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HJANX

[楹联天地] 石长祐不是石长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视杨家山穴未尽善”】
石广均,是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二甲第二十七名,赐进士出身。仅次于其父石葆元公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科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宿松县一家二十二年内,父子两进士出身。父子两乡贤。石姓人的骄傲,也是宿松人的骄傲。
尤其是石广均,刚刚就职兵部主事,供职数月遽请归养,时年甫逾三十。自是终日侍亲旁,不求仕进。传授家政,不使一事撄yīng亲心。
道光十六年十七年到处是灾荒,又饥荒引起了动乱。见《清史稿,宣宗本纪》
1838年(清代道光十八年),当时由湖广总督林则徐、安徽巡抚程楙采共同商讨决定修建大堤,建成后取名为同仁堤。从黄梅段窑到泾江口。大堤的修建是因为湖北黄梅县与江西德化、安徽宿松两县接壤处,原有的初公堤残废多年,江潮倒灌,多地连年被淹,同仁堤分成七段,从东起,字号分别是“安平亲和乐康”。
(修江堤捐资从略)
就这么一个人家,为宿松灾区做过许多贡献,不久他的后人,却遇上了大麻烦。
第三块墓志——石铭功
皇清例赠登士郎石公宁斋,讳铭功,字恭超。生于乾隆丁丑正月十一日癸卯日巳时,卒于乾隆戊戌正月初六日。
……
尔道光十七年丁酉年1837年,四月乙巳月初六日癸丑日癸丑时
(即死后五十九年又三个月)下葬湖北黄梅县北龙坪镇之杨家山门前坞。与弟,即圜公合墓。公居穴左。
石铭功生于丁丑,生肖属牛,年干为定火。生于正月为寅,寅木,寅木生丁火,显得火旺。
既然火旺生土,则伤癸水,不能养木。
日柱癸卯,癸水,怕辰戌丑未四库之土日,偏偏安葬的是癸丑日,土旺就太过分了。
石铭功死后没有超过60花甲,眼看就超过了可以不讲究,这59年半都熬过来了。家里一定有特殊情况,等不及,急于安葬。
偏偏又选了土水组合的癸丑日安葬,克日柱癸卯。从道光十七年1837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之后57年。
石家出现一序列怪现象,
石长裀同治二年癸亥取得士,举秀才。受安徽学政朱兰恩宠,领同治甲子乡荐,推荐举人,考同治四年乙丑科,榜上无名,会晤安徽督学朱兰之子朱逌然,家务蝟集,措理裕如。下帏讲诵,攻苦弗辍。办理合邑,诸善举能。兴利除害,申明法度振纲纪,年未中寿而卒,候补內阁中书。他念书做官只是梦想,他没有当官,所谓的朝珠,只是迁葬时候,他的三弟长祐给他的一个道具陪葬品。
长祜从十六岁参加考试未考上(因此患病了)改名石咸。
长祐改名,使用一个咸丰十年就死去的长佑名,就显得微妙了。恰恰就是这样,一年后,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考取了三甲172名赐同进士出身。
秉崑改名秉甲。乃涵更名室丹,乃濡更名长涧。石家改立名字的人,数不胜数。
据碑文记载,
突然死亡的曾孙,乃涛、乃溶、乃澜、乃浩、乃漳、乃汉、乃源俱卒。
突然死亡的玄孙,玄符、祖世、祖诰、东环、权燕、云华俱卒。
在这个甲午海战失败后的三个月安排迁葬,除了改名字,就是石铭功脚下,七个曾孙,六个玄孙突然死掉十三个之多。
如此这般刻在碑文上。是不是太相信迷信了呢?
不是,摊上大事了。
什么大事?这是家族的秘密。
那一个工部左侍郎被慈禧太后逮捕杀害之后,
这一个工部左侍郎名字模糊  看不清。长祐长信秉甲秉壬等,把碑铭深埋了,不能让外人知晓。
——
那个工部左侍郎的名字,似乎人为处理过图片上模糊不清了。
额外添加的秉甲譔,男秉甲。说明了秉甲没有惹上事。
要不然,石长信官位最大,文化最好,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考取了三甲121名赐同进士出身。为什么石之琮的碑文不刻石长信,而刻秉甲譔呢?
