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HJANX

[随笔杂文] 辩说颛顼帝·之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是我的爱好,不是我的专业。宿松热爱松石谱研究的,算石老师数一。然,有太多的情节保留,所以他没有也不可以说透的,或是某种顾忌吧。
接前言【石良包括在明朝石良的后人,漫长的276年之际遇,今日读之,黎庶殒涕,海内悲凉。】
今说两个问题:
1、石良的洪塘屯田守御千户所在哪里?
2、千户奇怨莫过于石良第四代守御卫指挥石玺。
【洪塘屯田守御千户所在哪里?】
石良公不仅是有功于援助鄱阳湖一船军米。最要命的是他有军队,必须服从外调。明朝军户制度,民一旦划归军户,世世代代壮丁从军。明代制度军政相互制约,驻军曰卫所,高于同等的行政级别。说石良封武德将军。田园宰相,有敕封,有宰相屋石良墓为证,
诸位,这个级别比较费猜。
朱元璋封胡大海常遇春俞通海,早先一同起事的铁哥们为武德将军,不过武阶正级五品,灭了元,朱元璋集权,采取了夺爵削权政策。有的告老去官留爵。而宰相府,在大明一朝,仅仅胡惟庸府。胡惟庸是朱元璋女婿,位高权重,算计着集权夺爵,说他谋反,就这么镇压了。从胡惟庸后,朱元璋讨厌宰相这个名词,改设六部。给石良有一千个胆量,在告老还乡到宿松,他敢于造宰相府吗?说为难之时,赐封什么爵位什么官阶品次,如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完全可能,而大明一朝不同以往,作为军户皆不可改户籍的告老还乡的石良。说回家造宰相府,而事后没有被问罪镇压。则知宰相府纯属讹传。似乎是加罪于石良的。
数人说洪塘湖现在没有地标,说洪塘湖被屯田军开荒为耕地了。是吗?不是。
首先明朝把朱元璋祖居地看重,凤阳设府,驻军八位一所,所就是直隶于南京的,派往凤阳府的独立所,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如此命名,这洪塘湖属于凤阳县兼并了临淮县之后的地方,(包括元代从五河县割一块给临淮县在内。)直至清史搞《志·卷三十四·安徽》还有洪塘湖,
凤阳府:
凤阳冲,繁,疲。倚。明始析临淮置。寻又割虹县地益之,为府治。国初废临淮县,省入。北:凤凰山,府以此名。东北:乌云山,出锺乳。淮水自寿州入,迳城东北流入泗州。濠水出城南,有二源,至升高东有巨石绝水,即古濠梁,一名石梁河,东北入淮。涡水自蒙城入,迳城西北入怀远。西:龙子河,源出南山,汇为湖,迳长淮关入淮。北:沫河,上承诸湖,迳城东北入淮,曰沫河口。东:溪河,一名大溪河,即古黄溪也。东:月明湖,北流入淮。东北:花园湖,东北,洪塘湖。
现在地标凤阳县的花园湖还在。只是周边没有洪塘湖。
明朝那样驻军垦荒没有毁灭洪塘湖,到清朝还在。而且清朝投入凤阳驻军开荒远远没有朱元璋那么重视凤阳那么多驻军。换句话说,明代比花园湖名气更大的洪塘湖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
诸位,换名字的湖,宿松有没有?有。原来没有龙感湖一说。现在如果有人问龙感湖在哪里?宿松人一个个比谁都清楚,回争先恐后说出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年何月换了名堂。
【接千古奇冤~石玺】
千古奇冤~石玺
千户奇冤莫过于石良第四代守御卫指挥石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千古奇冤~石玺】

千古奇冤莫过于石良第四代守御卫指挥石玺。
兵戈凋残,岁月流逝,谁顾得了冤案中定罪之人。某不才,殒涕数之。
彼其初成化二年,享受祖宗荫庇,石良正千户传至四代,石玺出自守御军千户世家,躲过饥荒,练得一身力气。指挥佥事、参将。后升河南参将,授骠骑将军。调亳州,亳州卫指挥佥事,升指挥同知,封怀远将军。
石玺武平卫任指挥,见《亳州志·光绪志》第87页、88页、92页、220页。
