山山水水间有着浓浓的佛教禅宗氛围,时时洋溢着厚厚的佛教禅宗气息。岳西上空,俯瞰下望,许多山头又象狮子形状,并都在狮子头上建有寺庙,如司空山、妙道山、二祖山、四望山、公界山等都是这样。图八:公界庵古石墩



    明朝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有临济法派传人真理、真叶在当地群众支持下,扩建庵堂殿宇僧房、斋舍四十余间;周围陡续建造了川心庵、雪山庵、来月庵、长岭庵、广慧庵、普济庵、洁云庵、慧穆庵、延寿庵、圹埂庵等十几座脚庵。图九:公界庵遗址


    斑竹清静寺原名公界庵,有清朝石墩数座,庵址位于公界山山脚的山峦中,这座寺庙建于清朝。公界庵,本乡土地灵。后毁。近年重建之后,改名清静寺,寺庙占地二百余平方米。图十:清静寺大雄宝殿



(本篇完)

2017-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卒子走遍安庆
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
——安庆石塔、古井系列
第13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原八步村,现八步村并入鲍冲湖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金粟庵巨石


    鲍冲湖村由原八步村与鲍冲村合并而来。八步村,原是驿道十八步逐步演变而来,这里有着巨大花岗岩、有些叠竖成柱、有些伴依相抱。风景独特,是安庆的后花园。图二:金粟庵石塔正面



     鲍冲湖波光潋滟,湖中岛屿杂花生树,映山红灿如霞锦。在十八步古驿道,有一题联:“歇脚聊古今,十八步,胜地名区,却当两县通衢,多少游人都坐坐;清心有茶水,三五盏,生津解渴,只用几枚铜钞,往来过客试尝尝。”可见,当年是相当繁华和热闹了。图三:金粟庵石塔侧面



     前不久,闻“金粟庵”火炼佛大殿,便亲自探访,传说“金身经火炼,粟粥献心诚”,“百岁修心成活佛,一朝火炼是金身”。当年的金粟庵是鲍冲湖一带名气不小的寺庙。图四:网图修行僧尼



    大龙山特不类他山,优美幽清的自然原生态令人心旷神怡。鲍冲湖村原八步一带山峦两旁、奇石临立。在原八步村一侧的山腰处,金粟庵遗址依然存留于世。图五:金粟庵石塔构件



    在金粟庵遗址后山腰,有一座金粟庵师祖石塔,始建不详,从麻石风化面看,应该是清朝时期建立的石塔。图六:金粟庵石塔葫芦顶


    金粟庵石塔高约二米,原由弟子捐资兴建,形制为六角三层楼阁式麻石雕凿塔。图七:金粟庵石塔



    不知何时塔被毁,近现代又由村人将被毁石塔重新修建。遗憾的是,金粟庵石塔宝塔葫芦顶并没有被用,而使用了碎石拼装,就在石塔边不边,金粟庵石塔的葫芦顶就散落在地。图八:金粟庵石塔



    另有一块原金粟庵石塔石构件也散落在地,这是一块石塔圆窗石构件,但是在石塔重修过程,为何没有被安放到石塔内,不详。图九:金粟庵石塔为麻石建筑



    金粟庵石塔或为墓塔,始建年代不详。在石塔边,还有二个砖石叠加的石古井,一个清水、一个浊水。图十:金粟庵石塔上的金牛



    多少年前,金粟庵内修行的人或在这里洗漱或饮用。这古井与一边的水池,经历了百年风雨,却又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图十一:金粟庵石塔石构件


    大龙山清秀,鲍冲湖村原八步村四面皆巍峦杰嶂,环布缭绕,面直小龙山,突兀正立。绵亘四境皆数里,千岩万壑,不可以形状名计。图十二:金粟庵石塔葫芦顶



  古时,八步住户少,是连接枞阳与怀宁重要交通驿道,穹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常有野狼野猪出没。图十三:金粟庵石塔圆窗石残件



