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堂石桥与瀑布——卒子走遍安庆
楼堂石桥与瀑布
——安庆石桥与风景系列
第14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楼堂的石桥与瀑布。图一:天堂水库位于大龙山山腰处

  如果卒子对大家说,安庆市郊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垂直达二、三十米的瀑布,一定没有多少人相信。但是,今天卒子的确向大家介绍这么一个地方,它藏在大龙山的一个山腰,风景迷人。图二:楼堂瀑布风景迷人
  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下楼堂位于天堂水库上方约一公里的地方,天堂水库位于海拔220米的青山上,中楼堂处海拔320米的山坳里。图三:楼堂石桥
  中楼堂,这个地方卒子之前已经介绍过,经过中楼堂还能走到上面的上楼堂,横穿过去逆行可到下楼堂,连接下楼堂与中楼堂之间有南北两条小路。图四:楼堂瀑布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中楼堂村口的一座石桥,这座石桥是建在楼堂瀑布上方的石涧上,因为石桥是建在中楼堂村口,所以卒子又将此石桥称为楼堂石桥。图五:楼堂
  楼堂石桥的来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大龙山山上的一条小溪经过曲折的流径,在楼堂村口形成了一个落差二、三十米的瀑布,这里风景家人,小溪上架着一座较大的石板桥。图六:楼堂瀑布的溪水
  这座石桥是使用大龙山山间的麻石雕刻而成,相对比较粗糙。如果你仔细去看这座石拱桥的中间石梁,上面还有当年采取石料的痕迹。其实这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距今已经过了五十多年。图七:楼堂石桥

  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板桥。最早迁居到大龙山楼堂这里的移民,他们在山间建成小小的村落,数百年间在这里繁衍,村里还有一棵树龄在百年的银杏树,说明安庆市郊在古代有了村落。图八:楼堂石桥横向
  在村落间的山区与大龙山背后的村落有着的必经之地,当年挑着生活品的百姓必须经过这座小桥,从杨桥镇经大龙山走到罗岭镇或五横乡,可以说这座小桥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图九:楼堂瀑布汇流成湖
  当年楼堂这里的地理环境,按当时的说法是风水极佳。选择这里居住,是安庆先民们智慧的选择。关于这座小桥,架在两块高岗之间的巨石上,下面有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溪水冲开了水坑,山民们从南往北或从北往南必须涉水过溪,很是不便。图十:楼堂瀑布与石桥
  安庆的先民们在山间架起这座石桥,是由数块麻石板就成。这座由麻石铺成了小石桥连接着宣店百姓与山后的罗家岭百姓和五横百姓,这三地的百姓在此地瓜瓞绵绵,耕读传家,繁衍生息。图十一:楼堂瀑布的溪流
  就在石桥不到三五米的地方,就是楼堂瀑布,这条瀑布成型已经数以亿万年之前,它依山借势而成,高达二、三十米,溪水从石桥下奔腾出下,形成“晴崖飞雨”。图十二:楼堂瀑布
  楼堂瀑布现在成为安庆市郊一处奇观,在二、三十多米高的垂直峭壁湾口上,有一股细流飞泻飘荡,随风化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五彩缤纷的彩虹桥,把两边山崖连接起来,使人恍若步入仙境,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楼堂崖”。图十三:楼堂瀑布上面的巨石
  冬天瀑布成冰,冰棒长达二、三十米,其势如根根玉柱自天而降,十分壮观。如今驴友中在巨石上题写“楼堂”二字悬于一侧崖面上,为古今游人和文人墨客所称许,“楼堂”是安庆百姓的天堂。图十四:楼堂瀑布
(本篇完)
2018-0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旗山革命烈士陵园——卒子走遍安庆
旗山革命烈士陵园
——安庆近现代革命系列
第149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的旗山革命烈士陵园。图一:旗山革命烈士陵园牌坊

  旗山,据记载,又名幕旗山。南临长江,遥望九华,东接羹脍寨湖,北距浮山。图二:旗山革命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
  幕旗山现在已经修建成为一座公园,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城,幕旗山公园以体验要塞文化及生态游赏为主题,是融合休闲娱乐、商业、观赏等功能的开放式公园。公园的一角建有烈士陵园。图三:旗山革命烈士陵园幕墙
  旗山扼长江险要,览江渚胜景,西周为宗子国所在地,战国时期即为长江水道著名关津、商贸重地。图四:旗山革命烈士陵园介绍牌
