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林抬箱石——卒子走遍安庆
白林抬箱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52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的抬箱石。图一:大龙山五横乡境内

     今天卒子介绍的位于安庆市区的抬箱石,目前安庆地区有类似这种石头不是很多,总是充满的传奇。之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岳西县的橐箱石。图二:大龙山怪石林立
     从五横乡的松隐寺下水泥道直到大龙山山上的林场,有一处群山之间的凹地。近年来,山上的大树被砍伐,植被基本是茶树,每到谷雨前,这里的茶叶远销各地。图三:大龙山山脊
    这里是大龙山主峰三县尖下不远的山谷凹地,地理图上没有准确的地名。这里与三县尖直线距离约三公里,中间有条巨大的山沟。图四:抬箱石一侧
    在这条山沟之间,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上有几处突起的巨石。今天卒子介绍其中一处相对比较有特点的石头,也就是今天介绍的抬箱石。图五:抬箱石另一侧
    抬箱石,顾名思义就是像二个人把一个箱子抬起来。与岳西的橐箱石最大的区别就是橐箱石是像一个人用肩膀橐着箱子,而安庆的抬箱石是二个人用四只手抬着箱子。图六:抬箱石大头一侧
    抬箱石是一块独立而巨大的石头,长长的,一头大来一头小。从这边看,如同一棺寿材架在石头上,另一同却像一只巨炮架在炮台上。图七:远望抬箱石与远处的三县尖电视发放塔
    抬箱石下,是二处比较独立的巨石基座。这三处石头本是一体连岩,因为地理和风化的作用,现在分成了三处,相互支撑,形成如今看到的抬箱石。图八:抬箱石旁边的巨石也有几分神韵
    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谜团都未曾打开,研究学家对安庆大龙山的石头非常好奇,也十分着迷,曾不厌其烦地行走在大龙山观察和领悟。图九:抬箱石一侧
    这处抬箱石的巨型石块,是经过亿万年风化的作用留下来的,谁也不能确定它从何而来,是什么人把它们弄成现在这个样子。站在箱子的巨石上,心里不禁会问:这三块巨石从哪里来?这里周围几里都是泥土,至今谜底难解,只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图十:抬箱石正面一侧
    这块巨石柱一头高一头矮,模样怪异,架在石块基座上,重达约十吨,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时期,这样大的巨石是如何架在石头基座上去的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图十一:抬箱石小头一侧
    经过比对和思考,卒子得出一个结论:这块叫抬箱石的巨石,与下面的基座原同为一块巨石,由于地壳运动,这块巨石被裂成三个部分。图十二:抬箱石小头一侧
    再经过数亿年的风化,使得原本裂在上面的巨石慢慢地变成一头高和一头矮。后来又慢慢形成一个斜坡,再经过变亿年的演变,变成如今的样子。图十三:抬箱石小头一侧伸出长长的一头
    抬箱石,长约六米左右,高一头略大,直径约为一米,矮一头略小,直径约为四十公分,整体看来,像一只大炮架在炮台上。图十四:抬箱石整体
    三块花岗岩巨石鼎立,高度约有五至六米,直径七至八米不等,形状像一只大炮架在炮台上,犹如二个人四只手抬起一只大木箱,顾名“抬箱石”。图十五:正面远远望着抬箱石
    青山绿水环抱的大龙山,卒子顺着松隐寺的盘山公路登上山顶,穿行到三县尖电视塔下的五横乡白林村茶场探访“抬箱石”的奇观。安庆抬箱石是一处不错的风景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观赏和考察。图十六:永远也游不尽的大龙山
(本篇完)
2018-06-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园舒家山与神龟石——卒子走遍安庆
桃园舒家山与神龟石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5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的舒家山与神龟石。图一:大龙山

    舒家山又称舒家大排,位于安庆关门第一镇的大龙山镇桃元社区,总面积467亩,山场基岩为花岗岩,土壤贫脊,由于其地理位置正处于集贤关外与大龙山的山体延伸部分,历史上曾多次被作为军事战略要塞。图二:大龙山镇桃园村舒家山最高点
    经过多方打听,舒家山在清朝咸丰年间被称为舒家大排。是前后左右四个山岭中的一个,这四个山岭,站在大龙山上瞭望如同四条长长的山岭平行交错延伸到平畈,当地百姓称这四个山岭为四大排。图三:一群山羊在舒家山石头间跳跃