    鲍冲村与八步村四周皆山,山中巨岩,侧足而入,现遗留金粟庵石塔与古井。今犹存。图十四:金粟庵石塔与古井


    金粟庵,遗存有数百余平方米,一进一院。院后有坡,坡上伫立石塔。石塔与金粟庵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图十五:金粟庵古井(清水井)


    石塔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各地。自明清两朝开始,佛教逐渐产生了独特的类型石塔,有楼阁式石塔、密檐式石塔、覆钵式石塔、金刚宝座式石塔等较为常见的形式到无缝式石塔、宝箧印式石塔等奇异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楼阁式石塔为主流。图十六:金粟庵古井(浊水池)



(本篇完)

2017-0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蒋氏支祠——卒子走遍安庆
河南蒋氏支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初看,有朋友会误认为今天卒子写的是河南省蒋氏支祠,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却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茅山乡河南村蒋氏支祠。图一:蒋氏支祠位于皖西南群山之间


    蒋姓是百家姓之一,据《元和姓纂》中记载,蒋氏为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以国名为氏。蒋氏是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六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2%左右。图二:蒋氏支祠“龟锦纹”及石鼓



    蒋氏支祠六行堂坐落于五河镇(原茅山乡)小河南村,妙道山大峡谷出口处。该建筑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占地四亩,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现旧址保存基本完好。图三:蒋氏支祠门额与保护牌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蒋氏据考由明初由江西迁徙至此,现主要分布在该县五河镇、田头镇等地。蒋姓在安庆地区有祠堂数座,其中位于五河镇河南村的六行堂蒋氏支祠建于清道光年间,规制完整,保存完好,是徽派明清建筑遗留的精品。图四:蒋氏支祠戏楼与先祖牌位



    走进山环水绕的山间小镇五河,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六行堂外观上的别具一格尽收眼底。岳西的祠堂大多呈“回”字形结构,祠门与左右跨院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六行堂的祠门比左右跨院朝前多伸出一间,形成“凸”字形结构。这种独特的造型或许就寄予着蒋氏一族希望凸显于世的愿望。图五:蒋氏支祠戏楼



    1936年10月,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中共皖西特委书记何耀榜在茅山六行堂召开潜山、桐城、舒城、岳西、望江、霍山、罗田、黄麻、太湖、宿松等十县的县委和工会会议,宣布奉命成立中共皖鄂边特委,布置筹集粮款、建立根据地、扩大武装、成立岳霍工委等六项任务。图六:蒋氏支祠大门


    河南村境内有县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九处,其中蒋氏支祠“六行堂”曾是红28军军政委高敬亭指挥鄂豫皖游击战争的指挥所,千年古树连理枫、银杏更是久负盛名的“绿色古董”。当卒子走进祠堂的大门。祠堂的大门已经破旧不堪,门上的铜环也锈迹斑斑,或许它们就是两百年沧桑的见证。推开门,那沉重的木门发出“吱嘎,吱嘎”声。图七:蒋氏支祠门额石雕


    蒋氏支祠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坐西南朝东北,房屋七十五间,建筑占地面积1172平方米,平面为一轴三进带左右跨院的四合院形式,整体建筑呈“凸”字形布局,硬山顶,马头墙,小青瓦,清水墙,抬梁式屋架,三合土地面。图八:蒋氏支祠穹顶



    蒋氏支祠建筑华美精致,戏楼的顶部采取的是穹庐式藻井装修,上面绘有精美的花草图案。这是一般戏楼没有的独特造型。戏楼两边建有约十米长的看台,加上前庭和中厅,可以容纳近千人看戏。曾经的千人涌动的宏大场面,显露出蒋家当年的富贵荣华。图九:蒋氏支祠匾额



     蒋氏支祠六行堂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河镇小河南村,红二十八军在此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又称“小河南会议”,该祠亦名“小河南会议旧址”。蒋氏支祠六行堂,是安庆地区,乃至于皖西南地区非常优秀的古建筑之一。该建筑既了安庆地区红色旅游的珍贵资源,也是一处很有研究价值的乡土传统建筑。图十:蒋氏支祠木雕