武平卫之名字由来。因亳县西有武平城而得名。该卫所前身是河南开封的雄韬卫,于洪武二十二年改名调迁亳州,原中都凤阳府亳州的武平卫,队伍人数也不少,设指挥使四员。同知四员,佥qian事十员。经历知士各一员,千户三十七员,百户六十七员,镇抚二员,令史二名,司史一名,典史一名,承发司架阁勘合科各典史一名,所司吏各一名,总旗一百五十六名。小旗五百四十三名。随营舍余一千九百五十二丁。正军四千九百八十名。军余万丁。永乐七年,由隶属于河南都司,改隶附直隶。
武平卫治在州西,洪武年指挥方海创建。卫千总署二,一在都司署北。一旧在州东关。
军器局在城西北隅,洪武年指挥方海建。榜厦在卫衙南。预备仓在卫治内,卫狱在榜厦西,官厅在察院东。演武厅在城西门外一里许。军备仓,旧在州治东,即旧儒学也。旧设有仓大使署。
长安仓,旧在城北,马尚河东,1440年明正统五年,典史曹建。
1490年弘治二年指挥石玺更造厅事后厅各五间。经历司镇各三间。步廊七间,库藏十五间东西厢各五间六房,十六间仪门。大门各三间,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各厅事三间,及演武厅将台门厢一切缔新之。
弘治十一年,知州刘宁、指挥石玺、增设城楼分列四门之上。东曰望仙西曰朝真,南曰武胜北曰吉庆。
请读者注意我圈点的标点符号。读者不要把指挥二字当动词,那是明代卫所制度的一个官爵名,如果你当作动词,谁指挥谁,就不符合官阶,就成了小指挥大。前文说过,明朝同级军政官对比,军官大于政官。
《亳州志》没有记载石玺造反镇压过程,镇压的事实存在,冤案也没有平反。石玺父子死于不白之冤,下回接着说。
【下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上文讲到凤阳府中都留守司八卫一所。
1369年洪武二年置中都留守司两卫:凤阳卫、皇陵卫。
洪武四年置两个卫:怀远卫、长淮卫。
洪武十一年置两个卫一所:中卫、右卫,外加屯田守御千户所,于临淮的洪塘。
洪武十二年置中都卫,补充两个留守卫,留守左卫、留守中卫。
军政同级,护卫制约。但武正官的官阶大于政官,谈何和谐?明朝中晚期腐败不堪,“谤沸洋溢,蛊眩耳目”诽谤之凤如翻滚的开水,蛊惑之声,震耳发聩,头晕目眩。恶吏与富豪勾搭挤占军田,大发横财,大夫坑害指挥使作趣谈。什么个玩意入?
卫所的初心贬值,将官越是升迁,军余(屯田军农)越是缺吃,大量的军籍户逃亡。急于纠正,首选换防,其次夺爵削权,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登台,靠祖上荫庇。晋升,凭工作能力。一个特别的历史,特别的圈子里,不知为人,光有工作能力又能如何?
石玺粗犷而豪放。由洪塘卫屯田军佥事,调防怀远卫骠骑将军。
这还没完,又调离中都辖地,去了亳州,亳州那时归属河南,职参将,领亳州武平卫指挥使。接二连三位移,圈子内排挤出一个人,去没有根基地方,好有一比:野猪拱翻了的一块石头,翻滚着,翻滚着,势不可当,随时滚下山去。同级的亳州知州颜木大人,踩踏他向上爬,只剩时间问题了。
弘治二年己酉到正德十四年庚辰(1489-1520)31年啊,颜木罗列石玺的财产来路不明之罪:
田产共582顷、房屋4987间、银36231两、金16两、布帛80端、骡马50头匹。
要说石玺粗野,我信。要说石玺作为几经排挤,从住户转为驻军参将,没有根基,带着儿子他要那么多土地,那么多房屋干什么?
欲加之罪,搜索证据,罗列罪刑,最简单不过。
然来颜木与石玺不和。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朱觐钧庶子朱宸濠袭封南昌宁王,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朱宸濠兴兵十万造反,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北京,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颜木抄家,发现石玺书信跟朱宸濠往来。
所以石玺被囚禁,其子石坚,子登父职武平卫指挥使。又栽赃其杀人罪。

诸位,石坚武平卫,要治安执勤公务不?
