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湾古民居群——卒子走遍安庆

唐湾古民居群
——安庆古宅系列
第15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唐湾镇唐湾村的古民居群。图一:唐湾古民居群又称上排门古村落

    桐城唐湾历史厚重,遗存丰富,民风犹存。古民居群就是唐湾历史文化最绚丽的一笔。这些深藏在大山的古民居,已经超越时代的局限,成为我们共有的财富。图二:唐湾古民居群中的上排门古建筑
     唐湾古民居群又称上排门古村落,卒子曾于三年前在第八百多篇文章里介绍过,今天再次介绍,比较这几年间古村落的变化。上排门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明朝,清朝达到巅峰,从民国开始衰落。图三:上排门建筑与安庆老城区的穿枋建筑相似
     唐湾古民居群是聚焦在唐湾镇唐湾村湾前、湾里、湾西、河高村民组的依山而建的古民居群,面积约二万余平方米。唐湾古民居群将众多建筑分割成各自独立的整体,又是连接每个整体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使庞大的院落,交往自如。“晴不曝日,雨不湿鞋”,随便从哪一家都可以走通全村。图四:上排门古村落保护牌
     古民居群三面环山,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层构筑,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穿斗式或抬梁式,檐墙和槛墙均以规整的青砖错缝平砌围护承重,建筑内部以编泥墙或板壁相隔,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和彩绘,院落以鹅卵石人字形铺墁。图五:唐湾古民居群低调而朴实
  唐湾古民居群在明朝已具雏形,至清朝渐成规模,民国时在村落东南和西北扩建,此时的唐家新老屋、唐述银老屋、唐家汝老屋等均建在古村落旁,与古村落连为整体。图六:唐湾古民居的局部
  唐湾古民居群房屋、院落、弄廊、沟渠等建筑布局相宜,空间紧凑且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在选址、布局规划上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从村落外的自然环境到村落内的建筑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发展文物旅游的重要实物载体。图七:唐湾古民居群二层建筑
    唐湾古民居群的门楼、地面以方砖斜铺,室内以土夯筑,檐下排水沟渠回环曲折与暗渠相通,檐前弄廊纵横交错,迂回有致,将每个独立建筑相连,体现山区居民聚族而居又独立成户的特点。古村落内建筑除传统民居外,颇具功能特色的还有礼制性建筑宗族祠堂、享堂。图八:卒子航拍唐湾古民居群
     据唐湾古民居记载,为唐、彭二姓族人共同居住,并建有唐、彭二姓宗祠。老宅下边,将每个独立建筑相连,体现山区居民聚族而居又独立成户的特点。上排门古村落,实际是由几幢老屋相连组合而成,中间的享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近二百年的历史。老屋占地面积二万平米,建筑面积约一万六、七千平米,由南、北、中三个院落组成,有大小房屋近百间。图九:唐湾古民居群地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间
     在唐家湾的古村落内,有不同姓氏的居民,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且村落内有各自的宗族祠堂。不同宗族的人们能在同一连体的古村落内和谐共生,相互帮助,共同改造自然,这在封建社会,充分体现了唐家湾人民的淳朴、团结、开明、友善。图十:唐湾古民居群享堂正门
    举目望去,唐湾古民居群背山面水而筑,群山如黛;屋旁一马平川,万顷良田;古村落在小丘环抱,一条小溪潺潺流过穿过老屋,像一条玉带环绕古村,好一幅建筑与山水和谐相融的皖江民居风景画。明朝年间,有唐湾先人在此选基建宅,奠定了唐湾古民居群的基础。上排门,不知时朝开始使用这样的名称,历经几代人多次扩建,于民国年间才形成现在看到的规模。图十一:唐湾古民居群
    通过卒子航拍看到,唐湾古民居群老屋的整体结构呈“凹”形,座东北朝西南,砖石土木结构,部分老屋建有二层,中院为“三进四厢”构架,北院为“东西屋夹横屋”,南院为“横屋夹小院落”。唐湾古民居群南北长约二百米,东西纵深近百米,原来建有碎石围墙,用于防盗防匪,现仅存一道碎石围墙。图十二:唐湾古民居群内的木窗户
    唐湾古民居群正门不高,整个老屋的规模不大,据说这块地称乌龟地,朝门只能内缩,不能过高。此后老屋逐步建成,唐湾古民居群也成为唐湾富甲一方的大家族,拥有良田千亩和众多林地。图十三:唐湾古民居群
    唐湾古民居群老屋共有十多个天井,中院的天井是最大的一个。也印证了“四水归堂”的理念。天井的地砖用溪里的鹅卵石铺设。唐湾古民居群正堂屋是举行祭祀、重大仪式和处理家族大事的场所。堂屋两边原来是穿堂,贯穿南北。在整个老屋里,穿堂、巷道、走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仿佛迷宫一般。图十四:唐湾古民居群毁损建筑
     安庆地区各县市的古村落,在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持的基础上,整合利用特色文化资源,还原乡俗生活,丰富乡村“非物质”的传统文化;改善业态生活环境保护传统建筑,逐步整治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以实现“传承皖江文化”的内涵。图十五:唐湾古民居群航拍
(本篇完)
2018-0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空山山顶无量寿佛碑——卒子走遍安庆