其一,与正文格格不入,若另加刻名长信,并列在工部左侍某某一起,显得行文格式错误,反而与学位身份不符。仕途堪忧
其二,加刻名石长祐也不行,并列工部左侍郎一起,若那就是被慈禧太后杀害的许景澄,石长祐会受到政治牵连,候补知州想都不要想,临江州新喻县令也不肖当了。
果不其然,未不三载,石长祐重病缠身,这才有次子秉壬省父。
秉壬省父途中路过南昌,客死官方旅社,享年年三十一岁,
壬弟秉烜,癸卯乡闱,一届科举遂停,因就职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广均的大女婿帅远燡怎么死的】
1854年,曾国藩奉命离开湖北,对太平军西征部队进行围追堵截。我的个天哪!太平军西征,是调虎离山之计,分散清军江南大营对南京围困的压力,而清军有所不知。
曾国藩攻占武汉后,水陆东下,来势汹汹,接连攻克了半壁山、田家镇等地,兵锋直逼重镇九江。九江城下,集中1.5万兵力,企图一举攻取九江城。
太平军西征。
检点林启容据守九江,
冬官正丞相罗大纲守梅家洲,
翼王石达开则由安庆进驻湖口镇,坐镇指挥,并在鄱阳湖口江面设置木排数座,与两岸守军相依护,防守甚为严密。
守卫九江的林启容。 “筑城如带,掘壕如川,坚深无匹”
见此,曾国藩决定,利用湘军的水师优势全力攻取湖口,断绝太平军的外援。
湖口扼江控湖,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曾国藩如果能将湖口拿下,鄱阳湖里的太平军水师将无法通过水路进入长江,抵达九江,九江便会成为一座孤城,
太平军已经来了两名大将,一是赫赫有名的石达开,一是才干不下于石达开的罗大纲。湘军最大的优势是水师,要击败湘军,就必须攻破水师。湘军水师有两种船舶,大船和小船。大船和小船配合作战,互相掩护,将湘军水师的大船和小船分离开,那么就能分别击败。
1月18日晚,太平军水师出动100多只小船,“堆积柴草,实以硝药对湘军水师实施火攻。太平军水师隔三差五就对湘军水师进行火攻,一再袭扰。
1月29日,湘军水师营官萧捷三带着120余只轻便战船,载兵2000余人,冲入鄱阳湖内。太平军立即把握机会,将湖口卡住,修筑工事,安装大炮,把湘军120余只轻便小船关在鄱阳湖里,出来不了。实现了把湘军大小船分开的目的,
当晚,石达开派几十艘小船,对湘军水师大营进行冲击,放火。大船那个笨啊,湘军水师40余艘大船被焚毁,一时火光冲天,曾国藩跳下坐船,才侥幸逃脱。在曾国藩坐船上大量重要文件和书信日记,都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
前文我讲到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今再讲探花帅承瀛的孙子,也就是前文讲到石广均的大女婿黄梅县段窑人帅远燡yì,这个人的故事,才知道为什么石广均支持曾国藩,曾国藩为什么神明雀跃接回石广均回宿松。
帅远燡道光十七年拔贡,他爷爷道光二十一年死,道光喜爱老臣,特赐帅远燡举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进士,与丁未科李鸿章、郭嵩焘、陈鼐并列为丁未四君子“李郭陈帅”。改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洪秀全拿下黄梅太平军占领黄梅期间,挖了黄梅县探花帅承瀛的墓,盗走了陪葬品。随后太平军进入宿松,石广均携款去了大女婿家,帅运燡因为石广均女婿,有全付嫁妆,帅运燡有钱纳贡,获得道员身份,管理捐输事宜。1857年,咸丰七年。总兵李定被太平军石达开部困于东乡,帅远燡招募兵勇前往救援,遂与太平军石达开部在东乡血战阵亡,年仅四十一岁。帅远燡死后,他的灵柩经段窑上岸,经陆路,渡过龙感湖,送回黄梅家乡安葬。朝廷授予骑都尉世职,建专祠祭祀,谥文毅。