军营家属一千九百五十二丁。部队执勤正军四千九百八十名。农垦屯田军,军余万丁。武平卫都指挥使,守御军长级别。石坚管理一万六七千多人,若杀死了一家叛逆是有可能的。说石坚正遇上其父石玺囚禁期间,无端地杀害一家无辜人等,别说是我,任何读者,谁也不会相信。杀了石坚,石玺也上吊自杀了。而颜木据以为自己有功。恬不知耻地记录在颜木传里。
献征录卷之八十三,监察御史许宗鲁《凤阳府亳州知州颜公木墓碑》
【明有颜大夫者,讳木字惟乔,随之应山人也。其先叶源自宜春。历世载德,逮洞玄公笃生大夫。……亳故有武豪石氏,州守大夫锄折不避。乃又鄙抑当枢。人,于是“谤沸洋溢、蛊眩耳目”,铨衡眊焉,竟落大夫职。以归】。
碑文竟然如此不要脸,说主考官眼睛昏花,我灭杀了石玺父子一家这么大人物,不是很有成就吗?不但没有给我加官进爵,竟然把我的大夫职位也罢免了。
我屡次看《亳州志》没有发现石玺谋逆的记载。抄家有书信来往,漫说书信可以造假,有书信来往,没有构成危害国家安全罪。也不可以囚禁。而且,作为军事指挥,及至宁王事败被擒,既是合谋造反,的来消息不会比颜木迟些,一定有所防备,岂能坐以待毙,死在颜木手里呢?
倒是另有一段文字,指控颜木因错杀石玺,罢了颜木的官。
(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
颜惟乔为亳守,有幹声,与武帅构讦,罢归。故人为分守,至,随访之,屏迹不可复见。
注: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说,作为亳州太守,大夫颜木,与武平卫大帅不和结怨。造成冤案。错杀了石玺父子,被罢了官,贬拙回家,在朝的其他太守朋友去拜访他,他躲起来,再也见不到他。
颜木字唯乔,亦有称“惟乔”号淮汉。
石良长子镜和守御卫千户之死,又是一宗无头冤案,欲知后事,且听下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良告老还乡的历史背景】
先前,大唐盛世,许多小部落归附大唐,前文讲到石碏祖籍石祖乡,顺带介绍了昭武九国归顺大汉,在西南贵州云南部落归顺大唐,在贵州设置羁縻州。元军从骚乱到入侵,从占领与当地女子组成婚姻家庭汉化,到腐败被撵走。在战略意义上从中间开花向四面跃进,红巾军解决内乱,消灭陈友谅后,切断北边死灰复燃联系,剿灭内地残余,这就出现一个怪现象,那一边要拼着老命来解救他们的同胞,这一边怕死向南逃进西南少数民族而不敢回蒙古。为了解决云贵,朱元璋采取了步步为营战略,其他少数民族允许自治,而云贵少数民族有相当多的元朝残余,汉化后赖着不走了。而自治不得,必须攻克。
洪武四年在四川驻军设立贵阳卫把隶属贵州卫管理永宁卫,设在四川叙永。
【这里与石良后人有关,留个话把儿在后再说】。
贵州有部落倾向明朝,祖祖辈辈因羁縻州附属于中原皇家,没有费太多的武力拿下了贵州,又在贵州设置云南卫所。
洪武十四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各十万,三十万大军开赴前线,收复云南。于洪武十五年在贵州设立了普安、尾酒、普定、黄平、乌撒、水西、平越等七卫,
从南京原有千户抽调军户,大兵压境势在必得。与元梁王决战。
朱元璋拿下云南之前,彝族土司安氏贵州宣尉使,其妻子为彝族衡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奢香20岁死了丈夫,袭夫贵州宣尉使,(现在的四川蔺县),贵州宣尉同知宋钦是水东土司,也死了,刘淑珍袭夫贵州宣尉同知。凭借水西土司与云南的关系,帮助明朝驻军要扳倒云南段氏和元梁。元梁王兵败自缢而死,明军开始收拾这俩个年轻的遗孀。洪武十七年派封疆大吏马皇后的侄子马晔,借故鞭打奢香,人家年轻女子,怎肯像男子一样裸背杖脊呢?一时激起少数民族的反对,水西水东要为奢香讨说法。刘淑兰亲赴南京上-访。经朱元璋和解。
A、颍川侯傅友德何等人物?出奇兵元梁王兵败自缢而死,接着傅友德转战漠北,大功无数,只因冒犯罪,洪武二十七年,自斩两子而后自刎。从略。
B、蓝玉何等人物?常遇春的舅腿子,云南一战因功封永昌侯,
洪武二十年与冯胜傅友德20万军去攻打松花江。朱元璋要瓦解北元纳哈出20万,蓝玉要歼灭,一战得庆州,纳哈出20万请降,蓝玉纳降过于客气的用礼不得法。
洪武二十一年挂帅,领兵15万打贝加尔湖。寻找主力决战。大兵团决战长驱直入。彼时进入沙漠,没有后勤保障,诸位,是一个什么情形?