    原茅山乡的蒋氏支祠气势恢宏,不同凡响,这座高大雄伟的祠堂屹立在皖西南群山之间的一个小盆地之间,蒋氏支祠,又称六行堂,位于茅山乡河南村,至今近两百年。六行堂门框上雕刻的花纹很特别,这种被称为“龟锦纹”,象征着健康长存。图十一:蒋氏支祠局部


    蒋氏支祠六行堂除了是家族祭祀,共商族务的场所。厢房里摆着一抬小轿,这就是当年高敬亭受伤时乘坐的轿子。墙壁上红军的“请假制度”也依稀可辨。除了它们,我再也看不到那段红色记忆的痕迹。图十二:蒋氏支祠内部



(本篇完)

2017-09-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面山碉堡——卒子走遍安庆
白云面山碉堡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面山碉堡。图一:洪铺镇白云村面山
    日本侵略军自1938年6月入侵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到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侵占怀宁长达七年零二个月。日军在怀宁土地上烧、杀、淫、掳,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图二:洪铺镇白云村面山碉堡

    洪铺镇是一个老集镇,是通往怀宁三桥、温桥等乡镇通往安庆的交通要道。日军占据洪铺镇,大本营设在坝埂,在重要据点集中驻兵,在与国统区交界的高山要塞,用残暴的手段强征民夫,修筑工事,设立岗哨,先后在哨山等地筑有碉堡。图三:从面山碉堡可以俯视整个洪铺镇

    在修筑面山碉堡的过程中,日军残酷役使大批中国劳工,就地搜集材料,以山石、木材,构筑圆形工事,圈以竹钉、铁丝网,有交通壕、电话与外界沟通。每个工事称一“棚”,驻兵五至七人或几十人不等,企图以此牢固控制占领区,以达到其长久军事占领、资源掠夺和法西斯统治之目的。图四:白云村面山碉堡位置

    日军利用面山碉堡等为依托,四面还有哨山碉堡、以及之前卒子介绍的其它碉堡相互形成犄角之势,又相互为联系。四处侵略,嗜血成性,凶残之极,视中国人生命为草芥,随意滥捕滥杀,恣意放火,烧毁房屋。图五:左上图为其它地区发现的日军碉堡

    1938年6月,日军攻陷安庆,侵占高河埠及周边地区后迅速分兵驻守。期间,日军侵占怀宁各个重要交通要道,并在洪家铺的面山等周边四个山丘设立军营,建筑碉堡,驻军最多时达数百余人。图六: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以白云村面山为基础,日军还筑有碉堡,这里又称面山碉堡。1938年6月12日,日本侵占怀宁县城安庆。二天后,也就是6月14日,侵占高河埠及周边地区。又二天后,6月18日,攻占洪铺,怀宁成为半沦陷区。图七: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面山,一个不足二百米高程的小山丘,日军却格外看重,并在此山设立用民房砖瓦和山间碎石建筑而成的钢筋混凝土而成的防御工事。1939年5月,日军116师团再次入侵洪铺,并驻军洪铺,驻军为西甸部,三人。图八:日本占地摄影师拍摄的日军在华东地区真实照片

    日军在怀宁,实行最野蛮最凶残的政策,犯下了极为残暴的罪行。日军侵占怀宁一带,圈占大片土地,四周钉桩,拉起铁丝网,网上挂起洋铁瓶。周边民房被拆除,良田作为军用菜地。日军在占面山周边修建大批营房、碉堡、岗楼等工事,用枪杀、刀劈等残暴手段禁止中国人在周边土地上耕种,造成一边是大批农民无地可耕,另一边是大片土地荒芜。图九: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与卒子一同前往面山碉堡的是当地一位农民,他说,他的父亲曾经就为日军挑过粮食。当时,在怀宁一带,日军并不是主力,而主力却是上海的伪军。图十: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日本侵略军在怀宁洪铺镇的面山碉堡为近代军事据点,是侵华日军对我同胞实行烧、杀、淫、掳的魔窟,也是日寇所犯下的暴行的铁证。图十一: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侵华日军面山碉堡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面山。日军每到之处,即奸淫掳掠,控制沦陷区的食盐供应,强占山林、土地、房屋,摧残劳工,强迫大量劳工从事各种繁重劳役。在日军残暴统治下,怀宁沦陷区人民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生命财产随时可能被剥夺,农业凋敝、市场萧条,许多原本活跃的市面,成为无人区。图十二: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本篇完)
2017-0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油炸红花寨——卒子走遍安庆
油炸红花寨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3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韭山乡油炸村的红花寨。图一:远望红花寨