  据史料载,秦始皇南巡曾游经此地观“籍柯”。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南巡狩,亲射蛟江上,薄此而出,并作《盛唐枞阳之歌》,同年置枞阳县。图五:旗山革命烈士碑记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曾在旗山南麓筑城驻防,抵抗曹操八十万大军下江南。图六:陈瑶湖抗战图片
图七:中共沿江地委图片
图八:解放枞阳镇图片
图九:钱家祖战斗图片
图十:旗山革命烈士陵园
  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这里曾是太平军主要兵力部署地之一。现在还留有大量的遗址。图十一:幕旗山革命烈士碑图片
图十二:幕旗山革命烈士碑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枞阳县陈瑶湖镇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发动人民群众,英勇抗击日伪军。图十三: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
  解放时期,渡江战役中,旗山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重要起渡点之一。图十四: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本篇完)
2018-05-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愁陈氏支祠——卒子走遍安庆
无愁陈氏支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9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的陈氏支祠。图一:陈氏支祠指示牌

  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东南面,四周高山,中间平地,非常适宜人居而得名。总面积约十七平方公里。这里在清朝以前属安庆市潜山县管理。图二:原陈氏支祠现已拆除
  响肠镇的无愁村有秦氏宗祠、陈氏宗祠、崔氏宗祠、大小陈花屋、大夫弟,这么多古建筑说明这里过去多么的繁荣。无愁村陈氏支祠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花屋组无愁小学附近五十米处,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后三进,建筑面积约三百平方米,隔扇和柱础保存完整。图三:陈氏支祠建在无愁村的一条小溪流土坡上
  据安徽省文物局领导介绍,安徽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中大多数为古建筑,这里就有岳西县响肠镇新发现的陈氏支祠,也是卒子今天介绍的地方,可惜卒子前几年到访此处时老的支祠已经拆除,在原址上新做的支祠如图。图四:远远望去的陈氏支祠
  俗话说,“天下陈氏出江州”。 义门陈人分布于全国七十二州,一百二十五县。其后代又不断迁居,义门陈氏遍布全国十七个省。江州拈阄分庄后,迁居安庆地区,市庄(迁怀宁)陈福海、迁潜山庄陈才达、另迁潜山庄(今岳西县)陈才宿、还迁潜山庄陈才达、迁太湖县宛溪庄陈公迁、另迁太湖县太湖庄陈守通。图五:陈氏支祠封火墙一角
  岳西县陈氏,只有和平乡一支不是义门陈后裔,其他十来支都属于义门陈氏。已经查清迁居岳西县的义门陈裔孙有多支。据了解,无愁、司空山支系留市庄的陈继钊。陈仲后裔陈继钊(陈胡公八十四世),拈得江西湖口留市庄(今湖口县流芳乡留市村)。陈继钊带着依依不舍之情,拜别祠堂里的列祖列宗,来到留市庄杏花园定居。自湖口留市庄算起,陈福海是分庄后第二十世;陈福海娶妻符氏,生五子。图六:陈氏支祠封火墙一角
  陈福海生于元朝末年,因避红巾军之乱,率领全家渡江北上,来到怀宁县闸涧大东保社(今安庆市金锭桥柳林湾)定居。战乱时代,人人都有隐居之意;又因地狭人稠,陈氏兄弟五人各迁异地。陈云一、陈云三留居怀宁。陈云二迁居潜山县清朝乡无愁冲,可以比较明确的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陈氏支祠就是这一支族人;陈云四迁居六安府;陈云五迁居太湖县司空山(今岳西县店前镇)。今陈福海裔孙达三万之众,分布于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图七:陈氏支祠封火墙另一角
  明朝永乐年间,陈云二率二子可明、可亮,沿皖河转潜河逆水而上,至水吼岭转道大关、割肚,至沙岭头,发现一狭长山冲,南面山脉形似十八罗汉,山中虎啸猿啼;北面高峰古木森森,遍生鲜花硕果;中间较为开阔,尚无人烟。父子决定在此安家,取名“无愁”,表示只要努力奋斗,就会无忧无愁。图八:新修建的陈氏支祠窗户
  后来,陈可明、陈可亮兄弟分家,以鹅形为界,其上段为陈可亮产业,下段为陈可明产业,二公后裔人丁繁衍相似。但是上下两段人才、财富方面有差别,上段有冲里大屋、桂花老屋;下段有大花屋、小花屋、秦湾、乐山、凤形等庄园。图九:陈氏支祠屋檐