决策者蓝玉,歼灭了北元的武装力量,俘获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太子妃并公主内眷等100余人、王公贵族3000余人、士兵7万余人、牛羊十余万头,缴获了元朝皇帝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玺。蓝玉居功傲慢剥皮而死,抄殁三族,从略。
C、沐英何等人物?他是朱元璋义子,云南一战,留守云南。
洪武十八年又设置5开卫领七个卫,平茶、中潮、铜鼓、新化亮寨、黎平新化屯、龙里,等七卫。
…………
诸位,以上介绍了奢香刘淑珍女中丈夫,以及英雄人物南征北战,收复云南贵州、扫灭北元。落个海内悲凉。看朱元璋对功臣的“惠赠”可见一斑。以此作个引子来说石良告老还乡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生性多疑,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把上十二卫废除组成亲军卫,即,不存在武英卫。并从直隶卫所抽调子孙做人质,组成亲军卫的--勋卫散骑舍人。其中就有傅友德的第三子傅让。石良的长子石镜清,石镜清公,并非接替了武英正千户。作人质编排在亲军序列,因马氏娘娘的侄子马晔征西一件怪事,洪武十七年,石镜清公死于四川叙永,洪武十九年石良公告老还乡,石镜清公已经死了。
…………
关于石镜清公之死,可以说一回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良的长子,及其世袭千户考辩】
《宿松县志·民国十年志》第477页加载的那样——石镜,嗣父良武节将军,千户世袭,武英卫正千户。
武英卫。属于上十二卫之一禁卫军,于洪武十五年废。编入亲卫军,其中扣留为人质的亲军的勋卫散骑舍人,属于带刀护卫,而石良的长子石镜清,因朱元璋家马氏娘娘的侄子马晔,的关系,封疆大吏优先一批生力军,选择了石镜清公是亲军序列,洪武十七年贵州之行,确保明朝军队出入贵州的交通安全,才来到四川叙永的永宁卫,当时永宁卫隶属贵州卫管理。就被彝族安氏部落的人杀害了。理由见上文说到的,马晔打奢香,羞辱了安氏部落的女王。
…………
按照石老师说甲辰镜公10岁,则镜公生于元至正14年甲午公元1354年,受害于明洪武十七年甲子1385年。才30岁。他的死可以有嗣子袭千户的。民国十年县志第478页内容,说是采访录,其实是宗谱溢美之词。谱上和县志上不能把真相抖露出来,有着历史的不得已。今天看来,明显的疑点很多。故此复制在这里。
石镜,父良武节将军,嗣千户世袭,武英卫正千户。
石彬,    嗣千户世袭,武英卫指挥佥事。
石玉,父彬嗣千户世袭,亳州卫指挥佥事。
石玺,父彬嗣千户世袭,亳州卫指挥佥事。
石瑜,    嗣千户世袭,平山卫指挥佥事。
石坚,父玺嗣千户世袭,河南卫署指挥使,升指挥同知,封怀远将军。
石金,父玺嗣千户世袭,河南卫署指挥同知,调山海卫指挥使。
…………
石镜清公,才30岁遇害,英年早逝,有嗣子,可很小,不能袭职,只好挂名,等到壮丁年龄,可以子袭父职,他就是石彬吧。
石彬在哪里?在洪塘湖军余屯田农户家庭。必须去亲军序列,勋卫散骑舍人。
武英卫废除了,可是宿松县志477页还在说武英卫,而且没有说升迁,只说世袭,何以说明石良的正千户(正五品),突兀世袭成指挥佥事(正四品),说明录有残缺。
…………
松石谱上淳公说他父亲是石良的三儿子石锜和,这一辈人金字旁,石镜清、石钺英、石錡和、石鏻刚,都是金字旁的字,只有一个人石镜清世袭石良。
第四代,石玉石玺石瑜,都是玉自旁,依理说明也只有一个人世袭。
亳州卫石玺石坚是有记载的连续的,则石玉石瑜是石彬死后年龄还不够世袭,只挂名,先后幼殇中殇了。唯独石玺世袭石彬。
石玺携子石坚去了亳州武平卫。且惨遭颜木暗算,双双因获罪死亡,则被注销佥事世袭。石坚的儿子石金,怎么世袭呢?怎么可以叫金呢?