    红花寨位于宿松县原韭山乡油炸村,现并入的五里乡。据资料记载,红花寨位于韭山乡油炸村,寨高256米。图二:铁塔之间就是红花寨



    红花寨有关资料并不多,据记载清朝末年衰败,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外有八国列强入侵,内有太平天国滥杀无辜。清朝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安庆被曾国藩攻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部败走太湖到宿松县,准备渡江去广德招兵,部下意见分歧,未成。转而经湖北英山到安徽肥西与淮南捻军会合抗清。八月初十在宿松县红鹤寨梅树沟杀了雳堂的道保、九月十六在英山麻布崖六担课杀了雳堂的道和、鼎堂今培妣江氏、命丧太平兵乱。饥荒苗疫天花,麻疹,伤寒、霍乱,自然干旱,水灾,血吸虫病,朝政盘剥。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出走未归的,殁葬失考的、绝后成片的,惨不忍睹,居然,能留下些许根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图三:铁塔之间就是红花寨



    红花寨,是卒子一直想探寻的山寨之一。不久前,与宿松小哥一起前往这座早已被遗忘的清军太平军战斗遗址了。我们一行从山脚的养猪场上山,半山全是一人高的茅草,荆棘丛生。图四:被荆棘划伤的手背



    红花寨是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军从武昌挥师东下,从湖北省蕲州、黄梅挺进至宿松的一个重要山寨。太平军从湖北省蕲州方面,经芭茅街上小隘岭入宿松县境;又一路军从黄梅方面,兵分两路,一从界子岭出佛座岭,一从亭前驿出二郎河,最后会师宿松县城。太平军占领宿松后,乘胜前进,连破安庆、芜湖、太平等军事重镇,攻克合肥,清巡抚江忠源败死,从此宿松局势益趋稳定。图五:路线图


  太平军回师宿松,转战鄂东诸县,威慑整个皖西南。宿松知县刘东书、乡勇练总贺映黎抗击太平军,均战败身死。太平军石达开率胡以晃、罗大纲等部,从宿松江面袭击鄱阳湖清军座营。清军暗派训导周元度代理宿松县事,袭扰太平军。太平军驻守宿松,因大旱岁饥,斗米价值千钱,太平军节食缩饷,周济灾民,获救无数。图六:清军鲍超


    清兵将军都兴阿、都护多隆阿,总兵鲍超统率领各军,由黄梅乘虚而入,进驻宿松。太平军与清军大战凉亭河西之团坡山,死伤各相当。再战于枫香驿之东门山,因清军驱使乡勇为内应,太平军败退太湖。太平军与清军相峙在太、宿边境。后来清军进窥石牌,围攻安庆。经三河大战,清军都兴阿、多隆阿、鲍超先后率败军退守宿松。图七:夜下红花寨


    太平军陈玉成亲率大军追击清军,直逼二郎河,连营数十里,与清军大战梅墩畈花凉亭。最后是清军胜,太平军退守太湖。清军檄调候补道蒋凝学臬司唐训方来驻宿松,堵击太平军西进。曾国藩统率清兵水陆全军进驻宿松县城。安庆失守后,宿松重新陷于清廷统治之下。图八:黑夜下的红花寨一片漆黑