  清朝,无愁陈氏发展至一个辉煌时期,商贾学子、簪缨仕宦人才辈出。陈可亮后裔知名人才有抗法保台的骠骑将军陈润之,峨眉山空军医院政治部主任陈正学等。陈可明后裔人才有:陈同文、陈毓潜、陈佐治,“一门三大夫”,又加陈佐蟾、陈佐古,“两将军”;有水师标统武显将军陈迎祥;有甲午战争中战死于台湾府的总兵提督陈尚志;洛阳市公安局长陈国桢;北京空军后勤部政委陈建中;安徽省公安厅处长陈荣政,等等。图十:陈氏支祠砖雕门楼
  今陈云二裔孙迁播响肠镇无愁、新浒、独山各村,及霍山、潜山、太湖、以及江西浮梁等地。陈云二后裔称“聚星堂”,派字为:福云可觉友、道义德良稀、嘉光明正大、同毓佐昌时、治为邦之本、翠美在怀清、元符彰蔚应、盛会起其珍。清朝光绪年间,无愁“聚星堂”曾与汉阳庄陈华武公后裔、城东股、城西股、城南股,于潜山县城内北大街合修陈氏总祠。图十一:陈氏支祠一侧
(本篇完)
2018-05-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昆仑寨与营寨闩孔及寨旗孔——卒子走遍安庆
昆仑寨与营寨闩孔及寨旗孔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4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昆仑寨与营寨闩孔及寨旗孔。图一:昆仑寨

   昆仑寨位于安庆市潜山槎水镇昆明村与黄柏镇昆仑村交界处,因昆仑山而得名。从远处眺望,一峰突起、挺拔雄伟、直插云霄,其雄奇为群山之冠。四周乃悬崖峭壁,怪石嶙峋,仅有鸟道曲回,“牛背岗”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峰顶却平坦可以耕植。山上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有古洞多处。图二:昆仑山属于大别山余脉
   清朝顺治五年(1646年),明朝宗室朱统琦在此建寨,依山就势砌筑寨墙,石条、块全部是就地取材的花岗石,以西峰、北岭为屏障,在南山、东门建筑寨墙,易守难攻。当时有民谣说:“远看像朵云,近看是昆仑。千军万马攻不开,有朝一日自遭瘟。”朱统琦自称“石城王”,号召国人抗清复明。图三:昆仑寨巨石
    当时,明朝兵部尚书麻城周损与其侄羽仪踞天柱山西关寨,傅廷弼与义堂和尚踞龙潭皖涧寨响应朱统琦,周围各寨尽为朱所有,一时声名大振。同年,清廷派梁大用督师进剿。清朝重兵气势汹汹,朱等与之决战,兵败寨破,逃往岳西县的桃园寨、飞旗寨等山寨。图四:昆仑寨碑记
   昆仑寨现存寨墙五百余米,现存巨石上留有人工雕凿的营寨闩孔,以及寨旗孔遗址,现存的寨墙高三米左右,东山寨门虽经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寨门高二米余,宽一米五,山寨顶部为巨石,还能看到烽火台、点将台的遗址。图五:昆仑寨巨石石缝
    清朝咸丰年间,朝政腐败,各地农民相继起来造反。太平军在英王陈玉成带领下,猛攻潜山,顺利地拿下了县城。该年九月,又集中火力全面出兵,攻占了潜山山区里的多个山寨据点。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溃不成军,最后都集中了昆仑峰,驻军以悬崖绝壁,地势十分险要为据点。贮藏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周围派有重兵把守。太平军部队攻打了好几次,都没有攻破,部队伤亡甚大。图六:昆仑寨麻石石条与巨石洞
  昆仑寨还有很多传说,陈玉成带众将领亲临昆仑寨前观察地形。他见昆仑寨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层层严密设防。若硬打必造成重大伤亡,便决定智取此寨。当即下令各部立即召开全体将士大会叫大家献计献策,讨论智取方案。军中中站出一个矮个子,他说:“此寨智取并不太难,我看只要以千只山羊必可破寨。”随后太平军使用山羊数千只,把每一个羊角上都缚挂一只红灯笼。夜半突然鼓号齐鸣,数千只山羊飞跑,象骑兵飞奔上山,寨子里的清兵,措手不及,个个丧魂落魄,太平军大批大批跟着山羊后面打进山寨。当守寨的将士知道中了太平天国的计谋时,已一个一个被活捉了。后来,昆仑峰上的这个重要营寨便改名为羊破寨。图七:昆仑寨巨石上的石孔与古树
    潜山县的槎水、黄柏两镇分别地处潜山县北部与西北部,属大别山脉,两镇所处山脉长而且广,山川交错,关塞险要。自来有“江淮之屏障,中原之腹心,进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争之地”的说法。两千年来,此处所经兵乱较多,而百姓多安土重迁。每值战乱,便登山据守,结寨自保。是故槎水、黄柏民人结寨历史,由来已久。图八:昆仑寨巨石
   昆仑山如笋如烛,直插苍穹,其雄奇为周遭群山之冠。远眺昆仑山,西北面的马鞍叉像个大笔架,高峻险拔的昆仑山则如同一枚大印搁置在两座峰叉之间,美妙奇异。昆仑山脉为东西走向,主峰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断块山,峰谷之间呈“V”字型,形成了险要的山川地貌。图九:昆仑寨巨石的寨旗孔