下接太平军西征谋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少司馬曾涤生先生書】 帅远燡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石家大老爷全副嫁妆,吹吹打打,将大女儿嫁给帅远燡(新科状元张之万榜的进士)。嫁妆包括百亩良田划拨给黄梅县人帅远燡。宿松版图,自此,最少是缩小了。
帅远燡把这一百亩良田卖了,用以招募千余人去九江东乡为总兵李定解围。农历十月八日(1857年11月19日),在江西东乡与太平军石达开部血战阵亡。长兄远焘之子帅畴亦同时遇难。
铁娘子吴仪的舅舅喻血轮,黄梅县人,1949年赴tai,著书《绮情楼杂记》“国藩怜其志,姑拨兵一营,令其于抚州御寇,乃出一马,即殁于阵”。
《上少司馬曾涤生先生書》(上)  帅远燡
不奉誨言,今經六載。斗山再觐,一慰夢思。惟忽忽叩别若婴孩。甫获提携,忽又掷去。
依恋何如耶?半壁东南,久惟公是倚,茲届元戎,啓行之時。
上旨自當敦迫,所冀節钺東莅固,軍心寒,贼膽纾。宵旰gan而拯疮痍。
明公忧国之深,当无恃小子喋喋。
昨承论掣肘之处,此固古今同病,治乱相与循环。
天既不能不生致乱之群小,故亦不能不预生已乱之大人。
天虽生已乱之大人,仍不能禁不欲已乱之群小。
弗亂大人之所爲,百計挠之,众口非之。阳用之,阴挤之。几至刺心,无以自明。及旋转功成,天下后世,乃惊仰其遇之艰,才之奇烈之伟,以窥其矢志之坚,与用心之苦,为不可企及。若吾君无相,举国以从,为所欲为,略无牵忌。则凡端人正士尽心国事者,悉可与有为矣。奚事引领,延望大人之为之哉。
承论出,必求有济无济不如不出。
某 则谓大臣谋国,不能必其事之济与否。且先行其心之安与否。故,有时明知其无济,如此鞠躬尽瘁之,忱死生以之,宁受指责于事中,决不忍置理乱于局外。设,也乞终制之疏一久,圣主即脩允所请从此东南大局遂付闿茸之手。麾下诸将之敢战者,决不甘为之用,数年来,募练之兵勇,甚至散为盗贼,封疆益败,怀不可收拾。我公既卷节东山,筑室墓旁,回思先公生前忧国之心,教忠之训,内何以继先志,外何以释主忧乎?承论必不得已而出,必俞久而后启行。
某 以为,此乃始事之所为。我公授命于哀戚之中,素服登台,慷慨只身于兹,数岁中道而忽发此言。忍将议其不克料于事先矣。况听从与否,全杖忠爱血忱感天听。又不徙在乎以出处争之也。
未完待续
下接《上少司馬曾涤生先生書》(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少司馬曾涤生先生書》(下)  帅远燡
设朝廷知倚畀,公则当以是请。即以是应万一。
圣意谓公有所挟而出此,既不假公柄,复不令公归。明公之刚正,岂能蹔居人下乎?
鄙意且具疏报启动复之期中,略叙军威虽渐振军储。实无所出不变计。万难久支。既与前疏,不相矛盾。抵营后,再将时事之艰危。闾阎之疾苦,郡县之肥巳罔民,驱民从贼,将士之怯于杀贼,勇于戕民,大吏之牵制,客寄之无权,太息痛哭直陈于圣主之前。若不急求变通,便宜行事,惟束手坐视其败坏,安危祸福之机,实在此举,许臣所请,天下事尚可为。否则,臣惟有捐此身,以报朝廷大节荣名。
为臣自计则得矣!于国事,何我?