    无独有偶,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眉山村有个叫虾子山,现在的合安高速从它的山脚下绕山而过,车辆来往频繁。这里在清朝咸丰年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图四:舒家山最高点是个瞭望的最佳位置
  当战争渐渐远离之后,这些过去的军事据点就被山脚下的百姓占为已山,久而久之成了他们的安葬先人的坟山。舒家山当然也不例外,除今天卒子介绍的舒家大排外,还有齐家山(齐家大排)、老虎山和夫子岭四个大排。图五:舒家山最高点巨石
  大龙山镇桃元社区的齐家山,位于今天卒子介绍的舒家山背后,属沙质土,它是舒家山背后的略高一点的山岭,舒家山最高点174.6米,而齐家山最高点250.6米。图六:大龙山镇桃园村舒家山最高点
    桃元村的百姓有句俗话,“前有照、背有靠”,从清朝晚期开始,这里成了一座座坟山。舒家山有很多石头,形形色色、各式各样。这样风景美好的舒家山却很少有驴友光顾。图七:舒家山上的巨石
    舒家山属大龙山南麓的余脉,离大龙山主峰仅几座山丘之隔。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据了集贤关东西一片,数千军士被分布在集贤关周边的数公里直径的各处,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形成犄角之势,如今通过这些地方的走访,让图片去还原那百年前那一段重要的历史状况。图八:舒家山上的巨石
    第一次听说舒家大排,是卒子在桃园寺一位居士那里了解,当时给卒子非常惊讶的感觉,下山后再多方打听,果然如同这位居士所说,这里就叫四大排。图九:已经被风化的舒家山巨石上的小石块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从多处分兵驻守集贤关沿线。据史料记载,在集贤关有太平军四大营,又有多处扎营太平军,今天卒子介绍的舒家山与集贤关只有半个小时路程,仅通过前后四个山岭就能穿越到大龙山的主峰。图十:大龙山镇桃园村绿化植被
  不得不说,舒家山和历史上被称为舒家大排,不是当年太平军的军事前沿阵地之一。咸丰年间,太平军各级军事统帅在这片广袤的区域与曾国荃为首的清军湘勇斗智斗勇。当年,太平军连营数里、人声鼎沸、战马嘶鸣!图十一:对面就是大龙山集贤关
    舒家大排现在已经渐渐被人遗忘,舒家山记录着当年军事的前沿阵地。清朝咸丰时期。由于曾国荃与太平军作战,后以太平军战败,这里渐渐失去军事功能,后有周边许多百姓渐渐聚集到这片平畈生活。一队队的太平军将士驻防在大龙山前线,枪炮声、杀喊声此起彼伏。这里,汇集了太平军当年驻防的精锐之师。图十二:大龙山镇桃园村舒家山神龟石
    在舒家山山岭最高处巨石下方,有一块酷似乌龟头的石头。这就是传说中的乌龟石,其实它更像是只龟头石,像一只大乌龟的龟头伸出探望外面的世界,百闻不如一见,这块乌龟石是一块被风化的石头和背后的几块石头组成的,从拍摄的角度欣赏吧。图十三:远望舒家山神龟石
    目前,安庆市市郊有三处这样的石头,都有着绝非一般的故事。中方寺背后的金龟殿下的乌龟石、龙泉寺山背后的乌龟石,和今天卒子介绍的舒家山乌龟石。图十四:神龟石
    小小的桃园村成为大龙山安庆第一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桃园村里的四大排,也成为那一时期的前沿阵地。如今,太平军驻守安庆的安庆保卫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村里的很多村民,不知道这里历史上曾经发过的事情,参考了安庆各类文献,如今安庆的桃园舒家山仍是一处风景与历史人文不可多得的圣地。图十五:大龙山镇桃园村
(本篇完)
2018-0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
——安庆石刻、石桥系列
第15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的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图一:大龙山杨桥镇宣店村山间茂竹林

    大龙山下,石塘湖畔,安庆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这里山峦逶迤、竹林掩映、四季花香。图二:宣店山间的古石桥
    庵界摩崖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一座小山山腰上。宣店属丘陵地带,很多山坡,在一个半坡有一摩崖, 高约三米,宽约六米,其上阴刻两字:“庵界”,字为楷书,苍劲流畅。字刻在麻石之上约一米处。图三:大龙山这样的麻石古石桥很多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杨桥镇宣店的山有一位僧尼主持重修了芭茅凹山间的一间庵庙,开辟这里的田场,立碑树功德,一间寮房,方圆不过几里地。图四:巨石上刻的“庵界”二字