    主峰上的昆仑寨分布面积约一万六千平方米。山寨大门建在开阔的东侧,站在巨石上可俯瞰山下全貌,相对开阔的视野,凸显了军事上的技术要素,反映出古代军人与石匠们的聪明才智。建寨的石条、石块全部是就地取材的花岗石,寨门内壁凿有门播关石孔,增强了防御功能。图十:昆仑寨巨石的营寨闩孔
   卒子经过查阅,据记载,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太平军将领英王陈玉成亦曾在此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其时清兵抢占了昆仑寨,并于驻守后大规模加固续建。陈玉成攻占了潜山县境内诸多山寨,唯昆仑寨强攻数次未破,遂发动将士献计献策,终于智取此寨。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廷展开强大攻势,据守昆仑寨达三年之久的太平军残部遂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剿灭。图十一:昆仑寨巨石的寨旗孔
   昆仑寨的遗迹远不止这些,昆仑寺也是一段尚未尘封的记忆。关于昆仑寺,何时开山建刹已无据可考,但昔日香火旺盛的昆仑寺,如今尚有原址上建起的简单的庙堂为其余脉,悠然的梵唱,依旧回荡在在古寨的上空。图十二:昆仑寨巨石的营寨闩孔
    昆仑寨上还有异石,名曰“昆仑老祖神像”,酷似天柱山皖公神像,堪称一绝。斯处有一泓清泉常年流淌,这就是传说中的昆仑寨圣水。异石是山的外观,那么山洞则是山的骨相了。图十三:站在昆仑寨可以鸟瞰山下全境
    昆仑寨有大小石洞四十多处,别有洞天。森森古木间掩映的一个个洞穴,大小交替,屈曲盘旋,正是当年兵马栖身、粮草储存的好所在。仅西面一个石洞,便可驻军三百余人。图十四:昆仑寨寨基与蓄水池
    山塞疑无路,曲径可通幽。通往寨顶本没有路,荆棘间,石缝里,人迹所至,便成了路。临近寨顶,更是险峻异常,“牛背岗”仅容一人通过,而沿途分布的太平军古粮仓、天王洞、聚义厅、百丈崖、大天门、石佛洞、鳄鱼拱石、古碓臼等景点和遗迹,也令人奋然前往。图十五:昆仑寨
    翻过巨石步及至寨顶,眼前忽现平坦,史籍载其可以耕植。山旷,寨壮,寺古,石奇,洞杳,林幽,昆仑寨集众妙于一体,融古今为一炉,自然人文,相映生辉。图十六:昆仑寨寺庙图片
图十七:昆仑寨可以鸟瞰山下全境
(本篇完)
2018-05-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氏迁怀古墓与古枫树——卒子走遍安庆
刘氏迁怀古墓与古枫树
——安庆古墓与古树系列
第14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刘氏迁怀古墓与古枫树。图一:刘氏迁怀始祖墓的封土堆


    据了解,怀宁县笃亲堂刘氏是唐朝末期,山南东南节度使刘巨容之后,刘汾公九子汉胜公后裔。安徽安庆怀宁刘氏开宗始祖端三公,是所见资料最早入怀开宗立派的刘氏始祖。图二:刘氏迁怀始祖墓

    怀宁中部有民谣:刘家有瑛瑄(端三公六世孙,刘瑛,刘瑄),郑家有三山(松山公,可山公,立山公),程家有洛川(洛川公),皆怀宁望族。 怀宁刘氏始祖端三公,世居江西鄱阳清塘。为皖承直郎,公遂于元朝中期(约1333年前后),至皖城(宜城今安庆市)为官。后携夫人田氏,子居于怀宁县独秀山之西,今黄墩镇杉林村。图三:刘氏迁怀始祖墓碑
    卒子走访到怀宁县某乡镇时,发现这座迁怀刘氏始祖刘公墓,碑文上刻有清上寿刘公妣……,因碑半截埋入土中,无法辨识,只识得刘公与原配夫人逝世后共同安葬在这个小土坡东北面,墓碑记载坟墓修建于乾隆四十年(1776年),距今二百多年历史。图四:刘氏迁怀始祖墓青石望柱一侧
    这座古墓是非常有特点的清朝早期古墓之一,怀宁县政府应尽快批准刘氏古墓与旁边古枫树被列为怀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五:刘氏迁怀始祖墓青石望柱另一侧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全国动荡地区人口急剧减少,为了弥补人口不足,清廷从江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征调人口到一些战乱地区,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大量安徽省安庆地区人口进入北方地区,刘氏始祖也受这这个政策影响,携兄弟长途跋涉,远道迁徙,那时交通闭塞,不知道经历多少苦难到达陕西。图六:刘氏迁怀始祖墓边的古枫树碑记
    随后,在乾隆年间,迁入安庆地区的怀宁县的刘氏始祖渐渐在一个叫“郑家楼”的平畈间落脚生根,繁衍生息。刘氏后裔将迁怀始祖墓安葬在一个小山坡间,坟墓高高隆起,前有二只青石望柱,留有岁月的痕迹。图七:古墓边的古枫树
    就在刘氏迁怀始祖墓左边不远,有一个水塘,当年刘氏后裔认为,从风水角度看,左为青龙,而恰恰古墓的左边低洼没有了依托,为此后裔们纷纷决定,在水塘边种植一棵大概来镇风水。刘氏后裔在古枫树边立碑记载。当年引进这棵枫树,想必也是集族人的深思考虑的,这是一棵红枫树,在安庆地区广泛种植。图八:古墓边的古枫树