皇上仁圣,聪明。省阅此疏,而不从公所请。
某 决其万无是理也,时事方殷,舍公其谁?忧天悯人。又其夙抱。
某 识闇陋,何足测山海之崇深?惟自分不才,适投明公,嗜痂之癖,误膺国士之知。十数年所矜怜拂拭而策厮之者,靡所不至若徙,懼妄言之罪,公则杞人之忧,私则知己之感。,并耿耿于忠矣。窃谓当今之世难得者才,,而才又难其遇。
某  自束发读书聆父祖之训,便知慕古人,及至京师,得侍左右与有道诸君子,遊益,知羞:温饱,懼同朽木。孰意目睹时艰,一发狂言。遂见恶于当路,阴沮之使,莫能容。至于琐尾流离,家破子死,举室羁异乡,不克存活,,人生遭际如斯,其亦可以巳矣。然,每念氏受国恩,生民涂炭。区区之心不能恝然。至自甘淤辱,舍我清班,复以羇旅之身,不远二千里投依宇下冀。稍有陈建,以效涓埃或有裨斯世。乃明公以际遇之难,且欲卷而怀之,如某者,更当何如耶?明公今日所处之位,任之专权之一,虽不逮古人,然,据要津者,半泥塑。弗能阻监军,既无宦寺纪功,复无萧衣此。则今之胜于古也。海内之望殷矣。以我公报国之诚,忧民之切,苍苍者谅必使公得行其志也。敬问起居。伏惟亮詧chá。
——
以上是石广均的大女婿帅远燡,道光二十七年向曾国藩上书。
石广均的大女婿帅远燡,帅远燡的祖父是赵文楷状元的同科探花,
赵文楷之女惠贞,许配给帅承瀛次子帅宗楗,
帅远燡的大姐嫁给了赵文楷的孙子赵复泰。
赵文楷的孙女嫁给李鸿章(丁未科二甲进士第36名)。
丁未四君子都支持曾国藩,江南文人,石广均极其同科进士,都支持曾国藩,那事发生在在1857年,咸丰七年。曾国藩送帅远燡尸骨回黄梅的时候。自此石广均与曾国藩有过书信互相帮助。
太平军西征谋略,等得空再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帅远燡的《上曾国藩书》】

上文【上少司馬曾涤生先生書】(上)第489字处,封疆益败,怀不可收拾。怀字错了,应该是,“封疆益败,坏不可收拾” 。特此更正。
——
诸位,知道吗? 帅远燡上书,为何称曾国藩“少司马”?
古时候兵部尚书称大司马,兵部侍郎就是少司马。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曾国藩被授予礼部右侍郎;同年八月,又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此时咸丰七年,以兵部侍郎称“少司馬曾涤生先生”是雅称。
帅远燡上书,该作文揭示了历史背景:
曾国藩兵败鄱阳湖以后,斗志低落,
咸丰朝地方腐败,清军官僚“据要津者,半泥塑”。
东南清军将领是一邦“闿茸”,下材不肖之人。
绿营军杀贼不行,驱民从贼,勇于戕民。
所以该作文值得解读,重现历史背景。有利于了解《县志》上石广均与曾国藩的关系。
——
我的拙作,之前讲过,咸丰三年,
李秀成、林启荣取九江,洪秀全领众取蕲州、黄梅。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经芭茅街、小隘岭进宿松,一路经界子岭、佛坐岭,从亭前驿,进二郎河。会战宿松城下。宿松被攻破。
石广均的儿子石绳簳,进京赶考,死在棘院前,又一年了。
大军压境,石广均家财烬于寇。去了楚北。
太平军攻破安庆、南京。建都南京。改名天京,
之前讲过,石达开西征,于鄱阳湖大破曾国藩1.5万,曾国藩吃了败仗,指挥座舰连同信函、文件机密落入落入太平军之手。
通过帅远燡上书,
曾国藩鄱阳湖惨败,既不给任务,也不放回家,是何道理?
1852年,曾国藩以在籍兵部侍郎(丁忧回乡的吏部侍郎)身份被咸丰皇帝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负责组织地方武装,抵御太平军。将湖南团练扩编为具有正规军编制的“湘军”, 建立水师,经费自筹、无朝廷编制。
朝廷的冷处理,既不撤职也不调离,曾国藩自负盈亏,被迫在江西推行“厘金”(商业税),引发地方抵触,进一步加剧其孤立。
——
1855年曾国藩兵败鄱阳湖,对一江两岸的影响特别大。
男性被石达开征用,老弱妇孺成了太平军家属,
一直延伸到,东二区鳖湖嘴邱家湾,
东三区九城畈富家湖,黄婆港,望儿墩,
徐桥东部无相寺,西部的龙家堰大树嘴殷家垄,
新仓回龙寺芭茅墩,
安庆大龙山回回营集贤关,
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宿松长江段村民,不是随太平军走,就是死于湘军清剿,几乎灭种。其竟悲凉,惨不忍睹。
——
帅远燡《上书》介绍了黄梅地区当时的情况,见《光绪黄梅县志》卷三十六艺文书第二十九页。
【时事之艰危。闾阎之疾苦,郡县之肥巳罔民,驱民从贼,将士之怯于杀贼,勇于戕民,大吏之牵制,客寄之无权,太息痛哭直陈于圣主之前。】
——
诸位,宿松与黄梅相连,从祖谱上知道,太湖怀宁的宗亲,在那段时间,那些地点,人丁消失殆尽。就知道帅远燡说的“驱民从贼,将士之怯于杀贼,勇于戕民”,是何等的血淋淋场景啊!