    为与山下的乡民划清庵与民的山地,修行的僧尼在山腰间的巨石上刻有“庵界”二字。楷书书体、秀美流畅。麻石古石桥为麻石质地,三拼而成。在被毁的庵寺不远处。图五:大龙山上的巨石很多
    “庵界”摩崖石刻,为阴刻楷书,每字直径约十公分。此庵于清朝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自此庵寺不存。绝有这方石刻永存在杨桥的山间。图六:长长的巨石
  庵虽然被毁,但唯一存留下来的是这方石刻,还有倒地的一块碑记,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在芭茅凹的巨石上还有多处石刻,卒子此次已经介绍过二处。楷书、行书都有,作者不详。图七:巨石上刻的“界”字
    在庵界石刻不远处,卒子曾介绍过“沈界”石刻。卒子发现,这方石刻字径十余厘米,书者不详。应不是同一时期的石刻。庵界石刻应在清朝中晚期所刻,而周边山间的石刻分别是在清朝晚期至民国期间的石刻。图八:巨石上刻的“庵界”二字
    杨桥镇宣店社区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这个已经不存的庵寺,不知道有过多少故事。图九:巨石上刻的“庵界”石刻
(本篇完)
2018-06-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桥抗日游击队地下联络站——卒子走遍安庆
杨桥抗日游击队地下联络站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5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杨桥抗日游击队地下联络站。图一:地下联络站位于群山之间

    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黄岗村座落于赤百公路附近,黄岗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现在的黄岗村是由原黄岗乡演变而来。黄岗乡地处大别山腹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近现代安庆历史上,却是革命的热土,在今太湖县汤泉乡的黄岗境内,就有这样一处革命的圣地。图二:抗日游击队地下联络站设在这间老屋内
    黄岗村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尤其是迷人的陡岭河谷,是一处充满神秘迷人色彩的幽静胜境。进入峭壁峥嵘的林荫深处,溪声鸟语声如拔琴弦,分外动听,再曲折盘旋而上,幽深的岩谷,如同斧削,岩上绿树披云,宛如巨大石屏上悬着一幅诱人的风景画。图三:老屋大门
    据《太湖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太湖县设十区七十五保十四镇,黄岗属于北前区一个保。据记载:民国三十年期间,黄岗一带,革命的火种从黄岗乡和佛图乡部分区域点燃。图四:老屋大门门头上的老门牌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诞生了一支“太湖县抗日游击队,这是抗战时期太湖县唯一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游击队队长李甸民(又名李甸明,今汤泉乡人),也就是民国时期太湖县名人李西溟(又名李熙民)的第六个弟弟,称“七弟”,当地人习惯称“李老七”。图五:老屋厅堂正门
    1938年5月,太湖县国民政府在县城孔庙成立“安徽省太湖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县动委会”)。县长熊本旭、李楣(又名李菀民)、赵纶士(六邑联中校长)、李西溟(又名李熙民,六邑联中教师)、韦格六(县参议长)等为县动委会。图六:老屋三进
   1938年7月,太湖县城沦陷,太湖县动委会机关先后搬迁到山区牛凸岭、薛义河等地。据李朴民在《岳西革命斗争大事记》记载:“1940年3月,国民党第四十八军所属第九游击总队司令云应霖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行为。图七:老屋厢房一侧已经坍塌
    据李楣(李菀民)等人口述的《太湖县黄岗游击队的成立及活动情况》一文记载:“共产党员陈久亭、李甸民等人就是云的部下,也参加了云团起义”。后来,因“国民党四十八军三个团的兵力围剿,云团起义失败。云团起义失败后,团长云应霖受伤被捕,连长陈久亭牺牲,李甸民突围后回到了家乡黄岗一带,继续组织武装革命。”图八:老屋一侧厢房过道