司空山山顶无量寿佛碑
——安庆古碑刻系列
第15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的司空山山顶的一座无量寿佛碑。图一:远望司空山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于岳西县冶溪镇和店前镇两镇境内。相传战国时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一生为官清正,后隐居此山,故名。海拔1227米,面积35平方公里。图二:通往司空山山顶的小径
    司空山西北起自天鹅尖经多枝尖、驮尖迳抵四望山一带,由五十余座山峰构成。北东以公界尖、黄毛尖、猫耳尖、六县尖等三十余座千米以上山峰构成。图三:通往司空山山顶的石梯路
    司空山渊源于周朝,启蒙于汉朝,盛极于唐朝。西汉末年梅福(字子贞)因上疏削王氏权柄,未成其愿,后挂冠出游,归隐此山赤壁下炼丹。李白游司空山留有诗篇。东汉末年,鬼谷子的得意门徒左慈居司空山并建“玄妙观”,开始了司空第一建筑。图四:通往司空山山顶的石梯路
  南朝陈太建九年(577年),北周武帝灭佛,释门二祖神光慧可护经、像南下舒州,隐居此山,建刹说法,“跃过三湘七泽中,两肩担月上司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嚼雪充。”慧可大师初来司空山就住在主峰下的“仰天窗”的云中石洞里,后在洞前加盖石室。图五:司空山山顶风景
    洞内有滴水泉,常年不涸,一龛宏敞,冬温夏凉,藏幽面壁,龙虎环抱;后依石峰顶,千仞屏藩;前对钵盂山,双峦拱顶,真是“天造道场,洞天福地”。“二祖禅刹”及“祖师洞”、“三祖洞”、“讲经台”、“传衣石”仍在。图六:司空山山顶风景
  唐朝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遣中史杨庭光到司空山采长生不老药——长生藤,经司空住持僧慧能大师弟子本净禅师指点,方获此药。玄宗大喜诏本净入京,于白莲寺安置,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玄宗赐银敕建“无相禅寺”,造僧房5048间,下设9庵4寺。由此司空山名扬四海,僧尼云集,香客盈门,盛况空前。图七:司空山山顶绝壁
  唐朝至德元年(756年),李白因久闻司空山之胜境,避居此山,得“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之句,留下了《避居司空言怀》和《司空山瀑布》诗两首,抒发了自己有心报国、无端获罪的悲愤心情。图八:通往司空山山顶的石梯路
  越五代至宋又有正德、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相继拜为国师,并赐光祖刹。后人将诗刻于陡削石壁上。历代墨客骚人、名流雅士慕名而来,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刻墨迹,大部分依稀可见。图九:司空山山顶
    南宋瑞景二年,安抚史张德修与潜山农民军首领刘源在司空山聚兵抗元,并在山上兴建“朝天宫”。张德修所作《朝天宫成纪怀》刻于绝壁之上,抒发救国之情,浩然正气,慷慨悲壮。张兵败后,山寺遭到破坏。图十:通往司空山山顶的石梯路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司空山太空、如浩禅师为恢复“二祖寺”四处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华和柱史颜远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师殿”、“大雄宝殿”,并建一“石坊”。太平军到岳西时,将其毁坏,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司空山仅存60尊佛像和其他一些遗址遗迹。图十一:通往司空山山顶巨石上的石碑刻
  从司空山半山腰的二祖寺到司空山山顶步行约需一个小时。半路间,先人们在山顶巨石间开凿了石梯坡路,据了解多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留下的。图十二:司空山山顶的风景
    近山顶有块居士立的碑,上书“南无无量寿佛”。南无无量寿佛是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图十三:南无无量寿佛碑刻
    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图十四:南无无量寿佛碑刻面对西南
    又作六字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之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图十五:司空山山顶
    “南无无量寿佛”碑刻,高约四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厚约十五公分。为司空山本地石头雕刻而成,碑刻内有石亭一座,上面刻有“南无无量寿佛”字样,面对西南面,能够一望无际的空旷。图十六:南无无量寿佛碑刻一侧
      “南无无量寿佛”碑刻为明朝居士所立,据今已经四百余年,为安庆地区海拔较高的人文历史遗迹之一,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图十七:南无无量寿佛碑刻另一侧
    通往山顶的石梯路筑了一道石栏杆。春风拂面,暗香涌动。雾衔远山,鸟鸣绿林。背依司空山极顶悬崖,左有丘峦环抱,右有清泉潺流。图十八:南无无量寿佛碑刻后这条小小和山岗就是山顶
(本篇完)
2018-0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狮石佛寺石观音——卒子走遍安庆

石狮石佛寺石观音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5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柏乡石狮村的石佛寺石观音。图一:黄柏山区