所谓驱民从贼,是男子随太平军征用。
所谓将士之怯于杀贼,勇于戕民,是杀太平军家属老幼妇孺,冒充剿匪有功。
帅远燡作文,说江南大局(这里指江南大营)。如果交给向荣和春一类的人闿茸去管,湘军就会解散成盗贼。
闿茸何物?
《汉书·贾谊传》注:“闿茸,下材不肖之人”.
19世纪英国学者伶俐(AugustusF. Lindley)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直指清军:有事则妨民,无事则害民。
——
于是,有必要介绍一下,江南大营。
1856年,由于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天京之变(从略),
这使得太平军的战斗力大为削弱。
曾国藩借此机会恢复了部分力量。
1860年曾国藩正式出任两江总督(清朝八大地方总督之一),负责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事务。
在此期间,曾国藩把安庆作为平定太平军,前线指挥部,整合军需资源,扩大湘军队伍(可是,当地百姓遭老  罪了,从略)
1856年至1860年天京发生了哪些变化?(待后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1853年3月19日攻占南京,太平军攻占南京并改名天京,
咸丰三年(1853年)3月,钦差大臣向荣尾追太平军到天京城外,驻扎孝陵卫,4月5日在城东孝陵卫挖壕建垒,建立了江南大营。咸江南大营在城墙脚下修筑了130多个独立营垒,驻守重兵,装备枪炮火药,并挖了100多里长的深壕,将天京围困得水泄不通。此营与驻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相呼应,围攻天京,阻止太平军东下苏杭。
4月16日,钦差大臣琦善率北方清军近二万人南下,经滁州、浦口抵达扬州,建立江北大营。
江南大营在明孝陵,江北大营在镇江的北面。
太平军在东王杨秀清的指挥下
1856年4月太平军击破江北大营。
1856年6月太平军击破江南大营。向荣被迫退守丹阳。
1856年9月太平军内讧,
1857年石达开离京出走,
一时间,太平军天京防御力量相应减弱。
1857年由钦差德兴阿重建江北大营,于1858年又复被陈玉成摧毁。
1858年初由钦差和春再次恢复建制江南大营。1860年5月,又被太平天国五路大军联手攻破。
——
前文讲到1857年帅远燡九江东乡解救李定的故事。
接下来讲湘军李继宾曾国华。
10月26日湘军攻下湖口和梅家洲,李继宾取九江,驻守该地区5年之久的太平军将领林启荣以下1万7千名将士孤立无援,坚持到1858年5月19日,全部阵亡。
那年月,能干者早死。派李继宾取庐州(合肥),
你想啊,合肥是为供养南京的命脉。有陈玉成李秀成在,你李继宾5~6千人孤军深入疲劳作战是不行的。江宁将军都兴阿有5千多人助阵。围堵安庆方向。9月23日陷潜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骄兵必败。皖中平原进入雾季,陈玉成李秀成要在大雾的掩护下取江北大营。李继宾如果取舒城东北五十里地的三河镇,
诸位,这三河镇,哪三河?