    据记载了解,前几年电线电路改造工程,施工队伍想将此树砍伐,却遭到刘氏后裔的极力反对,为此刘氏代表到了安庆市供电局和横江电力公司,找到当时的负责人进行协调,最终才能顺利保全这棵古树,因为这棵古树已经陪伴了古墓二百多年,难舍又难分。图九:古墓边的古枫树

    每到深秋,万物萧索之际,在刘氏古墓边的这棵古枫树因有红枫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但见古墓与红枫相映、霜叶与秋絮翻飞;沧桑中透着几点浪漫,热烈中带着些许寂寞。有道是“红枫古墓,堪称佳景。”图七:古墓边的古枫树
(本篇完)
2018-05-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卒子走遍安庆
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
——安庆石刻与风景系列
第14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的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图片:碧峰村位于大别山余脉中

   桐城的自然景点很多,过去卒子介绍过一部分,今天卒子再次向大家介绍大石板瀑布与崩雪石刻。图二:碧峰村巨石断层如同石板
  大石板名称的由来是大别山余脉特有的一种石头断层样的石板。一块块或卧或立的巨大的石板在会给人一种石头如人工雕刻成石板的错觉。图三:碧峰村的大石板瀑布
  大石板瀑布位于一条绵延狭长的峡谷,有几分幽静、清凉。在这条峡谷之中三道形态各异的瀑布,其中以大石板瀑布最为壮观。图四:崩雪石刻
  我是从后山翻越到大石板瀑布的,中间一条小溪流滩水而过。峡谷清幽,瀑水轰鸣。从后山进入峡谷,能够第一观赏到最为壮阔的瀑水画面。图五:瀑布如崩雪
   沿着小道前行至大石板瀑布前,映入眼帘的是高约近百米、宽约十余米的一道白练瀑布。这就是著名的“披雪瀑”,又名“崩雪瀑”。
图六:碧峰洞
   整个瀑布如“雪”般崩泻而下,瀑练若雪、雪似崩,瀑布从天而下,正如雪崩而下的味道,真正山崩地裂的气势。山崖两侧皆有宋朝人篆刻的摩崖石刻“崩雪”二字立于高崖之上。图七:瀑布像雪崩一样壮观
   据记载,明朝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记录: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前村归路远,明月影朦胧。这是文字记载。图八:崩雪石刻指示牌
    大石板瀑布由“前瀑”、“披龙”、“后瀑”组成披雪瀑,山溪从山里跌落下来,美景如画。这处的宋朝摩崖石刻,“崩雪”二字,是古人留下的披雪之美的写照。图九:宋朝崩雪石刻
    披雪瀑风景秀丽、大石板名声在外,《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其胜:“碧峰山,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沿涧而人,四方稍觉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见瀑水悬崖如练。至前仰视,如白鹭之攒集,如风雨之飕飓,即‘披雪洞’也。两旁皆巨石,水啮者利若刃,水凿者深若井,水拭者净若几”、“飞瀑异石,绿荫清潭,堪称负郭胜境。”图十:远观大石板瀑布
(本篇完,原创本不容易,请点击关注或给予评论)
本文作者期待与安庆各地驴友共同探访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8-0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河周冲大屋——卒子走遍安庆
吴河周冲大屋
——安庆古这宅系列
第15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回首这二十余年的出游与写作,成就了这第一千五百篇文章,而这仅仅只是未来《卒子游记》的极小一部分,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卒子走遍安庆》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的吴河周冲大屋。图一:远望吴河周家大屋

    宿松县趾凤乡吴河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今天卒子介绍的周冲大屋就位于吴河村上游,沿着溪流上游的老宅。图二:周家大屋碎石屋基泥砖砌墙成为特色
   吴河村位于宿松县趾凤乡北角,毗邻太湖县天华镇,属典型的山区村,全村依山畔水。目前安庆市已有的传统村落有很多,如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潜山县官庄镇官庄村;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古民居、汤泉乡龙潭寨古民居;宿松县柳坪乡大地村、趾凤乡团林村、宿松县趾凤乡吴河村,其中吴河村的古建筑,过去卒子也介绍过一些。图三:周家大屋门前的碎石路基