    据原安庆市工会主席李菀民(原名李楣,李甸民之五兄)回忆:“我有一个七弟李甸民,因自幼不能读书,无文化,粗鲁无知。一九三九年我在潜山县政府工作时,他因害怕国民党征兵,也来到潜山。到潜山后,我将他派到陈久亭自卫队分队里。因为他是我的弟弟,陈久亭就将他编为列兵,并发展为中共党员。图九:老屋土墙砖上标语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十月在今太湖县汤泉乡邓家湾成立了“抗日游击队”。李甸民为游击队队长,下分两个班。李时文、汪毛海分别为一、二班班长。他们白天照常参加生产,晚上进行秘密活动。当时处于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加之未与中共党组织和新四军取得联系,活动十分困难。图十:游记队就将老屋设为联络站
    据后来李楣(李菀民)回忆:“1940年9月,李甸民回到黄岗一带,先后进行革命,暗里联络了当时一班进步青年。此期间,李竹亭、汪胡武等组织了一支游击队,游击队就驻扎在原黄岗乡杨桥村一家老屋内。杨桥抗日游击队地下联络站就设在这幢老屋内。图十一:老屋大门上的“忠”字
    卒子顺着革命先烈的笔迹,先后来到黄岗乡杨桥村,这里的杨桥村并非宜秀区杨桥镇,而是已经并入黄岗村的原杨桥村。这里山高林密,是革命的理想阵地。革命先烈们在这里反对国民党,一致抗战。他们联系新四军,联系共产党。”图十二:老屋为清末民国初期修建的
    太湖县原黄岗乡杨桥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可以暗地里联络进步青年组织游击队。在黄岗乡多个村庄里,李竹亭等进步青年通过李竹亭等人先后加入游记队,从此黄岗乡以李甸民为首的武装组织就成长起来了。图十三:老屋地基为当地的碎石料
    抗日游击队成立后,在杨桥村的老屋内先后开展地下活动。1941年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张体学同志率领一百余人路过黄岗乡,李甸民找其进行了联系,当时张体学同志进行了一番革命的鼓励,并交待了活动的方法和今后联络地址-----桐山冲一圩大关区县委。图十四:老屋厢房过道
    据李甸民记载:“游击队共有五十多人,其中有二十多人是黄岗乡一带的。游击队下设三个班。1941年2月,游击队与潜、太、岳指挥部进行了两次联系,后通过新四军五师联系上了七师。1941年3月,新四军七师挺进团在新四军五师14旅的引荐下,团长林维先派叶成带领六个战士,来到了黄岗乡协助李甸民工作,加强了游击队的领导力量,并在佛图乔木寨成立了中共抗日游击队党支部。图十五:杨桥老屋
(本篇完)
2018-06-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师洞石棚——卒子走遍安庆
禅师洞石棚
——安庆风景系列
第15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谢湾组禅师洞石棚。图一:禅师洞巨石

    安庆市叫禅师洞的地方,还真不少。太湖有、岳西有、安庆市郊也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市郊的禅师洞。位于杨桥镇宣店村海拔约四十至六十米的山谷溪流边,有一个天然石棚,一块巨大的巨石斜压在溪流边。图二:禅师洞现在已经修建成小庙
    近代,又在这个巨大的石棚边修建了一座寺庙,在这座寺庙边有一条古道,通过这条古道可以翻越大龙山。禅师洞石棚就在古道边。图三:禅师洞巨石石顶
    说是禅师洞,只不过是外名字而已。有人说叫老虎洞、有人叫瞎子洞,众说纷云。比较起来,叫禅师洞更符合实际一些。图四:禅师洞内部
    禅师洞是祖师爷修行打禅之所,现在为了提高声誉,什么地方都要拉上几千年前的禅师。禅师洞只是巨石与地面悬空的一个石棚洞察,高约二、三米,上面就是数米的巨石如山崖,巨石上留下的是人工凿成的石沿,雨水可以顺着石沿不会流入洞口中。图五:禅师洞内的石像
    禅师洞石棚位于宣店山腰处的小山下,在大龙山无数个石棚中,是个极不起眼的一个。石棚由二大块巨大石块围靠而成,一面敞口,上覆一块长五米、宽四米、厚三米的巨石。图六:禅师洞上的巨石
    禅师洞石棚形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历经几千年至今仍完整无损,石棚坐东北朝西南,由二块大小不等的花岗岩石组成,一石为顶,一石为墙,其呈立柱支撑顶棚。棚顶底面平整,棚顶酷似一只大鱼,石面留有人类加工痕迹,重量在数十吨以上。图七:禅师洞上的巨石一侧
    棚口前宽二米,后为巨石阻挡,内空高约二米多,能遮风避雨。棚底前有槽。图八:禅师洞上巨石石顶
(本篇完)
2018-0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畈陈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元畈陈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元畈村陈氏宗祠。图一: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元畈村