    我们顺着当年清军太平军的路线,爬上这座并不算高的小山。带路的小哥说是路熟,在一片茅草地将原本右行山寨的路带反,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夜爬山寨经历。见过很多人爬山,但卒子此行与他们爬山是有一些区别的。下午五点一刻,我们仍然在一个山地的阳面,爬过一片片荆棘丛,此时连动物也不走的阳面山坡。爬山期间,我们随身携带水和食品都没有,可怕是居然没有带照明,手机电还没有多少。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我们已经消耗了绝大多数体力。秋天把田野染成了一片金黄,迎面而来的秋风是如此的轻,而我们却在一座荒芜的山间上下不能。图九:傍晚时分的山寨另一个山坡


    在卒子的带领下,我们在五点半翻超了一个不大的山坡,来到山寨的阴面一处山沟,我们从山沟垂直降下。这是一片土壤很松的山沟,因为在山的阴面,所以荆棘很少。秋天的天空最美。入夜格外静悄悄,此时天已经快速的变成了淡红色,卒子目测居山下大约还有二百米高程。图十:傍晚山间的野路就是这样



    太阳逐渐地落下,我们离天黑只有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一但太阳落山,留下了一片红霞,离天黑只有半小时。在这半小时里,我带着小哥,从大约二百米高程的山坡,垂直下山。又是一片可恶的茅草,茅草下,全是长年流水冲过的沟涧,天快速的变成漆黑一片,天上闪烁着数不胜数的星星,好像天上的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照亮黑夜,照亮了贪玩的孩子回家的路。图十一:入夜的山寨山坡



    在已经感觉即将天要变成漆黑的时候,卒子常年爬山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此时,我们协商了二套方案。在天完全黑的时候尽可能向山脚移动;另外如果不能移动就原地背靠背等到天亮下山。没有食物、没有水,在山沟里随时会遇到下山觅食的野生动物。卒子毅然拨开一人多高的茅草,就在绝望中,兴奋了!兴奋了!原来离我们不到几米的地方,有一座吴家坟冢,很快就赶到山脚。一次未遂的攀爬山寨的经历,与大家共享。红花寨,我会再次挑战你!图十二:入深的红花寨



(本篇完)

2017-10-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凤栖百年枫树与王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凤栖百年枫树与王家老屋
——安庆古树与古宅系列
第13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与怀宁县、太湖县三县交界的村庄。图一:凤栖百年枫树

[size=0.83em]102-1.jpg (820.1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5 分钟前 上传




   凤栖村原名先锋村,是望江县与太湖县、怀宁县三县接壤的古村落,四面是山,交通闭塞,进山一条路、出路路一条,由于交通不便,人口流失严重,先锋村原属太湖县,现划入望江县鸦滩镇。这里土地近二千亩,人口却只有二千余人。图二:凤栖百年枫树与水塘


    凤栖村,意思就是凤凰栖息的地方。因村境内凤形山较多,素有凤凰栖息之传说。位于安徽省望江县鸦滩镇西北的山区古村落,与怀宁、太湖三县交界,地处大别山余脉的香茗山北麓,也是望江县最边远的小村之一。卒子专程到访此处。图三:百年枫树


    先锋村,一直向香茗山深处有一个山冲叫陶冲,大概是最早居民以陶姓为主。明末清初,由安庆其它地方移民来的王姓渐渐占据了这个陶冲,先后建起了数座王氏堂轩和宗祠。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一座建于清初的王家老屋。图四:凤栖百年枫树树龄一百四、五十年


    王家老屋位于原先锋村陶冲最深处,走到这里仿佛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据村里人介绍老屋建于清朝初期,清朝咸丰年间,长毛(太平军)溃败逃走时,曾放火将王家老屋烧毁,所幸一进门楼没有烧尽,所以今天卒子给大家拍照的木门楼是清朝建筑,但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图五:航拍凤栖王家老屋


    鸦滩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西北部,距县城四十余公里。东与望江县高士镇接壤,东南临武昌湖,南与长岭镇交界,西邻太湖县大石乡、徐桥镇、北与新仓镇接壤,东北与怀宁县雷埠乡相连。图六:凤栖王家老屋大门、上马石、旗杆夹


    今天卒子介绍的王家老屋在先锋村的陶冲境内,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的繁衍生息。三国时期,先祖们在此垦殖。清朝光绪初年增设码头镇,后成为码头乡,九十年代并入鸦滩镇。图七:王家老屋屋前的上马石