    吴河村的村落结构,总体南北走向,四周环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吴河村现有一条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横穿而过,村内古居民一十二处,均是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美,有古树两棵,树龄均有数百年。图四:周家大屋使用稻草与黄泥制坯砌成的泥砖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没有大变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民俗民风,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安徽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安庆又是安徽古建筑集大成者。图五:周家大屋一进大门仍使用了部分青砖
    周家大屋是宿松县趾凤乡吴河村上游的一幢古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道光年间由族人扩建重修。整个宅院据说仿“官厅”修建,共三进,其中二道门坊全部用整块的青石建造,故称石门。有大厅、堂厅、天井、水池等建筑有机组成。如今仅存部分老宅。图六:周家大屋堂厅
    周家大屋整体由土坯泥砖建成,很少使用青砖,岁月如梭,经过二百年的风雨,这些泥砖仍然没有损毁。而石门框第一进与第二进都保存较好。主体建筑正屋坐北朝南,主轴线上为三排间结构,东西两边有侧房,与正房以天井连接,惜一部分已经损毁。图七:周家大屋三进
    周家大屋在清朝中期人才济济,算当地富户。时值清廷正处于太平军起义到达宿松时期,此期吴河正处湘军鲍超与多隆阿相互交替驻守地区,吴河当地多支姓氏的族人皆参与招兵买马,聚集抗击太平军力量。图八:周家大屋堂厅背面
    现在安庆地区仍有不少的泥砖屋,这些泥砖屋大多分布于安庆各县的山区或边远的乡村。这些房屋的特点是用稻草与泥制成长方形的砖垒叠而成,使用大块的碎石做屋的墙脚,部分墙面仍使用了青砖,这种整体由泥砖、部分青砖共建成为风格的泥砖屋。这些破旧的房屋,仍然留下漫长岁月的烙印。图九:周家大屋
(本篇完)
2018-05-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霞法华寺——卒子走遍安庆
石霞法华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5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石霞法华寺。图一:远看重修之后的法华寺


   “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乃古代太湖四大名胜,史称“熙湖四景”。由于它们集古邑太湖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所以虽物换星移而不失魅力,遗迹犹存而具影响。图二:法华寺山门
    法华方竹,主要就是指法华寺周边的风景。法华寺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石霞村。熙湖四景之一的“法华方竹”,早在唐宋时期就较为有名。图三:法华寺匾额
    唐宋时期,当时的法华寺“层楼翠映千杆竹,庭院松青树满花”。据《太湖县志)载.法华寺香火旺盛得益于“法华有竹,其杆皆方”。
图四:法华寺
    相传,法华方竹潭于西域佛国天竺(今印度),乃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带回的宝物之一。玄奘回国后,弟子云游四方,将方竹择地栽种,但成活极少。图五:法华寺内的正法眼藏匾额
    后有一高徒在大潮龙山宫对面山麓遗址建法华寺,又在院内种方竹苗。不知是真有佛祖灵光护佑普照,还是由于龙山夜雨滋润,这异乡奇竹,竟在法华寺内长得茁壮茂盛,郁郁葱葱。图六:法华寺内的石柱础
    南国翠竹,种属繁多,外形圆润,几成一律。唯有这方竹,有梭有角,逢节有黄白色钟乳点,垦得风骨铮铮,确为植物珍稀。物以稀为贵,亦以稀为奇。风雅之士纷纷题刻赞诗于竹杆之上,“久之,形类蝌蚪,早失其形”。图七:法华寺佛光普照匾额
    从清朝游客所存诗句”古刹何年荒草蔓”、“过竹应怜野寺荒”来看,此时的法华寺早巳衰败。尽管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太湖知县吴易峰捐资重建的法华寺,“堂阁楼台,班联似笋’,不乏金碧辉煌。图八:法华寺石柱
   但从清人王大枢游寺所记“寻昔年之方竹,赏今日之奇葩’来看,这时的法华寺虽有奇花异草,但方竹已荡然无踪。新建的法华寺到清末又遭兵毁,后移寺回龙山,虽香火未断,然声名早失。图九:法华寺内的石柱础
    竹的生命力是很强的,按说法华虽毁,方竹应存。法华寺旧址在古火神庙以北、今烈士陵园以南。近百年来,邑人踏遭青山难觅其踪,熙湖父老无不痛惜。“峰回路转行应遍,芳景怡人去复留。”图十:法华寺穿榫结构