…………
石玺石坚去了亳州,石坚的儿子扣为人质。一定在亲军序列勋卫、散骑舍人,带刀护卫军序列。
他的爷爷、父亲叛逆罪,冤案坐实的时候,他身为禁军带刀卫。可以有办法逃亡。而且化名石金,用石良第二世的金字旁为名,掩人耳目,是有可能的。
但是绝无机会嗣父坚,千户世袭。松石谱人性化给挂名。用明史规定,是说不通的。县志注明是采访录。距离真实性还差十万八千里
石葆元公参加修《宿松县志·道光八年志》,按说谁嗣谁,世袭何职,升迁贬拙,都应该清楚明白。可是民国十年县志第478页不是那样。
亳州志有记载,石玺亳州卫指挥使,(正三品),监察御史许宗鲁叫石玺“亳故有武豪石氏”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叫石玺“武帅”,而宿松却是指挥佥事(正四品),
特别是石坚的职称,升迁错误明显。升指挥同知,封怀远将军。石坚嗣父玺千户世袭,问题是石坚的父亲石玺被举报叛敌,收监等待降旨刑罚。家庭成员政治面貌待查。短时间内,儿子怎么可能连续升迁呢?从正四品指挥佥事,升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同知。而且,封从三品怀远将军,须知明代历史关于亳州,从弘治九年起亳州归颍州府的亳州县,不归河南了。可是宿松县志上石坚历士栏目填写的是些什么东西呀?一边是河南指挥同知,一边跨地区兼职中都的怀远将军,只要读过明代史的,谁信呢?修谱的先生信吗?
…………
算了,讨论空间留给读者吧。
对不起,在这里质疑了家乡县志了,石葆元公,泉下有知,但愿我的拙作没有打扰了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良携兄弟子侄奉调去凤阳府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其后人在哪里?
石玺石坚父子双双惨遭陷害致死,作为人质的勋卫散骑舍人石金,身为紫荆城带刀护卫,逃亡去了何方?
容我慢慢讲来。
今天作文两段:一、论·明朝的土地管理;2、辩说·石良的后人在亳州。
《论·明朝的土地管理》
由于明初的区域化战争特点,壮丁投入战场,人数之多,年长月久,有的地方孤儿寡母,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要解决军粮收缴、运输问题,采用守御屯田军户,随军家属和闲置兵力干农活。在驻地划拨土地归屯田军。当地不堪忍受的,只有逃跑,在外落户叫客家。被指定迁移地点的叫迁标。迁标地,多是贫瘠土地。要么旱涝,要么地广人稀。迁标的人,不堪忍受也逃跑,也是客家。
边界战线向外扩展,就形成了客家祖籍不同。
边界无事,仍然治理内地,设置驿站。继续原有的屯田管理。更多的闲置军人参加屯田,在卫的守御军人,在屯的军余农民。民户顶充军户的现象有所收敛,军役纠纷相对减少,则出现一度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短暂繁荣。
…………
战争过后女多男少,孤寡老人可以有人过继,大凡过继的,减免一些征收,减免一些义务差役,为了给孤寡老人留后,可以娶二妻。妻子儿女有同等身份,不分嫡庶。
同样是种粮纳赋税农民,军户和民户是有区别的。军户有粮食保障,每户120斤米。粮食归守卫军粮仓。后来发展为家族片区,按照划拨面积给军备仓库缴纳公粮。管理人叫做司仓曹事参军。民户向地方政府交粮纳税。有的沦为富户的佃农,两者差别很大。两者争夺生活来源,纠纷不断,摩擦升级。或说军民一家都归州县管不好吗?不好。
先是保障军户不缺吃,有源源不断的壮丁当兵,才能保障军户世袭制度后继有人。后若改征兵,又回到了灾民顶充军户的军役纠纷、毁灭性的暴力行动。历史时段的独特性,不容今人随意想象。
【续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曾几何时,军户与民户纠纷。屯田军为彰显它的合法身分。所占土地为划拨土地。军余要成为军户,一个显著的需求,在于娶女人传宗接代,除了当初的随军家属,大量的起义军男性单身,转变为军户。那时兵匪一家“杀夫之仇,夺妻之恨”的案例不少。于是地方官的治安,和守卫所的勾结,导致塌方性腐败。