     在太湖北中镇境内,有一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祠——陈氏宗祠。这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陈氏宗祠古朴而不失端庄。图二:远处就是元畈陈氏宗祠
    走进陈氏宗祠,正厅是四根大木柱子,从柱身能够看出原来的样貌。1932年1月初,赤卫队在陈元畈陈氏宗祠成立了“红四乡苏维埃政府”,管辖范围为现在的元畈、吴俊和桐山等地。图三:元畈陈氏宗祠
    据《中国共产党太湖大事记》记载:1932年3月4日,国民党太湖县民团团长黄成谷率1500人在陈元畈包围北中区游击队。激战中,一排长王宜训、二排长吴令子等人光荣牺牲,大旗手祝向荣等10余人受伤。图四:元畈陈氏宗祠门墩石
    这座迄立三百年之久,见证过红色革命的陈氏祠堂破损严重。解放后,这座祠堂被当仓库储存粮食。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准备在这里建一所小学,就把东边的六间厢房给拆掉了。图五:元畈陈氏宗祠门额
    祠堂柱子原状是雕花的,当初没有条件恢复原状,只能刷一层黑漆。陈氏迁到安庆太湖庄,始迁祖守通,始迁于安徽太湖县花亭。现分布情况:安徽太湖县(陈怀水)。图六:元畈陈氏宗祠内
    义门陈氏在南唐保大后十年间(947-957年),义门老幼七百余口,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五十余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倍。图七:元畈陈氏宗祠顶棚
    宋朝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诏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并将《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图八:元畈陈氏宗祠
    唐朝僖宗李儇御诗《赞义门陈氏》:“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珊珊出凤闉。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一联。宋朝裴愈题写了“天下第一家”匾额,因此世人皆称江州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图九:元畈陈氏宗祠碑记
    家族过于庞大,便给统治者带来了危机,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建议分析居住,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派人监护分析。图十:元畈陈氏宗祠天井
    后来,把陈姓在郑州(今属河南)、潭州(湖南长沙)、黄州(湖北黄冈)、汉阳(湖北武汉)、安庆(今属安徽)、棣州(山东惠民)、松州(四川松潘)、泸州(今属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潜山)等地的产业,分为291份。图十一:义门陈氏先祖牌位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属江西)、星子(今属江西)三县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财产分为20份,这些均不在291份之内。图十二:元畈陈氏宗祠内部
   据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人物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国民党将领陈诚、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陈独秀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图十三:元畈陈氏宗祠木雕
(本篇完)
2018-06-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正北段古城墙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北正北段古城墙遗址
——安庆遗址系列
第15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北正街附近的北段古城墙遗址。图一:古城墙想像图(图片来源网络)