    卒子前往望江的西北这个陶冲的角落里,发现陶冲真是望江目前保留最完好的原始古村落,这里以三槐王氏姓氏为主,先后建起多座王氏堂轩和王氏宗祠。图八:王家老屋局部


    王家老屋位于王家上湾是一栋保存完好的就清朝建筑,王氏在此繁衍了大约十六、七代人,数起来应该有三百来年。图九:王家老屋大门与上马石


   王家老屋位于一个叫王家上湾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叫王家大湾和王家下湾。王家老屋有别于安庆地区其它老屋的建筑风格,一进门楼为砖木结构,门楼外设有长条木椅。图十:王家老屋神堂供奉着木雕神像


    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老屋前后左右厢房有一百多间房屋,建筑格局古朴浑厚,沙石做基,青石为槛,灰瓦盖顶,飞檐过雨。路面或青石铺就或依山凿成,老屋处处是风霜的痕迹。图十一:王家老屋门楼木长椅


    王家老屋屋前有一个大水塘,水塘边有一棵一百四、五十年的枫香树。安庆多枫树,上百年的更是比比皆是。枫香树是上等木料,树质致密,树干笔直,自然香味,防虫,颜色红润。图十二:王家老屋局部


    王家老屋神堂供了一尊木雕先祖像,在安庆地区极为少见,老屋还有小型的戏台,还残存有木质楼梯,过去的隼接真是了不起。图十三:王家老屋局部


    据了解,望江县高士镇佩山脚下的王氏,出了一位王之庆的安庆名人。王之庆,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当然这里的王氏与陶冲的王氏并不是一支王氏。图十四:王家老屋局部


  王之庆幼年家贫,“躬耕养父母,读书尚奇节”,崇拜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尤其仰慕爱国大诗人屈原。著有诗文集多册,惜已亡佚。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篇《草堂印月池记》。图十五:王家老屋厅堂立柱


    在陶冲还有数座保存较为完好的王氏堂轩,但唯一保留下来的王氏百年老屋,距今数百年,走进这深深宅院,厅堂的木柱一幅对联“门前月山相映千年树,户后金牛起舞贺新春”。王家老屋屋前这棵枫香树距今已经一百四、五十年。图十六:王家老屋厅堂立柱


  老宅的主人的后裔现在渐渐离开这个交通鼻塞的村落。这栋老宅,穿斗式木架结构,高墙、深院、重门,典型的清末建筑风格。前后共三进房屋,后来翻新过的,墙壁经过粉刷,最后一进的木门槛与门窗,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图十七:王家老屋过道与神堂


  王氏老屋坚固美观,可见当年富贵气。门窗栏杆是精致雕花的木雕栏杆,老宅院保留着传统的门窗和斗拱、挑檐,建筑这栋老屋当年考究很久。图十八:王家老屋屋顶局部


  王氏大屋,总体呈四方形状,占地面积约数百平方米。建于清朝初期,厚实的木质大门门把手,如今都泛着历史的陈旧感和沧桑感。图十九:王家老屋局部


  老屋的大门就是一个山包,不知道当年屋主人是怎样考虑在此建筑老屋的。老屋的大门口是一块块大青石板铺成,门口倚墙有两条光滑的长条旗杆夹,卒子猜想当年屋主人是武将出生。图二十:王家老屋屋前的旗杆夹


  走进大门,是宽阔亮敞的大明堂,大青石板铺就。穿过明堂就来到厅堂。整个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每个房间均开有木格南窗,房间采光好。下层房间地板高出地面十几厘米,防潮湿。房间之间又隔着弄堂,隐秘幽静。图二十一:王家老屋屋前的旗杆夹


    可想,当年王氏建造这座大屋,除了房屋外观牢固坚实大气,里面的各房各处也都舒适精细,历经百多年的风雨和战乱,能够完好地保留至今,也属不易。如今来看,也有着浓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图二十二:王家老屋屋前的旗杆夹