北边丰乐河,
西边小南河,
南边杭埠河,
周边是大片的圩田,一望无垠。
要说是晴日,无险可守,三河镇唾手可得,得三河镇,然后偷袭庐州。还则罢了。
但是大雾可抵百万雄兵。
李继宾手下有个狗头军师曾国华(曾国藩的六弟,此一役战败,诈死埋名,在庐山出家为道士)。
诸位有所不知,要突破三河镇并非易事,小南河南北两岸的圩埂上,南岸建造了7座砖垒,北岸建造了2座砖垒,作疑兵阵迟滞敌人,有事还有捻子军支援他们。然后杀回马枪合围于小南河。这样的备战。未免也太孩子过家家了。你李继宾,就不能避开三河镇,绕道偷袭庐州吗?问题就处在指挥官的变更上,胡林翼死娘丁忧回家,湖广总督,换做官文。就不讲究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了。李继宾分出七个营偷袭金牛镇。
11月7日,陈玉成出现在三河镇西南30里的金牛镇。灭了李继宾七个营,随后数天,太平军蜷缩三河城内的4000老弱残兵,在吴定规领导下,依仗三河的坚墙和工事,抵住了湘军的攻势。一个星期后,李秀成赶到了三河镇东南25里的白石山。
李继宾还有一半精锐,迅速被切割包围。没有救兵支援。全军覆没。
正所谓,不信但听背后言,断送无常死不知。
太平军三河镇大捷,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2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军只是不法商人的赚钱工具】
太平军是由洪秀全拜上帝会发展起来的。有信徒聚拢了一批造反派,
有战争,军火就可以卖钱,英、法等国的传教士和商人,一时活跃了起来。在华传教士和各国商人的军火贸易,以及吸引了一批外国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到太平军中服役。这些外国技术人员教授太平军使用洋枪、洋炮,并教练中西参半的阵法,以适应新式枪炮的作战要求。设置了‘洋炮馆’和‘洋炮官’负责枪炮的维修、保养以及弹药的供给,并组织人员对洋枪炮试着仿制,对旧式火炮进行改进。太平军在军事装备上的改善,清朝绿营军节节败退。
这些商人,非天使博爱,他们的参与,挑起了剿灭与反剿灭的敌对仇恨,造成长达20年的杀戮,大量地削弱了清军国防能力。为入侵者火烧圆明园准备了条件。
拜上帝会,原说洪秀全是耶稣的弟弟,以天子的身份来当领导。
突然杨秀清是天父,父没有死,又不是太上皇内禅让了。杨秀清就无形地要夺洪秀全的领导权了。
天父还是小了点,他还有一个哥哥,
肖朝贵突然是天兄,嫡长子有继承权,嫡长子权在,天父靠边稍息。
装神弄鬼,三个帮派打起来了。太平军内讧直杀得南京长江水面抛尸无数。
那个大败则怯,小胜则骄的满清绿营军,捡到了个大便宜。
迅速向南京袭来。
天国的泡沐还在搅合,被剿灭的危险日益严重,太平军的指挥机关仍然坐地等死,一大批能征会战的好儿郎,向南京周围打食,供养他们,一个个成了清军的活靶子。
叭,打中了一个九江的林启荣,
叭,打中了一个安庆的陈玉成,
叭,打中了一个成都的石达开,
叭叭叭!南京城里呆不住了,想逃跑已经来不及了。
太平天国于同治三年,当作一个笑话,就结束了。
李继宾灭了林启荣,曾国藩不知护犊子,任由胡林翼驱往三河镇去送死。追悔莫及。
来日,曾国藩,叭,瞄准了陈玉成,又有一番考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2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的战略启示
1856年,太平军首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震动天下。
1860年,当李秀成率部再次兵临城下时,历史似乎要重演。然而这一次的胜利绝非简单重复,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杰作。太平军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破营"到"破局"的蜕变,其间的军事智慧至今仍闪烁着夺目光芒。
江南大营是清廷在太平天国心脏地带插下的一把尖刀。这座位于南京城东孝陵卫的军事堡垒,驻扎着数万清军精锐,像毒蛇般紧紧缠绕着天京的咽喉。
1856年的首次攻破。暂解围困,却未能彻底摧毁清军有生力量。和春、张国梁等清将很快重建大营,构筑起更为坚固的防线。太平军高层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军事胜利若不能转化为战略优势,便如同隔靴搔痒。
李秀成的作战计划,体现了惊人的系统性思维。他并未直扑南京城下的江南大营,而是先横扫皖南,再奔袭杭州,最后回师天京。
这一"围魏救赵"的策略迂回,妙在何处?