    石佛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柏乡石狮,又名石观音。石佛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石佛寺建于黄柏乡高山之上,这里山体风化突出,有一块岩石酷似观音像一尊,名为“观音岩”。图二:黄柏乡石狮
    石佛寺建在一处凹地之上,凹地上有巨石几尊,建有一亭,石观音为巨石的一个风化面,有石佛头、躯干,用红绸裹身之后,酷似一尊佛像。图三:黄柏乡石狮石刻
    石观音在绝壁巉岩之上,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来到此地生息之后,发现此石酷似石佛,明嘉靖年间,潜山县有百姓修建石佛寺,倚山构阁,建有小庙。图四:黄柏乡石狮石观音像
    以石观音像岩为中心,在巨石上刻有经文。现石佛寺内建有两层小殿,殿依山面潭而建,另建有观音殿,“石佛寺”在黄柏一带名气不小。图五:黄柏乡石狮巨石
    清朝乾隆年间,有僧侣、居士在此建殿,殿舍占地约几十平米,在山腰处垒基数米,拜殿后石观音为石佛一尊。石像基本未经过打磨,迄今已有上亿年。图六:石狮石佛像
    石佛寺传承佛教禅宗曹洞宗法脉。因建寺时,背靠一巨石,高达近三米多石佛一尊,并依此建殿。故因此称石佛寺和石观音。图七:石狮石佛寺
     清朝中晚期,黄柏乡乡贤周士盛,游览此山麓悬崖,曾拜此天然巨石,形容此石脚踏彩云、手握莲花、神情慈祥,其背后茂林森森,栩栩如生,堪称神工,这便是石佛的由来。该巨石及石佛今尚存。图八:石狮石佛像
     周士盛,字衡山,清朝潜山县黄柏人。清朝咸丰年间,曾投效淮军李鸿章门下,荐保副将。其后,历任江西抚标盛字营统带,调带浙江抚标楚军右营,兼带越军,总理浙西水陆营务处。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之役,周士盛因助防镇海有功,保记名总兵。后经川督指名奏调入川,统领四川安定水陆全军,驻扎川东南各属地,防守巡缉滇黔边沿,计盐务,兼统先锋长胜正有旂,统带安定后营。图九:石观音坐台
    随后,又受命巡阅全川各路军营,奏办西藏前敌防剿事宜,考查湖北荆宜等处水陆防务,办理黔鄂交界会徒之乱,会同各县拿获劫民巨盗,巡视川东防务。因屡积功劳,被奏保堪胜提镇,加提督衔,军机处存记花翎英勇巴图鲁名号。光绪二十年(1894年),周士盛在军中病故。奉旨从优议恤,谕赐祭葬;命荫一子,以通判用。诏令附祀淮军昭忠祠,春秋致祭,国史馆立传。周士盛为人明敏豁达,与朋友以诚笃相交,不拘繁文缛节,远近皆推服。图十:黄柏乡
(本篇完)
有哪位潜山黄柏的朋友知道周士盛墓的,请与卒子联系,感谢!
2018-07-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盆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金盆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5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冶溪镇金盆村的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图一:远望岳西县冶溪镇司空山

    岳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与湖北省接壤。民国十三年(1924年),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岳西县,红三十四师在这里组建,红二十五军在这里驻扎,红十一军、红二十七军在这里战斗,红二十八军在这里重建。战争年代,岳西牺牲的烈士和死难群众达四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安庆地区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图二:冶溪镇金盆村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上新建的青砖屋
    冶溪镇位处皖鄂两省交界地带,又是太湖、岳西、英山三县的结合部,四面环山,中间一马平川,大片山地阡陌相连,气候温和,人口集中,景色迷人,有“大别山中小江南”之称。司空山三分之二坐落其境。秀美的冶溪长河纵贯全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冶溪盆地。图三:金盆村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标牌
  金盆村位于司空山西麓,因四面群山环抱,境内地势平坦,形似一只盛“金”盆,故得其名。刘邓大军金盆指挥部遗址就位于卷蓬桥桥头的青砖屋内,卷蓬桥又名转虹桥、转背桥、转命桥,建于南宋(公元1127——1279年)端宗景炎年间。图四: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青砖屋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式样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完成了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署,公然撕毁了停战协议。1947年6月,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决定“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随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二万人,一举突破了黄河天险,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图五:刘邓大军指挥部内部
    大别山敌人的力量极为空虚。邓小平与刘伯承研究决定,抓紧有利时机,立即分遣部队,实行战略展开,迅速抢占大别山中心地区的县城和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党中央深入敌人后方,牵制敌军主力的目的,为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刘邓大军在岳西县冶溪镇金盆村的短暂的时间,却留下了众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史实和革命遗址。图六:刘邓大军指挥部内部
  1947年6月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大别山实施战略再展开期间,刘伯承司令员率领的后方指挥所于当年转出大别山。图七:青砖屋第三进老屋
  刘邓大军金盆指挥部之所以称为遗址,而非旧址,是因为青砖老屋早已不存,后在桥头重仿建指挥部,故被称为刘邓大军金盆指挥部遗址。图八:金盆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大门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2月间在追击溃败的国民党军136师,路经此地,曾在这里夜宿,指挥部就设在桥头青砖屋里。从此,这座桥留下了两位元帅和红军的光辉足迹。刘邓大军自挺进大别山腹后,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岳西县冶溪镇金盆村的指挥所在刘邓大军作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图九:冶溪镇金盆村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标牌
(本篇完)
2018-07-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合龙汪氏祠堂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合龙汪氏祠堂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横埠镇合龙村汪氏祠堂旧址。图一:远看合龙汪氏祠堂