有的划拨屯田被挤占,有的单身面临着即将绝后的威胁,逃跑者无算。灾难性的军户转变为民户。于是屯田守御千户所周边形成更大的村庄--同姓村落。
于是乎,冤案落难者,藏身之地,存在可能。外调千户长给先前军户子侄迁入,提供了方便。用现代语言形容,这叫“灯下黑”。
于是乎,剩余没有脱离的屯田军的军户村庄,毫无疑问,杂姓多。
《辩说·石良后人在亳州》
诸位,石良后人中,出现了一个军长级别的石玺,在亳州武平卫周边,要形成一个石姓村庄,收容从凤阳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逃出来的叔、伯、兄、弟、子、侄,是有可能的。于此相对应的,石玺石坚父子双双惨遭陷害致死,作为人质的勋卫散骑舍人石金,身为紫禁城带刀护卫,亡命天涯。设使去了亳州,同宗用以报答石玺先前接纳之恩,给保护起来,是有可能的。
在那个不可思议的朝代,灯下黑。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那紫禁城臭名昭著的锦衣卫,怎么可能找到石金呢?
今人想象,石坚的儿子逃离紫禁城,金蝉脱壳,绝对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用祖上石镜清的金字旁取名叫石金,而且是自由地生存在军户、民户两不管的圈子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石金,深藏不露,子孙繁衍,后话不提。
孔子 观宥坐,有感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石金公隐匿躲难,谁还在乎鸣冤?谁能为之昭雪?谁还在乎世袭千户者哉?
所以说千古奇冤,莫过于石良千户所第四代守御卫指挥使石玺。
…………
请注意,设立凤阳八卫一所,指的是凤阳府,而不是凤阳县,凤阳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的洪塘湖,明清两朝在凤阳县,而没有说在那个历来不断分、割、拆、并,的临淮县,凤阳县花园湖东北边。因为明朝千户所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如今仍然没有设置临淮县,我们不能说它是在临淮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县志上石玺亳州卫指挥佥事,是错误的】

语言文字我组合不得章程,那是写作功夫不到位;通借jia字,人家读不懂,我仍然录入了,属于疏忽。而历史事件摆在那里,就不容任意打扮。
该披发垂肩的祖宗,你给他梳辫子盘在头顶上,不行,
你给他头顶额、刘海儿、鬓角儿,剃个精光,留一绺瘦小辫子,垂到脊梁去,也不行。
那是历史的痕迹。那是被抓伤的脸皮。
有的祖谱上,画了列祖列宗的模拟相,官阶履历。祖功宗德,赞叹有加,家有谱,如方有志也,如国有史也
谱错了续修,志错了重撰,载史,虽颠三倒四,不会大错。有太多的人参与啊!
找出历史事件记载,考辩令人信服。
请看《宿松县志·民国十年志》,及《亳州志·光绪十七年志》
《宿松县志·民国十年志》
(明)弘治甲寅年,翰林院检讨(国史官员)方谟写《宿松县志·序》:宿松旧志,岁久滋讹,未有厘正之者。弘治甲寅,邑令吴兴、陈侯克谨,莅任三载,政务稍暇,乃命举人吴怀辈重加纂集。二卷。
诸位,古人描写同等的事情,讲究简约,有互文写作手法。
这里先介绍一下宿松县,历来修志的情况。
1494年弘治七年甲寅,宿松县志两卷,县志,叫吴兴志,叫弘治县志。
1494年宿松县令陈克谨(陈恪)在任三年了,前任县令吴兴是1489年弘治二年己酉做宿松县令,赋闲在家,主修《宿松县志·弘治七年志》,明弘治甲寅年翰林院检讨方谟写序。邑人举人吴怀
1675年康熙十四年乙卯,宿松县志三十六卷,县志,叫朱维高志,叫康熙县志
1675年宿松县令胡永昌在任三年了,前任县令朱维高是1668年康熙七年戊申任宿松县令。赋闲在家,主修《宿松县志·康熙十四年志》邑人贡生黄钺,廪生石颂功。
1828年道光八年戊子,宿松县志二十八卷,县志,叫邬正阶志,叫道光县志
1828年宿松知县郑敦亮在任三年了,前任县令邬正阶是1822年道光二年壬午任宿松知县。赋闲在家,主修《宿松县志·道光八年志》。邑人石葆元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宿松县志五十六卷二十六册。县志,叫俞庆澜志,叫民国县志
