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石錡公遗嘱】
良由先世,积累善行,致斯庆泽流于后。这一句话,被前人点逗错误。 没有标点行文,不可能作一句话读完它,分出一句的用句号,画个红圈,读句子中途间断的,加一红点,表示逗号。一篇好文章,由外行来读,就怪怪的。说点逗不清。这偏遗嘱,续谱人对庆泽一词不解,句子篡改是难免的。 纠正点逗,则条理分明:良由先世积,善行累致斯。庆泽流于后。 说“良好的现象由于祖先积德,良好的品行积累到这种程度,皇家的恩惠流传于后人” 每见与吾考同时武功起者,子孙身家不能保,或至覆绝。也是被前人点逗篡改的句子。 不难发现,錡和公16岁就回宿松了,先前年纪还小。后来脱离了卫所回宿松,没有办法见到石良的战友的子孙身家不保,覆灭绝后现象。只是听说。则用每见与吾考同时武功起者,不能成立。而且“与同”意义一样,一个句子两个耳朵,说明“同时“二字是后人添加的。有了它,显得语句很杂乱。 诸位,原句去掉与同时三个字,请让我点逗,并附文解释。 原句点逗如下: 每见吾考武功,起者,子孙身家不能保,或至覆绝。 每当我见到父亲因武而立功 ,比起那些“子孙身家不能保其(清白),或是(比起那些)覆灭绝了后的人。 该句有两个分句,互文修辞写作手法,后半句省略了宾语者。不是身家性命不能保的人,而是自身和家人的清白不能保的人。否则子孙性命保不住,自然就绝后了,何须补充后半句呢? 把这两句弄明白了,读此遗嘱没有问题。 ………… 可是,看到父亲因武而立功,为什么说比起身家清白不保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 接前文云贵英雄话题,以傅友德蓝玉为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了宰相胡惟庸,牵连一大帮朝臣被杀。 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征西番,扫北元,先后晋升永昌侯、凉国公。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蓝玉一句话,招致杀身之祸,剥皮而死。抄家灭族,株连一万五千官兵被灭。 傅友德,的故事比较曲折。 傅友德的第三子傅让,曾经也是扣留的人质,纳入带刀护卫,勋卫散骑舍人。(前文讲到石镜清公勋卫散骑舍人,石金公带刀护卫,就是如此扣押人质,此处不再提。) 傅友德平南扫北,大功告成,原在陈友谅部,红巾军颖川侯。陈友谅被另一路红巾军朱元璋部所灭,傅友德跟随徐达北上,出征瓜州七战七胜,出征云贵领30万军,冒死奋战屡建奇功。出奇制胜剿灭元梁王。领军20万出征辽东,迫元丞相纳哈出归降。当蓝玉从贝加尔湖得胜回来,收回了元朝的玉玺, 洪武二十七年,文武全臣该欢聚一堂吧。 可是朱元璋想起了大头太子朱标前两年就死病了,而傅友德的第三儿子傅让。作为亲卫军带刀护卫,守护宴会却没带刀。朱元璋以此来讥刺傅友德。士可杀不可辱,傅友德必有起身请罪。又怪罪说未经许可,不该起身。要傅友德带两个儿子过来。傅友德会意,拎来两个儿子的人头,然后拔剑自刎,以致犯不敬之罪,招致全家剿灭。 好事不出屋,恶事传千里,石良归来之前,就知胡惟庸宰相案,株连很多权臣,所以说石良回宿松不敢造宰相府。 至于随后的蓝玉案,傅友德案,那时石良还在,那些开国元勋,以及受株连的大小将官,一批批冤案坐实,石錡和公不知。也许有意无意中会了解些。 所谓“每见吾考“ 至于《松石谱》提到的“尝叹吾先考”。隐约忍住了说出他的哥哥来。拨开迷雾,解读一下 “人之死生,昼夜之常理。吾今保全而归,得免毁伤,无愧于心。所恨者族谱未修耳” 首先只有他回来了,说明他的哥哥,弟弟没有回来。一个个都怎么了?诸位,他不敢说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