    汪姓的起源,卒子已经介绍过多次,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安庆各县市区的汪氏宗祠和祠堂,据清朝学者汪琬《 尧峰文钞》卷一《 汪姓缘起考》 是这样记述的:“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 当从食采为正。图二:合龙汪氏祠堂大门
    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 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世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图三:合龙汪氏祠堂门前的一对方形石门墩
    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文,右(手)有王文,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图四:合龙汪氏祠堂券拱门楼屋梁
    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横埠镇合龙村的汪氏祠堂,其位于一个叫石马岭的一个半山坡间,有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汪氏祠堂,这里过去一直住着汪氏的子孙。图五:合龙汪氏祠堂修祠委员会
    合龙村汪氏祠堂,位于枞阳县横埠镇合龙村石马岭庄中部,为清朝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两坡式建筑,木、石、砖质等构件上均雕刻花草虫鸟、飞禽走兽等图案,形象毕肖,镌雕精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图六:合龙汪氏祠堂大门石框上的莲花纹
 
    卒子曾于2010年前后到访此地,照片拍摄较早,后被有关部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吸收,并将合龙村汪氏祠堂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七:合龙汪氏祠堂宝瓶石柱础
    据《枞阳县志》记载,合龙汪氏祠堂旧址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后方乡合龙村石马岭庄。祠堂背靠石马岭,面临合龙大畈,与太婆山隔江相望。祠堂原有三进,今存前进和中厅。图八:合龙汪氏祠堂一侧的马头墙
  汪氏祠堂是原安庆市枞阳县内保存比较好的一座砖木结构的清朝建筑,虽多年风雨剥蚀,但仍能显示出明朝建筑风格。图九:合龙汪氏祠堂内的两棵三百年桂花树
    汪氏祠堂宽约二十米,进深约二十多米。分三进,前进与正厅之间有天井。大门两旁有一对石鼓。大门两边原有一副对联:“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图十:合龙汪氏祠堂后进破损严重
    汪氏祠堂前进全是板壁,隐约可见飞龙、舞凤、花、鸟、虫、鱼的雕刻线条。中天井有两棵古桂花树,是清朝雍正年间所栽,距今约三百余年,现仍枝繁叶茂。图十一:合龙汪氏祠堂内的百年桂花树
    汪氏祠堂中厅有六个单间,其隔墙已全部拆除,可见合抱粗的木圆柱、枋、梁、斗拱等。檐下木雕至今仍有保存,上穿坊、扫脚坊均以竹杆或木杆穿接。祠堂外壁为封火墙,瓦当花纹明显,为植物花纹。屋面“水路”长,凹槽大,雨水流畅。图十二:合龙汪氏祠堂石抱鼓
    合龙汪氏祠堂为汪氏后裔在清朝中期建祠,历时多年完成。后裔中不乏出类拔萃者曰:宗祠,是宗族祭礼聚会的地方,是听取祖训宗规的地方,“子子孙孙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于斯”,可取堂名为乐叙,意为“秩叙敦伦,永履和乐”。图十三:合龙汪氏祠堂马头墙角
  
   合龙汪氏祠堂,额枋上斗栱,别具一格。另有经受风霜侵袭的石柱础基座。四椽栿上托平梁。合龙汪氏祠堂三重檐。檐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合龙汪氏祠堂四椽栿对接两侧乳栿,檐柱明间较大。图十四:远看合龙汪氏祠堂
(本篇完)
2018-0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狮岭龙窑与百年枫杨树——卒子走遍安庆

狮岭龙窑与百年枫杨树
——安庆古窑与古树系列
第15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狮岭村二组的龙窑与百年枫杨树。图一:远看安庆菜子湖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狮岭村是一面环水、三面环山的半山半水村庄,是安庆地区不可多得的风水之地。就在菜子湖湖岸边的龙窑不远处,有两棵百年以上的枫杨树,而且沿着菜子湖岸边,还有数棵百年以上的枫杨树。图二:高大的百年枫杨树
     狮岭村因背靠小龙山,面对菜子湖,过去一直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近百年才渐渐有了陆地交通。狮岭村因小龙山的一个山岭酷似狮头,故称狮头岭。正是因为这里环山又环水,每逢枯水期时,当地百姓就将湖里的淤泥采集到岸上,然后制丕、打磨、烧制,制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图三:远看长长的龙窑
    据考证,狮岭村最早的窑灶已有千年,卒子前往这里考证时,一座座黑瓦黄砖长型龙窑立于眼前。这种长长的窑灶,与江西省景德镇的官窑极为相似,而这些窑灶当地几乎都称为龙窑。据卒子考评,狮岭村现有四口长形窑,最早的窑灶为元朝时期江西移民扎根此处,将江西的窑灶手艺传至安庆,又通过菜子湖的水运交通,把制好的窑具贩卖出去。图四:龙窑的支柱是采用小龙山的麻石雕刻而成
    在一直零星散落着破碎废弃的些许龙窑烧制的泥罐、瓦当之类的用具,长长的窑灶上被窑火熏染成炭黑色的圆形通风口也尤为清晰。在狮岭村,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座这样长长的龙窑,只是叫法略有不同。在斜对着的瓦坯作坊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烧制黄泥缸和黄瓦当。图五:龙窑作坊较为朴素
  长长的龙窑,其中有很多道工序,制作一个黄泥缸一般来说,需要经过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出窑十道工序。其中,用作原材料的“黄泥”尤为关键。这种黄泥有考究,制陶工序繁琐,受气候气温影响一年生产季只有半年时间,而且当地的制陶师傅每年的制作也非常有限。图六:长长的龙窑与普通民窑较有区别
  这些产自菜子湖湖底的淤泥,每年年底的时候村民们从菜子湖里开采出淤泥,然后经过日晒雨淋、人工踹踩,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发酵才能成为达标的黄泥。踩熟的黄泥还不能直接用,又要按以一定比例掺入黄沙,以增加泥的硬度、密度最后才能使用。图七:龙窑窑口
   狮岭村地处罗岭镇小龙山社区最东端,非常的偏僻,面对着一眼无限的菜子湖,广袤的泥沙资源成了狮岭人得天独厚的资产。江西移民们从元朝末期在此开垦,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安庆的先祖们便充分利用菜子湖独特的泥土、林木资源将留传下来的制陶手艺发挥极致。图八:那些火盆、陶具都出自狮岭龙窑