它成功调动了清军主力,使其疲于奔命。
当和春分兵救援杭州时,江南大营防御空虚,致命弱点便暴露无遗。
更关键的是,太平军在此过程中夺取了大量粮草物资,为后续作战奠定了物质基础。这种"攻其必救"的战术思维,已初具现代机动战雏形。
1860年5月的总攻堪称协同作战的典范。
陈玉成部自西而来,
李秀成军从东夹击,
杨辅清等将领分路合围,
十余万太平军如潮水般冲击清军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各部配合默契,主攻佯攻层次分明,完全突破了传统农民起义军的游击习气。清军苦心经营的壕垒体系,在立体攻势面前土崩瓦解,证明太平军已掌握攻坚战的要诀。
此役歼灭清军五万余人,和春兵败自杀,张国梁溺毙河中,清廷在江南的军事支柱轰然倒塌。
扩大战果方面,太平军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进取心。
李秀成立即分兵五路,在四十天内连克常州、苏州、嘉兴等重镇,将苏南富庶之地尽收囊中。这种迅猛扩张不同于以往流寇式的劫掠,而是有意识地建立根据地。设立苏福省等行政机构,推行"着佃交粮"政策,表明太平天国开始注重政权建设。可惜这种觉醒来得太晚,西方列强已开始与清廷勾结,历史的天平逐渐倾斜。
二破江南大营的军事遗产值得深思。它证明农民起义军能够突破经验局限,发展出 高档次的战略思维。太平军通过此战,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的转变,从单纯军事斗争到军政结合的模式升级。其"围点打援""声东击西"等战术,后来被用于战略相持和游击战运动战,并发扬光大。历史性转变总是惊人地相似,用战争消灭战争,是有策略的。
硝烟散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更是一个政权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战略抉择。太平军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告诉我们:军事胜利必须服务于政治目标,战术优势需要转化为战略主动。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任何孤立的胜利都难以持久。二破江南大营之所以比第一次更具历史分量,正因为它展现了农民起义者难得的战略眼光,尽管这种眼光最终未能挽救天国覆灭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春掘壕沟为封锁工事,李秀成用计围魏救赵】
1858年清军和春号称7万,重建江南大营。江南大营在紫金山明孝陵,长江南京段以六十度角,把南京甩在第一象限。水路长,而城池小,封锁壕沟,建在南边,则南京出逃没有退路去安徽,壕沟阻断东边,断了浙江方向的军需补给。江面上巡逻船不间断巡逻。合围牢笼,南京孤立。和春在天京城外,动用20万夫役消耗一年多,东南两面挖掘了长壕作为军事封锁工事,深、宽各约一丈,绵延百余里。作为封锁工事。
1860年1月底,李秀成离浦口后,江南大营清军水陆并进,攻陷了浦口沿江一带太平军垒卡20余座,并于2月1日占领江浦和九洑洲,进一步围困天京。
——
李秀成离浦口后去了哪里?
1860年1月底,李秀成将镇守浦口的任务交给部将黄子隆、陈赞明后,即前往芜湖,召集将领会议,说明天京被围的危急形势,宣布攻杭救京的计划,明确进军路线和各将领的任务。
2月10日,李秀成率陈坤书、谭绍光、陆顺德等部2万余人到达南陵,经清弋江镇和马头镇,绕过宁国府,于24日攻占广德,留陈坤书、陈炳文率部守城,以备接应,自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等部轻装疾进浙江。为掩护李秀成主力的进军,李世贤率部由南陵经泾县,进占旌德、太平(今太平东),留新任右军主将刘官芳在这一带活动,自率大军东入浙江,
29日与李秀成部会师于安吉(今安吉北)。
3月4日,李秀成、李世贤两军大败清军于长兴西南的虹星桥,并进占长兴。然后分军为二:李世贤率部佯攻湖州,以牵制清军;李秀成则率领精兵六七千人冒充清军,经武康日夜兼程进袭杭州。
3月11日,李秀成所率精兵进抵杭州城外。当时杭州守备空虚,除满营外,仅有兵勇2800名。
3月19日,太平军轰塌清波门城垣,由1350人组成的先锋队立即冲入城内,攻占杭州,杀死浙江巡抚罗遵殿等多人。唯杭州将军瑞昌等据守的满城未能攻下。
对太平军的攻浙意图,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有所察觉,不敢派大队往援,乃于3月10日派总兵张玉良率兵2000由六合往援。