     小时候总以为,只有二监北部一段古青砖的是古城墙,原来安庆沿着德宽路一线,还有很多段北段古城墙,今天卒子再次介绍一段安庆市区内的北段古城墙。图二:安庆北段古城墙从上自下
    这段北段古城墙在德宽路与北正街交叉地带,系清朝同治年间修复,原墙基是夯土建造而成,能够在一百年间得以保存,八十年代老旧房屋重建时,将此段古城墙使用碎石重新砌建。图三:古城门想像图(图片来源网络)
   北正街与德宽路沿线的古城墙,过去是集贤门故址,分为内城与外城的布局,据史料记载,元末名将史可法称为“宜城天堑”的集贤门,接引古城墙,在此一展古城雄姿。图四:安庆北段古城墙外面使用碎石砌建
    古城墙以南以西,原有万观门,中间有集贤门,沿线有一条长长的城墙相隔,墙内之外,原有护城河,护城河后改修成德宽路。图五:古城墙想像图(图片来源网络)
   北段古城墙是老城安庆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城墙,现在虽然只是遗址,却能够展现安庆的历史风貌。图六:安庆北段古城墙局部
    据史料记载,北段古城墙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城墙主体建在高岗之上,现在的遗址只剩下这高高的高岗,全长约三十多至四十米,墙高约五米至七米。图七:古城墙墙基上高建城墙(图片来源网络)
    北正北段古城墙断面呈梯形,无城砖,原为夯土砌建,老城墙气势雄伟,不失是安庆一处人文厚重的历史写照。图八:安庆北段古城墙局部
    据了解,安庆城垣最早修筑,最早为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就有开始建造。当时知府黄干“以金人破光州”为由,奏请朝廷,建城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事态紧急,未待批复就匆匆开工,黄干将工程分为12料(段),“先自筑一料,计其工费若干,然后委官吏、寓公、士人分料主之。”先后奋战近八个月,于当年冬完工 。图九:古城门想像图(图片来源网络)
    宋朝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沿江制置使马光祖,又率员复筑安庆城池,形成“城周九里十三步,北负大龙,东阻湖,西限河,南瞰大江”的规模。图十:安庆北段古城墙部分
    北正北段古城墙建在城西北高岗之上,高出地面有五至七米,古城墙内,为老城安庆北正街集贤门。图十一:想像修复后的安庆北段古城墙的壮美(图片来源网络)
(本篇完)
2018-06-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仙人印——卒子走遍安庆
仙人印
——安庆风景与故事系列
第15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仙人印。图一:河道里的溪水

    仙人,没人见过。但仙人的传说却无处不在,安庆地方的传统故事中包涵着无数个仙人的故事。在安庆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一条长长的溪流的河道中,就有这样一个关于仙人的故事。图二:溪水从巨石之间流过
   传说,安庆大龙山有仙人居住。这位仙人围绕着大龙山行走,他拔剑砍石、点枝造桥,在大龙山吃住,自在快活。图三:溪水湍急
   这位仙人来无影、去无踪,该出现时则出现,该隐身时则隐身;如风如云,方圆数十里,无人见过仙人的模样,却有百姓见过仙人的足迹。图四:秀美而安静
[size=0.83em]DSC_4980.jpg (464.7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前天 19:44 上传



    位于大龙山宣店一条溪流上,常常有水患,大雨过后,溪流的水位猛长,常常会造成畈区的良田被水淹没,有一年间,仍然是孟夏的时节,大雨漫漫,农田被淹。图五:落叶纷纷
    附近几村村民到土地庙里求仙人帮助去除水灾。突然有一天,有樵夫看见一阵青烟笼罩在溪流之上,只见溪流渐渐变小,再流入畈区的水量明显变缓。图六:河道里的溪水
   没过几天,水患去除。樵夫与山下百姓走到青烟位于,只见一块巨石上留有一个巨大的脚印,于是“仙人印”的故事,流传在宣店百姓嘴里。图七:河道里的巨石
   带着无限的好奇,卒子来到叫做“仙人印”的巨石,这块巨石有五米长,四米宽,高约三米,上面平整,坐在巨石上能够让人对“仙人印”仙风遗迹充满了好奇。图八:河道里的仙人印巨石
   “仙人印”在一块巨石石面上,脚尖朝西南,约有脸盒大小,脚尖凹印浅,脚跟凹印深,没有趾印,似人工雕刻又像自然生成。图九:仙人印
    溪水从仙人印的巨石之间流过,仙人印的河道里巨石叠加,风景美丽。是夏季游客与驴友纳凉的好去处。图十:河道里的溪水