  据村民介绍狮岭村原有五个组,一组一个龙窑,组成五个大队,专门烧制土陶瓷、釉罐等日常生活用器。全村八九百人,人人能制陶。这里的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自明清时期,狮岭人选用陶土制作缸坯,再雕龙涂釉,置于窑中煅烧而成龙缸,用龙缸盛装小龙山脚下凤凰溪特产凤凰鱼,取名‘龙凤呈祥’,进贡朝廷,成为与景德镇齐名的朝廷御用品。图九:龙窑窑脊上的出风口
  借助菜子湖发达的水运优势,狮岭人制作的釉罐、黄泥窑远销长江沿线各地。七八十年代,狮岭村一年出售超千吨窑货,村集体收入位于全市村办经济的排头兵。现在很多朋友在枞阳大闸看到的巨型窑制品,多数是来自狮岭村,这里也是明朝和清朝公认为“陶艺之乡”。图十:狮岭龙窑出品的陶具
  如今,狮岭古村落延续已有四百多年的陶艺已经渐渐没落,卒子将在随后继续向大家介绍村头古树下可见几乎保留完整的几座龙窑和数十间作坊。图十一:狮岭龙窑一侧
    那些从龙窑烧制的黄瓦土砖墙屋舍齐整归一,尤其是那些以陶缸垒砌串联的沟堑、隔墙、地埂、围栏,让人不得不感叹狮岭人将陶艺与村落、地势、生活完美嵌合的巧妙构思。图十二:龙窑边的两棵枫杨树
    枫杨树,高度落叶乔木,耐水耐寒,是优秀的园林植物。又名“水麻柳”、“榉柳”、“燕子树”“麻柳”“蜈蚣柳”(安徽),是胡桃科枫杨属的植物。枫杨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为常见,朝鲜半岛亦有分布。为中国原产树种,栽培利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图十三:高大的枫杨树曾是狮岭先祖种植
(本篇完)
2018-07-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梅柳峰山柳家寨——卒子走遍安庆

白梅柳峰山柳家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5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项铺镇白湖乡山河村的柳峰山柳家寨。图一:远望柳峰山头道峰