  王家老屋前的旗杆夹石,位于王家上湾王家老屋屋前的一对旗杆石,亦称夹板石。高约一米多,宽约四十公分,由青石体一式两块组成。图二十三:航拍王家老屋拼图


    旗杆夹石偏上端各方孔两眼,为立杆升旗之用。此石镌立时间较长,已纹理斑驳,遍体鳞伤,标识全无。下面有圆孔。据村里老人介绍,这对旗杆夹石在咸丰年间湘军李续宾部为攻取太湖咽喉新仓镇前,曾到这里。后来再了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王家老屋对面的一个山包上立山寨,以后卒子再次单独介绍此寨。图二十四:王家老屋已经倒塌的厢房


   村里一个村民向卒子介绍,老屋前还有一对上马石,王氏老屋曾是村中的富户,门前的上马石就有二个。这是没有经过雕刻的上马石,显得比较质朴。图二十五:王家老屋二侧的厢房


(本篇完)

2017-1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凤栖百年枫树与王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凤栖百年枫树与王家老屋
——安庆古树与古宅系列
第13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与怀宁县、太湖县三县交界的村庄。图一:凤栖百年枫树

[size=0.83em]102-1.jpg (820.1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5 分钟前 上传




   凤栖村原名先锋村,是望江县与太湖县、怀宁县三县接壤的古村落,四面是山,交通闭塞,进山一条路、出路路一条,由于交通不便,人口流失严重,先锋村原属太湖县,现划入望江县鸦滩镇。这里土地近二千亩,人口却只有二千余人。图二:凤栖百年枫树与水塘


    凤栖村,意思就是凤凰栖息的地方。因村境内凤形山较多,素有凤凰栖息之传说。位于安徽省望江县鸦滩镇西北的山区古村落,与怀宁、太湖三县交界,地处大别山余脉的香茗山北麓,也是望江县最边远的小村之一。卒子专程到访此处。图三:百年枫树


    先锋村,一直向香茗山深处有一个山冲叫陶冲,大概是最早居民以陶姓为主。明末清初,由安庆其它地方移民来的王姓渐渐占据了这个陶冲,先后建起了数座王氏堂轩和宗祠。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一座建于清初的王家老屋。图四:凤栖百年枫树树龄一百四、五十年


    王家老屋位于原先锋村陶冲最深处,走到这里仿佛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据村里人介绍老屋建于清朝初期,清朝咸丰年间,长毛(太平军)溃败逃走时,曾放火将王家老屋烧毁,所幸一进门楼没有烧尽,所以今天卒子给大家拍照的木门楼是清朝建筑,但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图五:航拍凤栖王家老屋


    鸦滩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西北部,距县城四十余公里。东与望江县高士镇接壤,东南临武昌湖,南与长岭镇交界,西邻太湖县大石乡、徐桥镇、北与新仓镇接壤,东北与怀宁县雷埠乡相连。图六:凤栖王家老屋大门、上马石、旗杆夹


    今天卒子介绍的王家老屋在先锋村的陶冲境内,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的繁衍生息。三国时期,先祖们在此垦殖。清朝光绪初年增设码头镇,后成为码头乡,九十年代并入鸦滩镇。图七:王家老屋屋前的上马石


    卒子前往望江的西北这个陶冲的角落里,发现陶冲真是望江目前保留最完好的原始古村落,这里以三槐王氏姓氏为主,先后建起多座王氏堂轩和王氏宗祠。图八:王家老屋局部


    王家老屋位于王家上湾是一栋保存完好的就清朝建筑,王氏在此繁衍了大约十六、七代人,数起来应该有三百来年。图九:王家老屋大门与上马石


   王家老屋位于一个叫王家上湾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叫王家大湾和王家下湾。王家老屋有别于安庆地区其它老屋的建筑风格,一进门楼为砖木结构,门楼外设有长条木椅。图十:王家老屋神堂供奉着木雕神像


    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老屋前后左右厢房有一百多间房屋,建筑格局古朴浑厚,沙石做基,青石为槛,灰瓦盖顶,飞檐过雨。路面或青石铺就或依山凿成,老屋处处是风霜的痕迹。图十一:王家老屋门楼木长椅