    “仙人印”在宣店据说有二个,不久后卒子再找寻第二个后,再通过网络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对安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更加充满浓厚的兴趣。图十一:溪水绵绵
(本篇完)
2018-06-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义津老街——卒子走遍安庆
义津老街
——安庆近代商业系列
第15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义津镇的义津老街。图一:义津老街的青石路基


义津镇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西北部,距县城三十公里,枞阳四大古镇之一,素有江北古镇之称。义津镇古建筑灿烂夺目,最具代表性的义津老街,目前还保存有宋、元、明、清的大户旧宅建筑群,还有明代石桥一座,部分古代城墙。水码头成就老街昔日的繁华,虽然如今繁华不再,但是当年的水运繁荣却给老街留下了丰厚的人文积淀。图二:义津老街上的泥坯老屋
  走入义津老街,这条长约两千余米百年老街见证了义津商业发展的历程。漫步义津街,有种时空交错感,吸引着人们往老街深处寻觅。图三:义津老街
    据史料记载,义津镇建于宋朝,又名白杨古镇,距今有千年历史。而说起义津老街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义津桥的由来。当地相传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彭义津的商人,来到义津这个地方,捐资修建了义津桥,造福当地百姓,方便往来贸易,于是桥因人得名,后来是否镇也就因此为名,至今已经无从考究。图四:义津老街上的店铺
    义津老街依赖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商贸集散地。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曾是经水路从桐城到安庆的必经之路。茶楼、作坊、店铺遍布其间,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图五:义津老街一半是过去一半是现代
  如今老街繁华不再,街上来往行人寥寥,一排排破旧倒塌的老屋,老街上零星只剩一些打铁匠、刻章店依稀还在顽强抗争着。当年义津老街上的商品,由货船从义津桥附近水码头上岸。来自芜湖、南京、上海、庐江罗河等地的货物都要在此处上船和装船,运往各地。当时老街上开办着各种商铺,十分热闹。商铺都是采用前店后堂的形式,商铺连着住宅。图六:义津老街
    义津老街过去的繁华,“街上百工艺人齐集,方圆百里乡人往来贸易”。老街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穿透窗棂与帘幔,老街就在这回环往复的曲调中物畅其源、货通天下。图七:义津老街上的手艺人
    从老街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刻、古朴木窗,就能感知老街曾经的过往和繁华,有着历史的沉积,风情的浸润。老街,青石,素面朝天,日影和风尘飘进烟雨楼台,梦写进水乡。图八:义津老街上的店铺
    义津不仅盛产鱼虾,还有挂面、米面也非常有名。义津的挂面纤长味厚、米面微酸奇香,它们曾经是周边群众走亲访友必备的最珍贵礼品。图九:义津老街上的传统手工业小作坊
    老街最兴盛、最让义津人回味的日子,是一串长长的贸易史。对于很多老街人来说,百年就像昨天。枞阳大闸没修前,水路发达,货都在义津下,周围都来批发货物、绞面。图十:义津老街如今已经没落了
    解放前,老街有吴家礼堂、胡家礼堂、姚家大屋、许家巷、王家巷等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还建有“白杨古镇”、“义水荣洄”以及孝子、贞吉牌坊群。老街两侧是绵延一里多长的商铺、茶馆和各种作坊,百工艺人齐集,方圆百里的群众来此贸易,集市上每天人头攒动,客流量达数千人。湖边码头上帆樯林立,每天有大量的木材、窑货、布匹、煤炭、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品从这里进进出出,最后销往各地。图十一:义津老街已经人去楼空的店铺
    义津最著名的职业还是货郎,许多义津人用一根扁担,两只特制的箩筐,挑着针头线脑和铅笔小刀等上百种小百货,也挑着他们的希望,走村穿户,走向全国。图十二:义津老街上春和堂药店
   义津老街上的 “万春堂药房”是老街仅存的百年老号,据了解其祖辈从南京迁来,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八代了,当年先人们为什么要离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六朝古都,来到这个弹丸小镇,现在已经习惯了老街的碧瓦青葱,这间百年老号,就都成了老街历史的一部分。图十三:义津老街