    柳峰山,位于枞阳县项铺镇境内,巍峨高耸,重峰叠嶂,怪石峥嵘,共有四大高峰所组成,第四峰为最高峰,海拔456米,青峰如锷,直刺苍穹。山脊有巨石自然排列,如蜈蚣形,有头、脚、尾,约百米长,名“飞天蜈蚣”。图二:远望柳峰山二道峰和三道峰
    山西南有南朝刘宋侨置阴安县城和城隍庙遗址。经安庆地区文物部门考古发现,柳峰山上有座古寨遗址。后据了解,原来柳峰山与对面的寨头上曾是元末、明朝和清朝各个时期的山寨,但柳家寨名却是元朝时期起的名。图三:远望柳峰山四道峰(主峰)
    柳峰山柳家寨枞阳县白湖乡山河村柳峰山前上。柳峰山的两面即南面和北面都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山脊上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告,山间的石头屹立在山顶之上。正是这种大自然巧夺天工、原生态的巨石,让柳峰山有了一种原始、野性的美。柳峰山数峰相连,又让其显得雄浑壮观。图四:柳峰山柳家寨山脊
    柳峰山山体并不非常高耸,可是置身山巅,举目四望,天空蔚蓝如洗。控制柳峰山,就能控制山下的白梅乡和项铺铺,对于清朝太平军来说,控制高地远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图五:柳峰山山脉
    传说元末有个叫柳峰的人,穿钉鞋,挑千斤担,率众上山,扎寨于其山顶,今存北门寨遗址,该山因“柳峰”这个人而得名。它是一座横亘在枞阳腹地的大山,正巧是枞阳县的地理中心位置。图六:柳峰山柳家寨山脊
    柳峰山是枞阳域内中部最高的山,右侧不远处是浮山,之间有条罗昌河;左侧则与白云岩隔冲相望,之间有条杨市河,两条河水都归于白荡湖。图七:柳峰山柳家寨主峰山脊
    据传,汉武帝所封的阴安侯封地位于柳峰山西麓,当地民间歌谣:“章庄府,鲁庄县,皇家冲,金銮殿”,有些地名还在,有的尚有记载,枞阳县文物部门在阴安古城旧址周围发现汉墓群,这些传说也好,记载也好,考古发掘也罢,至少能证明这里曾是一座古代城池,且规模宏大。图八:柳峰山柳家寨主峰
    正是因为柳峰山位于长江之滨,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便利,也足以养活这方百姓,同时靠山临水,军事位置优越,自是建城安寨的理想场所。图九:柳峰山柳家寨山脊
    柳峰山山体丰腴,山林碧绿如海,满山多是岩体,稀疏的长着几丛灌木,野山茶长满着青青的果子,毛栗树长在石缝间,全都是一簇荆棘、一丛野树,就连刚刚在山溪边疯长的芭茅草,此刻也是瘦弱枯黄。从山草从山脚攀爬到山巅,如同人的一生,山脚时是少年,而到达山顶时却已年暮。图十:柳峰山
    柳峰山的巨石,基本都已龟裂开来,似豆腐被刀切开,一片片的。满布苔藓,一两处岩缝间却长出一簇灌木,黝黑的岩面,翠绿的灌木,这里作为军事的山寨,真是可藏可躲。图十一:柳峰山上山体巨石
    柳家寨早已不存,它具体的位置也无人可寻,但山体之间的山凹处,或许就是当年的山寨,这些山寨借用林葱木茂,建起环境封闭的茅草屋,一般的确很难被外人发现,便于躲藏。图十二:柳峰山柳家寨山脊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大军汇集到枞阳,各将领带兵控制枞阳全境的重要高地。当年,太平军分兵把守这座枞阳中心高地的柳峰山,控制山下的重要鱼米之市的项铺。图十三:柳峰山柳家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陈玉诚、李秀成率领兵统战长江流域,其中一小部分兵将进入柳峰山境内,他们在此瞭望白梅和项铺全境的清军的动向,在山间建起茅草屋。图十四:柳峰山题字
    据记载,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清廷组织枞阳县境各地办团练,对付太平军。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 九月,太平军渡过白荡湖。图十五:柳峰山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 十二月,清军提督秦定三派团练头目曹继业、胡大新率兵一千二百余人,由枞阳县义津攻占枞阳镇,遭安庆太平军反击,杀曹继业,夺回枞阳镇,胡大新溃逃义津。图十六:柳峰山柳家寨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 一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望龙庵召开军事会议,商定战略大计,是为第一次枞阳会议。会议后,陈玉成自枞阳向东,恢复无为、巢县,攻占庐江后抵桐,与李秀成夹击清军,桐城围遂解。图十七:柳峰山巨石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 八月,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会同各镇守将黄文金、李世贤、韦志俊等百余人于枞阳望龙庵召开会议,共商军机,誓约会战,是为第二次枞阳会议。会后,各路大军依议行动。九月破清军于浦口,十二月大破湘军于三河镇,解除了天京与安庆之围。图十八:柳峰山峰顶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 六月,太平军再次进攻东乡;七月十二日,从孙家畈攻占周家潭,歼灭练勇221人。咸丰十年(1860年) 六月,清提督杨载福,候补道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枞阳太平军;湘军曾国荃部从孔城攻枞阳,攻克后,驻扎白鹤峰。十月,曾国荃派人筹款修筑枞阳长河堤,在关帝庙前筑横堤,使长河水倒灌十余里,以利水师守枞阳,从而堵截安庆太平军。图十九:柳峰山柳家寨山脊
    清朝咸丰十一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围攻枞阳,与清将杨载福、李承漠水师大战于莲花池,失利,退至七里头、松茂岭,后撤走庐江。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十九日,英王陈玉成部将率兵一千余人在马踏石(今官桥乡连城村)、黄马河遭清军多隆阿兵伏击,损失惨重,太平军部将被杀害。图二十:柳峰山柳家寨主峰
(本篇完)
2018-07-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眉山小鱼岭双蛙石“翘首双蟾”——卒子走遍安庆

眉山小鱼岭双蛙石“翘首双蟾”
——安庆风景系列
第15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眉山村的小鱼岭的双蛙石“翘首双蟾”。图一:远看大龙山眉山