1921年宿松知事刘昂(知事是现在人讲的县长)前任知事俞庆澜,赋闲在家,主修《宿松县志·民国十年志》。俞庆澜写序。邑人进士石长祐,贺颀qí、贺欣。举人张灿奎。
因石良千户世袭,《宿松县志·民国十年志》石玺亳州卫指挥佥事。
包括宿松县城内祠堂大户,县志班子聘请了采访员,其中,石姓是石秉中,秉字辈人,一看就知道属于石良后裔。毕竟也只能查阅族谱。到底哪些是“不得已而隐瞒”,哪些是“溢美之词”。下文接着说。
续后【石玺是亳州武平卫指挥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前
【石玺是亳州武平卫指挥使】

知州陈晋修志《亳州志·光绪十七年志》
上文证实了县志提名的作者与地位顺序。谁主谁次,再来看
《亳州志》第88页。弘治十一年知州刘宁、指挥石玺,增设城楼分列四门之上。东曰望仙,西曰朝真,南曰武胜,北曰吉庆。
(亳州志光绪志卷三营建志城郭第二页)。

《亳州志》第92页,武平卫治在州西洪武年指挥方海创建。弘治二年指挥石玺更造厅事后厅各五间。经历司镇各三间。步廊七间,库藏十五间东西厢各五间六房,十六间仪门。大门各三间,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各厅事三间,及演武厅将台门厢一切缔新之。
(亳州志光绪志卷三营建志公署第十页)。

《亳州志》212页,指挥使四员。同知四员,佥qian事十员。经历知士各一员,千户三十七员,百户六十七员,镇抚二员,令史二名,司史一名,典史一名,承发司架阁勘合科各典史一名,所司吏各一名,总旗一百五十六名。小旗五百四十三名。随营舍余一千九百五十二丁。正军四千九百八十名。军余万丁。永乐七年改隶附直隶。弘治二年指挥石玺更造……。
(亳州志光绪志卷八武备志兵制第一页)。

《亳州志》第222页。明武宗正德六年,冬十月流贼杨虎作乱,武平卫石玺百户夏时擒虎及其姪撲诛之。
(亳州志光绪志卷八武备志兵事第十八页)。

因为明朝卫所制度,某一个卫内,指挥使是总负责,而佥事。同知受指挥使领导,佥事和同知,级别相等,只是具体的分工管理范围不同。
我们再回头看看宿松县志478页--石玺,父彬嗣千户世袭,亳州卫指挥佥事。
亳州有十个佥事,为什么修建亳州城楼是石玺,修建武平卫厅事间、经历司间、营房、厅廊间、库藏间、仪门间、大门间也是石玺?
流贼杨虎作乱,石玺手下的百户夏时擒住了杨虎,擒住了杨虎的侄子杨撲,也是要石玺来诛之呢?
不仅如此,
监察御史许宗鲁《凤阳府亳州知州颜公木墓碑》碑文,“亳故有武豪石氏,州守大夫锄折不避”。
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艺苑卮言》“颜惟乔为亳守,有幹声,与武帅构讦,罢归”。
多道相信,同时指向石玺。
石玺是亳州武平卫的“豪”。
石玺是亳州武平卫的“帅”。
石玺是亳州武平卫干大事的主。
现在知道吧?石玺是亳州卫最大的官--亳州武平卫指挥使。
所以《宿松县志·民国志》第478页,石玺,父彬嗣千户世袭,亳州卫指挥佥事。是错误的。
关于石良后人世袭记载,出错的地方,前文已经讲过。(从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是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国家。为证明这一历史话题,我谨举例了宿松县几个姓氏,就有  黄帝、炎帝、蚩尤  的后人。一个家族的兴衰,比如,司空山起义军瓦解以后,石兴宗公,来到宿松之初,面临垮塌了的江岸,滔滔江水泛滥成灾,湖区沼泽进退两难,望洋兴叹一无所有。石姓人家,从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有权有势。越数年,因军户的历史事件,而家族大起大落。接下来要讲到,化干戈为玉帛,说石氏把握火候,什么时候该投笔从戎,什么时候该弃武从文。一个家族的兴衰,映衬了时代的缩影。
我感谢坛主的支持。我的拙作,按序列提交,不间断地通过了,我观察到审核通过的时间,节假日,坛主照样不耽搁审核发帖,有时在半夜,有时还起早歇晚,坛主辛苦了!