    正值法华寺毁、方竹濒灭之际,有官任黄河道的邑人陈竹桥回乡省亲,寻法华旧址而见败竹,感叹唏嘘之余,顿生怜香惜玉之心,随即起根移苗,栽于辛冲家宅。后历经乡人呵护,终使这珍奇竹种得以保存。图十一:法华寺内的下江石雕刻的石柱础
    法华寺重修之后,已经很少有古物件,但寺内的两根石柱却是难得的古物,它们现存于寺庙的大殿内,为两根一米多高的麻石石柱,下方雕刻有连同一体的柱础。法华寺是一处不错的去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看一看。图十二:法华方竹
(本篇完)
2018-05-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卒子走遍安庆
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
——安庆石塔砖塔系列和古墓系列
第15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图一:宝基塔一侧的山脊

  安庆市杨桥镇位于安庆市北郊约十多公里处,这里是安庆背面的天然屏障,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旅游休闲度假最佳之宝地。杨桥是座古镇,安庆人应该要知道它的历史。杨桥过去有座宝基塔,又称簸箕塔,俗称波基塔。宝基塔,历史悠长,卒子简单介绍一下宝基塔。图二:宝基塔如今已经剩被毁的残迹
  沿着杨桥有一条进山石径山溪小路,顺着河溪而上,这条河溪常年水流不断,溪水清澈见底,顺着这条小溪,是一段沿山石坡山路,登上这段小石坡,很多安庆本地和外地的驴友都曾走过这片区域。进山的石坡路很窄,然后能够步入峡谷,峡谷的一边是宣店村,另一边是溪庵村,两边都是山,中间是山涧,陡峭时而弯曲,这条石坡路是杨桥古道,大多石块都是从山涧里的河溪里拾起的石块垒砌而成,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图三:宝基塔遗址处的残瓦碎砖
  大约要行走半小时路程,经过一座小石桥,就是一片竹林,竹叶遮天蔽日,竹林中还有三座被遗弃的房屋,而这片竹园,在百余年前就是“宝基塔”。宝基塔,应是后人口口相传的名称,历史上真实的名称已经不得而知了。这座塔,究竟是石塔,还是砖塔,也无从考证。从竹园的中心位置看,从竹园间那些破碎的青砖遗址看,这座塔应该是座青砖舍利塔,塔基应该供奉着在此修行的和尚的舍利。图四:宝基塔遗址
  为了证实我(卒子)的想法,我在附近寻找着一切能够解答的答案。果不其然,在塔基不足百余米的地方,有一座也许是唯一一座建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的纪公大和尚的坟。图五:宝基塔遗址处的碎青砖
  卒子见过很多和尚坟,但这座和尚坟,从碑文记载略有区别。碑文上记载,茂林堂上,十六世祖,上映下徹,纪公大和尚之墓,附葬上脱下*老和尚,建坟的是二十世孙隆义。这座坟,应该是在宝基塔附近寺庙修行的姓纪的和尚的墓,而宝基塔应该也是在此修行的和尚圆寂以后建起的舍利塔。从逻辑推论看,应该是先有寺庙,后有塔。图六:宝基塔一侧山脊的巨石
  不知从何时起,太平军进驻安庆,安庆周边的寺庙成为了烧杀对象,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杨桥镇,很快这片区域成为太平军军营,在随后太平军撤离时,连同寺庙和这座塔也被损毁,现在唯一留存的就是一个地名,和地上已经长满青苔的碎青砖。图七:宝基塔只剩地名
  宝基塔,建在一处三面环山的一块簸箕地,这块簸箕地是两座小山之间的山冲,经过数代人的垒土建田,这里渐渐形成了面积约上百亩的簸箕地,地面平坦,四处古树参天,中间竹林翠绿成荫,在竹林的屏障下,山脚还有很多梯田,河溪顺山而下,这里渐渐成为杨桥一处僧侣修行之地。图八:宝基塔背后的小山坡
  宝基塔建在海拔约二百米的簸箕地中心位置,想必数百年前,这里应该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寺庙。这里不但风景秀丽;还有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据说在明朝中期,此处修建一座大庙,大小房屋有二十四间,都是青砖瓦屋,庙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建筑风格典雅大方,庙内供有大小菩萨十几尊,住有五个和尚,这些和天天吃斋念佛,练得一身好武功,经常搭救贫苦之人,广受民间好评。理性的分析看,这个传说基本不太靠谱,寺庙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从现在的屋基看,过去建有几十间寮房应该是真的,由于僧人众多,大德高僧圆寂以后,其子弟为其建起砖塔或石塔,也应该是符合逻辑推论的。图九:宝基塔寺庙中修行的纪公大和尚墓