    眉山村位于安庆市以北,大龙山东南鹿,全村基本都位于大龙山周边。部分林场位于大龙山半山腰。图二:远看大龙山眉山青蛙石
  就在眉山村位于大龙山半山的小鱼岭处,有几块巨石组成的石头群,远远望去,酷似双只青蛙,惟妙惟肖。又有文人给取名“翘首双蟾”。图三:大龙山眉山
    眉山位于大龙山东北半山处,属大桥办事处。明朝洪武年间,从大桥办砂桥村苏家户有村民来到山间盆地上建村,此后这里荒废,现在已经建为坟地。图四:大龙山眉山小鱼岭巨石
  眉山村位于大龙山半山腰。从宋朝开始,一直居住在石塘湖一带的村民,在动荡的时局开始向山上迁移,其中有人就选择在大龙山开垦居住,慢慢开枝散叶,形成了一个村落。图五:大龙山眉山巨石
    眉山村建于何年已经无从可考,但清朝中晚期,山上建起了很多各色的建筑,现在这些建筑已经完全消失。图六:青蛙石之间的缝隙
  去大龙山游玩的朋友,路过小鱼岭时,会被这里山坡间的“青山白化”问题。听当地驴友说大龙山高险清秀,也会有人看一看小鱼岭的风光。图七:大龙山眉山巨石
    很多驴友给大龙山各个地方起名,从山坡穿过树林,蜿蜒前行。沿山谷直上、行不多远,山谷中多数是山脚百姓的先祖墓地,山谷路行至快到山岭时,就能看到小鱼岭。图八:大龙山眉山青蛙石间的小鸟蛋
       小鱼岭生态环境不错,卒子还见过不知名的小鸟刚刚生下的蛋,可爱的两只小蛋。图九:大龙山眉山巨石
    小鱼岭,位于眉山茶场横道下方,从岭上向下看,这个小岭酷似一条小鱼横卧在山间,当地百姓称为“小鱼岭”,小鱼岭在大龙山崇山峻岭和茂密森林之间,又是几块奇峰异石。图十:大龙山
    若是清明前后去大龙山,满山杜鹃,姹紫嫣红,堪称一绝。由于山高林密的地理特点,构成“夏无酷暑,冬无严的小气候,使大龙具有“天然空调”、“大氧吧”的优势。图十一:大龙山眉山巨石
    小鱼岭海拔约三百多米,在蜿蜒起伏的大龙山山脊之中,大龙山起源古老、成份复杂,堪称皖江丘陵区的种质基因库。图十二:大龙山眉山小鱼岭
    小鱼岭在没有修通大龙山道路前,有着茂密的山林,把山峦打扮得郁郁葱葱,清新可人。如今,走在修过的山道上,爬到青蛙石上,能够看到大龙山繁茂竹林后,还有那么多的新修建的墓地,希望有一天眉山村的青山白化问题能够早日解决。图十三:大龙山眉山青蛙石“翘首双蟾”景观
    从大龙山盘山公路进山,快到眉山茶场时,向靠海侧沿峭壁下看,你会见到几块巨大的岩石有块突起的巨岩,像两只翘首凝望的青蛙,那就是大龙山著名的景观之一青蛙石,也叫“翘首双蟾”,两只巨大象形蛙石,其形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图十四:大龙山眉山青蛙石
  
   传说很久以前人间闹蝗灾,蚂蚱扑天盖地,所经之处寸草不留,庄稼棵粒无收,民不聊生,故祷告上天。玉皇大帝得知后,派青蛙大哥和青蛙小妹两位大仙一同下界治蝗,临行前嘱咐两大仙除了吃蚂蚱,不可再吃别的,俩仙称是从命,来到人间。没用多长时间,俩大仙把蚂蚱吃了个净光,灭了蝗灾,大地回复了原来生机勃勃的景象。图十五:“海阔天空”
   两位蛙仙完成上天使命来到大龙山与石塘湖,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两位青蛙大仙抵挡不住诱惑,纷纷犯戒,于是两只青蛙慢慢的、久而久之变成了一块巨岩,那就是现在所看到的青蛙石了。图十六:大龙山眉山
(本篇完)
2018-07-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菊江东流老街——卒子走遍安庆

菊江东流老街
——安庆近代商业系列
第15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东流镇菊江村的东流老街。图一:东流老街的指示牌

