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论据,续论】 上文讲到记住乃某某的辈分,这里将看到乃某某的辈分于石长祐平齐。在祭祀人落款一行,是墓主人的玄孙。 即墓主人是翰亭公同辈人。 前文又讲到迁葬翰亭公,迁葬碑铭记载有据,通世上不会因一个墓主在同一次,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甲子日乙丑时,用以记载迁葬的同一个墓主人,而另外还再刻一块碑的。则知,第六块碑文记载的不是翰亭公,而是菊亭公石之璋。 第六块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孟冬月毂旦 …… …… 玄孙 乃治湖北巡检、长祐丙子举人、乃涤议叙八品、咸【长祜hu,石长裀的大哥】光禄寺署正、长仁邑庠生、长信戊子举人。 来孙 秉珩、细、秉甲、秉瑞、元朗、秉珠、培槇、乐、秉庚、秉壬、秉 爔、秉检。 礽孙 应战、经世、曾庆、经文、经扶、经午、经酒。 敬立 ****** 这是用一块看不清旧字痕迹的墓主碑,经过粗加工,重新简写的碑文。落款这么多人,“敬立”。除了知道是为石之琮一辈人立碑以外,没有告诉具体是敬立哪一个墓主。既然墓主石之琮在另一块碑上载明了,则第六块碑文就不是石之琮。 经辈分比对,第六块碑墓主,辈分上清楚明白,绝对不是石之琮的第三儿子~石纪常。 老汉我,只不过因为伯祖母姓石,石祖母也是那年代的人。发帖只为对先贤的敬仰。 ****** 或者有人认为,石铭功于道光17年丁酉1837年与圜公合墓(石纪常,字效端,号乐园)。只看迁葬了石铭功,就一定迁葬了石纪常。 我认为,那不是历史的唯物观点,那是想当然的望文生义。历史记载是严谨的。 其理由是: 六块墓碑都没有说迁葬石纪常。 第一第二块碑,属于交待石长裀。 第三第四能对上名字石铭功。 第五块清楚第交待了石之琮。 第六块辈分与石纪常无关。 ****** 或问,如果说第六是石之璋,为什么没有载? 石之璋从哪里迁来呢?这就是行文有讲究了。 为什么选择祥云捧月是好风水的话题?第六块碑,既没有说迁葬,也没有说改葬。而其他的有迁葬。同时,我们还发现第六块墓碑的开头行文:,“榖旦”字体~加粗、隶书清楚,与该碑文其他字~体儒宋不一样 标准的榖旦宽扁,显得隶书的稳重。 方正的儒宋,显得端庄。 ****** 为什么一块碑石上两个字体呢? 原来,碑石就是埋在当地的石之璋的,其材质如坚硬的天然的座山片石,而不是宿松东关石灰岩石。 宿松县地处长江流域,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这也可能导致外地优质石材的引入。 除了第六块碑石,其他碑石,具有清朝时期江西地区的代表性碑石特色(代考),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所以,石姓在同一个墓群内,用两种碑石。证明了石姓人的大起大落的年月。 那时,谁家都在感谢石姓人救济饥荒。 而石姓人家却在子夜时分,埋藏宝物。 龙湖公园祥云捧月墓群,光绪20年选在初冬丑时。 而在黄梅县北龙坪镇之杨家山,葬石铭功,道光17年也是在四月丑时。 半夜藏宝,这什么丧葬习俗? ****** 相比较第六块碑石,石姓大户,不是舍不得一块碑石钱。而是说明风水石,它相当有保留意义。 可不是吗,那年月,过继到菊亭公支下的人,官运、财运、人丁、红红火火,发展到江西。他们对旧物件根基,不忍心抛弃。 相比起其他,有的活活气死在京师。他的后人怀才不遇,不直说资治通鉴,转弯抹角说《涑水通鉴》,关联那“太皇太后高氏以哲宗年幼,临朝听政”。要命吧? 更有甚者,不用自己的名字石长祐考进士,而用石长佑咸丰十一年死于贼的名字,才进了贡院参加皇考。 用宿松土话说,真是到着宫!到着宫!
要知落款赐进士出身,从何说起?下次再说第二块和第一块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