    王家老屋屋前有一个大水塘,水塘边有一棵一百四、五十年的枫香树。安庆多枫树,上百年的更是比比皆是。枫香树是上等木料,树质致密,树干笔直,自然香味,防虫,颜色红润。图十二:王家老屋局部


    王家老屋神堂供了一尊木雕先祖像,在安庆地区极为少见,老屋还有小型的戏台,还残存有木质楼梯,过去的隼接真是了不起。图十三:王家老屋局部


    据了解,望江县高士镇佩山脚下的王氏,出了一位王之庆的安庆名人。王之庆,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当然这里的王氏与陶冲的王氏并不是一支王氏。图十四:王家老屋局部


  王之庆幼年家贫,“躬耕养父母,读书尚奇节”,崇拜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尤其仰慕爱国大诗人屈原。著有诗文集多册,惜已亡佚。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篇《草堂印月池记》。图十五:王家老屋厅堂立柱


    在陶冲还有数座保存较为完好的王氏堂轩,但唯一保留下来的王氏百年老屋,距今数百年,走进这深深宅院,厅堂的木柱一幅对联“门前月山相映千年树,户后金牛起舞贺新春”。王家老屋屋前这棵枫香树距今已经一百四、五十年。图十六:王家老屋厅堂立柱


  老宅的主人的后裔现在渐渐离开这个交通鼻塞的村落。这栋老宅,穿斗式木架结构,高墙、深院、重门,典型的清末建筑风格。前后共三进房屋,后来翻新过的,墙壁经过粉刷,最后一进的木门槛与门窗,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图十七:王家老屋过道与神堂


  王氏老屋坚固美观,可见当年富贵气。门窗栏杆是精致雕花的木雕栏杆,老宅院保留着传统的门窗和斗拱、挑檐,建筑这栋老屋当年考究很久。图十八:王家老屋屋顶局部


  王氏大屋,总体呈四方形状,占地面积约数百平方米。建于清朝初期,厚实的木质大门门把手,如今都泛着历史的陈旧感和沧桑感。图十九:王家老屋局部


  老屋的大门就是一个山包,不知道当年屋主人是怎样考虑在此建筑老屋的。老屋的大门口是一块块大青石板铺成,门口倚墙有两条光滑的长条旗杆夹,卒子猜想当年屋主人是武将出生。图二十:王家老屋屋前的旗杆夹


  走进大门,是宽阔亮敞的大明堂,大青石板铺就。穿过明堂就来到厅堂。整个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每个房间均开有木格南窗,房间采光好。下层房间地板高出地面十几厘米,防潮湿。房间之间又隔着弄堂,隐秘幽静。图二十一:王家老屋屋前的旗杆夹


    可想,当年王氏建造这座大屋,除了房屋外观牢固坚实大气,里面的各房各处也都舒适精细,历经百多年的风雨和战乱,能够完好地保留至今,也属不易。如今来看,也有着浓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图二十二:王家老屋屋前的旗杆夹


  王家老屋前的旗杆夹石,位于王家上湾王家老屋屋前的一对旗杆石,亦称夹板石。高约一米多,宽约四十公分,由青石体一式两块组成。图二十三:航拍王家老屋拼图


    旗杆夹石偏上端各方孔两眼,为立杆升旗之用。此石镌立时间较长,已纹理斑驳,遍体鳞伤,标识全无。下面有圆孔。据村里老人介绍,这对旗杆夹石在咸丰年间湘军李续宾部为攻取太湖咽喉新仓镇前,曾到这里。后来再了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王家老屋对面的一个山包上立山寨,以后卒子再次单独介绍此寨。图二十四:王家老屋已经倒塌的厢房


   村里一个村民向卒子介绍,老屋前还有一对上马石,王氏老屋曾是村中的富户,门前的上马石就有二个。这是没有经过雕刻的上马石,显得比较质朴。图二十五:王家老屋二侧的厢房


(本篇完)

2017-1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12:42 , Processed in 0.0487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