咸丰帝深恐失掉浙江这个财赋之区,严令和春增调劲旅赴浙,并命和春兼办浙江军务。和春只得遵旨加派援兵,先后共派1.3万人赴援,统归张玉良率领。太平军攻陷杭州城4天之后,张玉良才于3月23日赶至杭州城外。
江南大营清军被调动,太平军预期目的达到了。
于是李秀成便于3月24日在杭州城内遍插旗帜以为疑兵,连夜撤出杭州,率军疾驰北返。
28日过临安,循天目山走小路北趋孝丰(今安吉西南),
4月4日抵广德。
4月8日,于安徽建平(今郎溪)召开了有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4月3日率部由湖州撤围西返)、右军主将刘官芳、定南主将黄文金、平西主将吴定彩、求天义陈坤书等参加的军事会议,共同商定了解救天京之围的详细计划。会后,兵分东西两路进援天京。
西路由杨辅清、黄文金等率领,从安徽宁国府东面的洪林桥一带出发,于4月12日占江苏高淳,
18日占溧水,
23日占秣陵关。
29日,分兵两支:
一由杨辅清、黄文金率领指向雨花台,
一由刘官芳、陈坤书率领进逼高桥门。
东路又分左右两翼:
右翼由李世贤率领,于4月13日占领溧阳,15日攻宜兴,16日迫常州,以牵制东面清军,尔后回师西向,于23日占领句容。
左翼由李秀成亲率本部,经溧阳进占赤山(句容西南)。27日,李秀成部自赤山,李世贤部自句容分进合击淳化镇(今江宁东),次日大败帮办江南大营军务、江南提督张国梁部清军,克复淳化镇。
当李秀成率军回师天京之际,在皖北执行佯动任务的陈玉成、吴如孝等率军由全椒南下,于4月底渡江,经江宁镇抵板桥、善桥一带。
下接【二打江北大营,战斗应该这么描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2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打江北大营,战斗应该这么描述】
1856年李秀成从西路突破,攻破了江南大营。
谁说一计不能二用?1860年李秀成还用。关键是要捏它个软柿子,水陆结合部敌人的薄弱环节。
——
4月底,各路太平军抵达天京外围,众达10余万人,在扫清外围据点后,随即准备总攻江南大营。
李世贤部自北门洪山、燕子矶,
李秀成部自尧化门,
刘官芳、陈坤书部自高桥门,
杨辅清部自雨花台,
陈玉成部自善桥方向,
五路并进。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则由城内出击,配合援军夹攻清军。
5月2日,太平军发起总攻。是日天气晴朗,但从傍晚开始降雨,连日不止,太平军冒雨连续进攻。
5月4日,陈玉成部于上河镇、毛公渡一带搭造浮桥数道,进攻天京西南清军营垒外墙。城内太平军也纷纷出击。
5日,陈玉成部突破敌军在天京西南所筑长墙。
当天,城内太平军抛掷的火罐落入清军副将雷安邦营内,引起火药爆炸,该部随即外逃。
附近清军闻之大惊,也纷纷撤出营外。
太平军乘敌人混乱之机,前后夹攻,半天之内将江南大营西半部的50余座营垒,全部攻破。歼灭清军总兵黄靖以下数千人。
张国梁闻西路有变,立即率兵救援,见营盘已失,只得仓皇退回,将上方桥破坏,企图固守小水关以东各营垒。
太平军突破敌西南长壕,内外会师,重围已解,士气更高,便连夜乘胜猛攻。
清军营垒四处火起,江南大营总部所在地小水关大营,也被攻破,和春等率残部经石埠桥乘船逃脱。
江北及九洑洲一带清军,也随即逃遁。
于是,重建后围困天京两年多的清军江南大营,又被摧毁。
太平军缴获了大量枪炮、火药、铅子,以及白银10余万两。
——
二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天国战争史最为得意之笔。洪仁玤ān、李秀成等正确地选择杭州作为攻敌必救的目标,调动和分散江南大营清军的兵力,然后回师急攻,内外夹击,使数万清军陷入被动挨打地位。
太平军此役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计划周密。集中优势兵力,指挥灵活,主攻、助攻、掩护、佯动相结合,攻破江南大营,天京之围迅速化解。
攻破南大营。江南大营7万清军全军覆没,和春逃至苏州自尽,张国梁战死。
——
并非李秀成计谋不周,让和春逃脱,退路上不设伏截杀或追击。和春之死,只是换个地方,
像石广均的女婿帅远燡《上书》说的那样
“弗亂大人之所爲,百計挠之,众口非之。阳用之,阴挤之。几至刺心,无以自明。”
清朝的官多如牛毛,你用了一片子心思打仗,他那边“阳用之,阴挤之”,“众口非之”。
死不足惜,不死何为?败将不死,更待何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8-14 22:32 , Processed in 0.033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