今天作文,夹叙夹议,还说石氏。

【化干戈为玉帛】
朱元璋集权思路没有错,但是,他不是继续利用功臣,反而对功臣猜忌,然后株连灭杀。是否有人质疑过载舟之水?或有的。然,我则不信。
朱元璋的禁卫军,大多是当初扣留卫所子弟做人质的高手。漫说同僚被诛灭,不愿意联合反朱。就是这些扣为人质的子弟群,带刀护卫们,联合起来,朱家王爷都不得收场。只因长期的战争,好不容易民族独立。看着迎来那短暂的繁荣,人心思定,化干戈为玉帛,向远外经商,把经济搞活。在石玺石坚世袭千户,遭此厄运的时候,石家没有起用原有的部下,反叛或鸣冤,不作那无味牺牲。就是我引用为立论的基础。

扣留石良的长子为人质,好在当时改组了十七卫,将上十二卫(包括武英卫)编制亲军卫,石镜清公纳入带刀护卫,勋卫散骑舍人。石良没有受到损失。
旋即石镜清公遭遇不测,英年早逝,客死他乡。石良因此得以病告老,携第三子回宿松。錡和公才十六岁啊!不知者以为荣归故里,哪知道他次子钺英免不了还扣为人质,第四子鏻刚年纪更小,所以妻儿滞留于凤阳屯田。而且没有机会世袭石良千户,昔日浩浩荡荡,今日父子相随,作何感想?有宿松县志佐证了这一点。
石良携石錡和公回宿松,虽然心里滴血,但已经是,扣地谢恩了。
他的兄弟子侄在屯田,为军队生产粮食,稳定军心,大有裨益。唯一  一个能够帮上兄弟子侄的,是要有家谱记载他们。
石良公回家八年仙逝,有足够的时间修谱,三子石錡和16岁回家,活到78岁死,也没有完成此役。尴尬所在,有话而不可说啊!何况载谱。
明英宗十三年可不简单,边疆金鼓响,我怎恋故乡。知道吗朋友,石良回家的时候,北朝鲜还是大明的。十年后高古丽族独立了,等到石錡和公就要去世,瓦剌、高丽,不断骚扰大明边镜,作为军户的石良家宿松子孙,进退两难,石淳公也老大不小,石錡和公顽固透顶,坚持要修谱。所以松石谱创始人石淳公,讲他老子顽固透顶。“为政于家,化暨枌榆,厚重宽洪,敦行孝友。治家肃而驭众和。尝为万石长。以德化人,人咸感服。虽顽梗亦率教者”
诸位,什么叫做 顽梗?什么叫做亦率教者?
顽梗,非常固执,不屈不挠。率教,解释为父亲鞭打子女的权力。石淳公此话--顽梗亦率教者--压缩了介词虽然,压缩掉主语他。(虽然他)非常顽固,(但)也是我的父亲啊!所以石淳公,记录了他父亲要求修谱原因,完成祖父、父亲记族谱的遗愿,不是他要修谱,而是父亲坚持要他修谱。
录石錡和公遗嘱如下:
人之死生,昼夜之常理。吾今保全而归,得免毁伤,无愧于心。所恨者族谱未修耳。
尝叹吾先考,松颜府君,生逢元末,以武功起家。自前辛丑率兵归顺太祖高皇帝,授以统兵元帅。参侍大军,东征西讨。未尝妄杀,荷国厚恩,钦锡诰命,世受爵禄,传之无穷,可谓荣显。
每见与吾考同时武功起者,子孙身家不能保,或至覆绝。
今吾宗族繁盛,子孙众多,簪缨相继,良由先世,积累善行,致斯庆泽流于后。特恐将来五服亲尽,未免亲疏攸分,忘失本源,而罔知世系。
汝淳颇读书,必知尊祖敬宗。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成吾志,亦可谓善。继述为孝顺之子孙,吾瞑目无遗憾。
余无所嘱。
【解读此遗嘱,下回接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05:20 , Processed in 0.0272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