    东流古街又称东流老街,位于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东流镇。此处唐朝金昌年间(841-846年)设东流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场为东流县。图二:东流老街古建筑
    东流镇晋属彭泽县,濒临长江南岸,取“大江曲折来,到此如东流”诗句中的“东流”为名,晋代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因偏爱东流的黄菊香,常常是“日驻彭泽、夜宿东流”,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传世佳句,后人为仰慕其高风亮节,遂建陶公祠、菊江亭、爱菊亭等。图三:东流
    东流古街现与张溪老街(以前卒子介绍过)、尧渡老街(以后卒子再次介绍)并称为东至县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图四:东流老街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流亦遂称菊邑、菊所,靠东流的长江水面为菊江,东流的泉水称菊泉。东流古街,自唐代初步形成,后历经兵灾水毁,建筑形式虽屡屡变化,但街道却变动不大。今古街呈“十”字形,东西长八百八十米,南北长三百八十米,宽三至五米不等。现存明清古建民居三百多幢,建筑形式属徽派建筑,青砖小瓦马头墙,珠檐飞角鱼悬梁。图五:东流老街
    安徽省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东流镇上的老街,有很多明清古建筑。几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处老街,老街凄凉与安庆大王庙街相似。东流老街位于东流镇菊江村。图六:东流老街上的建筑木门窗
    作为东至县的历史、文化、旅游中心,东流汉朝为彭泽、石城二县属地,晋朝为彭泽县黄菊乡,陶渊明曾隐居东流艺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取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诗句中的“东流”而得名。图七:老街上的老人
    据当地人介绍,前些年还经常有外地旅游的人来玩,现在越来越少了,老街里大部分的人都搬走了,只剩下少数不舍离去的老人居住了。图八:经过维修后的马头墙
    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两条长长的巷子,并没有多少人居住,古老的明清时期的徽派老建筑,有的已经断壁残垣,有的已成危房,大部分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图九:毛泽东思想语录
    老街上的建筑门前的石雕,阔气的门庭,曾经的繁华,漫步在老街古巷,踩着凹凸不平的石块路,青砖灰瓦,飞檐重叠,独具匠心,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图十:南北向的街道
    东流老街很小,很朴素,街道不宽,多是低矮的二屋住房,在商业发达的明朝至民国时间,这里曾有多家戏楼、典当行、篾匠店、茶水店、铁匠店等等。图十一:东流老街的告示牌
    踏在青石板上,石板光滑,颓败的砖瓦石缝,渗出丝丝苍凉,老街多数建筑都有马头墙、天井和窗棂木雕,深深的庭院和老街巷道,就是东流老街。图十二:古民居的门楼砖雕
    东流古镇,东流老街,这些近代商业老街在改革开放之后,渐渐衰败了,自穿行在古老冷清的街道上,聆听岁月的诉说,感受光阴的沧桑。图十三:透花窗
    东流老街就是这样一条未被商业侵染的老街。老街濒临长江南岸,依江而建,清一色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红窗飞檐,保留了江南古镇风姿。图十四:老街行人
    东流老街上的建筑素有“青砖小瓦马头墙、朱角飞檐鱼悬梁”之誉。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多数房屋已成危房,亟待修整保护。图十五:老街建筑
    老街街道狭窄幽深,灰色的石板路被岁月侵蚀得斑斑点点,曾经繁华的商铺已不再经商,仍上着旧式的门板,如今破旧不堪,一派萧条。图十六:老街石板路
    老街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酷似一个淡定的暮年老者,任凭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依然固执地守着这片破落的世外桃源,遵循几百年遗留下的缓慢节奏,悠闲惬意地数着岁月的年轮。图十七:语录
    站在老街身后高高的江堤上,老街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极目远眺,烟波飘渺的江面上,船来船往,一派繁忙景象,那见证老街百年沧桑的滔滔一江东流水。图十八:东流老街上的建筑
(本篇完)
2018-07-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河杨月楼墓——卒子走遍安庆
易河杨月楼墓
——安庆名人墓与古墓系列
第15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易河村的杨月楼墓。图一:杨月楼照片

    杨月楼(1844年至1889年),名久昌,派名久先。演艺京剧武生演员。1844年出生,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人。父亲杨基旺(杨二喜),为卖艺拳师(一说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图二:杨月楼墓位于树木之间的土墩之间
    杨月楼清咸丰间随父到北京天桥卖艺,被徽剧名角张二奎收为弟子,使习武生。初在上海搭班,隶丹桂园。所演《安天会》等猴戏。动作灵活如猴,有“杨猴子”之称。图三:杨月楼饰演老生的演出照片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程长庚(安庆人)去世,接掌三庆班。曾为慈禧太后演出,在京、沪享有盛名。1888年入升平署,供奉内廷,兼领三庆班。其文武兼长 ,尤以演孙悟空出色。擅长《芭蕉扇》 、《五花洞》、《蟠桃会》、《长坂坡》等戏。图四:杨月楼墓如今只剩孤冢
    杨月楼父亲杨基旺又名杨二喜,安徽怀宁人,为卖艺拳师(一说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杨月楼到北京后与陆玉凤、沈玉莲、俞玉笙(俞菊笙,为俞振庭之父)同门。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演老生,兼武生。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初在上海搭班,隶丹桂园。图五:杨月楼照片
    杨月楼在清朝同治末年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逝后,他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为“京剧鼻祖”程长庚器重,以三庆班事相托。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经张淇林保荐,与王楞仙同被选入清宫升平署,为慈禧太后演出。图六:杨月楼墓碑被广东盗匪盗挖出境
    杨月楼体魄魁梧,嗓音宏亮结实,唱、念讲究字韵,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在宗奎派(张二奎)基础上,又兼具程派(程长庚)、余派(余三胜)两派之长。图七:杨月楼照片
    杨月楼文武皆能。动作灵活如猴,猴戏尤被赞赏,因为演出孙悟空非常出色,有“杨猴子”、“美猴王”之誉。并以武戏文唱著名,形成“老杨派”之艺术风格。杨月楼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氏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国剧宗师。图八:十年前当年百姓曾带领卒子前往杨月楼墓
    逝后,安葬在安庆市皖河农场易河村的一个面水的土墩上,十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处,在二千年左右,广东某盗匪利用雨天,雇佣当地农民将杨月楼墓碑、望柱等物品盗挖出境,现未侦破此案,无疑对安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安庆历代名人墓,是安庆的财富,更是全国人民的财富。图九:杨月楼照片与漫画
(本篇完)
2018-07-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3-29 10:28 , Processed in 0.0289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