[size=0.83em]20151031 177.jpg (208.5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昨天 10:40 上传



(本篇完)
2018-0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迁桐始祖汪云卿墓——卒子走遍安庆

汪氏迁桐始祖汪云卿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5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的汪氏迁桐始祖汪云卿墓。图一:宜秀区八斗岩

    桐西高岭汪氏第六次修谱中提到,汪姓自始祖汪侯诞生至今已近2600年,自31世祖文和公渡江而南已历1800余年,自44世祖汪华建吴称王、光耀徽州已近1400年,自71世祖勤致公迁居桐城已近650年。图二:宜秀区八斗岩下不远就是汪氏迁桐始祖墓
    上述记载可能有部分不准确,迁桐的七十一世祖叫云卿公,而并非勤致公。汪氏这个大家族迁入安庆地区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图三:汪氏始祖墓斜对着八斗岩
    据了解,元朝末年,刘福通、徐寿辉等发动红巾军起义,长江流域成为战乱中心,家居江西弋阳的觉富(字勤致)公举家避乱,随后失散,独自一人浪迹桐城,依高岭尚姥家为佣。图四:平阳汪氏七十世祖墓
    尚姥爱其勤练朴诚,以女赘之,遂为我族迁桐始祖。清朝乾隆年间,汪氏家族已繁衍十余代,很多地方就有了祠堂、宗谱。图五:平阳汪氏七十世
    卒子前往汪氏迁桐始祖墓前吊唁汪氏先祖,墓碑上记载,迁桐始祖云卿公为元朝时期迁入安庆地区。汪氏迁桐始祖汪云卿墓位于安庆宜秀区八斗岩下方不远,正是因为八斗岩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位于,现在驴友又称八斗岩为磨刀石。图六:迁桐始祖墓
    汪氏宗族第四十四世越国公汪华,是汪氏宗族一位显赫的人物,也是汪氏宗族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隋朝末期天下大乱,汪华率众平寇。在群雄割据之时带精兵十万,攻下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在歙之乌聊山筑城池,建王宫,建号吴王。治理六州十多年,为政宽宏,远近爱慕,保境安民,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图七:汪氏从元朝迁入安庆地区
    唐武德四年九月李唐王朝时,汪华主动放弃王位,归于唐朝。唐高祖封上柱国、越国公,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死后按照汪华遗愿,在八子俊公护卫下,由长安归葬歙北云岚山,谥号忠烈王。图八:迁入现在的宜秀区八斗岩斜下方
  汪氏自宋朝进士,靖康元年任直龙图阁、知相州,副元帅、显谟阁待制、元帅、直学士,宋高宗任知枢密院事、右仆射、丞相汪伯彦;宋朝被誉为神童,忠心为国、刚直不阿的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诗人、文学家,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汪藻等等。图九:八斗岩
  明朝先后任朱元璋元帅府令使、中书右司郎中、中书省参政、左丞相、左御使大夫,贯通经史,办事稳重,为人宽和厚重的丞相汪广洋等等;清朝政治家、军事家、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汪由敦;参与《明史》编修,为官清政、善政,不畏强权,淡于名利,历任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郎中,举鸿博、授编修的汪琬。图十:宜秀区八斗岩下的古村落
  现代艺名人物如汪道涵,有机化学家兼生物学家汪猷,水声学家汪德昭,细胞生物学家汪堃仁,水利学家汪胡桢,逻辑学家汪奠基等等。安庆也涌现了如汪以纯等杰出人物。据不完全统计,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后有八人中状元,二百多人中进士,三人任丞相或总理,其中有祖孙三代进士、翰林,一门八进士的佳话。图十一:八斗岩又称磨刀石
(本篇完)
2018-07-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22:37 , Processed in 0.0335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