  山下百姓谈起簸箕塔,和以前这座寺庙,大多是带着个人胡猜乱讲的成份。但从安庆历史资料看,这里曾建有一座石(砖)塔,六角形,高七层,约七米,相传这座石塔原来叫“报恩塔”,塔座底下,是古代一位高僧死了,他的肉身遗体打坐在一个瓦缸里,埋葬在这塔底,这位高僧他一生救苦救难,专做善事,为了纪念他,报答他,才做这座石塔或砖塔,随之取名“报恩塔”,后来时间长了,由于当时没有刻名,没有文字记载,人们看这塔有簸箕那么粗,且如簸箕那么圆,就把“报恩塔”谐音成为“簸箕塔”了。太平军占领安庆期间遭受烧毁,已成为历史传说了。图十:纪公大和尚墓碑“茂林堂上”与“十六世祖”字样
  再以后,附近的百姓又在这片废墟上重建了一座庵,里面供了个“娘娘”菩萨,雕刻十分精致,穿戴着真人衣帽,栩栩如生,天天香火不断,很是显灵,几乎每日都有过往客人前来烧香求签,可惜这菩萨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此庵也毁于一旦。图十一:纪公大和尚墓碑局部
  如今,再到这片竹园里,仍然能够看到破碎的瓦砾和断裂的青砖。看着这些遗址,再看一看纪公大和尚的坟,宝基塔这个传说,应该让更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去考证、去研究。图十二:纪公大和尚墓碑局部
(本篇完)
2018-05-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胜关烈士墓与纪念亭——卒子走遍安庆
长胜关烈士墓与纪念亭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5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的长胜关烈士墓与纪念亭。图一:长胜关烈士墓

  长胜关烈士墓与纪念亭位于安庆市潜山县牌楼乡云峰村,“长胜关”又名“卡子”,云峰村过去是潜山至太湖的必经之路,过去卒子曾向大家介绍过长胜关在清朝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历史。在长胜关、花山尖,仰天庵崇山峻岭之间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存,烈士墓达十处之多。“长胜关”建在山势险要的高处,这里地形独特,是该处进入大别山的唯一通道,有卡住咽喉之关口。图二:长胜关烈士纪念亭
  长胜关,是古代设置的一个关隘,过去关隘总会设在山峰之间的陡峭处,潜山县横中乡至牌楼乡,是山水相连的两个乡镇,这里在过去曾设有关卡。有战事或非常时期,进去关隘的行人和随身携带的物品都要检查。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潜山时,曾在关上建有瞭望亭,瞭望亭上设瞭望兵,能够及时通风报信。图三:长胜关烈士纪念亭上的挽联
  在长胜关上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据长胜关烈士墓碑文载:“长胜关建造于太平天国年间,历史上战事频繁。抗日战争期间关上大小战役数起。为抗击日寇,牺牲烈士达百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追忆烈士的丰功伟绩,当地政府把抗战期间共产党部队阵亡的十三位无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并建墓于长胜关内。”图四:长胜关烈士墓碑文
  抗战时期,大别山一带是保卫武汉外围重要屏障,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牌楼乡是守卫大别山的重要门户。1938年,中国军队在此驻重兵防守,保卫大别山,保卫大武汉。同年夏,日军侵略军第六师团波田支队和坂井支队数千余人,先后两次向我王家牌楼一号防线三角包等驻地发起疯狂的进攻,双方苦战数月,给凶顽的敌人以重创。国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击破日军一个旅团,让敌人胆战心惊。中国军队亦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图五:长胜关烈士墓
  2014年,为更好地传承先烈遗志,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潜山县拨付了专项资金,修通了牌楼经长胜关至横中的公路,并对年久失修的长胜关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为后代子孙建造了一处意义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昭示了日冠侵华罪行,传涌着中华民族抗敌精神。图六:长胜关烈士墓原纪念碑
  如今的长胜关,每逢清明、年关前来这里献花祭拜英雄的人们很多,有学生团体,社会游客,还有许多的当地村民。关上鲜花四季呈放,凉亭为上山的人们提供休息地,暮体庄严,碑文凄惨,令人敬拜。图七:长胜关烈士墓
(本篇完)
2018-05-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6 17:39 , Processed in 0.0271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